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運會是體育,不是政治

(2008-04-12 13:57:58) 下一個
“奧運會是體育,不是政治。”小布什在4月11日對ABC新聞台記者如是說,“參加奧運會的決定不受那些社會活動人士的影響。”小布什終於走對了,雖然他是恐於“美國方麵對於奧運會的任何抗議都會觸怒北京”而“冒太大風險。”但是在同歐洲部分國家領導人紛紛以“人權”為借口發出抵製北京奧運相比,小布什的這一番表態還是應該得到肯定。




  中美兩國在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不能作為兩國發展關係的阻力。而以意識形態配製的眼睛來看待中國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小布什應該是清楚的。意識形態的對抗對中美兩國都沒有任何好處,現實的是應該增進兩國的了解,增強兩國在經濟方麵的合作。北京舉辦奧運會,牽動著整個中國人的心,也是中國借以展現自己形象的舞台,中國人借以向國際社會證明自己實力的平台,同時也是讓世界了解中國中國了解世界的窗口。中國人對奧運期待已久,奧運情節在這個不斷壯大的國家的國民心中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與之相比的。能夠成功舉辦一屆奧運,儼然成為這個國家走向真正強大的開始。奧運,是這個國家人民的光榮與夢想,是不容被人以任何借口來破壞。小布什也看到了這一點。





  當西方國家勁刮抵製奧運風,各大媒體也用謠言為這股邪風推波助瀾的時候。從小布什的反應上我們可以看出,其實西方社會並不是真正地對中國的人權的關注。人權隻是一個可利用的工具,他們是害怕中國真正強大起來。小布什當然也有這些顧慮,但是他的害怕與西方其他國家在表現形式上有所區別,正如他自己所說,“中國和美國在經濟以及很多國家政治問題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也就是利益關係,強大起來的中國對美國的利益高於對美國的威脅。美國的聰明之處就在於不那麽頑固,雖然它的媒體還在不斷強化中國威脅,還在繼續對中國人權的指責和謠言歪曲。




  我們承認中國的人權在現階段還不夠完美,或許還存在諸多不足,但是應該看到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權問題也在不斷地得到改善。再說,拿達爾富爾問題來說,達爾富爾問題存在了那麽多年,以前無人問津,而且很多歐洲人之前根本就不知道有達爾富爾這麽個地方,在被問及達爾富爾在什麽地方的時候,隻是模模糊糊地回答“大概在非洲吧。”中國對蘇丹的援助也有很多年了吧,為什麽此前沒有誰來指責?偏偏在中國舉辦奧運的時候,就冒出這麽多雜音。從而可以看出,人權絕對不是構成中國和西方社會的矛盾,也不是西方人真正關心的問題。真正造成中國與西方社會的矛盾是中國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製度,這個與西方社會完全不同的製度卻給中國帶來了生機。反觀西方社會持續疲軟的經濟,不得不令有著製度優越感的西方社會產生危機,就是製度危機。怎樣保證製度優越感不被中國破壞?西方人得出了這麽一個結論,那就是要阻撓中國強大或者把中國逐漸轉變成西方製度的一員,受製於西方。




  但是,從目前中國依然保持的增長勢頭來看,阻撓恐怕不是易事。那麽,改變中國就成了西方社會的真正關心。人權,是西方國家為改變異己而設計的一件看似美麗的外衣,此時正好適逢北京舉辦奧運,西方社會仿佛看到千古良機,如果能夠挾持奧運,迫使中國穿上西方國家設計的這件外衣,那麽,中國就會套在這件外衣裏麵而失去自己那件合體的衣服。然而,西方社會這一次完全失算了。“奧運會是體育,不是政治,”小布什都這樣承認了。4月11日,聖火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和諧之旅,那些鼓吹“抵製與破壞”的雜音被阿根廷人的快樂和熱情給湮沒了,看來西方社會用政治來強奸體育最終隻能暴露他們的醜惡。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