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隻一枚火箭就打掉了奧巴馬的希望

(2009-04-08 07:50:18) 下一個



隻一枚火箭就打掉了奧巴馬的希望




邁克爾·托馬斯基(Michael Tomasky) 於華盛頓

《衛報》, 2009年3月6日 星期一


海瑞兩千 譯



總有一天,曆史會把這當作天大的諷刺記錄下來——但願這不是悲劇,而隻是一件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情——就在巴拉克·奧巴馬向布拉格仰慕他的人群概述他的後核世界之夢的當天,北韓發射了一枚火箭,總有一天它會被賦予發射核彈頭的能力,遠及3700英裏。這意味著須認真對待的基本事實:它可以打擊阿拉斯加。

毗鄰問題是值得殫精竭慮的。具有象征意味的是,這是一個嚴峻考驗著治國能力的古老難題,古往今來,學者、筆夫對此一直都爭辯不休。曆史是由那些偉大的、突破現有模式的領導者創造的、或改變——或好或壞——的嗎?抑或,更像是一次各種更大的社會勢力聚會的結果?

我們不必討論卡萊爾(英國作家,1795-1881——譯者)和斯賓塞(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1820-1903——譯者),關於他們倆,你們在學校裏肯定比我學的多得多,我們還是忠貞於當代的問題吧。在卡萊爾之後,許多人都願意相信:奧巴馬可以在今後的四年內戲劇性地改變世界。自一個美國總統獲得如此讚賞起,讚賞已經閱曆了好長一段時間了。而且一個受到如此讚賞的總統直接接任了一個被如此痛斥的總統的情況,以前卻從未發生過。因此,這樣一種想法已深深植根於美國,甚至在別的一些地方也有相當程度的呈現,這一想法就是:世界其餘地區應以感激之情善待奧巴馬而不是布什,他們至少應該坐下來究一下原因。

然而,當北韓的這段插曲一曝光,就並非所有的人都是那麽理性的了。對平壤的男人們來說,奧巴馬不過是又一個帝國主義的下流胚。事實上,如果他們是稱職的辯論高手,那麽出於奧巴馬賦予了帝國主義一副友善的麵孔這一恰如其分的理由,他們就一定會認為奧巴馬比之布什要危險得多。像任何一個國家一樣,北韓也有國家利益,在幾十年(畏懼統一)抑或幾百年(畏懼中國)的曆史中,勵精圖治才有了今天。然而,事實是,它是一個奉行有計劃謀殺的秘密警察國家,這隻會使問題更加惡化。說到底,北韓就是要做他們認為他們應該做的事情。顯然他們從未讀過什麽卡萊爾,因此,他們根本不會在乎誰當美國總統。

伊朗人不會,也許敘利亞人也不會。奧巴馬想要他們兩邊都做些事情——前者要放棄自己的核抱負,並且向更加開放的社會轉變;後者要與以色列人簽署某些條款,並在真主黨和黎巴嫩人的問題上實現永久性和解。但是,他們總有一天會醒悟,並對他們自己說:啊!天哪!奧巴馬這廝是幾乎全部曆史中最受大眾歡迎的總統,我們最好照他說的去做嗎?不可能!

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不會。利庫德集團和哈馬市人也不會。就是在上周,我們發現:即使是在最親密的朋友中間, 崇敬也是有其限度的。在阿富汗問題上,歐洲不再於軍事上伸出太多的援手。這並非是因為奧巴馬不善縱橫捭闔。而是因為他們彼此相互理解,各國有各國的利益,他們要采取行動保護這些利益(因為各民主社會都有公共輿論,輿論強烈反對這些橫越歐洲的援手)。曆史絕不是由某一單個領袖,甚至不是由像奧巴馬這樣的受大眾歡迎的、具有象征性說服力的領袖,所能輕易改變的。

在他滯留伊斯坦布爾和安卡拉期間,奧巴馬即將完成顯然不得不被稱之為成功的首次世界之旅。在這兒——美國,這次遠征,除了27%左右不滿他把美國帶向通往社會主義之路的人們之外,似乎已經受到了幾乎所有人的歡迎。他和俄羅斯的德米特利·梅德韋傑夫一起打開了一道也許在將來某一天是非常重要的大門,梅德韋傑夫稱他為“我的新同誌”(這會使那被邊緣化的27%感到幸福!)。在國外,奧巴馬和他的夫人所受到的款待,的確一直令我們這另外的73%感到滿意。

看到又一次有了一位幾乎為全世界所尊敬、讚賞、甚至愛戴的領袖,大多數美國人 都是歡欣鼓舞的。然而,拋開這些表麵的圖景,此次出行的真實啟示在於:沒有富於魔法的魔粉。所能有的,隻是現實中腳踏實地的長期艱苦工作和外交努力。如果北韓肯從根本上放棄其核抱負,屆時,美國和其他六方會談成員國就會拿出一個令所有方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案。隻有在美國作為居間人安排出一個兼顧雙方利益的切實可行的辦法,印度和巴基斯坦也會在克什米爾問題上達成協議。等等、等等、等等。這需要時間,而且要在遠離電視攝像機的情形下進行。

同時,奧巴馬受大眾歡迎這一點,至少可以使他比曾經的布什有更多的權力,啟動這些進程。美國政界有句老話:隻要你有能力把他們帶進舞廳,你就有能力讓他們跳舞。奧巴馬可以用他的執著堅持,使巴基斯坦和印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伊朗、敘利亞,甚至可以是北韓,統統進入舞廳。然而,讓他們跳舞將需要幾年的努力。



8226; 邁克爾·托馬斯基是《衛報》駐美國的編輯.在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michaeltomasky可瀏覽它的博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