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弓筆談

江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多少人與事,盡在筆談中。
個人資料
正文

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小俞(3)

(2008-11-20 16:33:47) 下一個


宋選之、宋衡之兩位老師是江蘇省戲劇學校身段課程的創始人,也是當代中國戲曲身段課程的創始人。這兩位老師還是俞老師的老師。

下麵是一個訪談錄。從這個訪談錄中我們可以加深對蘇昆劇的了解,可以看到蘇昆劇人為振興蘇昆劇所作的努力。訪談錄中有俞老師大篇幅的談話,這些談話大大豐富了本係列故事這一段的內容。

現在就讓俞老師來講述她自己的故事。


尋訪宋衡之先生的遺跡(一)

唐建光

因為蘇州尋訪時候的談話沒有錄音,隻是一個大致的記錄,很多地方是省略形式、關鍵詞形式,所以整理的時候有不少憑印象的地方。稿成後一直沒有機會回頭看,也就沒有修改。因為忙,也一直沒有機會請訪問的老師審閱。借著虎丘曲會,我再次來到蘇州,完成了《尋訪宋衡之先生的遺跡》(一)的整理。此前的記錄整理已發現的問題,都一一作了修改。此前不準確的地方可能會引起誤解,在此,謹向相關的老師、朋友致歉。


2004年8月21日下午,我和徐雪珍老師來到了況公祠。吳繼月曲會正在活動。人挺多,十五、六人。放下包,淩繼勤老師已經倒來了茶。徐雪珍老師正在柳繼雁老師東首落座,對麵一個人大聲說:“徐雪珍,你還認得我嗎?”徐老師定睛一瞧:“啊,是你——俞承秋!我們正要找你呢!太巧了!”說明一下,這次到蘇州的主題就是尋找宋衡之先生的資料。早在年初,我們就已經跟柳繼雁老師約稿。5月1日曲會的夏紅珍老師發信過來,說稿件寄出來了,卻一直沒有收到。我們就到蘇州來拜訪,請柳老師具體說說。同時也想多找幾個熟悉宋衡之先生的曲友多收集一些關於宋先生的資料。因為,徐雪珍老師是宋老師教授的省戲校60屆昆曲班學生,她一直在幫助我做這件事。我個徐老師最近共同整理、計劃出版的宋衡之先生著作三種——《重編昆曲探驪》《蘇劇字音》《昆曲道白基本知識》等,就是徐老師文革後收集珍藏的。還有劉恒桐、宋選之、宋衡之先生合著的江蘇省戲校《戲曲身段教材》更是徐老師冒著很大的風險保存下來的。相信經曆過文革的人們一定對這樣的“風險”有著深刻的認識和親身的體驗。遇見俞老師,實屬意外。因為徐老師跟我說過,58屆昆曲班的同學隻有8個女生,現在都散布在四方,都不再昆曲圈子裏,很難尋找。徐老師收藏的一本畫冊上有宋老師和這8個同學的照片,她曾經一個個給我介紹過。真是太好了。坐下來向大家說明來意,俞承秋就說:“我特別記得宋老師講杜麗娘的眼睛,為我講了好幾課。”這句話引起了共鳴。座中好幾位受過宋老師教導的前輩都說:“是的,宋老師的眼睛就是杜麗娘的眼睛。”“是這樣的——”有兩位已經不由自主的演示了起來起來。“是的,就這樣。”凡是見過宋老表演的都說。我請貝聿成老師又作了一遍,目光細膩明淨優雅,不同尋常。


