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解放軍過去兩個月最重要的消息匯總

(2015-12-03 12:08:07) 下一個

 

王孟源:共軍小道消息匯總 過去兩個月最重要的消息

 

過去兩個月最重要的消息,當然是共軍的軍製改革。習在九月3日閲兵致辭時,出人意料地宣佈將裁軍30萬人,並將做體製改革;但是其實這次的改革的層麵之深,是中共建國以來從所未有的,裁軍相對地紙是改革的很小一部分,所以頭麵上的規模雖然比不上以往的裁軍,實際上卻有極大的曆史性意義。

 

 

中共原本以戰略防禦爲宗、以陸軍爲主,其他軍種很明顯地不在同一水平綫上,以致至今仍獨缺陸軍司令部。最近20多年來的國際形勢發展卻代表著戰略現實已有了顛覆性的變化:外敵入侵本土已經完全不可能了,共軍的主要任務日益向遠洋的製海製空邁進。在強大的經濟和工業實力支持下,共軍各種新式武器層出不窮,也就益發凸顯其製度上的局限,這些局限主要反映在指揮層級太多、軍種協同困難、作戰與行政混淆、軍製爲陸戰優先考慮等等。

改革軍製素來必須打破軍中既得利益者的地盤,因此中共紙能等到習近平反腐初有小成、對軍隊的掌控絕對化之後,才能動真正的大手術。而習近平也沒有浪費任何時間,一旦內部環境容許,就正式啓動了改革。目前我們還沒有全麵的細節,不過從上週公開的一些訊息來看,都是針對在境外打海空戰役做的準備。簡單來說是將作戰指揮鏈從行政係統獨立出來,並且簡化爲三層,即軍委-戰區-部隊。所以取消了四總部的三個;總參成爲軍委的顧問機構;七大軍區縮減爲四個戰區,並且獲得了所有軍兵種的聯合指揮權。這在精神上和美軍及俄軍的現代化改革很類似,不過細節上當然視國情而有所不同;例如美軍在地理戰區之外還有以職能分類的聯合指揮部(如特戰指揮部),共軍似乎覺得這樣的劃分不夠明確,造成爭奪權力與資源的現象,所以沒有采納。

目前雖然沒有明說,陸軍的裁減應該是遠超30萬人的,而空軍和尤其是海軍將被大幅擴張。我還須要繼續觀察的是一些新出現的尖端戰力的組織歸屬問題,特別是反導、反衛星、新衛星部署這種“天軍”的職能。我個人認爲成立一個獨立的天軍沒有必要,而未來最可能的軍事鬥爭應該是非核的,所以核心任務是戰略核武的二炮也不如空軍合適。這次改革的技術細節應該是許其亮主持擬定的,那麽空軍自然會得到足夠的優先考慮。不過反過來說,軍種歸屬主要是行政問題,如果這次改革成功,不論這些天軍是怎麽組織的,應該都不影響實際的作戰能力。

在硬體方麵,中共天軍的發展真可以日新月異來形容。11月1日有一個新火箭試射,當時的媒體報導語焉不詳,後來航天科工集團發了一篇八股文,才證實這是一個“某重點武器型號固體發動機”的成功首飛,那麽這又是一種全新的武器,不紙是HQ-19這類反導係統或去年射高10000公裏的“民用”火箭的再次試射。我個人猜想可能性之一是射高35000公裏的反地球同步衛星飛彈早期驗證性試射,不過證據嚴重不足,所以紙算是瞎猜。

在高超音速飛行器方麵,十月有另一篇八股文,宣佈一架“等同X-51A”的飛行器試飛成功。這可非同小可,因爲X-51A不是我以前討論過的大氣層邊緣滑翔器,而是貨真價實的高超音速飛彈,其關鍵技術在於所謂的超燃衝壓引擎(Supersonic Combusting RAMJET,簡稱SCRAMJET)。一般的衝壓引擎先讓吸進的空氣降到次音速,然後再點火;其好處是作用穩定,缺點則是飛行速度不能超過馬赫4,否則空氣減速太多,燃燒後的推力不夠彌補阻力。所以要有馬赫10或甚至馬赫20的高超音速飛彈,就必須攻剋引擎內氣流在超音速狀態下點燃的難題。SCRAMJET的技術一向由美國和歐洲領先,而X-51A又是尖端中的尖端,現在中國能做到等同X-51A,實在是技術上的一大成就。我說“技術上”而不是“軍事上”,是因爲連X-51A都還很不成熟,目前紙能以馬赫5飛行3分鍾,所以要實用化還遙遙無期。此外SCRAMJET和電磁炮一樣,即使技術問題能解決,也先天沒有軍事上的優勢(主要是能攔截這類武器的係統沒有技術鴻溝,紙能比數量、價錢和複雜性,那麽它基本上必然會輸給滑翔式飛行器),所以我很不看好。

