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鶴

非得介紹點什麽嗎﹖我看﹐還是以後再說。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也談柴靜的《穹頂之下》

(2015-03-01 22:35:34) 下一個
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覺得片中對於中國霧霾問題的表述沒有什麽新鮮之處,幾乎所有的東西都可以在網上找到出處。中國的霧霾大概是2000年以後被關注的,北京奧運會開始之前被更加關注。很多專家、學者、媒體、熱心環保公益的團體和個人以及政府部門、科研機構,對中國霧霾問題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評述,對於霧霾的成因及應對之道的看法也基本上一致的。中國政府對於霧霾是怎樣的態度?
 
在國務院新聞辦於2014年1月5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謝振華介紹了有關中國治理霧霾天氣的情況。下麵是新華網在當時的報道:
 
謝振華說,中國大氣汙染比較嚴重,特別是霧霾的天氣幾乎是常態化了,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國內外都很關注。霧霾天氣主要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的,其根源還在化石能源,一個是燒煤,一個是燃油,另外發展方式比較粗放,排放了大量的汙染物。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已經發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就是社會上講的“大氣10條”,已經開始采取嚴厲的措施治理大氣汙染,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也確定了奮鬥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我們采取35項措施,把任務分解到重點地區、重點單位。我相信,隨著“大氣10條”的進一步貫徹落實,通過5-10年的時間,按照“大氣10條”的要求,大氣汙染的狀況會得到改善。實際上采取這麽多措施的最終目的,是解決空氣質量改善的問題,第一是減煤,第二是控車,控車實際上是減少石油的消耗,第三是降塵,如果把這幾個措施實施到位,空氣質量會得到改善。”
 
謝振華還介紹,應對氣候變化所采取的措施,一是節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是減少化石燃料的燃燒。二是發展可再生能源,它是零碳的能源,是清潔能源。既要發展經濟,還要減少汙染的排放。三是增加森林碳匯,植樹造林,這也有助於降塵。應該說解決空氣汙染和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在很多政策措施上都是比較一致的,而且解決的問題大體上是同根同源
 
 
根據上述我們可以了解到的信息是:
 
1 國家承認“霧霾的天氣幾乎是常態化了,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2 國家認為霧霾天氣的成因是“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盡合理造成的”。
 
3 國家采取了措施:“2013年9月10日國務院已經發布了《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也就是社會上講的“大氣10條””,“采取35項措施,把任務分解到重點地區、重點單位”。
 
4 國家認為,“通過5-10年的時間,按照“大氣10條”的要求,大氣汙染的狀況會得到改善”。
 
盡管近10年來政府機關、科研機構、專家學者和民間人士通過各種渠道發布了大量有關霧霾問題的消息,盡管我們都知道治理霧霾並非朝夕之事,盡管通過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讓全世界了解到工業化的進程不可避免帶來空氣汙染問題,但柴靜的《穹頂之下》談霧霾還是引發重大關注,網絡上的一些議論給人的感覺是某些人一覺醒來突然發現霧霾的嚴重性、某些人是因為這部片子才知道霧霾為何物。片中的“霧霾是什麽? 為什麽? 怎麽辦?”表達的不僅是科普,還有天下唯有柴靜因其女胎帶痼疾而母愛敢於對霧霾問題直言,而政府對霧霾的治理是沒有作為的。
 
在中國經濟增速減緩之際,在中國政治異常複雜之時,在中國兩會馬上要召開的前夕,柴靜再度走紅、霧霾再度成為焦點,是值得分析的。首先無可否認的是,作為前央視著名記者的柴靜曾多次在網上走紅,其消失公眾視線一年後再度出來,特別是以推出視頻的方式出來,會引起更多的關注。其次就是自媒體這一草根性的媒介方式,讓信息的傳播更為迅速和廣泛,特別是讓本來就讓人們一直關注的話題更為有效的傳播。名人效應和自媒體,是成就當今柴靜現象的原因。
 
柴靜花費100萬元,其采訪的陣容和被采訪對象接納的程度,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國家級媒體的記者;雖然中國法律對於公民對公民的訪談沒有具體限製,但普通公民采訪政府部門還是相當困難,對新聞從業人員還是有規範的。也就是說,有再多的錢,一個不是任何新聞機構記者的公民去采訪另一些公民、政府機構和專家學者及拍攝相應的場景,是非常難甚至是絕無可能的;如果再把片子出來後一些媒體在第一時間對柴靜的采訪和對片子的褒獎聯係在一起,很難說《穹頂之下》的製作是柴靜個人單純的行為。
 
在柴靜片子出來之前,中國社會最被關注的話題應該是反腐,這應該沒有問題。《穹頂之下》出來後,在自媒體和部分官媒的推波助瀾之下,主要話題突變為霧霾。另一值得注意的是,柴靜對於國有企業對能源的控製、對於城市化進程也就是工業化進程的質疑。顯然,對於中國而言,國有企業對於中國經濟的控製以及中國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不僅僅是經濟問題,也是政治問題。霧霾和國有企業對於能源的掌控、霧霾和解決就業問題孰輕孰重的權衡,是由對於國家的政治態度和政治立場決定的。
 
《穹頂之下》的開篇是柴靜和女兒的故事,這就從一個母親的視角中開始了對於霧霾的描述。在對柴靜片子批評的意見中,包括了對這種設計的批評。似乎是從純粹的個人角度來表達,結果卻是造成了邏輯上的硬傷,胎兒的問題與霧霾沒什麽關係。如果片子的結束是柴靜宣布戒煙、拒絕自行駕車,會多少彌補一下開篇的缺陷。
 
片中也存在其他邏輯不能自洽的問題,比如批評國企對於能源的控製,但空氣汙染的成因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市場化的結果。市場化不能解決霧霾問題卻還要提出市場化,如果不是出於某種政治目的,是不會出現這方麵的邏輯問題。
 
柴靜《穹頂之下》在此時出現,應該是一種博弈。削減對於反腐的關注,增加需要假以時日解決的霧霾的關注,並不正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