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eKidsMom

更多博文請見:美國教育-智陳博士的博客(新浪博客)。美國課外學習學校“陽光學院”副院長。
個人資料
文章分類
正文

《不老泉》:美麗、傷感的故事 - '英文名著閱讀'

(2013-02-23 17:44:09) 下一個
我們學校的閱讀課程 - 名著閱讀


這是一個美麗、傷感的故事。其實人生就是如此:美麗、傷感。《不老泉》對生命的意義進行探討、思考。在美國,該作品位列很多學校的必讀書目。作者奈特莉·芭比特畢業於克裏夫蘭市
附近的“勞拉學校”, 大學畢業於著名的“史密斯女子學院”。

參加我們閱讀項目的國內8年級的一位學生說:“這本書通過一個故事講述了不同的人對永生的不同的看法,讓我對生命進行了一番仔細的思考,更深地理解了生命的意義,發現了一些新的看法。”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說:“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世界的高等教育史表明在19世紀後有兩個方麵的發展:在德國大學高度重視技能()的學習,從德國在科學研究方麵領先於世界;而英國以牛津、劍橋為代表的大學注重道德、品格、行為舉止的訓練,即是培養“紳士”。到了20世紀,德國的科學技術,藝術在全世界占領先地位。近代德國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燦若星辰。然而,考察20世紀的世界發展史,你會發現由英國發源或輸出的社會製度、法 律製度更具有先進性與生命力。而德國卻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並都戰敗了。這一現實,和其教育不無關係。相對而言,牛津、劍橋的傳統培養優秀的公民和社會領 袖人才,這些人或在社會麵臨變革時,或在國家麵臨關鍵選擇時,能夠挺身而出,擔當起領導人民的重責,並把人民引向正確的道路。

其實,學生的人文教育更應該在中小學時期就打下結實的基礎。而這一點在美國的現代中小學教育中得到了體現。而且,美國的現代優秀文學、藝術,音像作品,無不閃爍著“人文關懷”的光芒。在世界的英文文庫中,更是有許多藝術瑰寶,闡述“人文關懷”的內涵,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顆明珠。讓孩子們從小就接受這些作品,就是給孩子們最大的“財富”!

故事梗概 (摘自網絡,並編輯)


《不老泉》講述了一個淒美的故事,對永生不死是幸運還是痛苦做了深入的思考。在美國,該作品位列很多學校的必讀書目。

在一次旅途中,不經意的喝下森林裡的神秘泉水後,Tuck一家人便有了長生不死的能力;為了避免造成天下大亂,他們決定守著泉水的秘密。但是身邊的朋友一個個年老過世,永遠年輕的Tuck一家被視為怪物般被排斥,因而躲入森林的深處,不與人往來。

長生不老  這看似天大的祝福,實際上卻帶給他們孤寂而封閉的生命。直到有一天,森林所有人Foster的十歲小女兒,Winnie Foster,因為厭煩家中嚴厲的管教而離家,意外的與Jesse Tuck相遇,從此闖進了他們的生活…

Tuck Everlasting
的前幾章不容易讀懂,很多人也許會因此放棄。一開始你也許會感覺字裏行間的描寫像打啞謎一般,搞不懂到底要說些什麽。但讀到後麵你會越來越愛不釋手,之後再來回首前麵幾章,就會恍然大悟那些別具意義的句子,為何會存在。

這本書要揭示一個深刻的主題,即對"生命"的意義的探討。

長生不老的 TuckWinnie形容自己就像湖邊的石頭一樣,並非活著,隻是存在。“You cant have living without dying. So you cant call it living, what we got. We just are, we just be, like rocks beside the road. 

活著就是要有喜有悲、有聚有散,要有深刻的感覺!就像Tuck所說的有限而有意義的生命比無限而沒有意義的生命值得多!

那麽僅僅10Winnie最後究竟會選擇長生不老?還是選擇好好的"活著"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