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新聞聯播高調曝光發動機之父吳大觀(組圖40)

(2009-07-02 15:12:36) 下一個



zt

新聞聯播高調曝光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暗示中國航空發動機技術全麵突破。電視中采訪了太行和昆侖總師,暗示這兩型發動機和國產化斯貝一樣開始全麵列裝,電視上還出現了中推核心機高空台試驗評審會照片。。。。。。

 

 


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專題: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


  據國資委網站報道,吳大觀同誌是我國著名的航空發動機專家,是中國航空工業發動機事業的奠基人和創始人之一。他在彌留之際,對相依相守了66年的老伴說了三句話:“一切從簡,不要給組織添麻煩;不要向組織提任何要求;把積蓄的10萬元拿出來,幫我繳納最後一次黨費。” 4月14日,中央組織部組織局副巡視員韓旭同誌前往看望了吳大觀同誌的夫人華國,並送來吳老生前最後一筆“大額黨費10萬元”的收據。國務院國資委黨委組織部、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有關負責同誌也一同前往看望。

  吳大觀同誌是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對社會主義無限熱愛,對黨無限忠誠,是“兩個務必”的忠實踐行者,是共產主義道德的實踐者。在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黨組號召全體黨員幹部向他學習。他的先進事跡在航空工業、軍工係統和社會上產生了積極而廣泛的影響。

  一、堅定理想信念,忠誠於黨

  吳大觀同誌生在舊中國,他目睹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的腐敗,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共產主義理想。吳老在1938年流亡途中看過一部電影《悲慘世界》,其中有一句台詞,影響了吳老一生——“人生是施與不是索取”。93歲高齡的他在2009年2月1日寫給中航工業老幹局的信上說:“又是我每年多繳黨費的時候,我真誠地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交出第46年多繳黨費4000元,這一點綿薄之力,僅能表達我對黨忠誠熱愛的心意。” 而在此之前,吳老已經從1963年開始,除正常繳納黨費外,連續46年 多繳黨費累計11萬多元,為“希望工程”、災區等捐款累計9萬多元,臨終前又立下遺囑,拿出積蓄10萬元作為最後一次“大額黨費”。

  1955年,國家考慮到吳老的貢獻,給吳老定的工資是273元,而當時普通工人的工資也就二三十元,車間主任的工資是六七十元,吳老多次請求降薪未允,於是,從1963年開始,吳老每月多繳100元錢黨費,這一下就堅持了30年。從1994年開始,吳老每年向中組部繼續多繳黨費4000元-5000元。吳老說:“建國初期國家一窮而白,百廢待興。我的工資那樣高,脫離群眾,為表心意,多繳黨費。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為了國防急需;改革開放30年,我國還有1400萬貧困人口;進入21世紀,與某些國家相比,我國底子薄、科技落後,多繳黨費,就是想體現我一個黨員的黨性意識。”

  然而,吳老自己和家人生活一直很節儉。吳老的家裏仍然是上世紀80年代的舊家具,華國老人說:“從1982年搬進這個房間裏,家具就沒有換過。” “我們一輩子過得都很簡單,平平淡淡,有一次,吳大觀的衣服破了,女兒說要給他買件新的,他連忙說,沒關係,沒關係,補一補還能穿。”

  就是這樣兩個省吃儉用的老人,幾十年如一日繳出巨額黨費和巨額捐贈時,一點都沒有猶豫。吳老代表了一代知識分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傳統美德。他選擇參加革命跟共產黨走完全是一種自覺行為,是覺得共產黨的綱領與自己的價值理想相吻合。

  在文革期間,吳老受衝擊、被揪鬥、關牛棚,但絲毫沒有動搖他對黨的信念。蘇聯解體、東歐巨變的時候,他認真學習馬列主義,研究、分析社會發展的曆史經驗教訓,堅信社會主義一定能夠勝利。他說:“曆史證明,選擇投奔中國共產黨,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正確的,是我一生最大的光榮和幸福。”

  二、獻身航空動力,報效國家

  在吳大觀老人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是與航空相依為命的。

  吳老中學的最後一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在日本飛機的轟炸中,吳大觀踏上了流亡之路。在西南聯大,他想盡辦法改學航空專業,大學畢業後,放棄大城市的生活,一頭紮進貴州大定的“烏鴉洞”,從此與飛機製造結下不解之緣。之後,在遠涉重洋的國外學習中,親身感受到美國的種族歧視以及對華人的傲慢和侮辱,更加堅定了他報效祖國的信念。

  新中國成立後,從重工業局航空籌備組到航空部科技委,他先後主持了渦噴5、噴發1A、紅旗2號的研製,吳老在一個叫做“黎明”的工廠親手點亮了我國航空動力事業的黎明,為後來“昆侖”和“太行”發動機的定型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上世紀60年代,吳老較早地把 “斯貝”發動機介紹給國內同仁,後來又親自主持了“斯貝”發動機的仿製直至最後成功。離開一線以後,吳老還主持完成了我國第一部航空發動機標準規範的編製,使我國的飛機發動機研製生產有矩可循。他為我國的航空工業、特別是航空發動機事業奉獻了畢生的心血和精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不僅如此,吳老一生都在為理順飛機發動機研製的體製機製奔走呼號,1998年,82歲時,吳老歸納總結了11條“我國航空工業需要統一的認識”問題,在84歲、85歲高齡的時候,仍然撰文分析國內外飛機發動機研發的經驗教訓,闡述飛機發動機預研的重要性。

