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人性的探索---讀莫言的《豐乳肥臀》

(2008-05-04 02:02:40) 下一個
人性的探索---讀莫言的《豐乳肥臀》

醫生手記



小說概況:
  《豐乳肥臀》是作家莫言以山東高密東北鄉為背景描寫的一個農民家庭的故事。小說重構了1900年至毛澤東後期以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曆史。塑造了一個“母親”的女性形象上官魯氏---------一個娟秀的,有著豐乳肥臀的農村女人,在中國整個漫長的20世紀怎樣艱辛頑強地度過了她九十五歲的一生,以及她的所有子女在中國現代曆史上經過了各個時期動亂後不同的命運。 小說分三個不同的階段來對這個家庭進行了描寫:

A.介紹了母親本人的身世,以及她成為母親的過程。

母親原名魯氏(標準封建社會女人無名)。乳名璿兒,1900年出生,自幼喪母,隨姑父和姑姑長大,嫁給鐵匠兒子上官壽喜,由此改名上官魯氏。由於婚後和丈夫無生育,受到婆家非人的責難,因而被迫在姑姑的偷偷安排下和姑父發生關係,生下了大女兒上官來弟和二女兒上官招弟。此後,為了能給婆家生下男嗣,她又被迫偷偷與生活中所接觸到的土匪,江湖郎中,單身屠夫,和尚私自發生了關係,分別生下了上官領弟,上官想弟,上官盼弟,上官念弟四個女兒,又在一次不幸被四個兵痞強暴後,生下了第七個女兒上官求弟。

由於一直沒有生出男孩來,母親上官魯氏不斷遭到了其公公上官福祿,婆婆上官呂氏和丈夫上官壽喜殘暴的虐待,在萬念俱灰中,她偶然地接觸到了一個來自瑞典傳教士在鄉村所宣傳的基督教,為之感悟,從此信奉,並隨即與瑞典傳教士馬洛亞私通,終於在一九三九年生下了一對混血男女雙胞胎。

在生育過程中,母親難產,這時候日本侵略軍進村,屠殺了公公上官福祿和丈夫上官壽喜,婆婆上官呂氏被嚇瘋,母親最後在一個為了製造“中日親善”的日本軍醫幫助下終於生下了她一生中唯一的男孩。

B.講述了母親在逃脫了封建家庭的迫害後如何獨立麵對兵荒馬亂的時期,以及母親的女兒們在“人性的欲望”中的紛爭。

公公丈夫的死,和婆婆的瘋,讓母親終於逃脫了這個可怕的家庭被奴役的地位,第一次自主地走向了她一生中唯一的“情人”瑞典傳教士馬洛亞。但此時母親的家鄉已經陷入了兵荒馬亂之中,馬洛亞在一次和民間抗日團體首領沙月亮的衝突中被其當作了“”遭到了侮辱和毒打。並且母親本人也受牽連遭到了這個團體成員的輪奸,馬洛亞在悲憤中跳樓自殺,臨死前給他的一對雙胞胎兒女取名:金童玉女。事後,沙月亮由於看上了母親的大女兒上官來弟而提出了求婚,但母親為了報複在其侮辱殺害馬洛亞的行為嚴辭拒絕,並挑撥離間地自作主張將來弟許配給了鄰居一個叫啞巴(孫不言)的光棍男人。在這場婚姻的爭奪中,上官來弟卻出乎意料地自己選擇了驃悍威武的沙月亮,並不顧母親的反對與其私奔。啞巴也憤而出走。

大姐的私奔,給她的妹妹們帶來了一種向往自由和愛情生活的影響,不久,二姐上官招弟也跟隨了同鄉另一個抗日武裝首領有婦之夫司馬庫私奔了,臨走前還在日本兵的屠殺中救出了司馬庫一個在繈褓中的兒子(司馬糧)並且托付給了母親。

兩個大女兒剛剛離開,三女兒上官領弟也和一個外來逃荒的青年鳥兒韓產生了戀情,然而,在鳥兒韓被日寇抓了勞工後,她神經錯亂,從此設立鳥仙神壇禳解。不久,大女兒來弟又偷偷地把她和沙月亮一起生下的女兒也托負給了母親。

