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讓奧運會與政治掛鉤嗎?
百度:
2008 年奧運會在我國舉辦,對於奧林匹克運動本身和我國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奧林匹克運動需要中國,中國也需要奧林匹克運動。對於舉辦 2008 年北京奧運會的意義,可以從 2008 年奧運會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麵發展和 2008 年奧運會對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影響兩個方麵來認識。
2008 年奧運會是現代奧運會第 3 次在亞洲登陸,是第一次在發展中國家舉行,也是第 1 次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國舉辦。亞洲人口 35.7 億,是世界上人口最大的一個大洲,占世界人口的 61% ,麵積 4400 萬平方公裏,占世界陸地麵積的 29.4% ,在世界的經濟發展和戰略地位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國是一個有 5000 年曆史、 13 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經過改革開放 20 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有了長足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已經基本建立,政治局勢穩定,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日益提升。這一切,都有別於世界上其他國家。 2008 年奧運會在我國舉辦,對於通過奧運會促進奧林匹克運動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和國家的普及,對於傳播奧林匹克主義、宣傳奧林匹克精神、豐富奧林匹克運動內涵、促進奧林匹克運動的健康持續發展,最大程度地發揮奧林匹克運動的教育功能,實現奧林匹克運動的崇高目標,均有不可替代的深遠影響和積極作用。
2008 年奧運會是對我國的經濟實力、政治穩定、社會治安、經營管理、民眾素質、技術水平、環境衛生以及體育競爭力的一次綜合檢閱。成功舉辦 2008 年奧運會將促進我國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全麵發展,促使中國成為真正的體育強國;將促進我國與世界的體育合作和交流,為世界體育事業的發展做出貢獻;將促進北京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將加速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地位創造有利條件;進一步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曆史複興進程。我們應堅持 “ 以發展辦奧運、以奧運促發展 ” ,將 2008 年奧運會與中國的經濟、文化、社會的全麵發展結合起來,全麵提高公民素質和各項工作水平。韓國因為成功地舉辦了奧運會,隨之而來的是進出口貿易擴大,經濟、技術交流加速發展,其國際形象得到極大改善。可見,通過舉辦奧運會,可以實現一個國家的跨越發展,尤其是我國當前正處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階段,奧運會的這種促進作用就更為明顯。
對於北京奧運會的籌辦,應更多地將其作為一個過程,而不僅僅是追逐一個結果。因為,站在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立場來看, 2008 年奧運會隻是百年奧運發展中的一個環節。奧運會對於奧林匹克運動和我國的真正意義和價值,貫穿於籌辦 2008 年奧運會的各個階段,而絕不僅僅是短短的 16 天比賽。從這個角度看,無論對於我國和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舉辦 2008 年奧運會是籌辦的自然結果,籌辦過程才是真正重要的契機。