柳繼雁老師開始進入正題。她回憶道:1955年10月,蘇州市文化局給民鋒蘇劇團的新招收的學員辦昆曲培訓班。宋老師是我們開蒙老師。“宋老師給我們的開蒙戲是《遊園》。”略頓一頓,她具體的告訴我們,宋老師如何講解曲詞的含義,如何加入自己的生活體驗,如何教導她們體驗生活,如何教身段。宋老師的《遊園》和現在通行的《遊園》有幾處不同。宋老師說,唱“嫋晴絲”,杜麗娘出來了。她住的是大戶人家老式房子,蜘蛛絲蠻多。建議你到我家去看看——那時候宋老師還住在蘇州,他的家是一所很大的宅院,據他自己講,從來沒有把院子全部走遍。他讓我們要有生活。遊花園,過去女子從不出閨房,出一趟門就像我們去北京上海,要打扮,衣服要熏過,頭發要熏過。出門是先從內房到外房,走到門口又回頭看看衣服有沒有穿好,然後到門口,看看外麵天氣如何。眼睛從下場門看到上場門,看到太陽光下一根遊絲飄呀飄呀,“嫋”過來了。小時候大人總講,當心“天絲”,弄到眼裏會紅眼睛的。她不知不覺的站了起來,慢慢的追了過去,一步、兩步、三步,最後快兩小步,伸手上去一沾,一個鷂子翻身。剛好春香到了,她就輕輕托著,遞給春香。春香兩手接過來,抬到麵前,張大嘴巴“呼——呼——”,吹飛了。春香又去追,一陣微風來,遊絲飄高了,不見了。春香這邊回過甚來,那邊小姐剛好唱到“搖漾”,接著去梳妝。這段話,我的印象最最深。過去,平時不打掃的,一年就是年底掃塵一次,遊絲很多的,這個遊絲隻有春天有,不是蜘蛛絲,老法講是“天絲”。“取鏡台、衣服過來”,現在“衣服”沒有了,也不穿衣服了。但是梳妝完畢,春香取來衣服,是這樣的(柳老師離座演示):起身,離座,配合鼓板,伸右臂,微頓旁腰,春香給小姐穿上袖子,再穿上左臂。杜麗娘順勢就第一個鷂子翻身,拋袖。還有在花園裏,小姐的頭發被荼蘼架勾住的細節,現在沒有了。筆者見過省戲校沈瑩老師教《遊園》,有這樣的細節,但不是小姐,是春香開開心心的往前麵跑,被勾住了頭發。再有當杜麗娘唱到“鳥驚喧”三個字時,先生處理麗娘與春香的位置和動作是小姐在裏,春香在外,用扇子抖動,上下打轉。其意為小鳥看見麗娘的美貌而驚恐騰飛。而現今常演的是麗娘與春香對角,雙反手的處理尤為不同。可見先生有高深的文學內涵,對戲中意境理解準確而深刻,表演出來的是源於生活的藝術美!既貼切又好看。他講,現在舞台上,杜麗娘一出場就心事重重,這是不對的。杜麗娘思春,這是自然的反應。但懵懵懂懂。到了遊園,從沒有去過,走累了、看累了,吃力疲倦了,回到閨房,進門感覺腳都軟了。於是坐桌前打瞌睡,做了一個春夢,活靈活現的。心裏有了柳夢梅,這時候,杜麗娘才產生感情,這個形象在他心中丟不開了。還有一個,過去女子禮教觀念很嚴格的,如孟薑女出來乘風涼,扇子步小心掉到水裏去,捋起袖子,手伸到水裏挑扇子,被假山後麵躲著的萬喜良看到了,就硬要托付終生。杜麗娘和柳夢梅,在夢裏,已經很好了。但是她不能講,無法講,但是她已經把自己托付給柳夢梅了,一心一意,要嫁給他。結果花園裏《尋夢》,找不到人了,她意識到這件事無法實現了,就找到梅樹作為寄托,死也要葬在梅樹根下。把握到這一層心理,才能理解杜麗娘的行為,看得出杜麗娘的癡情。淩繼勤老師補充道:“宋老師本身是文人,所以能把這些詞義解釋得這麽細致準確。傳字輩老師身段是大家,做可以,要講意義那就要逼死他們了,傳字輩老師隻有倪傳鉞老能講講。”柳老師繼續說,先生在教台步時,反複強調跨步前後以半步為準。閨門旦演的是古代的大家閨秀,在台上要體現人物的端莊、秀麗。台步是演員在台上的立足之本。行話說:“演員一出場,九龍口一站一亮相,就知道幾斤幾兩。”現在很難見到那麽規範的台步了。“可惜,我們跟宋老師學習了一年,他就到南京去了。”最後,柳老師這樣說。


