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工和莊冬都是我老莊!

先是莊工被封,現在莊冬又被封啦!
正文

說說中國的和諧和西方的擴張

(2008-09-03 08:45:28) 下一個


說說中國的和諧和西方的擴張

這個題目不比天大也跟地球差不多,我這裏隻是上班無事隨心所欲、隨想隨寫、想到那裏就寫到那裏隨便跟大家聊聊天兒。敘述不完整的地方和錯別字一定會很多,大家也就隨便看看算啦。

要談中國的和西方的文明競爭就必須談一下軍事競爭,也就必需先談一談人和武器的關係。

這裏我說一點我自己的和哲學教科書不同的哲學。一個與題目有關的哲學問題是:人和動物的區別。我以為哲學教科書提到的人和動物的區別(如語言和製造工具)是屬於量方麵的。我以為人和動物的唯一的質方麵的區別是人以同類為敵。

“與人奮鬥,其樂無窮。”沒有以人為敵的意識的人隻是生物人,隻與動物有量的區別,而與動物沒有質的區別。這樣的“人”隻能服從人,是不能代表人和領導人的,或者說這樣的人隻是具有人的形狀而不具有人的心靈和精神。

如果人類相親相愛,人類就不會有原子彈,人類就會在大隕石前束手無策,人類就會在外星生物前束手就擒。人以同類為敵這個本性駕馭著人的行為。由於是同類,自然賦予的爪牙基本相同。人要在與同類競爭中獲勝就隻有發展身外之力:物者如器;精者如神。這就有了物質工具:用於和平叫工具(無形的如計劃程序);用於戰爭叫武器(無形的如戰略戰術)。這就有了精神工具:用於和平叫道德;用於戰爭叫正義。強勝弱敗,直至現在。

所謂“以弱勝強”是假象,其中的所謂弱者隻是弱在有形的肉眼能看得見的部分。可怕的事實是,人們不都能看到“以弱勝強”中的所謂“弱者”的有形的和無形的、物質的和精神的力量的總和是大於“強者”的。這就是投降派的市場。所以,武器隻是戰爭中最明顯的部分。隻見武器是強者敗於弱者原因。“決定戰爭勝負的是人不是物。”

人類文明競爭中的軍事競爭是娛樂性比較大的和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其實嚴格地從邏輯上來說軍事競爭是不需要文明的和是遠在地球上有了文明之前就有了的,因為動物們每時每刻都在進行著軍事競爭。

人無非是動物的一種。人的生存就是一種動物的生存:DNA的延續。中國人的生存也是一樣,中國人的DNA的延續。西方人也不例外。

人要生存就必須吃飯,所以經濟永遠都是一切(包括文化和技術)的基礎。古代中國的經濟基本上是種植業。種植業經濟是中國文明的基礎。種植業經濟是以經營土地為基礎的,而經營土地就必然的在某種意義上依賴於和束縛於土地。

古代西方的經濟基本上是畜牧業。畜牧業經濟基本上不經營土地,而是尋找和取得水草肥美的土地為生存的基本方法,而不經營土地就必然的在某種意義上不依賴於和束縛於土地。

因此,畜牧業經濟擴張性比種植業經濟要強。種植業經濟的擴張性比畜牧業經濟要弱的物質原因是種植業經濟的經營土地的生產方式本身也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使得剩餘的可以用來擴大再生產,也就是擴張的人力物力相比畜牧業經濟比較有限。

相比之下,畜牧業經濟不經營土地。畜牧業經濟的生產方式本身就是尋找和取得水草肥美的土地,也就是擴張,或者說畜牧業經濟本身就是擴張經濟。

即便是已經幾百年了的工業經濟也是擴張經濟,也就是說它一旦停止擴張就會死亡。這一點都體現在具體的大小公司身上。任何一個公司都是如此,必需不停地擴張,一旦停止擴張就意味著死亡。這也就是美國人必須在這個世界上到處沒事找事兒的原因所在:畜牧業經濟本性所決定的。其實我都懷疑是否也有人種的成分在起作用(這個有種族歧視的嫌疑!我就不多說啦!)。

這是為什麽呢?

