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的海外生涯
編
注:這是近十年前在北京編的。送河北人民出版社通過後, 再送中央文獻研究室審批。據在那裏的一個師兄說, 經他的說項,審定結果是:經修改後可以出版。但終究沒有下文。不了了之。後來我放在新語絲上。
也沒什麽好看的,但是是一個曆史過程。 看當年的思想意識和現在的差別。
半個世紀以來的中國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個人的曆史: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周恩來
,還有一個是蔣介石。
----理查德·尼克鬆
在中國漫長革命的三巨頭政治中,如果毛澤東是頭腦,朱德是心髒,那末周恩來就是執行之手。
----海倫·福斯特·斯諾
同周恩來相比,我簡直像野蠻人。
----哈馬舍爾德
毛澤東真幸運,找到周恩來這樣一位總理。我要是有一位像周恩來這樣的總理,那就好了。
----蘇加諾
周恩來忠於自己的信仰,同他忠於自己的國家和信守人情之道,並無二致。這就是他有
別於本世紀其他中國領導人的地方。
----狄克·威爾遜
周恩來是世界上最有才華的外交家,就是丘吉爾先生也算在內。
----狄恩·艾奇遜
對於那些了解他的人來說,他將永遠是偉大的中國革命中偉大的人物之一。
拿周恩來和世界上許多偉人如拿破侖、羅斯福作比較,我隻能說就人格而言,這些人都
不能望其項背。
聽到他逝世的噩耗時是我一生中最悲痛的時刻,甚至超過了我父親去世時我難過的心情。
----韓素音
簡而言之,我生平所遇到的兩三個給我影響最深刻的人中,周恩來是其中之一。
----基辛格
周恩來是一位目光遠大的人。他一直為保衛和堅持若幹年後的中國革命而努力不懈。他
是用世紀來衡量時間的,而不是用一個人短短的一生來衡量。
----切斯特·朗寧
凡是見過周恩來的人,沒有誰會忘記他。他精神飽滿,富有魅力,長相漂亮,這是一個
原因。他給人第一個印象是他的眼睛。濃密的黑眉毛下邊有一雙炯炯發光的眼睛,在凝神看
著你。你會感覺到他在全神貫注地看你,會記住你和你說過的話。這是一種使人立即感到親
切的罕有的天賦。
----謝偉思
周恩來去世了,中國失去了它影響最大、肯定是最富同情心的領導人之一。他象征了中
國革命的一切好的方麵。他是一個為了救國而投身革命的知識分子;一個熱情洋溢的愛國者
;一個堅韌不拔的工作者和組織者;一個才華橫溢的外交家和政治家。他決不是親西方,然
而卻是值得西方尊敬的一個人。
----大衛·勞森
序
周恩來,一個光輝的名字,恩被來者,澤及後人。
周恩來無疑是許許多多人崇拜的偶像。在新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中,亦或在國際共產主
義運動的領袖中,乃至在世界範圍的政治家中,沒有誰能夠像周恩來那樣受到那麽多人的普
遍歡迎和愛戴,甚至連他的敵人也不得不表示敬意。
他為什麽會有這麽大的魅力?這恐怕是個謎。是在於他對自己事業的堅定信念和不懈追
求?是在於他的溫爾儒雅、彬彬有禮?是在於他的大智大勇、亦剛亦柔?是在於他忍辱負重
,俯首甘為孺子牛?
周恩來的偉大,在於他從青少年時代起,便把自己的命運與民族的命運緊緊聯係在一起
,把個人的前途同國家的前途緊緊聯係在一起。周恩來是這樣,毛澤東、鄧小平也是這樣。
本書主要介紹了周恩來在國外的生活:弱冠之年,東渡西旅,上下求索;三十而立,三
去莫斯科,鞠躬盡瘁於中國革命;五十而知天命,縱橫捭闔於國際舞台,開創並奠定了新中
國外交局麵。
周恩來在國外的生活豐富多彩,本書首次係統而詳實地介紹了他在國外的經曆,包括求
學、革命、友誼、愛情、婚姻、外交等方麵,倘對讀者朋友有所裨益,特別是對青年朋友有
所啟迪,亦不枉作者在窗外工地上攪拌機創造的重金屬旋律下揮汗淋漓了。由於本人水平和
掌握的資料有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請讀者諸君斧正。
本書參考了中央文獻出版社的《周恩來傳(1898—1949)》和韓素音的《周恩來與他的
世紀》, 金鳳的《鄧穎超傳》以及伍修權、師哲、熊向暉、王炳南、劉曉、陳叔亮、姚力、
楊琪良、金暢如等老同誌的回憶錄,特此致謝。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總理之風,山高水長。
作者
乙亥夏於新安齋
目錄
第一章 “東渡”
一、拒婚·東渡
二、“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
三、4000留日學生中的“大人物”
四、“對新思潮尤所切望”
五、“真愈覺姣妍”
第二章 旅歐
一、“三月後,馬賽海岸,巴黎郊外,我或者能把你看”
二、西渡
三、交換·反複·比較·抉擇
四、《伍的誓詞》
五、一致公認的重要人物
六、“伍君到德後,... 成績很好”
七、主義的研究與宣傳
八、國民黨右派對他恨之入骨,竟拿出了手槍
九、半個多世紀的情誼
十、“我就選擇了你們的七媽”
十一、法國政府數次邀請周恩來訪法,終未如願.