這一段主要是淩繼勤、俞承秋、徐雪珍等回顧當年的學習生活的相關情況。
俞:宋老師不僅會文戲,雲手、山膀都做得來,一般唱文戲的來不會的。
徐:宋老師教我們《水鬥》。有一次排戲。我上場亮相時,沒有入戲。宋老師問:“白娘娘,你來做什麽,你怎麽啦?”語調慢悠悠的。哦,是提醒我沒入戲,沒有體會到人物此時此刻的狀態、情緒,沒有進入人物活動的特定情境。
俞:對。我有一張《水鬥》的劇照。那是我們10月份剛進校,某畫報要,要了個《水鬥》。宋老師給我們化妝、擺造型拍了一張。那時候我們還不知道“水鬥”是什麽呢。
淩:繼字輩是55年10月份進來的,56年江蘇蘇昆劇團成立,以後又逐步地進來了一些,一共有30多個人。後來一半分到南京,因為招待任務太多,蘇州、南京來回跑,實在忙不過來。我們學藝是最苦的一代。平時忙於招待演出,到了星期天、暑假、寒假,上海那邊傳字輩老師放假了,才來教我們。一般是平時我們把唱學好。老師來了就教身段。我們是隨團學習,演出機會多,不斷練習,講究人物塑造,相比之下,他們演出實踐少,表演的人物看起來比嫩。所以剛開始,上海戲校昆曲班蔡正仁他們在舞台上的演出不及我們,雖然他們老師多,有機會教。不過,現在不同嘍。他們屬於京昆,不是很純,整體風格上不同於江蘇的昆曲。蘇劇演員唱昆曲就不同了,是然對昆曲的風格也有一點點影響,但因為昆曲和蘇劇發音吐字一樣,昆曲的風格還是比較純正。61年,南京、蘇州分開兩塊後,南京唱過一小段時間的蘇劇,隨後就專門學昆曲演昆曲;蘇州則一直學昆曲唱蘇劇,直到2001年昆曲被聯合國評選為“人類口述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蘇州昆劇院”掛牌,舞台上一直就是2/3的蘇劇,1/3的昆曲。就是常說的“經濟上以蘇養昆,藝術上學昆唱蘇”。傳字輩教了很多戲,有的劇目有機會實踐過一下,有的就隻是毛坯,一直沒有機會實踐。那時候,我們常常在外演出。一般到了一個碼頭或者集鎮,先演蘇劇的大戲。比如《秦香蓮》《十五貫》《占花魁》。到最後臨走的一天演四個昆曲折子戲。因為這時候演昆曲,舞台上除了燈光,其他的東西都可以拆卸下來裝箱打包,夜裏演完開船趕路比較方便些。72年南京一撥人下放回蘇州來,大家水平也差不多。80年代開始,南京完全不演蘇劇,專演昆曲,水平也日見其高了。