這是因為工業經濟和畜牧業經濟一樣,它使人依賴於某種動物而生存。工業經濟和畜牧業經濟依賴的某種動物會死。這種動物和人一樣要生存就必須吃飯。畜牧業經濟的動物需要水草肥美的土地。工業經濟的動物,也就是眾多的公司們也需要水草肥美的土地,其實是自然和人力資源肥美的土地。

甚至於就連西方的種植業,也就是西方的農業都是工業化了的。西方的農業的工業化不是它的規模和使用機器,而是它的肥料和種子,也就是說它的生產不是一個內在的循環。

當然啦,種植業經濟依賴的土地也會在某種意義上死亡。但是土地的死亡畢竟不是經常發生的,特別是有了肥料以後。種植業經濟的植物雖然也會生病,但是還是比畜牧業經濟的動物生病好那麽一點點。因此,種植業經濟的人們和文化比畜牧業經濟的人們和文化比較沒有危機感。

一般說來,畜牧業經濟的生產周期比種植業經濟長,因為畜牧業的生產周期往往是幾年而種植業的生產周期則是一年。種植業經濟的生產周期又比工業經濟長,因為工業經濟的生產周期往往是以月甚至於星期的計算。生產周期短了,也就是說在同樣時間裏生產重複的次數就多了,因此進步的機會也就大了。這就是畜牧業經濟比種植業經濟長發展慢,種植業經濟又比工業經濟長發展慢的原因。

但是地球是有限的,擴張的代價也在增長。順便提一句,毛主席的第三世界理論和發展和第三世界國家的關係所謂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就是在提高擴張的代價。舉個例子吧,當年沒有中國人在非洲做生意西方人的殖民主義都玩不下去啦。現在由於中國人要跟非洲人做比較當年殖民主義更公平一些的生意,西方人在非洲做生意或者叫擴張的成本就更高了。

中國文明比較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在於中國的農業經濟幾千年以前就實現了一個內在的循環,或者叫“和諧”,後來叫“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

人無非是動物的一種。人的生存就是一種動物的生存:DNA的延續。人要生存就必須吃飯,所以經濟永遠都是一切(包括文化和技術)的基礎。由於地球是有限的,人要生存就必須首先有一個跟地球和諧吃飯的生活方式。

即便是將來人類走出太陽係,人們的所謂飛船也必須是一個(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也至少必須是一個基本上)一個內在的循環,或者叫“和諧”的環境。

我前麵說了中國文明比較西方文明的先進之處在於中國的農業經濟幾千年以前就實現了一個內在的循環,或者叫“和諧”。

中國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這個方法今天說起來都是被西方的所謂“寬容”的文明所不能接受的:用動物(包括人)的糞便做肥料!

西方人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以畜牧業經濟為基礎的挾基督真理以令天下。大家不要被西方近幾百年以來的先進技術所忽悠,因為那是基督教已經基本上打遍全球以後的事情。有著幾乎全世界的自然資源的使用,技術的發展即便不是自然而然的也是有米之炊。

順便提一句,西方的所謂“寬容”其實不是什麽“寬容”而是招降納叛。這一點大家可以從以下事實看出來:來到西方的中國人很多都是來接受西方價值觀的而不是給西方帶來不同的甚至於相反的價值觀的,特別是一旦有一些中國人由於自身有著與西方價值觀不同的甚至於相反的價值觀發表不同意見時得到的回答往往是那你怎麽不回中國或者去朝鮮呢!他們接收的是技術型的人才和思想跟他們一致型的人才,不接收對立思想的人才和對立思想。

最後說一下其實討論中國曾經領先和現在落後的原因其實是一個抽象的哲學命題。首先,討論這個問題指導未來的現實意義非常驚人的。其次,從哲學上看,特別是如果人類還有希望的話,就不應該有一個人種或者製度或者價值觀一勞永逸永遠領先。因為,如果一旦一個人種或者製度或者價值觀一勞永逸永遠領先這樣的現象發生了的話,那就意味著人類生命力在地球上的結束。

我上麵提到的“其次”是簡單的。我上麵提到的“首先”也是簡單的,但是需要解釋一下。

我前麵還提到了幾千年以前就實現了一個內在的循環,或者叫“和諧”的方法:用動物(包括人)的糞便做肥料!

用動物糞便做肥料從而化廢為寶不是本質是方法。用動物糞便做肥料實現了一個內在的循環才是用動物糞便做肥料這個方法的本質。由於中國人幾千年以前就實現了一個內在的循環,因此對外擴張找更肥美的草原的必要性就不那麽大了。

我開始就提到了人無非是動物的一種。人的生存就是一種動物的生存:DNA的延續。動物和人一樣要生存就必須吃飯,吃了飯就會產生糞便。

我前麵還提到了即便是將來人類走出太陽係的所謂飛船也必須是一個(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也至少必須是一個基本上)一個內在的循環,或者叫“和諧”的環境。

因此,在所謂飛船上,人的糞便應該是個寶貝,也就是說人的糞便在所謂飛船上是飛船內在的循環的一個環節!

當然啦,有人可以想象全部百分之百吸收而根本沒有糞便的未來。但是人要生存還是必須吃飯,或者叫需要能量。那麽這個能量是一個內在的循環要好一點,或者說更可能一點呢?還是這個能量是一個需要了就拿的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要好一點,或者說更可能一點呢?