第三章 三去莫斯科
一、大連遇險
二、六大的第一忙人
三、“中共中央的主要主持者”
四、王明碰了一鼻子灰
五、二去莫斯科
六、幾次受到中央的指責和批評
七、謙讓
八、骨折
九、116頁、5.5萬字的備忘錄
十、處處受歡迎的周先生
第四章 中蘇風雲
一、“一言為定,我在莫斯科等你”
二、“周恩來不是正在克裏姆林宮談嗎?”
三、斯大林錯怪了中國方麵
四、斯大林屈尊
五、“我們要管”
六、“還是中國同誌好……”
七、“一五”計劃
八、彭德懷一飲而盡
九、緊急訪問
十、“哪怕隻去訪問兩個鍾頭也是好的”
十一、“恩來同誌在莫斯科就不客氣了,跟他們抬杠子
了……”
十二、來不及吃雞湯麵
十三、“家庭內的矛盾”
十四、出席蘇共二十二大
十五、最後一次訪蘇
第五章 樽俎折強日內瓦
一、向毛澤東作檢查
二、“年輕的紅色外交家”
三、“美國曆史上一次丟臉的外交失敗”
四、“你們早晚都會清楚,他是個不平凡的人”
五、怒斥羅伯遜
六、“不請示主席怎麽能行?”
七、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
八、紅葉寄相思
第六章 萬隆之會
一、本該避免的空難
二、真相大白·不了了之
三、一封匿名信
四、一語驚四座
五、“你贏得了每一場重要的戰鬥”
六、“人們都為他發瘋了”
第七章 環球十萬裏
一、“對我來講,周恩來是我的兄弟”
二、“我們皇太子最親愛的朋友”
三、“從未見過如此智慧的政治家”
四、“我們這一時代的第一號‘胞波’”
五、得到了尼克鬆未得到、杜勒斯和艾森豪威爾得不到的“結
盟兄弟的頭巾”
六、行程十萬八千裏
七、在誌願軍總部
八、非洲之行
附錄 周恩來在國外時間表
第一章 東渡
一、拒婚·東渡
周恩來第一次出洋是去日本,時間是1917年9月下旬,時年19歲,風華正茂,血氣方剛。
這年6月,周恩來以優良的成績從南開學校畢業,他的畢業證書上寫著:“中學部學生
周恩來, 年十九歲,浙江省紹(興)縣人,於中華民國六年六月業將功課肆習完畢,計得畢
業分數八十九分七二。”6月26日,南開學校舉行了隆重的第十七屆畢業典禮,陳獨秀等貴
賓出席了典禮。 周恩來在畢業典禮上榮獲“國文最佳獎”金質獎章,並代表畢業同學致答
詞, 感謝母校和老師的培養,決心繼續努力,為國獻身。
在南開四年,周恩來品學兼優, 深得老師和同學的喜愛和欽佩。 南開學校《第十次畢
業同學錄》中評價周恩來:“君家貧,處境最艱, 學費時不濟,而獨能於萬苦千難之中,
多才多藝,造就斯績,殆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斯人, 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歟。”
當時南開學校的校長是著名教育家張伯苓。 張伯苓對周恩來的才華和人品十分賞識,
視之為得意門生。 他這樣評價周恩來說:“君性溫和誠實,最富於感情,摯於友誼, 凡朋
友事,無不盡力。”並在各方麵幫助周恩來。周恩來對這位師長十分尊重,即使自己後來身
居“總理”之位。
南開學校的董事長嚴修也從心底裏喜愛這個才華橫溢的青年,曾想招周恩來為女婿。周
恩來彬彬有禮地謝絕了。在一次散步中,周恩來告訴同學張鴻誥說:我是個窮學生,要是我
接受與有名望的嚴家聯姻,我就得事事聽從他們了,我的前途一定會受嚴家支配,因此辭卻
了。嚴修對此不僅不生氣,反而更加器重周恩來了。後來,當周恩來東渡求學時,嚴修在經
濟上予以極大幫助。
中學畢業了,19歲的周恩來向何處去?