淩:舉一個例子。2001年蘇州昆劇院到台灣去演出,柳老師主演《滿床笏》,我演一個角色。這出戲是捏出來的。假如對唱詞一點不曉得,你怎麽排身段呢?雖然我們不如宋老師理解得那麽深透,不明之處一定要請教行家講講,才好編一定要先懂得唱詞細致的含義,不然久排不好、演不好。為啥道理,宋老師把《遊園》這場戲分析得這麽透徹?這是和他深厚的素養分不開的。所以大體的曲意要理清,才好唱。
柳:演戲意思要有生活。排《長生殿》,顧篤璜老師請大學生沈曉春給大家講唐詩《長恨歌》;演《思凡》就要到庵堂、羅漢堂去體驗生活,那裏麵莊嚴的不得了,壓抑得很。感受到這些,在舞台上演戲,什麽羅漢什麽樣子的,就有感覺了,就能夠用眼睛、體態表現出來了。宋老師的身段動作還有一點,就是做起來不像現在架起來做,蠻收的。
徐:有緣故的,男旦就要收。上海昆劇界的演員的確是傳字輩的後代,但是他們受言慧珠的影響太大,分不出五旦、六旦,巾生、冠生不分。
俞:宋老師對什麽都講究。
柳:我在中山堂第一次演出,從來沒有用過這個]大頂,頭那個重得來,翻身時,鷂子翻身就要倒下來了。那次和吳繼月是一檔。
不一會兒,曲會活動到了結束的時候。柳老師、淩老師要說的話也基本上說完了。於是大家互相道別,我們請俞承秋老師留下來,三個人繼續訪談。
俞:因為他沒有孩子,大概我長得比較討人喜歡吧,他特別喜歡我。剛進戲校,我才14歲,晚上睡覺就想家要哭,他來哄我們:“不要哭。昆曲馬上就要沒有了。你們的擔子很重,昆曲事業在你們身上。”就像哄自己家的孩子一樣,讓我們感覺到家的溫暖。除了啊我們當孩子一樣疼愛,更重要的原因是為了昆曲,認為戲校第一批學生就是昆曲班的,很欣慰。認為昆曲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重視,昆曲的希望就在我們身上。繼字輩老師還唱蘇劇,我們是純昆曲的呀。一方麵把我們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方麵為昆曲事業,他天天晚上陪我們。這是一件事。還有當時戲校正在建設,我們的練功房什麽的還是草棚子。宋老師對整個學校都滿懷著熱愛的心。58年大煉鋼鐵、勤工儉學的勞動,他都參加。並且教育我們:“這個學校是為你們辦的,大家都要珍惜它、關心它,不能偷懶。”因為我比較懶,平時練功也常常偷懶的,所以這句話印象特別深。


俞:有一個故事。剛進學校不久,某方麵認為我是人才——舞蹈人才。當時省歌舞劇院(包括民間舞、芭蕾舞、歌舞三個團)擴大,就直接把我和何汝珍選去了,那個時候,我的個子高。胡汝珍是正旦,嗓子也好得不得了。歌舞團的條件比學校好多了。天天雞蛋、牛奶、麵包。何汝珍喜歡跳舞,她不想回來。我不喜歡跳舞。宋老師就跑省文化廳,找周春(可能名字不準)局長:“這兩個學生一定要還給我。”“怎麽是你的?這些學生是國家的。”他就講昆劇的重要性、昆曲人才如何缺乏。他找了十幾次——這是周局長親口告訴我的。局長被纏的實在沒有辦法,同時也被他感動了,隻得答應他,但是要征求我們自己的意見。於是他就來團裏找我,我當然願意回去。他說:“你們宋老師找了我多少次,小鬼你到底好到什麽程度?”“我也不知道。”“那你就唱一段給我聽聽。”他又把鄭山尊找來一起聽。鄭老懂行。那時候我們剛學會《遊園》——戲校才去了三個月——就唱了一段《遊園》。聽完了,他們說:“嗯,蠻好的。那你們就回去吧。”這個是周局長親口講的,所以我知道。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人知道。可惜我們那一撥人八個,七個沒有站住,都沒有幹昆曲行業。後來還有“反右”還是什麽,59年“給黨提意見”、寫大字報,同學們之間不知怎麽的,也寫。我喜歡吃肉,不吃素,常常趁他們裝飯的時候把菜裏的肉都吃掉了。大字報就針對這一條,把我的床四周全部貼滿了,貼成了“帳子”。我就不停的哭,我要回家。宋老師來看我。他不講話,把大字報一張一張、文文的撕下來。他說:“俞承秋,他們小,不懂事,隻要老師喜歡你就行了嘛!”意思是隻要老師肯教你就行,你是跟老師學友不是跟他們學。愛吃肉是小節呀。60年我們就提前進劇團了。59年繼字輩一分為二,一半人到了南京,人不夠,所以我們就提前進劇團了。此後就不能和宋老師朝夕相處了。宋老師也有了新任務,開始教60屆的學員了。但是他還是很關心我,給我講杜麗娘的眼睛,有時我去看他,他專門給我講的。