長女們對自由愛情生活義無返顧地向往,留給母親的卻是一個個嗷嗷待撫的幼兒和沉重的,母親的責任,與此同時,戰亂和兵荒也加劇了母親的悲苦和淒慘的處境,和當時成千上萬悲慘的農民一樣,麵臨著嚴峻的生存危機的母親又接二連三地遭受了失女之痛的打擊:在一次集體逃荒中,她被迫地將七女兒上官求弟賣給白俄羅斯托夫伯爵夫人做養女,之後又突然病倒,由於治病而欠下了債務,在這最危急之時,懂事的四女兒上官想弟把自己賣到了妓院,用所賣身所換來的錢解救了全家,並讓母親攜兒帶女地重返了家鄉。

再次重返家園,母親的命運開始了有了新的變化,此時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武裝爆破大隊已經占領了家鄉,其獨特的軍民聯合統治方式也吸引了情竇初開的五女兒上官盼弟,她自願參加爆炸大隊,後嫁給了爆炸大隊政委魯立人,並生女魯勝利,但她和她的姐姐們一樣,也毫不留情地也把撫養女兒的責任推給了母親。

這以後,中國現代曆史上戰爭年代風雲突變的軍事鬥爭也就開始徹底滲透到了母親的生活之中---------- 來弟和其丈夫沙月亮加入了日偽的皇協軍,
來弟名義上的丈夫啞巴孫不言加入了盼弟丈夫魯立人所領導的共產黨爆破隊,
而招弟隨丈夫司馬庫加入了國民黨軍隊。

三個女兒,分別代表著中國現代戰爭史上三個不同地政治力量先後在故土上,在母親的身邊開始了你死我活,爾虞我詐,愛與恨,親與仇,血與淚交錯的爭鬥,並為之付出慘重代價
---------大女兒來弟在戰爭中喪夫,二女兒上官招弟在割據戰中中彈身亡,三女兒領弟在混亂中精神錯亂中跳崖,六女兒上官念弟因嫁給了司馬庫所收留的美國飛行員而受牽連,被俘後雙雙自殺……

表麵上看,似乎五女兒上官盼弟獲得了最後的勝利,但隨著接踵而來,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再次無情地把她和她的親人卷入了進去,使她們再一次地成為了文革的犧牲品--------大女兒被迫改嫁給抗美援朝歸來殘疾的啞巴孫不言,由於無法忍受不幸的婚姻通奸殺夫,最後被槍斃,四女兒,五女兒,七女兒,八女兒,都分別在文革和大饑荒時期受到種種迫害而英年早逝,甚至母親唯一的兒子金童也被冤屈判刑,坐了整整15年牢。

C.中國文革結束後的新時代母親最後的歸屬,以及她母愛的歸屬。

在整個災難的過程中,母親奇跡般地活了下來,成為了整個時代的見證人,文革結束後,她依然用她執著的母性去愛著她最後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上官金童,雖然力不從心,但仍然能體現出其母性頑強的生命力。這時的中國,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但是同樣的命運似乎再一次地體現在了被母親撫養成人的幾個下一輩外孫身上,中國改革開放後的母親女兒的幾個孩子紛紛在新時代裏追隨著各自的夢想,發跡,大起大落…… 而上官金童似乎已不能適應這種新的時代,他曾在外甥的安排和利用下任公關部經理,任董事長,後終因被炒。被騙而失敗,終至窮愁潦倒,一事無成。不過,在母親九十五歲去世後,上官金童卻充滿了深情地守護在了母親的墳墓前。


評論:
如果問莫言的小說《豐乳肥臀》究竟講了些什麽,那麽,我可以說,小說隻是講了關於人本身的一些東西。這些東西雖然質樸,但卻讓我們無法去回避。可是仔細想想,我們又常常在忽略。在我們曾經追求道德的標準,利益的公正,美醜的評價的時候,似乎很少有過統一的的度量衡。我們似乎總是以想象中神一般的神聖和偉大來歌頌,和以想象中魔鬼一般的醜陋和可怕去抨擊,但我們卻很少想過我們自己-----一個人的特征究竟是什麽。

莫言的小說恰恰就寫了人,他寫了人的偉大和可怕,或則更確切說,他是以具有純正中國文化的中國農村為背景,寫了整整一個世紀在中國大地上的人性。他深刻地揭露了人性的本質,同時又無情地控訴了各種對人性的摧殘,但又充滿了激情地讚美了人性中最偉大無私的母愛,以極其堅韌的生命力。如果說莫言的小說是一種“尋根文學”的話,那麽我認為,莫言是在尋找的中國大地上人性的“根”。