柏林 1963 年奧運的反對記錄:
文:【 1936 年第 11 屆柏林奧運:黑明星照亮 “ 黑暗 ” 奧運】
搜狐體育訊 1936 年奧運會會址選在柏林,是個曆史錯誤,是國際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中的一場悲劇。
柏林,也曾被定為 1916 年奧運會的舉辦地,因為它成了戰爭的策源地,使那屆奧運會變為空白。戰後,德國軍國主義受到了懲罰,直到 1928 年方獲得參加奧運會的權利。 1924 年德國的特奧多爾 . 萊瓦爾當選為國際奧委會委員。 1927 年 1 月 29 日,萊瓦爾德領導的德國奧委會致函國際奧委會,希望由德國主辦第十一屆奧運會,並提出柏林、科隆、紐倫堡和法蘭克福四地作為候選城市。與此同時,申請主辦這屆奧委會的還有埃及的亞曆山大,西班牙的巴塞羅那,匈牙利的布達佩斯,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愛爾蘭的都柏林意大利的羅馬和芬蘭的赫爾辛基。
1932 年(一說 1931 年)國際奧委會將會址選在柏林。當時納粹尚未上台,但已在蠢蠢欲動,氣焰十分囂張。納粹是十分仇視和反對奧運會的,他們認為這是 " 猶太人和和平主義者搞的花樣 " 。納粹分子還斥責德國運動員在 1932 年奧運會上與黑人一起比賽,有損日耳曼民族的尊嚴。 1933 年以阿道夫 . 希特勒為首的納粹黨奪取了德國政權,德國政局發生了嚴重變化。鑒於當時的德國政治形勢, 1934 年國際奧委會討論了是否仍在柏林舉行奧運會的問題,並專門成立了一個調查委員會,前往德國實地調查。負責這次調查的是當時國際奧委會委員、一貫玩弄 " 體育與政治 " 分開的美國人艾布倫戴奇。調查委員會一行到達德國後,耳聞目暑一些納粹排斥猶太人、擴軍備戰等法西斯罪行,並覺察到粹上台後由反對奧地轉為積極支持的真實意圖,但其負責人布倫戴奇仍說柏林具有舉辦奧運會的條件。國際奧委會因受希特勒宣傳和表麵現象的蒙騙,以及當時歐洲推行綏靖政策的影響,最後仍級持了原議,在柏林舉行第十一屆奧運會。布倫戴奇的態度,也影響了對參加柏林奧運會存在著分歧意見的美國奧委會,美國決定參加又對其他國家起了作用。 1933 年 1 月 24 日,好心的萊瓦爾德被推選為柏林奧運會籌備委員會主任。這個半猶太人對運動會能否順利舉行此時已是憂心忡忡。 1936 年 3 月 16 日,萊瓦爾德會見了 1933 年 2 月 9 日即充任柏林奧運會大會總裁的希特勒,出乎意外的是,萊瓦爾德從這位總裁那裏得到了 " 全力支持 " 的諾言。這使他稍感寬慰。但是不久便厄運降臨,以戈培爾為首的納粹黨徒接管了全部籌備工作,萊瓦爾德被排擠於外。納粹甚至揚言,要撤消萊瓦爾德在國際奧委會的委員職務。這下觸怒了國際奧委會。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耶--拉圖爾申言,如果那樣,國際奧委會將取消伯林的主辦權。美國也發表聲明,以不參加奧運會相威脅。這樣,納粹才算屈服了。納粹黨徒上台後,對奧運會的態度來了一個 180 度大轉變,其目的是想利用奧運會,給法西斯德國蒙上一層和平的麵紗。他們印了成噸宣傳德國 " 繁榮與昌盛 " 的材料,耗費了巨額資金,用花崗石、大理石等興建了一座能容 10 萬人的大型運動場,一個有兩萬個看台的遊泳池,以及體操館、籃球場等,還修建了一個比洛杉磯奧運會更豪華的奧運會村。當國際奧委會要希特勒保證能讓猶太人參加奧運會時,希特勒也被迫同意了,並故作姿態,邀請了僑居美國的德國猶太女擊劍手、 1928 年奧運會金牌獲得者海倫娜 . 邁爾回國參賽。邁爾曾猶豫不決。但顧及到她留在德的母親和兩個兄弟的安全,毅然踏上了征途。後來她在擊劍賽中,得了 1 枚銀牌。但是,德國法西斯所玩弄的蒙騙手腕,仍被許多正直人士所識破。 1936 年 6 月,在法國巴黎召開了 " 保衛奧林匹克思想大會, " 與會的有法國、西班牙、美國、英國、捷克斯洛伐克雙利時、瑞典、丹麥、荷蘭等國人士。大會號召人們反對在柏林舉行奧運會,積極爭取將會址改在巴塞羅那。抗議浪潮席卷世界各地,紐約成立了一個鬥爭委員會,歐洲一些國家明確表態,不參加柏林奧運會,並積極支持籌辦巴塞羅那奧運會。 7 月,法、英、美、瑞士、瑞典、希臘等 20 個國家的運動員,雲集巴塞羅那,準備參加 7 月 18 日舉行的運動會,可惜,由於開幕前夕法西斯分子搗亂,運動會流產了。令人遺憾的是,這一切未能使國際奧委會改變初衷,運動會仍如期在柏林舉行。