俞:文革時候,我受到了衝擊。主要原因是我的先生孫雨笑是昆劇院編劇,弄了個現行反革命的罪名。當時政策是黑五類及其子女、家屬全要下放。我就下放。我們是70年5月下去的。到了哪裏,人家很奇怪,69年下放就停止了,接待站都已經撤掉了。這是很離奇的事情。如果追究的話,肯定有人在算計我。臨走前。我去看宋老師。他抓住我的手哭:“完了,完了。”他拿我當自己的孩子看待,細心嗬護精心培育——“我放在你身上的心血,這下子全完了!”宋老師主要教五旦。“你學到這個程度不容易呀。你下去後不要忘記,沒事的時候你得拿出來練練。”那是下放勞動,種地,宋老師心疼昆曲,也心疼我。俞老師一邊說一邊就忍不住哭起來了,她很克製的得哭著,徐老師也想起了宋老師,那樣的一種為人、願望、痛苦,她也禁不住哭了,同樣是很克製的。很勉強的勸慰俞老師。她們一邊抹淚,一邊抓住對方的手——過了一會,“就像今天這樣哭。”俞老師最後這麽說。走出況公祠,我們同行了一站路。俞老師眼睛還是有點紅,她明顯的疲倦了。真的,這樣的往事她已經很多年沒有提起過了,同時也是有意識的避開這段的。她輕輕按了按額頭,說:“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去想這段事了。那時候下放後經常哭,哭出了頭痛病。今天沒忍住,頭又疼了。”晚上九點,當我如約來到竹輝新村,打電話上去,俞老師告訴我,她今天有點累,已經休息了,明天再約吧。


俞:下放以後,我還是受恩師之益。連雲港那邊劇團一看我是劇團下放的——蘇昆劇團已經改成京劇二團,在六合二團——就找我了。我下放前已經學會了《紅燈記》和《沙家浜》拿起來就唱,“唱得比電影還好”“看戲比看電影好”,當時觀眾都這麽說。這些功底依然是老師的教導。於是我就進灌南縣劇團唱京劇。後來不唱京劇唱淮海戲,我就教戲,都是宋老師的昆曲身段——從哪裏來?小宋老師這句話“不要忘掉,有空要練練”。連雲港兩代淮海戲骨幹都是從灌南縣抽調的。為什麽?身段出來好呀!再後來,我覺得劇團太複雜,就到了縣總工會做了行政幹部,現在退休了。小時候憑小聰明,看看就會了。宋老師曾經多次和我說:“你靠的是天賦。聰明隻能學到一個表麵,要真正學到紮實的內在的東西是要有勤奮的。”那時候,甚至於每天早上來揭我的被子:“起來練功了。”那時候小,不懂,心裏有時會恨恨地想:“這個老師怎麽這個樣子的呀!”進了劇團,沒了老師,我才懂了,所以我才又去找他。最後一次和宋老師見麵,已經是80年到初了。省戲校辦導演進修班,我去了,去看了他一次。我把我的情況講給他聽,他依然難過,認為我沒有搞昆曲。我說:“我在底下蠻好的,人家也很重視我,這都是你教育我的。我教的身段和人家不一樣,省淮海劇團都來請我教。他們尊重我,想來還得感謝你。”宋老師說:“好雖然好,但是你沒有搞昆曲。人家都回來了,你為什麽不回來?”“我很灰心,我不想見到昆劇院的人。”我告訴他,我在下放前有一次已經準備自殺了,懷著孕,走上樓頂了。那時候,公公是江蘇省教育廳廳長被打倒,老公是現行反革命,婆婆是“漏網地主”(家庭出身是地主,其實根本靠不上),我是“封資修的宣傳手”(昆曲屬於帝王將相、封建文化殘餘,屬於破四舊、要改造消滅之類),四個單位的造反派(他們三個人都已經被隔離,我因為懷孕要生產,住在外邊,大慶路59號,是一座小洋樓)輪換批鬥我,要我揭發,不讓我睡覺。同時抄家,我的劇照全被燒掉了,堆在一起,當麵燒。他們走後,我扒火堆,在火堆裏有一張沒燒掉,烤黃了。那是徐淩雲老師給我排戲的照片。我挨批鬥,受不了了,工資也停了,沒法生活了。下麵在抄家,我就爬到樓頂天窗上麵,準備跳了。一個同學、跟大宋老師(宋選之先生)學昆曲小生的王津慈,平時和我配戲的文武小生——我是文武花旦,那時候兩個宋老師都是按全才方向培養我們的,現在死了,不然活著肯定是寶貝。那張照片是徐老師教我們《連環計》,呂布是他,貂蟬是我。當今昆曲界沒有像樣的小生,宋選之先生的小生那個是好哇,俞振飛先生是唱得好,大宋先生是做得好。王津慈一把把我拉了進來。他說:“俞承秋,你不能走這條路!”他來抄家是造反派逼來的,他的父母是香港的,成分不好。他說:“我不是故意來鬥你,我是被逼來的。我看你臉色不對,就留心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我還想以後跟你唱戲呢。”王津慈後來非常可惜,28歲就死了。一個原因是沒有錢看病,一個原因是衛生常識不普及。開始總是“胃病”“胃病”,結果動手術發現內髒全都爛了。我告訴宋老師:“我總覺得,不知道是誰總在盯著我,我總懷疑他會隨時害我。現在昆曲是後繼有人了,你多教教他們吧。現在我在那裏很好,我不想回來了。”“可惜,我現在是無能為力了。”宋老師很無奈,他無法指揮劇團的領導。