如果人類可以找到一個能量是一個需要了就拿的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那麽人類就可以沿著畜牧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永遠這條路走下去。

如果人類找不到一個需要了就拿的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能量的話,人類就隻好在一個大的或小的反正是在一個內在的循環的環境中生存,這個內在的循環的環境或者是地球或者是飛船。

不管現在人們操心的地球發燒是真是假或者即便是真的也未必有害,反正地球的資源不是取之不盡和用之不竭的。

因此,人類究竟是沿著畜牧業經濟到工業經濟到永遠這條路走下去,因為反正到時候就一定會有新技術產生解決任何需要解決的問題。人類還是在地球上形成一個內在的循環的環境,也就是“和諧”環境中生存(當然啦,這個內在的循環的環境或者是地球或者是飛船。)。選擇前者就是西方的路。選擇後者就是中國的路。

從哲學水平簡單的和一般地說,中國的“和諧”具有循環性,西方的“擴張”具有無止境性;循環性具有存在性,無止境性具有前進性;循環性具有不進步性,無止境性具有毀滅性。

當然啦,要讓中國的和諧和西方的擴張結合起來也是需要打的。不打不相識嘛。結合也必須是力量基本上對等或者叫均衡才何以結合,不然的話就一定會有一方不配。隻有旗鼓相當才可以談結合,否則就是吞並。這就是中國的和諧和西方的擴張必須要較量或者叫鬥的哲學基礎。

因此,其實呢,人類生存的道路完全可能會是中國文明的和諧的循環性和西方文明的擴張的無止境性的對立的統一之路。

大家看看今天的中國和美國,那一個更象是走在中國文明的和諧的循環性和西方文明的擴張的無止境性的對立的統一之路上的呢?

即便是有那麽一天人類走上了這條中國的和諧和西方的擴張的對立的統一之路也還是會有應該會有鬥爭的,因為沒有鬥爭就意味著死亡。合合分分嘛,“大凡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比必合”嘛。

有人喜歡說什麽中國人沒有哲學體係。啥叫哲學體係?有哲學體係有什麽好處?有沒有隻是一個麵子問題。德國倒是有哲學體係,德國人卻一直是歐洲人種族歧視的對象(一直到了希特勒才有所改變)。關鍵是要有結果。這也就是為什麽現在的大學基本上不教哲學和邏輯,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不學哲學和邏輯的原因。沒用處嘛。

這就是我為什麽說:首先,討論這個問題指導未來的現實意義非常驚人的。

人就是要打要鬥,不然的話就不會進步。中國古人如果不打就不會有《孫子兵法》。

西方的技術也主要是在白人之間(而不是打動物和各地土著人等)的相互打鬥發展起來的,遠的我就不說啦,近的就有兩次世界大戰。蘇聯也算是白人吧?那就還有冷戰。資本拳派的白人和共產拳派的白人為了殺或者怕被殺在冷戰中發展的武器或者叫浪費的資源還少嗎?

想當年,西方各路殖民主義大軍在征服了世界各地(其實是各地的人)以後到中國來會師。因為地球是有限的嘛,中國是西方各路殖民主義大軍在征服了世界各地以後(其實是各地的人)的終點站!事實是西方各路殖民主義大軍沒有能夠征服中國,其實是沒有能夠征服中國人,也就是西方的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沒有能夠征服中國人的生存方式和價值觀。因為,如果中國的這塊土地上沒有中國人的話,征服中國的這塊土地就是易如反掌啦。

寫到這裏我不由得想起毛主席在1930年1月5日給紅四軍第一縱隊司令員林彪寫的複信(後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為題在1930年1月5日發表)裏的一段話:

它是站在海岸,遙望海中已經看得見桅杆尖頭了的一隻航船;它是立於高山之巔,遠看東方已見光芒四射噴薄欲出的一輪朝日,它是躁動於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個嬰兒。

****************

這個帖子貼開始到“網上談兵”論壇啦。下麵是我回複網友的一些跟貼。

不然!當年的種植業經濟不需要那麽準確。需要的如曆法就很量化。

至關重要!鬥則生。不鬥雖生實死。

他們接收的是技術型的和思想跟他們一致型的,不接收對立思想。

是!但是動物在食物鏈上生存,它們同類鬥跟人類同類鬥有本質區別。

同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中國古代的上層建築必然要受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種植業經濟的限製。中國古代的簡單的小批量傳承也是要受中國古代的經濟基礎種植業經濟的限製。

你太看重“體係”和“專著”啦。“體係”和“專著”都是麵子貨,不值錢,跟民主和科學的還有上帝基督的真理書一樣。

你有沒有注意到“體係”和“專著”是沒有版權保護和隨便拷貝的?包括所有民主和科學的書們都是隨便拷貝的?可是為什麽一個唱片讓中國的個體戶拷貝一下美國政府都要出來說話?究竟那個值錢還不是明擺著的嗎?