周恩來選擇了東渡日本求學的道路。
日本當時是中國仿效的榜樣。日本與中國一衣帶水,過去也曾蒙受列強的淩辱,明治維
新後卻日益強盛,甲午戰爭中竟以彈丸小國打敗了以前的宗主國,令炎黃子孫在刻骨銘心的
痛楚中不得不對其刮目相看。日本為什麽能夠富強?中國能不能走與日本一樣的道路?為中
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想去看一看。而且,中日兩國之間有一個由日本政府指定學校為中
國代培留學生的協定。協定規定:中國學生凡能考取指定的日本大專學校之一的,可以享受
官方待遇,直到學成返國為止。如能得到這一待遇,周恩來在日本求學的費用問題就解決了。
1917年7月, 周恩來與同學李福景等赴北京籌劃去日本留學。一些師友們紛紛慷慨解囊
,三三兩兩地湊幾塊銀元。文學教師馬千裏思想開明,是張伯苓的妹夫,曾主持過鄧穎超就
讀的直隸第一女師的校務,他贈給周恩來五塊銀元。最終解決經費問題的,還是嚴修和張伯
苓。
8月,周恩來又回奉天(沈陽)探望調到那裏做事的伯父,並且回到母校同師友話別。
8月30日,周恩來為小學同學郭思寧臨別題書“誌在四方”、“願相會於中華騰飛世界時”。
9月,周恩來從天津登輪東渡,取道東北、朝鮮赴日本。臨行前,周恩來寫下了那首膾
炙人口、 抒發其救國濟世偉大抱負的著名詩篇。詩雲:
大江歌罷掉頭東,
邃密群科濟世窮。
麵壁十年圖破壁,
難酬蹈海亦英雄。
二、“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紅日已東升”
南開學校畢業生在日本留學的不少,有的周恩來認識,甚至是好友。南開學校董事長嚴
修的兒子嚴智開在東京美術學校學習,周恩來的同班同學王樸山也剛到東京,隻比周恩來早
三天。還有童啟顏、陳鋼、張鴻誥、張瑞峰、高仁山、吳瀚濤、劉東美、楊伯安等。因為人
多,所以南開學校學生中就產生了同學會,總幹事是童啟顏。周恩來去後不久,被選為評議
員。
由於東京有不少中國留學生,住宿就顯得緊張。在早年支持過孫中山革命的中村正西的
熱心幫助下,周恩來同一位陳姓學生住在神田區唄町金島裝修店二層的一個“貸間”裏。所
謂貸間,即房主出租的多餘房間,同時承辦租客的夥食和一般生活照料。
當年送洗衣服的孩子長島英雄說:
“爬上裏麵的樓梯,左右兩邊各有一間屋子,左邊6榻榻咪的屋子就是周恩來租的, 牆
角邊擺著一張椅子, 屋中央有火爐,周恩來總是坐在火爐前讀書。
拉開隔門,穿著黑色立領製服的周恩來一邊同我打招呼,一邊把自己的坐墊讓給我,雖
然語言不通,但看得出他是一位很有禮貌的人。我們洗的大都是棉布襯衣和中國式的睡衣,
都是些很樸素、很普通的衣服。
記得他的目光很敏銳,後來感覺就不明顯了。但有一點令人難以忘懷,每次給周恩來送
衣服時,他總是從口袋裏掏出兩毛錢帶著不好意思的表情交給我。兩毛錢作為小孩的跑腿錢
在當時是不少了。我在回家路上從二毛錢中拿出一分買兩個豆餡年糕吃著回家,有時也買點
心。周恩來總是一個人呆在屋裏,我回去時說聲‘謝謝!’,他還很不好意思。”
由於經濟困窘,周恩來幾次搬家。1917年12月19日,他在給南開同學的信中說他“寓居
神田區日人旅館中”;1918年給京都帝國大學填寫的《入學願書》則是“東京神田區猿樂町
門牌三號竹村家”。
1917年10月,周恩來進入東亞高等預備學校補習大學考試的功課,主要是日文,也複習
其他課程。東亞高等預備學校位於神田區仲猿樂街七號,校長是鬆本龜次郎,全校共有中國
留學生三四百人。這個月,周恩來致函南開學校慶祝母校十三周年校慶,同時寫信給同學薛
卓東,勸其“東渡”。
周恩來準備報考的學校是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和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隻要考取其中的一所
,就可以得到官費學習的待遇。周恩來明白,家中的景況不允許他逃避或退縮,必須要爭取
考上才行。1918年1月,他在日記中說:“我現在惟有將家裏這樣的事情天天放在心上, 時
時刻刻去用功。 今年果真要考上官費,那時候心就安多了,一步一步的向上走,或者也有
個報恩的日子。如今我搬到這個貸間來,用度既省,地方又清靜,正好是我埋頭用功的日子
。”留學考試的最大難關就是日語,周恩來對自己的日語也不滿意,他在日記中又說:“我