人性,即人所具有的正常需要的情感,欲望和理性。人性樸實無華卻又無處不在,它有邪惡的一麵也有偉大的一麵。自古以來,人們就鑒定了很多“人性”的標準,來炮製出理論上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在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裏,所規劃出來的是一套威嚴的,父權統治的封建人文,是以男人主宰一切,女性三從四德為標準附屬,以及繼承血統,廉恥分明的意識形態來標榜的人性標準。
從表麵上來看,它顯得體製森嚴,並且由於源遠流長,它似乎從文化習俗上已深入到了每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意識當中,以至於所有中國人都會不假思索地,本能地去遵守著這一法則,奉之為天經地義。然而,就是這一切所被神化和信奉的東西,實際在真正客觀人性的麵前,漏洞百出,充滿了矛盾,虛弱和醜陋。在小說裏被作者進行了無情地嘲笑和批駁。

小說中的A階段裏的山東高密東鄉,表麵上是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充滿了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農村,但在作者的筆下,所有在封建父權優越感下的男性形像卻都顯得嬴弱不堪,外強中幹。母親的養父(又是其姑父,名為“大巴掌”)彪悍強壯,在他的妻子麵前卻毫無主見和尊嚴。

同樣母親的丈夫上官壽喜和公公上官福祿也是抖抖縮縮地屈服與母親的婆婆上官呂氏的淫威下,麻木不仁。在中國男權國度中一直被認為是曆史驅動力的男人,幾乎全部遭到了作者的嘲笑和挖苦。

在小說中的男人們都行走於充滿了人欲的吃喝嫖賭,逞強懶惰的意識當中,色厲內荏,毫無生氣,甚至連具有男人氣的東西,也不過是外強中幹------上官呂氏,這個已經完全脫離了女性的溫柔和善良,充滿了男人般彪悍粗魯,利益熏心,精明強壯和殘忍冷酷的女人,最後也在日本兵的屠殺麵前嚇得精神失常,爛成了一堆稀泥。

由此看出,人性的強弱剛柔,根本不是象中國傳統的封建意識形態所劃分的那樣等級分明,女性特有的堅韌和魅力是男性世界根本無法去征服的,而擁有了封建父權的男人們,或男人氣的東西,在人性麵前不過是一個貌似威嚴的軀殼而已,也根本無法去獨占人類社會的統治地位。小說要告訴我們,真正強大和偉大的,不是男人那野獸般的彪悍,也不是森嚴的製度,而是小說最後要歌頌的,人性中最偉大的母性。

小說中的母親在青少年時期頗受養父養母(即姑父和姑姑)封建禮教式的愛和培養,一度成為封建禮教中一個標準的大家閨秀,可是這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是被姑姑如一個牲口般地被賣到了上官鐵匠家。買辦的婚姻在小說中就好比兩個女人在市場上斤斤計較的討價還價,這又不能不讓人看出,這套嚴格的封建禮教隻是在摧殘和扭曲人性,但絲毫改變不了人性的本質,人性中對利益的欲望卻始終客觀的存在著。
同樣對於封建禮教中所要求的最重要的一點:對純正血統的繼承。作者也用人性的尺度把其諷刺得淋漓盡致,甚至潛意識上還嘲笑了一些中國人思想中那種不可侵犯的"中華民族"妄自尊大的觀念 。按照中國的傳統社會要求,女人最基本的職能就是為丈夫生孩子,尤其要生兒子傳宗接代。盡管小說中的母親生不出孩子的原因歸咎於其丈夫的生理缺陷,可是無辜的母親還是為此受到了令人發指的非人折磨。

在求生的本能下,母親被迫先後和其他男人睡覺來"借種",這實際上完全違反了封建禮教中的廉恥觀,“借來的種”也不會再是封建人文所要求的“家族中純正的血脈”,甚至母親最後唯一的兒子,還是一個和洋人混合出來的產物,是可謂真正的“雜種”了。嚴格的封建血統法規的理論,其最後結果還是對法規的違背,而且違背得更加離奇和荒誕,作者無情地把封建人文法規置於了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而讓人們看到,真正延續生命的,不是那摧殘人性的,貌似神聖威嚴的封建人文法規,而是人性最樸實的情愛和關懷,就像小說中第63章末尾所描述的一樣,母親最後在奄奄一息,孤弱無助中得到了傳教士馬洛亞的同情和關愛,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續。

在小說的B階段,隨著封建皇朝的覆滅,封建禮教對人性的禁錮似乎解脫了,人性得到了自由解放的空間,中國大地上一時出現了各種人性的表演。這裏,作者頗費了筆墨對繁雜的曆史背景和出場的人物做了細致的描寫。但不管人物,曆史背景,客觀環境多麽的複雜,小說卻牢牢抓住了人性那無處不在,富有生命力的本質,並且依然對各種人性的摧殘進行了悲憤地控訴,從而以此對比出,在整個曆史大舞台上,所主導一切的,還是人性,而真正強大和偉大的,是人性中的母性。

