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KidsMom

更多博文請見:美國教育-智陳博士的博客(新浪博客)。美國課外學習學校“陽光學院”副院長。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小留學生如何融入美國社會?-到美國上高中究竟好嗎?

(2013-02-28 13:14:41) 下一個

 小留學生如何融入美國社會(II

美國社會是什麽?

上篇談到“融入”美國社會的問題。那麽,美國社會是什麽?怎樣才算是“融入”美國社會? 

什麽是美國社會?首先,我們需要認識美國。下麵就談談我們自己的認識,有不當之處,請批評指教。

美國社會有許多問題與困難,比如貧富不均,政治受各種利益集團的影響,槍支控製太寬鬆,等。不過,美國社會的基礎理念(或說理想)與製度設計是較為先進的,我們歸納為“三公”:公平,公正,公義 

公平是美國社會的基本追求,也是美國立國的出發點。即:“人生而平等”。要理解提出“人生而平等”的背景及其深遠影響,這要研究“美國獨立宣言”,“美國憲法”以及相關的曆史與人權思想,其實也是人類文明的進化史。

對於一個青年學生到美國來求學,要融入,或者低一點要求說,要了解美國社會,那麽對美國立國之根本的這些思想必須有較好地學習、研究。這對於來美國讀高中的學生是很有優勢的,因為,美國高中的課程就是貫穿著這些內容。當然,美國教育係統在幼兒開始就進行這些思想的“教育”了。

美國社會對“公平”的追求是通過後兩者,即“公正,公義”來保證與實現的。

“公正”是由美國的法製來保證。美國有較為健全的法製,而且,更為重要的,美國社會有保護法製得到實行的社會共識;即隻有能得到實行的法律才是真正的法律。一個人到了美國,對法製的遵守應該是最重要的,千萬不能有輕視心理。比如,一些對青年學生重要的法律規定: 21歲以下不能喝酒;吵架時不能口頭威脅人家;不能有種族、性別、年齡歧視;不能打架;還有交通法規;等。有些事情,在中國出了事,可能不是大事了;但在美國出了事,“您就攤上大事了”。

若說,“公正”、法製被較好地貫徹實行是美國社會和諧的一個重要支柱。那麽,“公義”是美國社會和諧的另外一個支柱

而“公義”在較大社會範圍得以實現的重要基礎是美國的基督教信仰。若沒有深入一點地了解美國的基督教信仰,那麽對美國社會的理解就缺了很大的一塊,或者說是不能真正理解美國的文化、習俗、政治。【這也是中國大陸的一些“美國研究專家”們對美國的政治作出“瞎子摸象”般研究結果的原因之一。】而美國的宗教文化及其機構也是社會問題的“緩衝器”、“減壓閥”。因此,對於真正要“融入”美國社會,是一定要了解一些基督教教義及相應習俗

因此,綜合上麵所述的,小留學生來了,要了解或融入美國社會,從大的方麵來說,我們要注重了解、學習、與體會以下三方麵:

1、 美國曆史。

2、 美國的法製。

3、 美國的宗教信仰。

如何“融入”美國社會?

以前,我們經常看到有人在中文報紙上寫道 “融入美國主流社會”;嗬嗬, 我們有時候看了也發笑,什麽叫 “融入美國主流社會”? 估計大概說是 在美國也當了“大官”,成了“大富”或“名人”。

實際上,那樣的“標準”,就是在中國也很少有中國人“融入中國的主流社會”。在美國,美國的老百姓也沒有幾個能融入 “美國主流社會”呢。

而我們說的融入美國社會,主要還是指心理、文化上的認同、融入。我們認為主要包括三個方麵

一是曆史文化: 先做個比較,就像中國人,稍稍有文化的人,都知道孔子、老子的大名;知道劉備、關羽、張飛的故事;也知道“孔融讓梨”、“孟母三遷”的典故;也知道端午節的來曆。大家知道劉邦、項羽爭霸天下的英雄事跡,也知道嶽飛的悲壯故事。嗬嗬