想我現在已經來了四個多月了,日文日語一點兒長進還沒有,眼見著高師考試快到了,要再
不加緊用功,不要(說)沒有絲毫取的望,就是下場的望恐怕也沒了。”“我一個人,除了念
書,還有什麽事做呢?用功呀,用功呀,時候再不給我留了。”
1918年初,即到日本最初幾個月,周恩來的心情是十分鬱悶的。個人的前途,家庭的遭
遇,民族的命運,祖國的前途,時時刻刻在他的腦海裏盤旋。作為長房長孫,他應該勇敢地
承擔起責任,應該考上官費留學,應該為自己謀個光明的前途,走一條光宗耀祖新式“科舉
”的老路;作為一個愛國青年,他又絕不甘心自己這樣平平庸庸地度過一生。在這種矛盾、
苦悶的心境中,周恩來一麵拚命學習,一麵又不甘心被“八股文”束縛。他在日記中說:
“無處不可以求學問, 又何必終日守著課本兒叫做求學呢?我自從來日本之後,覺得
事事都可以用求學的眼光看。日本人的一舉一動,一切的行事,我們留學的人都應該注意。
我每天看報的時刻總要用一點多鍾。雖說是光陰可貴,然而他們的國情,總是應該知道。”
“大凡天下的人有真正本事的,必定是能涵養能虛心。看定一種事情應該去做的, 就
拚命去做,不計利害; 不應該做的,便躲著不出頭,或是極力反對。...”
1918年1月8日,周恩來接到家中來信,說在家久病的叔父貽奎去世了。聽到這個噩耗,
悲痛和憂傷同時襲向周恩來。他在日記中說:“我身在海外,猛然接著這個惡消息,那時候
心中不知是痛是悲,好象是已沒了知覺的一樣。”“想起家中一個要緊的男子也沒有,後事
如何了法?這幾年來八伯(指貽奎)同八媽的苦處已算受盡了,債務天天逼著,錢是沒有,
一家幾口子飯是要吃的, 當是當淨了,賣也賣絕了, 借是沒處借,賒是沒處賒,不要說臉
麵是沒了,就是不要臉向人家去要飯吃,恐怕也沒有地方去要。八伯這個病,雖說老病,然
而病到現在何曾用一個錢去醫治的呢?簡直說是窮死了。”“連著這三天,夜裏總沒有睡著
,越想越難受。家裏頭不知是什麽樣子,四伯急得更不用說了,隻恨我身在海外,不能夠立
即回去幫著四伯、幹爹(指周恩來的伯父貽賡和父親劭綱)做一點事兒。如今處著這個地位
,是進不得也退不得。”
可以說,這段時間是青年周恩來最為苦悶的日子。養家不能,救國無路,周恩來陷入了
彷徨之中,甚至想用佛教來暫時排除煩惱。
然而,周恩來很快從彷徨中掙脫出來。他為自己定下了新的一年的生活準則:“第一,
想要想比現在還新的思想; 第二,做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 第三, 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
學問。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實在,學問要真切。”
這個時候,《新青年》雜誌給了他以極大幫助。他在苦悶之中,通讀了嚴智開借給他的
《新青年》第三卷,覺得眼前豁然開朗了。周恩來這才發覺自己從前在國內所想的較之《新
青年》所倡導的是太幼稚了,認為自己從前所想的、所行的、所學者全都是無用的東西。他
在日記中寫道:“我自前天忽然的醒悟,將以前一切事體都看成了不足重的事,不足取的事
,心裏頭非常的快活。‘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我這時候的思想與這句話一點兒也不錯。
我這時候的喜歡好象比平常人信宗教還高興十倍。宗教家常說人要信宗教就是‘更生’‘重
生’。我覺得我這回大覺悟,將從前的全棄去了,另辟‘新思想’,求‘新學問’,做‘新
事情’,實在是同‘重生’‘更生’一樣子了。法國女優倍那兒常說自己是小兒。我今天借
用他這句話。我看我自己現在實在是小兒了。哈哈!”
“我現在心裏非常快活。想起我從前所思、所學、所行,實在是一無可取。”
從周恩來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他已經完全從苦悶迷惘中掙脫出來,充滿了興奮、喜悅,
因為他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一個他為之探索多時的新境界。一當那張薄薄的遮蓋他視線
的窗戶紙捅破以後,周恩來立即全身心地融入了新世界。
1918年2月15日,周恩來言由心生, 情不自禁地寫下一句詩:“風雪殘留猶未盡,一輪
紅日已東升!”喜悅之情,可見一斑!