俞承秋老師繼續說。退休後,小宋老師的話使我回到蘇州來了(蘇州是宋老師和俞老師共同的故鄉)。我參加昆劇傳習所、曲會的活動。剛開始人家都以為我不會唱昆曲呢(笑)。我的經濟上不夠寬鬆,因為灌南縣那裏是蘇北不發達地區,工資級差低,還常常發不出來。我在蘇州租房子生活,挺難的。什麽動力?就是宋老師的動力。在昆劇傳習所,我埋頭曬服裝、給演員包頭,心裏想在傳習所站住腳,不能張揚。我尊重顧老,想從他那裏學一點東西,從小媳婦做起,我樂意。現在,正努力恢複學過演過的劇目。我打算兩年後唱。40年了,學過的東西不可能全記得,我要一個一個的複習、背出來才行。看書會唱是不能上台、不能教人的。我們是承字輩,我的藝名就是“俞承秋”。為什麽叫“秋”?因為我嗓子不大好,像程硯秋。進戲校半年,變聲了不知道保護,倒嗓子一點聲音都沒有了。我就準備回家繼續讀書。宋老師不放:“你不唱文戲,能唱武戲。”他就請了京劇老師幫我吊嗓子,是程派老師。吊了三個月,嗓子又吊出來了。宋老師因為是曲友下海,他怕自己的身段不好看,就請京劇的楊邦俊老師教我學習《天女散花》、《貴妃醉酒》。宋老師說:“你學了《醉酒》以後唱《長生殿》絕對好。”他認為梅蘭芳吧《絮閣》的醋美、《驚變》的醉美合而為一,再進行加強誇大——宋老師認為《驚變》的楊貴妃醉酒之後表現不足——梅蘭芳《醉酒》的貴妃超過了《長生殿》的貴妃。楊老師教我,喜歡得不得了,非要我去學京劇。那當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宋老師大課教基本的東西。等大課下來,給我們講解要領就深刻多了。台步講究得不得了。一般演員不大分的,急就快走,不急就慢走。不是這樣的。宋老師的昆曲水袖、手指、台步、眼睛都與地方戲不一樣,跟現在昆劇舞台的表演不一樣。我最近聯係了幾個同學籌備成立同學會,希望通過大家的努力,把我們身上的劇目恢複出來,把昆曲的傳統麵貌恢複出來。


