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2011-10-03 10:52:16) 下一個


友辦的是投資移民,由於主要業務還在國內,所以隻能半年過來一次。他委托我在美國給他買了個房子,也是他運氣好,我在他接受價基礎上又給他省了1萬多美元,他看後非常滿意,而且讓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為什麽精裝修過的房子比國內沒裝修,同樣尺寸的房子還要便宜。這次他從國內來,先在其妹夫處買了一大車家俱,我和老婆冒雨幫他抬了進去,這是我出國後第一次幫人搬家。對了,還有個自告奮勇的黑人兄弟,給了三十元,非常肯出力。剛卸車時我還發愁呢,那麽多東西,那麽大的雨。老婆也是實在人,為了防賊,先是站在外麵淋雨,然後和我們一起幫著搬。剛從國內燙的頭,澆得像卷毛獅子狗一樣。
 
他布置妥當後請我過去參觀,空房子我見過,怎麽看都很荒涼,現在因各就其位的家俱貌似有了個家的樣子。"我在美國有家了。" 在我還欣賞他的匠心獨運時,他竟發出這樣的感歎。
 
每個人對家的概念雖然理解不同,但家是讓人想起就有依靠和安心的地方卻是所以人的共識。在某個城市裏生活的人們,如果有一個自己的家,就會覺得心裏很踏實,相反沒有家的人總會有種寄人離下的感覺,即便走在大街上也會像沒頭蒼蠅似的惶惶不可終日。
 
看到朋友興高采烈的樣子,我也為他高興,因為這裏麵也飽含了我的許多心血和付出。一個家的架構這麽容易搭建出來了,站在那裏,我到有些神誌恍惚,浮想聯翩。想想過去,我們的父母心勞日拙,十幾年下來家裏還是就那麽幾件配給的家私,怎麽看都很寒酸,加上文革的陰影,日子過得總和楊白勞似的苦大仇深。那時家對他們怎麽都大不過理想和服從,家就是個睡覺的地方,而黨指到哪裏,家就搬到哪裏。在我的記憶中,搬過無數次的家,而幾乎都是拜各種運動的福,父母總是運動員,受盡淩辱的運動員。最慘的一次是在大年三十,父親還被關在我們不知道的地方,當權派逼著母親和我們三個小孩在負30度的氣溫下,在別人家都張燈結彩,闔家團圓時,冒著嚴寒和風雪,喪家之犬般的被迫從我一出生就居住的地方搬去院外的一個破房子裏,那天我的手幾次都因為汗水和低溫天氣而和鐵鍋粘在一起。。。。。。
 
 
那樣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現在有個家竟如此容易。當然家和萬事興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物質的豐富還要有全家人心往一處想的默契,才算是一個完整的家。但沒有自己的房子居住,就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家。這個概念直到今天在我們許多中國人的心裏上,都還是不可取而代之的。而對我們海外華人來說除了房子還要有個合法的身份,那樣就更像有個家了,睡得也更安穩。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