不過,在東京高等師範的入學考試中,周恩來並沒有被錄取。考試是在3月4日至6日進
行的,共考八科:日語、數學、曆史、地理、英語、化學、物理、博物,還進行了口試。雖
然沒有考上,但此時周恩來思想上已經沒有負擔,因而精神仍然高漲,全身心地投入到下一
次考試的準備中。當然,周恩來心裏是很著急,因而,他訂了一個細致的學習計劃:每天讀
書十三個半小時,休息和其他事三小時半,睡眠七小時。
為了能在七月裏考上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周恩來開始了衝刺。
三、4000留日學生中的“大人物”
正當周恩來埋首書屋的時候,一場突發的愛國運動改變了他的生活。若是沒有這場運動
,中國或許多了一個學者,多了一個教授,而少了一個忠貞不貳的革命家,少了一個舉世敬
仰的偉人。
1918年4月,流傳著消息說:日本政府準備同北洋軍閥段祺瑞政府簽訂《中日共同防敵軍
事協定》。北洋政府喪權辱國的行徑,引起了留日學生極大的憤慨,他們采取了積極的抗議
活動。
以救國為己任的周恩來自然不會逃避這場鬥爭,他毅然拋下書本,積極地投入到這場運
動中去,而且以他卓越的組織和領導才能成為這場運動中的“大人物”。
5月6日,中國十多個省在日本各校學習的留學生代表共46人,在神田區雲川小路的中國
飯店維新號樓上召開秘密會議。周恩來為會議起草了抗議書,抗議日本政府對中國的侵略和
北洋軍閥的賣國罪行。這時,日本警官和偵探數十人突然持刀衝入,拳打腳踢,逮捕了“為
首”的學生代表。
關於此次事件,日本東京《日日新聞》1918年5月7日報道說:
“在京支那人留學生連日來時有不軌舉動,... 昨天下午一時許, 約700名學生在神田
區北神保町10號民國中央青年 會館集會,密閉室門,嚴禁警察和其他日本人出入,似在討
論何事。.... 更有40名幹部集合於同區今川小路1-4維新號支那料理店樓上,飲酒並激烈
論爭不休,致使神田署數十名警官趕到現場,... ”
東京《日日新聞》記者、曾采訪過周恩來的神近市子說:那時中國留日學生約4000人,
在他們中間,周恩來已經是一個“大人物”了。周恩來被認定為那次集會的領導者之一。
哪裏有鎮壓,哪裏就有反抗。周恩來和其他留日學生代表對於日本政府的暴行極其氣憤
,他們集合留日學生,一起到中國駐日公使館遊行示威,聲討駐日公使章宗祥的賣國罪行,
又一次遭到了鎮壓。
愛國是無罪的,愛國者是無可畏懼的,周恩來等人又在神田的中華青年會館召開了抗議
大會。與此同時,許多留日學生罷學歸國, 先後達400人之多,留日學生十去其一,中國共
產黨創始人李達、李漢俊就是在此次運動高潮時回國的。
初夏時節的周恩來,再也靜不下心來白首窮經。在五月的日記中,幾乎全是記載留日學
生愛國運動的情況。周恩來經常在神田中華青年會館的地下室裏,撰寫傳單,翻譯文件,印
發宣傳品;他在各種集會上發表講演,參加遊行示威。周恩來還秘密與大杉榮書店取得聯係
,商議出版革命書刊事宜,從事實際的革命活動。
5月19日, 周恩來又參加了留日學生中的愛國團體—新中學會。
新中學會以在日本的天津南開學校和天津法政學校畢業生為主體,中心人物是童啟顏和
高仁山等,和周恩來都很熟悉。新中學會以聯絡感情、砥礪品行、闡明學術、運用科學方法
來刷新中國為宗旨。他們吸收會員十分慎重,著重看個人的品行是否純正、與其他會員是否
相知有素、感情篤厚。入會那天,周恩來發表了一篇講演:
“我們中國所以如此的衰弱的緣故,全是因為不能圖新,又不能保舊,又不能改良。泰
西的文明所以能發達的原由是因為民族的變換、 地勢的遷移,互相競爭, 才能夠一天比一
天新。中國的民族是一係的,地位是永據的,所以無進步而趨於保守。 文化不進則退,所
以舊的也不能保了。 再說我們二千(年)的曆史,思想學術全都是一孔之見。泰東西的文化
比較我們的文化可以說新的太多。他們要是主宰中國,決不能象元、清兩朝被中國的民性軟
化了。我們來到外洋求真學問,就應該造成一種泰東西的民族樣子去主宰我們自己的民族,
豈不叫比著外人強萬倍不止了麽? 所以我剛入這會, 見著這個‘新’字,心裏頭非常著痛
快, 望諸同學人人心中存著這‘新’字,中國才有望呢!”