雖然能傳承,反正學生們也是基本上不學,因此是基本上無用。

務實還是務虛,要體係能傳承的麵子又在實踐上基本上不傳承。所以西方文化更好麵子。

這個問題複雜啦,不是這裏,恐怕也是沒有地方可以討論清楚的。

我的意思是人在食物鏈之外。在食物鏈上的動物有它們的基本上固定的食物來生存。我這也是跟大家聊天。我也不是學哲學的,隻是有哲學愛好。我們一起慢慢想吧。

哎,敘述簡單事實而已,我可沒別的意思啊。

什麽?你最佩服的當代哲學家,羅素?英國唯一的吧?

靠著大英帝國的成就(與哲學無關,可見稱霸世界不需要哲學),羅素完全是小打小鬧雕蟲小技(但是很有忽悠力)可是最最徒有虛名啦。我一時半會兒想不起什麽羅素的例子啦。咱倆要是到一塊兒可有得爭啦!英國除了傻士逼呀還有啥文化?我以前寫過一個損傻士逼呀的帖子,不過被刪了以後就找不到啦。我隻記得是我是說“為你死商人”的。對了,你可以看看何新(好像是叫何新吧?)的東西。他損起英國哲學來比我還殘酷哪。

這些牽牆附檜的玩意兒還挺有忽悠力的啊!

隻是上班無事隨心所欲胡思亂想隨便跟大家聊聊天兒而已。

到了現代科學和哲學這對兒夫妻為什麽要離婚呢?一個發現另一個沒用。

首先,老莊立論的基礎不是你說的。其次,你自相矛盾。

我本來不想費話。可惜你忽悠了雙截棍,我就廢幾句話。

請你先看看你自己寫的1,把它記住!記住!別忘啦!你說:人類誕生之初,當其時也,同類之外的“敵”實在太多了,容不得人類自己鬥自己。

那狼就難道沒有同類之外的“敵”實在太多了,容不得狼類自己鬥自己嗎?

如果你說的2的情況存在的話,人類誕生之初就不存在嗎?在這種情況下,為什麽狼會“以同類為敵”呢?大概會,至少在局部、短時段內會。那人就一定要“人類誕生之初,當其時也,同類之外的“敵”實在太多了,容不得人類自己鬥自己”呢?

先說你的1

如果說人類和動物的本質區別是語言和工具的話,那麽人類誕生之初就有語言和工具了嗎?

事物的特性或者叫本性,還有事物之間的區別,比如說人和動物也都是需要時間來顯現出來和被認識的。特別是這個認識者是人自己,人對自己的一些特性的認識一定是要在人的那個特性顯現出來以後才有可能的。比如說教科書裏講的人的對於自己的以語言和製造工具區別於動物的這個特性的認識吧,那就至少比人類顯現語言和製造工具能力晚了幾千年。

因此,說人的特性的時候非要說人類誕生之初也一定要有這個特性是無意義的。一來我可以說人類誕生之初就有了,隻是還沒有顯現出來。二來我也可以說人類誕生之初就有了產生這個特性的條件,以後進化慢慢地顯現出來了。

再說你的2

這種事情還是應該做個試驗,不應該想象。再說啦,討論假設的情況也沒意義。自然的情況是食物和吃那食物為生的形成一個平衡。

動物的存在在數量上是否達到威脅其同類生存繁衍的地步是相對其生存所需要的條件而言的,這麽多的物種滅絕了。你有沒有看到某個滅絕了的物種在滅絕前夕為了最後的一點食物自相殘殺呢?

所以嘛,設若把一片草原圈起來,裏麵投入超出這片草原承受能力的狼群,狼會不會“以同類為敵”呢?也未必。因為狼未必知道它們被投入了一片超出承受它們的能力的草原。這個狼群會更加齊心協力地工作也未可知。

人的“以同類為敵”是以人為自己的天敵為基本生存威脅的,這個跟全球範圍不全球範圍無關,幾千年前小範圍的戰爭也未必比現在不殘酷。

我認為種植型經濟比畜牧型經濟的擴張性更強是說了理由的。你不反駁我說的理由,隻是不同意我的結論是沒有意義的。

這就是為什麽現在的大學都基本上不教哲學和邏輯的原因:一個很簡單的錯誤要花費無法想象多的精力來解釋。

是!是!獨陽不生,孤陰不長。

文武之道,一張一馳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