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讓儒學的真諦得到回歸

(2008-03-28 11:43:31) 下一個
有人說中國在近代的落後是由於儒學思想在中國社會長期的思想統治,這種說法是片麵的,是對儒學思想的歪曲。中國落伍不是儒學之過,儒學提倡的仁、忠其實就是一種民本思想,而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更具有早期的民主意識。雖然孔子提出忠君製,但是忠君是有條件的,就是君要對民施仁政,要愛民,與民同樂,以民為本。以仁施政於民,才有民之忠,說明了仁才是儒學的精髓。什麽叫仁?孔子答複:“愛人”,孟子也說:“仁也者,人也”,這些都表明了儒學的以人為本的思想。

  我們知道建立在自然經濟與農耕文明的中國封建社會,很長一段時間,其統治者都不是依靠強製的刑法來維護其統治地位,而是以儒學思想為社會道德輔之以刑法來約束人的行為。統治集團選擇利於自己統治的一些儒學思想,利用儒學的忠,簡單地把忠教化成為道德自覺,而忽視了仁的作用,最後發展成與儒學基本理念相對的消滅人欲的地步。失去了仁,就失去了儒學的以人為本的思想。這種違反了儒學思想的封建教化,嚴重地製約了生產力的發展,才是近代中國國落後的原因。中國的封建教化強奸了儒學使得近代中國落後,而因近代中國的落後,就完全怪罪於是儒學思想對中國長期的統治,則是又一次對儒學的施暴。

  現代西方的民主本是根植於儒學,可以說儒學的民主就拿現代的眼光來看都是一種先進的思想。兩千多年來,儒學的精髓理念有變,變化的隻是統治集團對儒學的詮釋。正如德國哲學家加達默爾所言:“任何時代都必須以自己的方式理解流傳下來的文化,因為文化附屬於整個傳統,”一件事物的真實含義在歲月的長河中漂流,它不會依賴於這件事物的原有的因素,它總會被歲月的流水衝洗得失去原貌。所以流傳到後來,對這件事物的理解就會因為來自各自不同的觀點而產生不同的理解。隨即加達默爾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隻要有人在理解,那麽總是會產生不同的理解。”

  麵對當今以西方觀念為主導的思想體係逐漸顯露出來的疲憊,被極端化了的民主越來越成為社會動蕩的主要誘因,戰爭威脅著人類社會的生存。我們應該拾回被曲解的儒學,讓儒學的真諦得到回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