最後,周恩來把“哲學的思想,科學的能力”這句話作贈言送給其他會員。
新中學會之所以注重會員個人的品行以及相互間的感情,是因為他注重會員的集體生活
。新中學會在東京牛迂區鶴卷町112番租了一處房子作為活動地址, 叫“新中寄廬”,有十
七八間房子。周恩來也搬進了“新中寄廬”,和十幾名同學住在一起,燒飯、洗碗、買菜、
打掃等都由會員輪流擔任。各人所有的現款一律交公存儲,按需支用。經濟情況較好的會員
還一次或幾次繳付互助金,幫助困難的會員解決學膳等的費用。新中學會每周聚會一次,討
論國際形勢,交流個人心得,不許遲到,不許早退。無故遲到者隻能自覺地站在旁邊,經允
許後方能入席。這一年,張伯苓在訪美歸途中路過東京時,曾到“新中寄廬”參觀並進午餐
。午餐是由周恩來與馬洗凡、李峰等做的,張伯苓很滿意,並對這種集體生活盛讚不已,認
為是新中國、新社會的開始。
7月2日、3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入學考試舉行了。周恩來因為積極投入這場愛國運動
,自然沒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投入複習功課中,因而,由於日文、日語的成績不夠,沒有被錄
取。周恩來在日記中說:“昨前兩日試驗失敗,心中難堪異常。”
7月28日,周恩來從東京動身,回國探親。先浮海至朝鮮,在釜山搭火車回國。在國內
呆了一個多月,9月4日,周恩來再次回到東京。
四、“對新思潮尤所切望”
1917年10月周恩來初到日本的時候,正值俄國十月革命爆發的前夜。周恩來後來回憶道
:“我來日本不久,正好十月革命爆發了。”“關於十月革命的介紹,我在日本報紙上看到
一些。那時叫‘過激黨’,把紅軍叫‘赤軍’。”不過,當時的周恩來對於俄國十月社會主
義革命並不太在意。一直到1918年春夏之交,周恩來對於馬克思主義才予以特別的關注。
這年4月3日, 周恩來寫信給留美同學馮柳猗,信中說他現在“對新思潮尤所切望”,“甚
盼時有以示我。”這充分反映了當時周恩來的思想狀況。
周恩來之所以選擇日本作為自己留學的地方,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他和許多中國的
有識之士一樣,把日本看作是中國學習的榜樣。然而,到了日本之後,周恩來感到很失望。
確實,日本強盛了。可強盛的日本既有燈紅酒綠、紙醉金迷,也有流離失所、食不果腹。下
層勞動人民依然過著貧困的生活。正在這時,日本一場席卷全國的米騷動強烈地震撼了周恩
來,動搖了他效仿日本的信念。
在周恩來歸國前後,日本國內發生了空前的米騷動。起因是日本出兵西伯利亞後在國內
大量收購軍米,導致米價扶搖直上。 7月下旬,富士縣突發搶米風潮,隨即迅速擴及全國,
並在農村和煤礦工人中發生暴動。在五十七天內,日本有三十三個縣發生暴動,卷入人口占
全國總人數的四分之一。這場騷動尖銳地暴露了日本社會的階級矛盾。
周恩來是抱著救國的誌向去日本的。他在日記中寫道:“現在的人總要有個誌向,平常
的人不過吃飽了,穿足了,便以為了事。有大誌向的人,便想去救國,盡力社會。”而日本
國內的現實告訴周恩來,日本的“軍國主義必然是擴張主義,一定要被推翻的。”“軍國主
義的第一個條件是‘有強權無公理’的。”“軍國主義在二十世紀上我看是絕對不能存留了
。我從前所想的‘軍國’、‘賢人政治’這兩種主義可以救中國的,現在想想實在是大錯了。”
1918年4月23日的晚上, 周恩來到東京堂去買書,順便看了看新出的雜誌。在《露西亞
研究》這本刊物中他偶然看到了論述俄國黨派的文章,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周恩來在日
記中說:
“政府越壓製的厲害,國民想改革的心越發堅固。百折不磨的精神,一直等到去年的春
天居然把俄羅斯皇帝的位子推翻了。”
“一個叫社會民主黨。 這黨中分做兩派, 一派是‘過激派’, 他的主義是主張完全
的民主, 破除資產階級的製度,實行用武力去解決一切黨綱。他的行為大半與社會革命黨
很接近,黨魁就是現執政的賴寧(即列寧)。還有一派是溫和派,他的主義是民主如辦不到
,仍主張君主立憲,資產階級的破除須與有資產的人接近。”
“俄國現在的各黨派除了保皇黨少數人外,大宗旨全不出於‘自由’ ‘民本’兩主義
。 按現在情形說,君主立憲的希望恐怕已沒有再生的機會。過激派的宗旨最合勞農兩派人
的心理,所以勢力一天比一天大。資產階級製度,宗教的約束,全都打破了。世界實行社會
主義的國家,恐怕要拿俄羅斯作頭一個試驗場了。”