整個20世紀,可以說大部分時間中國陷入了一係列的社會動亂中,無論是抗日戰爭,國共內戰,還是土改文革…… 都一定程度地給整個中國國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小說卻對曆史上所有政治立場的辨析十分模糊,而是以一個最普通人的眼光,最本能的感受去評價死亡和生存,善與惡、好與壞的界限。以人性的尺度來衡量所有舞台上的人物和情節。

比如小說中的沙月亮這個男人的形象,其實從傳統的道德標準和政治思想上很難給他作出一個評價來,但是如果從人性的角度去看,他就顯得非常逼真和活靈活現了。 沙月亮是中國農村非常典型的破產農民的形象,他無牽無掛,個性上非常自由瀟灑,表麵上他的所作所為似乎顯得前後很矛盾:他殺人越貨,強盜行徑------逼死了無辜的馬洛亞,放縱隨從輪奸母親,卻又向上官來弟求婚,認母親為丈母娘,還盡了一份女婿的孝心; 他精忠報國,抗擊日軍,卻又後來投降了日寇成為了日偽的頭子。這似乎讓人覺得很難去給他作出一個清晰的是非定論來,但其實不難看出,沙月亮的形象,並不是在代表社會,而是代表了人的本能意識,他的所有行為,無不是按照人性中最原始的人欲而進行的。

他天不怕地不怕,為所欲為,從人性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充滿了生命力的形象,讓人無法否認他的價值。他和另一個男人司馬庫一樣,敢愛敢恨,敢說敢做,敢做敢當,視死如歸,正是這種充滿了個性的特征,使得這兩個男人在小說中始終贏得了女人的愛慕,甚至在他們死後,母親也帶著一種讚許的口氣說他們是“男子漢”。

小說中母親的女兒們,也無一例外地表現出了她們人性的生命力,盡管生活是多麽的悲苦,兵荒馬亂的中國到處彌漫著死亡的血腥,但她們依然為追求著她們自己的人生理想而無怨無悔地悲壯地犧牲了自己的一切。從上官來弟開始,她是姐妹中第一個為追求自己的情欲而主動出擊的。她從一開始就表現得特別勇敢,根本就不怕什麽道德,恩怨,親情的約束,無怨無悔地跟著沙月亮這個侮辱過她的母親的強盜私奔了,她的二妹上官招弟也和她一樣,跟隨了有婦之夫司馬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所有的女兒在對待自己的終身的決策上幾乎全部是獨立自主的,完全自由的,奔放的,使得本來受中國傳統中人性摧殘最深的女性在那個充滿著死亡和恐怖的社會裏在個性上顯出了勃勃的生機。

不過,在表現了人性生命力的同時,小說深刻又很無可奈何地指出,人性本質中的人欲也是一樣勃勃地地充滿著躁動感,人和人之間在欲望上的爭鬥,漫無邊際,永無休止,殘酷而激烈。甚至在這種爭鬥中,人對人性的摧殘變得更為變本加厲和邪惡。

小說中的幾個女兒跟隨了幾個不同的男人,而這幾個不同的男人又分別代表了現代中國曆史上不同的政治力量。不過,小說裏絲毫沒有認為他們都代表了什麽政治,而是無情地揭露了他們隻是在各種政治上的偽裝下,充滿了人性的欲望而已。甚至不光如此,在各個時期政治空氣彌漫下的人們,都彼此粉墨登場,表演出了一場自相殘殺的活鬧劇。每個人嘴巴上都說得道貌岸然,背地裏卻全是不可告人的私欲,政治鬥爭不過是被利用過來你死我活地爭奪彼此利益的。人性中醜惡自私的一麵也全部在小說中昭然若揭。

母親的幾個女兒也卷入到了這場人性欲望的爭鬥之中,她們彼此瘋狂地追求著,瘋狂地沉浸在各自的欲望中,她們為了各自的利益而彼此地爭鬥著,在鬥爭中忘記了手足之情,忘記了血緣之親,甚至忘記了一個女人應有的母性-----在男歡女愛後她們生下孩子就自私自利地交給母親而自己不管。深陷到人欲的沼澤中迷失了自我,不能自拔。

