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啊! 的博客

中國悠久的曆史裏,戰爭不論在時間上或在社會上都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就在這個戰鬥不斷的國家裏,克敵製勝的戰術研究相當興盛。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伽利略與北鬥緣何分飛:排擠中國者反被排擠

(2009-04-01 04:51:49) 下一個


伽利略與北鬥緣何分飛:排擠中國者反被排擠



上海《文匯報》


和靜鈞(作者為西南政法大學副教授)

3月中旬,來自中國和歐洲航天部門的官員們行色匆匆,趕赴德國慕尼黑,就爭執了半年的導航衛星放射頻率“重疊”問題展開第二輪談判。雙方唇槍舌劍,激烈交鋒。歐方官員以頻率是從美國人手裏花“血本”獲得,而且歐洲人的“伽利略”係統早已按此頻率進行技術設計現已無法修改為由,力壓中國“北鬥”二號係統“搬遷”到其他頻道上;中方則依據國際上通行的衛星發射頻率原則——“誰先用誰先得”的“所有權取得”,對自己的權益寸步不讓,對歐方的要求據理力爭。會談最終毫無進展,等待下一輪談判。

在全球衛星導航係統的建設一事上,中國和歐洲從最初的合作,逐步走向競爭,反映了中歐之間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利益衝突,而衝突背後,則揭示了歐洲一直以來對華所抱持的傲慢和排斥心態。關於這場並不為國內人所熟知的爭執,其實由來已久,要厘清來龍去脈,還得從最開始的中歐合作簽約談起。

蜜月期(2003年-2004年)中歐優勢互補 反對單極世界

2003年的歐洲,處處彌漫著反美反戰情緒。美國執意執行單邊主義外交政策,不顧國際社會反對,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歐洲人感受到了“單極世界”引起的潛在危險。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主張建立“多極化世界”,他的呼聲得到時任德國總理施羅德的堅決支持。在這樣的背景下,歐盟決定把中國納入歐盟2002年就已啟動的“伽利略”計劃中,中國成為第一個非歐盟的參與國。消息傳開,震驚美國。

一直以來,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係統GPS在民用導航領域獨步天下,即便同時代有俄羅斯的“格洛納斯”係統與之競爭,但“格洛納斯”年久失修,導航衛星殘缺不全,早已淡出國際市場,根本不具備與GPS一比高下的能力。歐盟發起的“伽利略”全球衛星導航計劃,被認為是結束美國“獨霸”局麵的最有力挑戰。按設計,“伽利略”將一共由30顆“中軌道”和“靜軌道”導航衛星覆蓋全球,其定位精度超過了GPS,在兼容性和精確度等設計方麵也優於GPS。為了打破GPS的壟斷地位,“伽利略”的“公共管理服務”係統擬使用的頻率故意選擇了與美國GPS相近的頻率,這樣的安排有可能衝淡GPS的頻道效果,令美國人坐立不安。

早在幾年前,中國在區域衛星導航和定位係統上已有長足發展,2000年相繼發射了兩顆靜地軌道的導航實驗衛星,2003年4月又發射了第三顆“靜軌道”衛星,基本形成了覆蓋全中國的區域導航和定位係統,這一係統被稱為“北鬥”一號。

當時的“北鬥”係統尚屬實驗開發階段,其技術參數落後於GPS,也落後於2002年歐盟決定啟動的“伽利略”係統,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北鬥”一號隻屬於區域性,其商用價值並不高。在這樣背景下,歐洲人主動“邀請”中方加入全球衛星導航係統,中方欣然受之,雙方一拍即合。

歐洲把中國納入,不僅使歐洲一些國家的領導人賺足了政治資本,也使“伽利略”計劃捉襟見肘的財政狀況得到極大緩解,更給“伽利略”進入中國誘人的市場打下了基礎。2003年底,在中方實際完成了區域導航係統“北鬥”一號之後,中歐草簽合作協議。2004年中歐正式簽署技術合作協議,中方承諾投入2.3億歐元的巨額資金,第一筆7000萬歐元的款項很快就打到歐方賬戶上。

中國與歐盟合作,既有戰略利益也有實際的好處。有人評論,中歐在高端技術上的合作,實質上打破了美國主導的歐洲對華武器禁運,也相當於廢棄了針對中國這樣特定國家的歐美武器貿易條例(ITAR),為最終從法律層麵解除對華武器禁運撕開了一個口子。由於衛星導航在現代戰爭中扮演越來越重大的角色,美國甚至揚言,美國如感覺受到威脅,則有權擊毀“伽利略”衛星。 


轉折期(2005年-2007年)歐洲政治轉向 聯美排擠中國

2005年,“伽利略”首顆“中軌道”實驗衛星“GLOVE-A”搭乘俄羅斯“聯盟”號運載火箭順利升空。雖然這隻是一顆實驗性衛星,並非是要最終布置的30顆導航衛星之一,但“GLOVE-A”的發射,標誌著歐盟“伽利略”計劃從設計向運轉方向轉變。

