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弓筆談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多少人與事,盡在筆談中。
個人資料
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別處哪兒有

(2008-12-25 08:43:22) 下一個


《別處那兒有》是又一首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蘇北抗日根據地廣為傳唱的歌,歌詞是這樣的,“千條船呀萬條船,千條萬條來往像梭穿。除了解放區,別處哪兒有? 哪兒有? 布朝北,米朝南,朝北向南隻報一道捐。除了解放區,別處哪兒有? 哪兒有? ”這首歌我老是聽媽媽哼唱,媽媽是個喜歡唱歌的人。六一年滿大街的人都在唱“洪湖水,浪打浪”,我們家也天天“浪打浪”。下班回家,媽媽一高興還會冒出一句“晚上回來魚滿倉”。

《別處那兒有》產生於四三年。“其時,在如西工作的著名作家史白,目睹被譽為‘蘇中小延安’的如西抗日根據地的繁榮景象,感徹肺腑,寫下民謠《別處哪兒有》,經音樂家沈亞威譜曲後,首先在如西唱開,很快唱響全中國,並留傳至今。”(《記憶如皋》)

三七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全麵爆發,三八年三月十九日如皋淪陷。如皋民眾不屈不撓,奮起反抗,建立遊擊武裝組織抗擊,其中比較活躍的有季愷的如皋抗日自衛隊第二大隊,祝惟幹的抗日自衛隊和陳玉生的抗日救亡大隊。父親加入了季愷的遊擊隊,有幾位共產黨人也加入進來,其中有“蘇中才子”俞銘璜。這三支抗日武裝後來都被駐紮在泰興縣黃橋鎮何克謙的國民黨江蘇省保安四旅(何四旅)打散。季愷的遊擊隊潰散後父親回到家鄉繼續任小學校長,繼續他的教書生涯,他還有著教育救國的理想之夢。

四零年新四軍東進。七月二十九日,陳毅、粟裕領導的新四軍一、二、三縱攻下黃橋,殲滅何克謙兩個團的兩千多人。同年十月,陳粟部七千餘人與當時的江蘇省政府主席韓德勤部三萬餘人在黃橋又打了一場大仗,大敗韓德勤,此仗史稱“黃橋戰役”。陳毅為黃橋戰役作詩一首:“十年征戰幾人回,又見同儕並馬歸。江淮河漢今誰屬,紅旗十月滿天飛。”黃橋戰役後新四軍建立了以黃橋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

新四軍東進後為便於領導開展遊擊戰爭,把如皋縣以通揚運河為界劃分為如西縣和如東縣。如西和靖江、泰興,泰縣、紫石(今海安)屬蘇中三分區,如東屬蘇中四分區。四一年三月,如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許家屯任縣委書記,季愷任縣長。

據父親七幾年時回憶,許家屯當年成天斜挎一把盒子槍,很神氣。他作報告時喜歡說“一環(蘇北話發kuan2)”,如“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環,蘇中地區的抗日鬥爭又是全國抗日鬥爭的一環”等等。所以每次他要作報告,下麵的人就打趣說,不知許書記今天有“幾環”。許家屯“六四”後出走美國,成為中共自王明後出走國外的最高官員。

季愷是個傳奇人物。他早年在北京求學時聽過共產黨創始人李大釗的課,參加過二六年北京的“三•一八”反帝示威遊行。三零年季愷因支持幫助紅十四軍被捕,三六年底由各方協助獲釋。三八年季愷組織建立抗日遊擊隊,失敗後他經俞銘璜介紹參加共產黨的地下活動。新四軍東進,陳毅三次到泰州談判都由季愷聯係接送。季愷擔任如西縣縣長是陳毅舉薦的。

四二年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一年,日偽軍對根據地加緊掃蕩,我們老家那帶成為“拉鋸區”。 日偽軍加強了對他們占領的重點鄉鎮周邊村莊的偽化工作,企圖在這些村莊建立起親日的政權。在日偽的高壓下,我們老家盧橋村周圍的村莊都相繼偽化,但盧橋村的村民在我父親為首的抗日人士的領導下堅決抵製偽化,所以盧橋村成了駐紮在十多裏外泰興古溪鎮的偽軍們的眼中釘。有一天夜裏,古溪鎮的偽軍突襲盧橋村想抓走父親。父親有所防備,那些日子都不在家住,住在鄰村的朋友家。這些偽軍撲了個空,抓住了準備去給父親報信的三叔。三叔當時還是個孩子,瘦瘦小小的不起眼。他說是他在這家做工的小夥計,這才脫了身。