正當周恩來“對新思潮尤所切望”之際,反對中日軍事協定的運動爆發了,火熱的行動
便代替了冷靜的思考。 等到9月初回國之後,周恩來對社會主義,對馬克思主義有了進一步
了解。
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著約翰·裏德寫的反映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著作《震動環球的十日》
,俄國那翻天覆地的變化給了他深刻的印象。周恩來開始考慮這樣一個問題:俄式道路是否
適合於中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了解什麽叫社會主義,什麽叫馬克思主義?為此,
周恩來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在日本宣傳社會主義的著名經濟學家、京都帝國大學教授河上肇
先生的《貧乏物語》和幸德秋水的《社會主義神髓》。《社會主義神髓》和片岡潛的《我的
社會主義》是日本早期宣傳馬克思主義最重要的兩部著作,雖然其中摻雜著人道主義和改良
主義的觀點,但畢竟使周恩來接觸到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要知道,在當時,馬克思、
恩格斯兩位無產階級導師還沒有一本著作完整地被譯成中文,而列寧的文章連一篇也沒有譯
成中文。相對於不懂外文的中國人,相對於國內的知識分子,周恩來能夠在思想界十分活躍
的日本直接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英文、日文書籍,真是十分幸運的。
1919年1月29日, 日本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傳播者河上肇創辦的半月刊《社會問
題研究》出版了。周恩來立刻被它吸引住了,成為《社會問題研究》的熱心讀者,並進一步
研究馬克思主義。
五、“真愈覺姣妍”
在東京的最後一段時間,周恩來寄住在神田區三崎町南開同學王樸山家的樓上。他曾為
王樸山題詞:“浮舟滄海,立馬昆侖。”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誌。他又曾錄梁啟超的《自勵
》詩贈王樸山。詩雲:
獻身甘作千矢的,著述求為萬世師。
誓起民權移舊俗,更研哲理牖新知。
十年以後當思我,舉國猶狂欲語誰?
世界無窮願無盡,海天廖廓立多時。
由於考官費留學未能如願,加上此時國內傳來消息,母校南開學校準備創辦大學部。周
恩來便決定回國學習。
回國前夕,1919年3月底, 張鴻誥、王嘉良、穆慕天等三人為周恩來餞行。張鴻誥既是
周恩來的南開同學,兩人又是好友。他與周恩來一樣,都是為了考官費留學而東渡日本。張
鴻誥考上了東京高等師範物理科,卻不滿意,希望自己能考上第一高等學校,以便將來可以
上大學工科。但報考一高,必須先從高師退學,而能否考上一高又沒有把握。患得患失間,
張鴻誥征求周恩來的意見。周恩來明確地說,不能隻顧一時的得失而動搖了多年的誌願,應
該考慮國家的需要和個人的才能來決定取舍。經周恩來一說,張鴻誥豁然開朗了,下決心退
了高師的學籍,後來果然實現了自己的誌向。
張鴻誥在南開時和周恩來曾住在一個宿舍,對周恩來的才識品行十分歎服。在餞行宴會
上,他特意準備了宣紙和筆墨,請周恩來題詩留念。周恩來欣然允諾,提筆寫下“大江歌罷
掉頭東”這首詩。並在詩後落款雲:“右詩乃吾十九歲東渡時所作。”“返國圖他興,整裝
待發,行別諸友,輪扇兄以舊遊邀來共酌,並伴以子魚、慕天。醉罷書此,留為再別紀念。
... 以自督爾。”
1919年4月初,周恩來離開東京到了京都。 周恩來在京都停留了一段時間,住在正在第
三高等學校就讀的南開同學吳瀚濤那裏。
在京都,周恩來遊覽了嵐山、園山公園等風景名勝,並寫下了《雨中嵐山----日本京都
》、《雨後嵐山》、《遊日本京都園山公園》、《四次遊園山公園》等詩篇。這是周恩來第
一次寫白話詩。
在這些詩篇中,周恩來表達了自己接觸到馬克思主義真理的喜悅心情。雖然他這個時候
還不是馬克思主義者,甚至自己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愈求愈模糊”,但畢竟“模糊中偶然
見著一點光明”,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正仿佛“一線陽光穿雲出”,“真愈覺姣妍”。弱
冠之年的周恩來,是何等的興奮與喜悅啊!
