飛揚

No one else defines your life. Only you do.
個人資料
正文

拉赫瑪尼諾夫演奏拉赫瑪尼諾夫(4)

(2008-05-11 10:59:59) 下一個


(left to right)Baron Solovieff, Sergej Rachmaninoff, Igor Sikorsky(直升機的發明人)
照片背後的故事 

拉赫瑪尼諾夫作曲的音樂和電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第二號鋼琴協奏曲》曾經出現在電影《邂逅》和《七年之癢》中,《第三號鋼琴協奏曲》出現在電影《鋼琴師》(Shine,1996)中,而最有影響力的是愛情片《似曾相識》(Somewhere in time,又譯《時光倒流70年》)中的背景音樂,出自拉赫瑪尼諾夫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被認為是電影中運用古典音樂的經典示範,這段旋律又相繼出現在電影 Dead Again , Groundhog Day SabrinaRonin中。


在完整欣賞《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之前,先欣賞這段最唯美感人的旋律。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1934年夏天拉赫瑪尼諾夫在他瑞士Lucerne湖畔別墅度假時創作的。自到美國之後,他傾向於演奏事業,音樂創作數量不多,這也其中之一,也是他晚年的代表作品。拉赫瑪尼諾夫以《帕格尼尼主題第二十四號無伴奏小提琴奇想曲》中第二十四首為主題,譜寫了序奏、24段精彩的變奏和輝煌的結尾。

簡單地說,“變奏”就是把一個音樂主題所蘊藏的內涵通過不同的方法展開,通常一個主題就是個簡單的曲子,然後作曲家運用改變曲調、和聲、節奏、調性、模仿與追逐、自由變奏等方法,把這個主題曲改變得千變萬化,多姿多彩,比如兒童欣賞的莫紮特的《小星星變奏曲》,還有巴赫著名的《戈德堡變奏曲》和貝多芬的《迪亞貝裏變奏曲》等等,而我翻開自己從小到大的照片時,也常常覺得人生本身就是一首變奏曲。

通常變奏曲都是先演奏主題,然後是連續變奏,但是在《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Op.43)中,拉赫瑪尼諾夫安排序曲之後立刻出現第一變奏,然後才出現主題,這是他的一個獨到之處。雖然這部曲子以狂想曲為標題,但實際是由鋼琴和管弦樂組成的協奏曲,因此也有第五鋼琴協奏曲一說。

拉赫瑪尼諾夫很少提及自己的作品,但他認為《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是他很重要的一個作品,有人分析這是拉赫瑪尼諾夫證明自己在經過幾次作曲失敗後,依然可以寫出打動觀眾的作品,意味著他的音樂生命力脈搏依然在跳動著。

拉赫瑪尼諾夫雖然是二十世紀的音樂家,但他秉承著十九世紀柴克夫斯基的浪漫主義風格,而他們的音樂中最迷人的因素,就是俄國式的旋律,浪漫、美妙、纏綿、悲切... 每個音符都是真摯感情的結晶。

1943年3月28日,拉赫瑪尼諾夫告別了人世。對於他的去世,他一生的好友鋼琴家 Joseph Hoffman 深情回憶,“拉赫瑪尼諾夫是用鋼鐵和黃金製成的。鋼鐵是他的手臂,黃金是他的心。想到他的神聖莊嚴我就無法抑製住眼中的淚水,因為我不僅僅因為他是 一位至高無上的藝術家而欽佩他,而且我還因為他作為一個人而熱愛他。”

這是完整版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 Op.43)


在這優美的音樂中,拉赫瑪尼諾夫演奏拉赫瑪尼諾夫音樂欣賞係列暫告一段落,這個係列突出了他自己詮釋自己的鋼琴協奏曲作品,因此沒有包含其他代表作品,比如《第二交響曲》(Op.27)、《第三交響曲》(Op.44)、交響詩《死島》(Op.29)、鋼琴獨奏曲(Morceaux de fantaisie OP.3) 、《降b小調第二號鋼琴奏鳴曲》(Op.36) 和《交響舞曲》(Op.45)等等。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