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德國專家眼中的中印坦克製造技術對比

(2009-04-01 04:54:46) 下一個



德國專家眼中的中印坦克製造技術對比



zt

艾倫紐墁(德國MTU機械動力聯合企業公司發動機整體部原設計工程師,2006年移居美國):在我的工作經曆中,給我印象很深刻的國家,並不是我的祖國,而是印度與中國。

這兩個國家,我都曾經在那裏工作過。早期,我負責協助中國引進MTU公司的坦克係統柴油機動力。在那裏時期,我與我的當時的中國同事。一起為中國引進生產線工作,而每日忙碌著。我並不是一個軍事戰略學家,但是,我是一名技術設計工程師。我知道也很清楚我的職責。中國人的發動機工廠,製造與生產模式,甚至他們的起居生活,都具有十分的嚴格地軍事化色彩。我們在生產或者研製過程中,速度並不是很快。我們需要在幾乎每一道關鍵部位時期停止下來,等待1名佩戴上校軍銜的解放軍監督人員的審核與驗收他的話可以說是最終的命令。但是,他並非一名普通的軍人,他與我一樣,是一位坦克柴油動力係統專家。

在這裏工作被安排的很嚴謹,但是你不必為明天你需要作什麽?而去苦惱。工作流程的日誌表單,會在當天晚間休息之前,發到你的手裏。準確很有很有效率。我知道中國人聰明的特性,在車間內,他們無需我自己動手去製造,而是充當一名說教主義者。由7名年輕的中國技術人員,在聽從我的指令。我可以做第一道檢驗。中國人在軍備生產方麵,以前比現在要嚴謹,謹慎。甚至有些局促不定。年輕者必須按照我的指令去完成他們的被安排的工作。這給我的壓力很大。我是一名專業技術人員,並不是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因此,在指揮期間,我總是出現一些令我自己遺憾的錯誤,而他們似乎沒有任何不滿的意見。

中國人的保障體係,在軍工設備中,十分得當。他們的零部件具有與德國本土一樣的完善的管理製度,當時缺乏的僅僅是計算機太少,人工很多。在當時中國人操作與管理記錄中,很多是依靠人的手寫來完成。雖然我不太懂得那些方塊字體(中文)的含義。但是,前麵標注的是按照德國規格的零部件編號,後麵簽注由工位編號,生產人姓名,日期,放置庫內位置編號。在最後空格內,寫有管理人員的名稱。值得注意的是,幾乎連一顆螺絲釘都有他嚴格地編號係統。庫房管理人員,必須知道那些編號,那些庫房存放編號。而這一切早期都是依靠人工。

在後期中國在軍工企業大批使用了計算機係統。人員勞動程度似乎得到改善。但是他們給我的印象很深刻。他們似乎可以找尋出計算機錄入人員的錯誤。他們腦子裏麵記錄的數據,比DBASIII數據庫係統還要準確。幾乎沒有錯誤。而在每個月中期,他們要進行比賽,項目主要是攀比記錄能力。1個人說一個零部件編號,被考察者必須在幾秒內回答他的編號,生產日期、工位號碼、引進或者國產來源、簽署人。等等!我的腦子可沒有那麽豐富。

總體上,中國軍工給我的印象是,客觀,嚴謹,正規。這十分複合我們這些被歐洲其他國家稱作:呆板的德國佬的德國人的工作習慣。這是我最大印象。另外,落後對於中國人來說僅僅是一個名詞,而不是動詞。因此,中國製造的首批MTU885A柴油機,經過雙方檢驗試驗,是完全合格的優良產品。

在中國與巴基斯坦聯合研製哈立德的前期,印度就開始申報研製阿瓊主戰坦克。印度人采取了與中國人一樣的手法,近乎是模仿,一切零部件需要印度本國可以生產。在後來印度研製的1.1兆瓦柴油機,沒有成功。因此,不得不選擇我們的MTU883B。而MTU883B是我們給予中國人生產線的原始型號。MTU883B性能上不如中國人引進的MTU885A。