  吳老的貢獻得到了黨和國家的承認,然而,在吳老生前的自述和文章中,除了對航空工業發展的懇切建議外,看到最多的卻是他對自己的不斷反省。直到臨終前的幾天,他還拉著前來看望他的劉大響、彭友梅等人的手,懇切地說:“我有三句話,第一句,我這一輩子,沒有為國家航空發動機事業打下一個好基礎,這是我最大的遺憾,我應該檢討自己;第二句,航空發動機一定要加強預研,動力先行,基礎打不牢不行;第三句,你們一定要敢說真話,不要怕得罪人。” “拜托你們一定要轉達給有關領導,隻有這樣,才有可能把航空發動機搞好。”

  中航工業集團的宗旨是“航空報國、強軍富民”,吳老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這一理念。當他冒著炮火發願學航空的時候;當他在潮濕泥濘的“烏鴉洞”裏埋頭工作的時候;當他謝絕美國公司的高薪挽留回到民不聊生的祖國的時候;當他在沈陽創建新中國第一個飛機發動機設計室的時候;當他輾轉閻良為自主研製發動機挑燈夜戰的時候;當他在為航空工業不辭勞苦奔走呼號的時候,“航空報國”早已融進了他的血液裏。

  三、刻苦學習知識,心係人民

  吳老一輩子淡泊名利,卻十分注重學習。

  他曾多次說自己的腦力不好,智力平平,無論是在揚州中學還是在西南聯大,都不是高材生,但他堅信“笨鳥先飛”、“勤能補拙”,因此,勤奮好學成了他一生的習慣。

  在吳老的病房裏,枕邊放著兩份報紙和一本雜誌,《人民日報》、《中國航空報》和《求是》雜誌。每天堅持讀《人民日報》和《求是》雜誌是吳老堅持了幾十年的老習慣,而《中國航空報》上有關集團戰略的文章他更是一字不落地閱讀。黨和國家的政策走勢,國家經濟發展的進程,航空工業發展的每一個腳步,都在吳老的心裏。

  吳老在西南聯大上航空係的時候,金希武老師曾對他說過一句話:“一定要注意閱讀一些科學技術方麵有影響的雜誌、刊物,隨時了解和掌握國外科學技術的發展情況。”這句話吳老銘記一生,也堅持這樣做了一輩子。在吳老的書房裏,靠窗放著一張折疊方桌,就是在這裏,吳老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讀書學習,單單是讀書心得筆記就寫了20多本。

  吳老不僅自己這樣做,還要求職工這樣做。他要求大家白天生產,晚上堅持學習,學習國外的技術資料,學習外語。在吳老的帶領下,那時候的黎明廠學習蔚然成風,每天晚飯後辦公樓裏燈火通明,大家都在學習。正是這種進取精神,幫助我國羸弱的航空動力事業走過了最艱難的創業曆程。

  吳老在病重期間也不忘關心別人,為了讓護工多睡一會兒,每天早上天亮以後,他就一次兩次地自己爬起來。“在近年來胡錦濤主席提出‘以人為本’,我以為,這個‘人’不是指‘我’,是指‘你’,是指‘他人’,每做一次事情,要首先為別人著想,要幫助人。”這些樸實無華的語言,成為吳老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遺產。

  吳大觀的業績和優秀品格,贏得了廣大科技人員、工人和幹部的敬佩和讚揚。作為技術主帥,他高瞻遠矚,運籌帷幄,謙虛謹慎,注意發揚技術民主,正確決策;作為專家,他知識淵博,精通業務,治學嚴謹,釋疑解惑,傳經授道,精心培養年青一代;作為領導幹部,他一身正氣,兩袖清風,作風正派,敢於管理,身先士卒,平易近人,要求別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作為共產黨員,他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嚴以律己,充分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吳老走了,帶著他對黨、對祖國、對人民、對我國航空工業的無限眷戀走了。他用自己一生的所做、所為、所思、所想,為後人留下了一個共產黨員的赤子之心,留下了一個老一代航空人的拳拳報國心,留下了一位普普通通的老人豐富的內心世界,蔚為壯觀!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5601.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5702.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5822.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5939.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6036.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6150.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6267.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6363.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6470.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6568.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8445.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8604.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8710.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8809.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8919.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040.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151.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244.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346.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442.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543.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643.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787.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09896.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022.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141.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258.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375.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488.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594.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700.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812.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0912.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1009.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1109.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1219.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1313.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1414.jpg


src=http://bbsimages.military.china.com/1011/2009/6/30/mid/1246370211504.jpg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