大會於 1936 年 8 月 1 日正式開幕, 16 日結束。參加比賽的來自 49 個國家的 4066 名運動員,其中女選手 328 人。德國人數最多,共 406 名運動員,美國次之, 330 人,匈牙利列第三, 211 人。首次參賽的國家有阿富汗、百慕大群島、玻利維亞、歌斯達黎加、列支敦士登和秘魯。中國共派出 69 名運動員,參加了田徑、遊泳、舉重、拳擊、自行車、籃球和足球 6 個大項的比賽,均在預賽中遭淘汰。另外還派了一個武術表演隊和一個體育考察團。這個考察團曾赴包括德國在內的一些歐洲國家考察。
北京 2008 奧運會的反對記錄:
奇虎網:
問:【哪些國家反對我國舉辦奧運會 , 並且該國的領導人不參加開幕式】
3 月 26 日 ,捷克共和國總統克勞斯 (Vaclav Klaus) 被批評對中共鎮壓西藏抗議得不夠之後表示,他將不會出席北京奧運。布拉格市長貝姆、運動暨教育部長裏斯卡也在此前表示抵製奧運開幕式。
3 月 27 日 ,愛沙尼亞總統發言人西丹表示,該國總統易維斯將不出席北京奧運開幕或閉幕式,將透過電視密切注意愛沙尼亞運動員在奧運的表現。西 丹並未明言易維斯不出席奧運開閉幕是因為中共鎮壓西藏。
3 月 27 日 ,波蘭總理圖斯克表示拒絕參加 8 月 8 日 奧運開幕式。他說,雖然波蘭隻是個中等的國家,但作為政治家出席北京奧運開幕式是不合適的。
3 月 28 日 ,德國總理梅克爾、外長史坦麥爾與德國的國家元首總統柯勒,相繼宣布不參加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不過沒有向外界直接公布原因。
法國總統薩爾科奇 25 日表示,他不排除抵製奧運開幕式。他說, “ 所有選擇都有可能,但我呼籲中國當局表現出責任感。 ”
包括捷克共和國前總統瓦茨拉夫 哈維爾 (Valav Havel) 、南非前總統戴克拉克在內的六名國際領袖級知名人士 3 月 21 日 發表公開聲明,譴責中共在西藏進行的暴力行為。他們表示,促請中共對藏人最大限度的保持節製是一種 “ 太軟弱的反應 ” ,並要求國際奧委會嚴肅地重新考慮奧運的舉辦地點。
十五名法國世界級運動員 3 月 27 日 在《新觀察家》周刊上發表一封致胡 的呼籲書,呼籲中共尊重人權。隨後又有 4 名頂級運動員加入。
呼籲書寫道: “ 我們不能做政治的人質,也不能為專製政權背書。因此,我們鄭重地請求您遵守諾言。 ”
2003 年第 9 屆 IAAF 世界運動員冠軍賽,男子 4X100 米 接力亞軍隊法國隊隊員萊裏 喬恩表示準備抵製開幕式。其他一些法國運動員考慮在北京期間以其他形式,如佩帶顏色絲帶,以表達對人權的重視。
3 月 24 日 法國著名遊泳運動員柏納呼籲杯葛北京奧運開幕式。柏納最近在歐錦賽摘下 50 公尺和 100 公尺自由式金牌,同時刷新這兩個項目的世界記錄。他表示,抵製奧運開幕式,可傳達重要訊息。
國際奧委會早些時候透露,更多國際頂尖運動員正在考慮抵製奧運的問題。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南西 佩洛西 28 日發表書麵聲明指出,由於中國政府至今仍未改善國內及西藏的人權問題,當奧運火炬於 4 月 9 日 傳遞至舊金山時,她支持人們對奧運火炬表達抗議。她說,支持 “ 所有個人、團體,站出來表達他們對中共政府(違反人權)的看法 ” 。
韓國數學院院長金昌鉉日前宣布放棄傳遞北京奧運火炬。金昌鉉去年被選拔為北京奧運火炬的傳遞者,他在 3 月 27 日 發表公告說, “ 我不能直接幫助西藏,但也不能為踐踏人權的中共傳遞火炬,這是對不起我良心的事情 ” 。該消息傳出後,震驚韓國社會。
不久前,泰國的火炬手、綠色世界基金會的主席聲明退出奧運火炬的傳遞,以抗議西藏鎮壓。