而這場殘酷的爭鬥最後換來的結果是彼此兩敗俱傷:大女兒來弟,二女兒招弟,五女兒盼弟分別所追隨的的各個政治勢力並沒有給她們帶來人間最樸實的天倫之樂,所有的輪番登場的虛榮,尊貴,聲色犬馬全都是曇花一現,等待她們的,都是悲慘的死亡,讓她們成了時代的犧牲品。而她們所為之犧牲的各個政治勢力卻不光被人利用了起來扼殺了她們自己,也殘酷摧殘了其他幾個無辜的姐妹。

這種人和人在欲望上的爭鬥中對人性的摧殘,小說用了最悲憤的筆調對其作了最嚴厲的控訴。如:曾經為了解救全家而把自己賣身到妓院的四女兒上官想弟在“文革”中被遣返還鄉,多年幟攢的財物被洗劫,並遭受殘酷批鬥,後舊病複發而死的情景,讓所有人看了無不觸目驚心,無不讓人聲淚俱下。也無不讓人不得不去痛苦地深思:同樣都是人,為什麽人對人要那麽冷酷?!為什麽人對人要那麽卑劣?!為什麽人對人要那麽殘忍?! (書中第44章和第45章以及卷外卷補五))
 
在這場人與人相互催殘的世界裏,整個小說中隻有母親,始終保持著人性中最光輝的一麵,母親的形象是樸實的,柔弱的,她的處境也始終是最艱難的,悲苦的。各個時代對人的不公正,各個時代對人的誘惑,各個時代對人的因果報應,讓所有的人都為之瘋狂,母親也夾雜在這些瘋狂的人們當中,受著各種各樣的牽連,但她始終執著穩重,不亢不卑,堅忍不拔地帶著兒女們地走過了所有的災難。

她不光是自己兒女們的母親,也是自己孫兒的母親,還是外來孤兒的母親,她始終獨自地承擔了所有母親的責任,她所付出的,是人性中最無私的母愛。母親的形象再一次地對比出了人性最偉大的一麵。這偉大的一麵也不得不讓每一個人去自審和發出疑問:母親是這樣的偉大,自己可曾為母親做過什麽?在走出了人性的禁錮之後,人性的解放就是人欲橫流嗎?如果沒有母親,我們的生命將如何延續?

小說的c 階段可以說是一個結局了,不過在這個結局裏,人性將走向何方? 小說隻給人留下了一個謎一般的問號。這個時候母親已經老態龍鍾,她女兒們已經全部死去,她唯一的兒子上官金童活了下來,這個從小就深深依賴在母親懷裏的男孩在中國文革結束後已經完全長大成人,不過,雖然他在姐姐們為人欲爭鬥的時代裏不過隻是一個孩子,但現在長大成人後仍然還象個孩子一般,在上官金童的意識裏,母親的母愛已經深深烙印在他的心靈裏,使他永遠停留在了一個孩童的意識範圍內,他沒有了人性的各種欲望,甚至連人最本能的性欲都沒有了,他那種隻對乳房充滿感情和欲望的病態癖好就是對母愛依戀的象征。

這樣,這個雖然有著混血兒完美的容貌和特征的男人,卻無法走入這個社會上和其他的人溝通以及被認同。而這個時候的中國,已經結束了文革政治運動,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不過新的思想,新的事物帶來的還是新的對人性的誘惑,人性為了欲望的爭鬥還是在瘋狂地肆意著整個中國的社會,鬥爭,隻不過是換了一種形式而已。母親的那些和上官金童一樣也長大成人的孫兒們又開始了陷入了周而複始的,為了滿足各自人性的欲望而彼此爾虞我詐的混水之中。

上官金童在這種爭鬥中的態度和對他對當年姐姐們互相爭鬥的的態度一樣的漠然。不過這種漠然換來的也是整個社會對他的漠然。在人欲橫流的世界裏,他窮困潦倒,一事無成,充滿了困惑。當母親最後95歲壽終正寢,上官金童孤弱無助地守在了墓前的時候,小說結尾又象征性地在他麵前安排了一場事故:

一個為了討好上司的年輕人,為了幫上司撿野外打獵的獵物而淹死在沼澤淤泥裏。這個情節真是寓意深刻:象征人性中偉大無私的母親死了,象征著人性中欲望無底的沼澤還在繼續吞噬人類,而深愛著偉大母親的上官金童將如選擇他的歸屬呢?這也是小說作者最後擺在我們麵前的嚴酷現實。

也許,我們有著更多崇高美好的理想要去實現,也許,我們還有著很多偉大的事業要去完成,但是,有時候我們真應該停下來,好好地思考一下,如何正確地,理性地,對待我們的人性。

2006年7月10日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