但是,我們達到那裏以後,我看到的幾乎是與中國人截然不同的場麵。印度人做事情,太過於張揚與表麵化。他們沒有中國人那種嚴謹的謙虛的工作習慣,他們習慣於趕超,而且沒有任何實際的能力。他們委派的技術人員,實際上技術能力低下,這與中國人給我的印象簡直就是天堂與地獄的對比。

印度人管理模式是照搬歐美形式,但是混亂與失誤已經成為了這裏的代名詞。他們沒有嚴格地保障,管理體係。似乎根本沒有人去關心零部件的研製。而且最大的不同是,印度人與我似乎難以溝通他們對我們的戒心比合作的心態要大很多。我們被安排在高檔住宅區,這裏根本不再場內。我們隻是被命令低頭去生產某個部件或者研製某個產品,而我們不知道他會用於坦克的那個部位。一些都是猜測。我的以往工作經驗幾乎,都在荒廢。工作對於我來說,就像執行指令DB語言。

我們動力機械,是與印度聯合生產的。在多次反複的試驗,測試中,動力係統根本就是存在極大嚴重問題。MTU883B是一種中型柴油機,他並不適合安裝在戰鬥全重超過45噸級的主戰戰車上。而中國人使用這種發動機,是安置在總重 40噸級的T79/69戰車上。十分合理。但是印度軍方提交的阿瓊最初數據是45噸。已經超出了MTU883B動力承載能力。

最令人無奈的是印度所謂生產監督。他們可以蒙混與潦草解決一些重大問題。對於扭矩力度不足問題,似乎是視而不見,根本沒有作出相應的說明報告。這樣的機器拿出來,安置在重達50噸級的戰車上,戰車的車體是由克勞馬菲公司協助設計的。戰車試驗行動僅僅進行了1次,加力啟動速度時間,接近15分鍾,戰車幾乎沒有任何機動可以說明。MTU883B是一款優秀的動力,但是首先他被賦予了超越自己的能力的車體上,其次,與他配合的傳動方式,因該采用我們的MTY12型動力傳輸。但是,印度人盲目追求所謂全先進。而且麵對中巴哈立德的進展速度,因此又大大縮減試驗時間。

當我聽到印度政府正式宣布停止研製主戰戰車的消息以後,我認為他們的決定是正確地,但是是來的很晚的一個決策。在一個幾乎沒有研製2代戰車能力的工業基礎上的國家內,首批自行研製起點,就定位與趕超德國豹IIA4主戰戰車。還要兼顧全部的先進與車體比重。這是不可想象的愚蠢。豹式戰車,自重遠遠超越中國與印度甚至俄羅斯的。因此他可以獲得如此防護。

德國與印度不同。在我們那裏,我們的普通道路與鐵軌,橋梁與涵洞承載60噸級戰車,是可以的。德國設計師就是按照這個標準設計的。但是,在印度,他們的橋梁承載42噸級戰車就是危險程度了。怎麽可以把豹II的身軀,拿到自己本土來?

在中國,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基礎工業,包括建築。他們十分清楚。中國南北跨度幅度相當大。氣候隨之不同。因此,中國人生產了2種適合中國不同地區的戰車。但是即便中國最重99戰車,今天也沒有達到58噸級這個德國界限。而中國南方使用的快速輕型戰車T1962型。僅有20噸級。

但是,中國人是依托自己建造T54/T55的成功經驗走出來的。他們的基礎設備,遠比印度要完善,體係更加接近我們,更加優越。技術人員的特點,是精明而且忍受力很強。接受與融會很好。他們可以隨意塑造自己的戰車。自由度很大。這與中國人性格與印度人性格是一定關係。

中印兩國在戰車研製上,一個是邁著穩健,沉重的腳步,緩慢而又不失步伐的前進。另一個則是,盲目的胡亂的向前奔跑,結局自然很清楚。中國目前研製的99型戰車,總體性能上,可以攀比歐洲戰車。而印度的自主戰車,卻在今年終止了。這就是穩健與亂跑的根本區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