他在《雨中嵐山—--日本京都》這首詩中寫道:
雨中二次遊嵐山,
兩岸蒼鬆,夾著幾株櫻。
到盡處突見一山高,
流出泉水綠如許,繞石照人。
瀟瀟雨,霧朦濃;
一線陽光穿雲出,愈見姣妍。
人間的萬象真理,愈求愈模糊;
----模糊中偶然見著一點光明,
真愈覺姣妍。
在《雨後嵐山》這首詩中,周恩來寫道:
山中雨過雲愈暗,
漸近黃昏;
萬綠中擁出一叢櫻,
淡紅嬌嫩,惹得人心醉。
自然美,不假人工;
不受人拘束。
想起那些宗教,禮法,舊文藝...
粉飾的東西,
還在那講什麽信仰,情感,美觀...
的製人學說。
登高遠望,
青山渺渺,
被遮掩的白雲如帶;
十數電光,射出那渺茫黑暗的城市。
此刻島民心理,仿佛從情景中呼出;
元老,軍閥,黨閥,資本家....
從此以後“將何所恃”?
1919年4月, 周恩來由神戶乘船離開日本到大連,返回了祖國。
周恩來在日本雖然隻呆了一年多時間,但這一年多卻是他一生中的重要時期。正是在日
本,周恩來第一次接觸了馬克思主義,並逐步開始樹立了他的信仰,他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這對他的一生有著重大影響。
在日本期間,周恩來和日本人民結下了深厚友誼。凡是和他接觸過的日本友人,無不為
他的刻苦好學和對日本人民的友好情誼而感動。
1972年9月29日, 日本代表團的一位成員帶給周恩來一張名片和一位88歲老人的問候。
老人名叫元木省吾,這位代表則是他的孫子。
1918年7月29日, 在東京函館商業學校任教的元木省吾,因事從東京下關乘快車去香川
縣。上車後,元木省吾與一位英俊的中國青年相遇。兩人進行了一次友好的談話。元木在當
天的日記中寫道:
“我和坐在對麵的那個留學生周恩來敘談了日本文學和支那文學的情況,他是來日本留
學的青年,他日語講得很好,也有不懂的地方。他問我能用英文談嗎?我想這也是測度自己
英語講到什麽程度的好機會,就同意了。使我吃驚的是,自己連一些日常用的單詞都忘了,
成了不會語法的英語。後來我們終於在紙上用寫漢字的方法,進行了交談。他很能講,雖然
是浙江人。我們交談的麵很廣,有幾段是談天津學習的事情,中國有名的作品,中國的字典
,以及日中友好等等。尤其是我稱讚了中國之後,他顯得非常自豪。最後他給我留下了姓名
,並希望經常給他寫信,我也把自己的姓名留給了他。”
這位青年就是周恩來。元木省吾和他交談之後,互換了名片,然後道別。周恩來的名片
上麵有石印楷書“周恩來”三個字,名片下角有“翔宇”兩個字。名片上還有鋼筆寫的“東
京神田區高等預備學校”的通訊地址。元木省吾把這張名片珍藏了五十多年。
曾經和周恩來接觸過的日本友人回憶說,周恩來上學時,“身穿雪花呢學生製服,平時
則在碎的道花紋衣服上紮一條布腰帶,穿一雙木屐”;“雖然穿著破舊的衣服,但係著腰帶
、帶著俄式帽子,是一位英俊瀟灑的青年”;“他是一位天才的演說家”。
新中國成立後,周恩來一直關注著中日人民之間的友誼和友好往來。他在接見日本客人
時,多次流露出對滯留日本時期生活的深情懷念。他談到神戶港,談到琵琶湖,談到嵐山,
談到美麗的櫻花,甚至談到了日本的豆腐。周恩來曾說:“我在日本留學的時候,能做一手
很好的豆腐菜。那時候,經常吃自己做的菜。”
1973年4月8日,日本駐華大使小川嚴四郎轉達了田中首相邀請周恩來訪日的意願,這引
起了周恩來的無限感慨。他說:“我自己是很想再去的,現在的問題,是能不能騰出時間。
我上次離開日本時,櫻花已經謝了。”
1975年,周恩來在醫院裏會見了日本朋友池田大作、保利茂。他又深情地回憶起56年前
在嵐山觀賞櫻花的情景。日本友人希望他能在櫻花時節重返日本。周恩來回答說:“願望是
有的,但是力不從心,恐怕很困難了。”
池田大作是日本創價學會的名譽會長,他在創價大學校園內栽了一種櫻花,取名為“周
櫻”。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病逝,最終沒有能夠實現訪日賞花的願望。
1979年,正當櫻花盛開的季節,鄧穎超率全國人大代表團訪日。
鄧穎超在京都嵐山為周總理詩碑剪彩時,深情地說:“絢麗的櫻花,在自然法則的作用
下,萬樹千花同時開放,又豪邁地無所留戀地謝去,對青年時代的周恩來追求人生真理曾給
予很大的啟示。詩碑為日本古都名勝錦上添花,也把周恩來和中日兩國人民永遠緊緊地連在
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