1936 年“負責這次調查的是當時國際奧委會委員、一貫玩弄 " 體育與政治 " 分開的美國人艾布倫戴奇。”
而 2008 年提出絕不讓奧運會和政治掛鉤的是:
CCTV :
文:【維爾布魯根:決不讓奧運會與政治掛鉤】
國際奧委會第 29 屆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維爾布魯根表示,決不讓奧運會與政治掛鉤。國際奧委會第 29 屆奧運會協調委員會主席 維爾布魯根:因為我們必須要和政府打交道,來處理籌辦奧運會方方麵麵的工作,但我們沒有也決不會讓奧運會與政治掛鉤。北京奧組委有關負責人同時表示,奧運會象是征團結、友誼和和平的盛會,歡迎全世界人民來北京為運動員加油喝彩。
百度:
文:【政治化,去政治化】
斯皮爾伯格不擔任北京奧運藝術顧問,以表達他對蘇丹達爾富爾問題的立場,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對此表示遺憾,並明確反對把奧運政治化。
美國總統布什將按計劃出席北京奧運,他說奧運是體育盛事,不讚成把奧運政治化。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奧運會是體育組織,不是政治組織,不應要求國際奧委會解決全球問題。
奧運去政治化,儼然共識。當然,這也隻是“有識之士”的共識,斯皮爾伯格,或者還有別的什麽人,在這個共識之外,就是“無識之士”啦。
按這個標準量一下,我不知道有識之士有幾許,無識之士又有幾許。奧運是體育而非政治,這個共識說起來容易,但細究起來,卻是複雜。
現代奧運史上, 1980 年莫斯科奧運, 1984 年洛杉磯奧運,都曾有國家以非體育的原因而不參加,這是典型的奧運政治化。這段公案現在幾乎已沒有人說及。
另一個例子是 1936 年柏林奧運,這屆奧運首創了聖火傳遞儀式,沿用至今。但這屆奧運又被視為一屆“政治奧運”,參加者被迫行了納粹禮,希特勒為黑人運動員歐文斯頒發金牌時臉孔扭曲。當時巴黎還召開了“保衛奧林匹克思想大會”反對柏林奧運。
這些往事,可為今天反對把奧運政治化提供反麵的例證,說明把奧運政治化對奧運所造成的損害。
不過,我想請每個人都自問一下,你真能做到不把奧運政治化嗎,你能夠把體育與政治分開嗎?如果說將奧運與達爾富爾問題掛鉤是政治化,那麽將奧運視為政治抒情詩的題材算不算政治化?你說奧運證明了國家的強大,你說奧運使你感到熱血澎湃,你說奧運證明了屈辱的結束,你說奧運是民族的盛事,這是不是在解讀體育之外的意義?
當我這樣問自己,我不知自己到底有沒有區分體育與政治的能力,我是不是跟斯皮爾伯格一樣,把奧運當成了一個政治問題,把體育僅僅當成了一個驗證政治意識的手段。更加麻煩的是,我還很糊塗,不知道是不是應該把奧運和政治完全分開。假如我生活在 1936 年,我是去觀看柏林奧運,還是去參加“保衛奧林匹克思想大會”?如果我生活在種族隔離時代的南非,我是否讚成給開普敦或者約翰內斯堡一次舉辦奧運的機會?假如我是一個政治首腦,我出席奧運會算是一次私人度假還是一次政治活動?
體育是體育,政治是政治;奧運不能政治化,體育不能政治化。說這些話時,你簡直毫不猶疑;但當你麵臨一個具體的情況時,可能早已將這些話放到了腦後。你為比賽心潮激蕩,並不是因為比賽本身的精彩,而是為著金牌將歸於哪個國家的旗下。你可能每天計算金牌的進賬,卻沒有記住一個運動員的奪冠瞬間。你可能認為,一個比賽算不算精彩,並不在於比賽本身怎麽樣,而在於國家能不能披金戴銀。
回複 2 :
反對把奧運政治化,這個道理隻對外國人有效呢,還是對所有人有效?
據說在八十年代初期中國的軍費開支是 50 億之多,由此可以想象那些發展中國家會是怎樣的數字。在幻想一下,假如世界各國全部解散軍隊,不再有戰爭,把這接近天文數字的資金用於人類的衣食住行······人類恐怕就失去了自身價值。奧運是角逐,政治是爭鬥,皆是人類之本性。道理是強者規定的,政治家有時連妓女都利用,強大的政治家允許利用地球上的一切,奧運政治化算得了甚麽呢?
回複 3 :
樓上的回複一針見血 .
回複 4 :
那都是政治家的事 , 他們啥事幹不出來啊
柏林1936年的奧運會和北京2008年奧運會,有沒有共同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