那麽對於我們的年輕學生們,就要深入了解美國曆史、故事。而具體的內容對在美國高中裏讀書的孩子還真是條件很好的。因為,有許多課程學生可以選擇學習這方麵的內容。學美國的曆史、文化,也要當作自己國家的曆史(認識到“自己就是美國人”),而不是外國史;有這樣的心態,你會學得更好。

二是文學、藝術等的學習與融入,這首先是對美國的文學、藝術方麵的了解。美國的文學、藝術繼承了許多歐洲的文化,又有發展。關於英文文學作品閱讀,我們在寫給一些學生的信裏的一段:

 “英文世界名著閱讀不僅僅是英語學習的最有效途徑之一;而且,我們可以從名著中吸取到人類社會至今的一些最有價值的人生道理與思想。可以這麽說,英文文學名著是世界藝術寶庫中最為珍貴的瑰寶之一,其中許多作品,像天上璀璨的星辰,散發著無與倫比的文學與思想價值的光芒。閱讀名著可以讓人們在欣賞文學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受到感染。當我們為葛朗台的慳吝殘忍而感到不齒時,我們會認識到慷慨和善良的可貴。當我們讀到納粹當局對猶太人殘酷迫害,而善良的丹麥人民冒著生命危險來幫助猶太人時,我們會感覺到道德的力量與人性的光輝!”

其實,同學們讀獲紐伯瑞獎(The Newbery Medal)的書,如“不老泉”,“細數繁星”,“通往仙境之橋”,“授者”,或者“殺死一隻知更鳥”,“珍珠”,“人鼠之間”,“蠅王”,等等這些是美國中小學生的“必讀之書”,也確實是小留學生們陶冶情操,了解美國文化、社會,與美國同學擁有“共同語言”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還有,對樂器、雕塑、陶藝、舞蹈、戲劇、繪畫、音樂,等方麵的學習或了解,也是表現、發揮我們的才能的機會,以及與美國人溝通的一些有效橋梁。

對於一個到美國寄宿高中的學生來說,其實這方麵的條件也是很好的。一般美國的寄宿學校的文科、藝術教育都比較強。隻要學生們願意學習總是有很多機會。

當然,另外假如課外,能得到(安排)更多的資源,就更好。如多多安排參加到當地的戲院、音樂廳、畫展等的活動;孩子們就更是有得益的。[嗬嗬,我這2天就給親友的孩子訂了2周後的馬友友來我們這裏演出的音樂會。]

三是習俗、通俗文化等的認同(或至少是理解):

在美國寄宿學校,經常有長假,學校往往要關閉,學生需要離校。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因為,一般學校會安排國際學生住到同學家庭或當地的一些家庭。因此,學生最好不要回國,一般也不要安排旅遊(暑假旅遊很好的),最好還是就住到這些接待家庭。而這些在美國家庭的小住,不要想著是住在“外國人”家裏,就當作走親戚。[嗬嗬,你的基因與他/她的是99%以上是一樣的。]這樣會更好地讓自己熟悉美國的風俗習慣、宗教信仰。嗬嗬。從而,也會更加認同。(許多事物是熟悉了以後,不知不覺地會產生認同感的。)

當你慢慢地踱做到了上述這些,到了一定的時候,你自己會發現:你就會對美國社會有更高的認同感,最後,你可能會不知不覺地成為了美國社會的一部分。

[關於校園文化,習俗,以及在校園裏語美國同學的關係與融入,我們以後再談。這還涉及到青春期孩子的一些特殊地方與難處。] 

綜上所述,當一個青少年學生到了美國,以一個包容兼收的良好心態,一個以積極好學的學習態度,再輔之以一定外部幫助,加上他/她們自己的適應能力,那麽小留學生們能較快地適應與融入美國社會。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