在這種嚴酷的環境下,父親教育救國的理想之夢徹底破碎。後來父親的一個在如西縣政府任督學的朋友曹衍正介紹他加入新四軍。當時蘇聯衛國戰爭斯大林格勒戰役決戰正酣,有友人勸他說這天下還不知是屬於誰家,如果要是蘇軍戰敗,德意日獲勝,參加新四軍就非常危險,不如看看再說。父親沒有聽從這些勸告,義無反顧加入了新四軍,擔任了如西縣文教科長。次年,經曹衍正介紹父親加入了共產黨。

父親加入新四軍和當時中共的政策也有很大的關係。中共中央於三九年十二月一日作出《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決定》。《決定》指出:“在長期的和殘酷的民族解放戰爭中,在建立新中國的偉大鬥爭中,共產黨必須吸收知識分子,才能組織偉大的抗戰力量,組織千百萬農民群眾,發展革命的文化運動和發展革命的統一戰線。沒有知識分子的參加,革命的勝利是不可能的”。《決定》規定:“一切戰區的黨和一切黨的軍隊,應該大量吸收知識分子加入我們的軍隊,加入我們的學校,加入政府工作”。當時新四軍對知識分子的政策是“熱情歡迎,大量吸收,關懷愛護,積極培養,嚴格要求,大膽使用”(《鍾期光回憶錄》)。在這樣的政策下,當時很多行政職務,如科長、區長、縣長等,都是由黨外知識分子擔任。

我不止一次問過父親當年他為什麽要加入新四軍,父親說他也有過一個觀察比較的過程。在當時走馬燈一樣的各路抗日隊伍中,父親感覺新四軍是真抗日,在新四軍身上能看到未來,看到希望。新四軍的隊伍中集聚了一批本土精英人士,如許家屯、季愷、俞銘璜、曹衍正等等,其中有很多人是父親多年的朋友。新四軍當時對黨外抗日人士,特別是像父親這樣在鄉間有威望的知識分子極為尊重,求賢若渴。我還問過父親當年加入新四軍不覺得危險嗎,父親說,當然覺得危險,當時就沒想到將來是不是能活下來,有著一種“壯士一去不複還”的情懷。

新四軍注重根據地的建設,實行“二五減租”,即照原租額減低二成五。這樣既提高了佃農種田的積極性,又保證了土地擁有者的利益,這是一個雙贏的政策。各級政權組織實行“三三製”,民主選舉。三三製是指“在人員分配上,應規定為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政權組織由民主選舉產生。據我三叔回憶,有些地方群眾用投豆方法選出代表,即將候選人的名字貼在碗上,選舉人將豆投在自己合意的人的碗內,誰得豆多誰當選。根據地曾民主選舉出縣級政權組織。當時老白姓不說“新四軍來了”,或“共產黨來了”,而是說“民主來了!”當年,老白姓曾把共產黨和民主劃過等號,共產黨也稱自己建立的政府是“民主政府”,可六、七十年過去了,共產黨的民主還停留在鄉鎮一級的選舉上。

注重教育事業是蘇中抗日根據地的一大特色。四二年冬,一種被稱為“冬學”活動成為蘇中根據地的發明。“冬學”利用冬季農閑時節開展教學活動,冬學活動堅持“明理第一,識字第二”的方針,為蘇中抗日根據地培養了大批有文化的人才。父親是如西縣冬學活動的組織者,對當時辦冬學的情形,父親寫過兩篇短文《如西冬學小景》和《蘇中抗日根據地冬學回憶》登載在《老解放區教育工作回憶錄》一書中。

四三年二月蘇軍獲得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這是二戰的一個轉折點。蘇中抗日根據地也進入了大發展時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別處那兒有》應運而生。

看看當時的解放區,政治民主,生產繁榮,蓬勃向上,就像歌裏唱的那樣,“除了解放區,別處哪兒有?”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理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正是一代代人的理想和追求推動了曆史的發展,造就了不同時代一個個輝煌。


下麵是父親文革前寫的一篇短文

如西冬學小景

一九四二年冬季,蘇中抗日根據地開展了大規模的冬學運動。這以後就年年辦冬學。當時如(皋)西縣冬學搞得很活躍,有許多動人的景象留在我的腦海裏,至今很新鮮。

鑼號
冬學上課大多是在夜晚,上冬學的信號是敲鑼。每天一到晚飯過後,冬學班裏的一些積極分子就忙起來了。他們有的忙著去替冬學掌燈火,有的去“哐當哐當”地敲鑼叫人上學。孩子們最高興,他們一群群地擁著敲鑼的人,一邊跑一邊伴著鑼聲有節奏地嚷著:“嗬嗬嗬,上冬學!嗬嗬嗬,上冬學!”這時冬學班裏的燈火也亮起來了,人們三三兩兩地從屋子裏出來,哼著歌子往冬學班走去。在這寒冬夜晚的農村裏,仿佛從哪裏添來了一股熱氣。