繼九月的2016號J-20原型機之後,2017號在十一月出現並首飛。它的機體完全沒有變化,紙有座艙蓋的前段從弧形改爲平直。這是自1970年代以來世界戰機的首例,其用意應該是爲了減低正麵的雷達截麵。F-22、F-35和J-20的座艙蓋都是一體式的,而且內含金屬絲以屏蔽雷達波,避免座艙內部的雜亂細節做出強力的反射。現在J-20更進一步,犧牲了些許氣動力學上的優化,把完全光滑的弧形外表都爲了隱身性而改掉了,那麽其整體的雷達截麵積,至少在正麵上必然已經優於或等同F-22(F-35的隱身性能差F-22一截)。換句話說,成飛應該已經成功設法解決了鴨翼的雷達反射問題。

徐其亮在十一月訪問了莫斯科,終於簽了24架SU-35的合約,總價是20億美元。這在當前的國際戰機市場,並不算高,不過不知航電是用了中方的還是俄方的。若是沒有航電的空機,應該比這便宜,但是俄方必須做兼容性的驗證工作,而且中方也必須補償他們的讓步,所以即使是用了中方的航電,也不能以空機計價;總之紙知道價碼並不足以回答這個問題。我想這個談判如此艱難,應該的確是爲了航電的爭議。中方不但有更好的雷達和自己武器的兼容性問題,如果飛控係統也用中方的,那麽俄國就很可能必須開放飛控軟體的源代碼,瀋飛要照抄SU-35就更加沒有困難。俄國人不是傻子,必然把數位飛控源代碼保護得很緊,所以雙方到底是怎麽妥協的,是一個很重要的疑點。

中國的軍工發展到現在,算是已有小成,最大的短板仍然在於引擎,尤其是航空用的渦扇引擎。雖然這個技術上本來就有極大的困難,國家投資曆史上也來的太晚,但是有種種蛛絲馬跡顯示人謀不臧也是問題之一,所以我覺得十月宣佈的產業重組有相當大的意義。中航動力、成發科技和中航動控這三家負責渦扇引擎研發的機構將被剝離其母公司中航工業,另行組成獨立的集團。這應該對改善管理和效率會有幫助。此外有未徹底證實的消息說中方已簽約購並烏克蘭的軍用引擎廠;烏克蘭的工業實力流失很嚴重,此舉並不會對中國引擎工業有重大的幫助,但是可以保障JL-10(原稱L-15)教練機的生產綫。JL-10是相當優秀的高級教練機,共軍已經決定大量采購;在引擎成功國產化之前,花一點小錢確保烏克蘭製的引擎供應是很合理的。

在大飛機方麵,ARJ-21終於交機,將開始爲成都航空做商業化飛行。不過真正的難關,也就是歐洲或美國的認證,還遙遙無期,所以不能說大功告成。美國現在舉國上下能齊心協力做的,就是刁難中國,所以要拿歐洲認證大概會快些。第一架C-919在11月2日下綫,但是離首飛還早,交機更是一延再延。這類主力客機必須能飛國際航綫,所以ARJ-21的認證經驗會是很有用的。當然在軍事層麵上,重點不在於國際認證而在於國產引擎;WS-20最近沒有試飛的消息,不知何時能量產。此外Y-20運輸機似乎進展順利,但是它的總師卻在十一月初被免職,至今沒有後續的消息;如果有讀者知道他的下落,請留言告知。

在海軍方麵,我在九月特刊裏提到的901級航母補給艦,其保密度、進展和噸位都遠超我的預期。忽然出現在廣州造船廠的南沙廠區船台上,等十一月照片曝光已經接近完成,可能在明年一月前後下水,而且目前噸位看來有55000噸(滿載排水量)左右,比美軍現役的四艘Supply Class補給艦還要大半號,著實給人深刻的印象。如果還有人懷疑中共海軍前進遠洋的意願和能力,現在應該完全掃清了。

中共在1999年買了兩艘現代級,2001年又追加了兩艘改良型。當初是爲了應急以增強台海方向的戰力而買的,但是共軍的造艦能力進展太快,一旦054A和052C/D批量服役,現代級就成了鷄肋。尤其是俄製的數據鏈與共軍自己的不通用,以致8000噸級的現代級和4000噸級的054A編隊巡航時,反而是後者必須擔任指揮任務。本季共軍序列中的現代級開始進廠接受中期大改,改裝中國係列的C4ISR是必然的,武器可能也必須換裝,不過細節還沒有公佈。

最後提一提電磁炮。我已經解釋過,電磁炮適合外太空的殲星艦使用,海軍艦隻的主炮還是乖乖地用傳統火炮爲宜。十11月16日,航天科工發表文宣,透露其所屬的二院206所正在開發電磁炮。不過仔細讀一讀,就會發現航天科工並沒有被美軍忽悠,他所列舉的兩個目標分別是“未來航天器”的速射炮和發射飛彈的助推。這兩個任務都先天適合電磁炮的物理性質,所以有可能完成研發而實用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UnBelDi 回複 悄悄話
不懂裝懂。電磁炮適合於外太空的殲星艦?你知道電磁炮要耗費多少電力來發射嗎?你那個吹牛不見毛的殲星艦是什麽東西?能發多少電來供電磁炮?太空發射電磁炮,反作用力用來回老家還是上廁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