然而,進入2005年,歐洲政治開始轉向,之前“親華”的德國總理施羅德黯然退隱,由來自右翼政黨的親美政治家默克爾擔任德國新總理,而法國也進入了領導人交替的時代,希拉克的影響力逐漸下降,親美政治人物尼古拉·薩科齊於2007年開始擔任法國總統。

親美政治人物紛紛上台,給歐盟致力於建立“多極世界”的願望變得暗淡,歐洲迅速向美國靠攏。在這樣的背景下,歐洲航天局與美國“修好”,同意修正之前擬定的與美國GPS相近的發射頻率,以便投入使用後產生信號衝突的可能性降至最低限度。但這樣的技術重新修正,卻花掉了預算之外的一大筆錢。作為回報,美國同意在技術上支持“伽利略”的開發。

恰恰在這個時候開始,歐盟為“伽利略”計劃的財政和利益分配吵成一團。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歐盟開始排擠中國。

眼看著投入巨額資金,卻得不到與之相稱的對待,甚至待遇還低於沒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其他非歐盟國家,如印度等國,令中國大為不滿。中國不但進不到“伽利略”計劃的決策機構,甚至在技術合作開發上也被歐洲航天局故意設置的障礙所阻擋,中方除了掛得一個參與人的“好名聲”之外,其他一無所得,反而要擔負巨額資金投入,這樣的“結局”令中方十分不滿。

在此背景下,中國開始把注意力轉移到沉寂數年的“北鬥”係統上。2007年發射的第四顆“北鬥”一號導航衛星,替換了退役的衛星,“北鬥”係統開始激活。到2007年底,中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中軌道”導航係統,標誌著“北鬥”係統在技術和規劃上的重大突破。

本來中國誠心與歐盟合作,一開始就定位“北鬥”為區域導航係統,給“伽利略”計劃留下了毫無保留的施展空間。但是,事與願違,歐方“骨子裏”並沒有放棄輕視中國、壓製中國的心態,合作不到幾年,短暫的“蜜月期”一過,中歐雙方就合作開發問題常生衝突,中國抽身離去,留下為經費吵成一團的歐盟各國。

競爭期(2008年-2009年)“北鬥”橫空出世 技壓“歐係”衛星

由於實質參與歐洲“伽利略”衛星導航係統受挫,中國決定“單幹”。2006年11月,中國對外宣布,將在今後幾年內發射導航衛星,開發自己的全球衛星導航和定位係統,到2007年底,有關覆蓋全球的“北鬥”二號係統計劃已經浮出水麵。

此時,歐盟還在內耗中沒有脫開身。直到2008年4月27日,“伽利略”係統的第二顆實驗衛星才升空,此時距上次發射已經有差不多四年時間,這樣的進度,比最初的計劃推遲了整整五年。

“北鬥”二號橫空出世,不僅使歐洲“伽利略”係統準備與美國GPS一爭高下的願望大打折扣,也衝淡了“伽利略”未來的市場前景。“北鬥”二號在技術上比“伽利略”更先進,定位精度甚至達到0.5米級,令歐洲人深受震撼。另一方麵,之前“伽利略”計劃的推出,刺激了美國和俄羅斯加快技術更新,新一代GPS和新一代“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等技術指標均很快反超“伽利略”,“伽利略”逐漸喪失了技術相對領先的優勢。為轉變被動局麵,歐洲人別無他法,隻有增加財政投入,而此時歐洲航天局為了排擠中國,已經以法律形式規定所有開發資金均來源於歐盟公共資金,這就意味著,要想增大投入,還得在內部無休止地“吵”下去。

歐洲人開始酸溜溜地說,中國“北鬥”二號的技術“偷竊”自歐盟“伽利略”計劃,這樣的無聊之辭已經成為歐洲人自大自負又一例證。出於戰略的需要,中國並沒有完全放棄與歐盟“伽利略”計劃的合作,但這已經不能阻擋中國推出自主全球導航係統的步伐。

按照國際電信聯盟通用的程序,中國已經向該組織通報了準備使用的衛星發射頻率,這一頻率正好是歐洲“伽利略”係統準備用於“公共管理服務”的頻率。

頻道是稀有資源。占得先機的美國和俄羅斯分別擁有最好的使用頻率,中國所看中的頻率被認為是美國和俄羅斯之後的“次優”頻率。

按照“誰先使用誰先得”的國際法原則,中國和歐盟成了此頻率的競爭者。然而,中國將在2009年發射三顆“北鬥”二代衛星,正式啟用該頻率,而歐盟連預定的三顆實驗衛星都沒有射齊,注定要在這場“出乎意料”的競賽中敗下陣來,從而失去對頻率的所有權。

中歐圍繞“伽利略”開發的曲折過程生動地證明,中歐隻有真誠合作,平等相待,才能給雙方都帶來長遠利益。歐洲如不放棄自負自大的心態,繼續歧視和壓製中國,那麽,最後受損失的還是歐洲自己。


去年4月27日,俄羅斯的“聯盟FG”火箭成功將“伽利略-B”試驗衛星送上太空。中國的“北鬥二號”將在今年直接開始正式發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