聽冬學的人
冬學上課的時候,有許多人雖然不是學員卻也來聽講,叫做“聽冬學”。“聽冬學”的人男女老少都有。他們有些人跟學員一起擠在課堂裏,課堂裏容納不下的,就擠在門口和窗口聽,要是一位教師講課講得入神,聽冬學的人就更多了。不過有一些青年人和小孩子是來趕熱鬧的,他們盡是在人叢裏鑽擠打玩,並不認真地聽;認真聽冬學的倒是那些老年人。冬學裏講的道理,他們感到特別親切有味,有時連連點頭,有時嘖嘖稱是。當他們聽到農民過去受壓迫受剝削的苦處的時候,有的人禁不住流下淚來。“你說農民苦啊,翻身的日子來啦!”這時教師話鋒一轉,講起農民怎樣翻身鬥爭的故事來,他們又破啼為笑了。聽冬學的人中間,偶然有人小聲地問:“老奶奶,天氣這樣冷,你怎麽也來了?”老奶奶回答說:“聽聽蠻有意思哩!”


冬學照明用煤油燈的不少。但用的大多是吊掛的或座式的罩子燈;能用一盞汽油燈的,那就是很闊氣的冬學了。更多的冬學是用豆油和菜籽油點的燈,這種燈是用古老的燈台,放兩根燈芯草在油池裏點的,光度較弱。後來人們就“發明”拿一隻瓷盤子,四邊用細繩子絡起來吊在空中,盤內放油,盤的周圍放三四股燈芯草,同時點三四個燈頭,光度就大大增強了。冬學的燈,隻要能給教師照亮課本和黑板就行。學員有沒有燈光都還可以。不過有些用心的學員也自己帶燈來。他們有一種燈是用舊的洋鐵罐或瓦罐做的;在罐頭的一麵開個“小窗戶”,中間放一盞小油池,隻用一根燈芯草點著,一支微小而明亮的燈光從“小窗戶”裏照射出來,可供一兩人看書之用。這種燈既省油,又別致有趣。

印課本
冬學課本數量很多,一印就是上萬冊,隻有一部分用鉛印,大多數是由民主政府跟一個商人合辦的“正風書店”印製的。說起這個“書店”,隻有一塊印書的石版和幾個工人,紙張、油墨等印刷材料分散“埋伏”在好幾處。通常選擇一個比較安全的地點開工印書,如遇敵人“掃蕩”,工人們就用一輛小車子將印石推走,推到另一處“埋伏”印刷材料的地點,又印起書來。這種遊擊印書的辦法好,不論在怎樣的情況下,總能使冬學課本保持供應。冬學學員拿到新課本的時候,常常驚奇地說:“平時不見點兒影子,一下哪來這許多書?新四軍的本領真大!”

--老解放區教育工作回憶錄

往事曆曆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黃橋燒餅歌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腹兒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大院遊擊隊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小俞(3)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小俞(2)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小俞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側記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孫家小四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孫老頭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老阿姨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葉教練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王師傅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棋王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五一六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初進工廠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憶苦飯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選妃子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講用會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文化課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迎九大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軍訓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複課鬧革命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羅老師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劉老師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朱廳長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打麻雀後記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李軍長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朱老伯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打麻雀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吳廳長
•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打倒江青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rhealthy 回複 悄悄話 真可惜,你刪貼 進一步證明了說謊,恐怕是黨派來的。作為你的老同鄉,我調查的材料證明你多處吹牛不實。有什麽好處?
OneinCA 回複 悄悄話 回複老弓長的評論:

正是。

我有一位同學,高明 (是我小學六年的同班同學), 後轉學去了你們十一中。 不知你是否認實?我隻知道他後來去了南京藝術學院, 是拉小提琴的, 後留校做了教師。
老弓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OneinCA的評論:
歡迎南京老鄉。
你講的可能是69年秋“林副主席一號命令”發布後學校裏搞的拉練活動。我們那時也在鄉下呆了一個月。
OneinCA 回複 悄悄話 我也是南京人,今年50有2。我們是同齡人。讀了你的文章(軍訓)也使我回想起過去的往事。我的小學和一部分中學是在南京市衛東九年製實驗學校(位於南京北京西路,即現在的南京市幼兒師範學校)度過得。 該學校於1972年撤消後, 根據家庭住址,我的有些同學轉到你所在的南京市十一中學繼續學習。而我則轉到寧海中學。

記得在1969年,我在的學校好幾個年級徒步拉練去了江浦約3周,幾乎天天途步長行, 圍著江浦縣轉了一周, 吃了不少苦。 不知你是否有類似的經曆, 歡迎寫出來。
心水 回複 悄悄話 故事講得不錯,引人入勝。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