俞:我們家是祖傳越劇。爺爺是紹劇後來轉唱越劇,到蘇州長江劇團;小叔是蘇昆團長;媽媽唱越劇。爺爺懂戲,他對我說過:“你一定要先學昆曲打底子,學成了我送你到上海越劇院,保證你是頭一塊牌子!”58年我進戲校,說是學三年;結果到了59年,戲校改成了戲劇學院,學業變成了八年。我就打電話問爺爺:“八年學下來,我還來得及到上海越劇院去嗎?”爺爺說來得及,我就安心地學下去了。說到我進戲校學昆曲,這裏還有故事,考試的故事。其實那時候明確是招小學生,而我在蘇州一中已經讀初三了。家門旁的鄰居剛剛小學畢業去考了,結果榜上無名。她不敢去問,就來找我。小孩子不懂事,沒有名字就是沒有考上唄。那時候特自信,總覺得是不是老師不在意弄漏掉了。於是就拽了我陪她去問問。去了就碰到宋老師——宋選之、宋衡之兩個宋老師,還有劉恒桐先生、武俊達先生,一共四個人在那兒。到了那裏,鄰居不好意思問,就推我。我到底比她年齡大,就開口了:“老師,我想問你個事情。”“什麽事呀?”宋老師一邊答應,一邊對我上下看。“她叫王永新,來考試的。榜上沒有她的名字。你們是忘掉了還是沒有考上?”“哦,榜上沒有就是沒有考上。”宋老師一邊慢悠悠地說,一邊繼續打量我。“你喜歡唱戲吧?”“喜歡。”“那為什麽不考呢?”“我的年齡超過了。”那年我十四周歲,規定隻招12周歲以下的小學生。第二天,宋老師找到了我們學校。因為我別著“一中”的校徽。但是他不知道我的姓名、年級。校長看是省裏來的,也挺配合,就讓他自己找。他就一個教室一個教室的找。終於找到了我。他又一遍問我喜歡不喜歡昆曲,願不願意報考。我告訴他,我喜歡唱戲,但是我的年齡超過了,不然我也會報考的。宋老師沒有再說什麽。我進教室繼續上課。第三天,宋老師找到了我的家。爺爺同意,叔叔俞文同在蘇昆劇團任團長,他不同意。宋老師很奇怪,問:“你是蘇昆團長,自己就是搞昆曲的,怎麽不支持昆曲呢?”叔叔是部隊轉業回來的,不喜歡唱戲,當團長拿是服從組安排,那是工作。宋老師講了老半天,叔叔沒辦法了,就表態說:“那你自己去問她自己願意不願意。她要是願意,那就行。”我當然願意的。叔叔說:“好,那就跟你們去了。”就這麽定了下來。兩天後我就跟宋老師他們一起到南京去了。在戲校因為我文化程度比較高,沒法跟同學們一起上課,經宋老師協調,學校就安排我跟編導班一起上高中課程。有一次,宋老師問我們:“你們放假回去,洗不洗衣裳啊?”大家說:“洗。”宋老師說:“衣服叫媽媽洗呀,洗衣服手會變粗的,上了台就不好看了。”說到這一節,俞老師微微的、很幸福地笑起來了。宋老師身材瘦小,眼睛細細的、眯眯的,說話輕輕的,我可以想象得出那種長者偏愛孩子的樣子。

訪談錄取自
西陸首頁-> 論壇-> 文學-> 綜合-> 空穀幽蘭——昆曲
http://club.xilu.com/kunqu/msgview-823641-15971.html
(訪談錄沒有很好整理過,有點淩亂,不完整。這裏按原文刊出,改正了個別錯別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jjxia 回複 悄悄話 我是小夏,一年前向您筆下的“小俞”老師學昆曲的。俞老師不善使用電腦,讓我轉告您,她看到了您的文章,謝謝。我的聯係方式∶jillxia@hotmail.com
老弓長 回複 悄悄話 回複DeerFish的評論:
謝謝閱讀,謝謝評論。
DeerFish 回複 悄悄話 看了長弓的那些年那些人那些事,很喜歡,尤其是小俞三篇。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