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青山關】

(2009-04-18 11:49:02) 下一個
《青山關》下載


百度百科搜來:

        青山關位於遷西縣北部,距縣城40公裏,坐落在燕山支脈,大青山腹地,萬裏長城從此蜿蜒而過,加之古城堡建在山腳平台上,故名青山關。

  遷西境內長城明代屬薊鎮管轄,因地近京師,處長城的戰略中心位置,是萬裏長城建築最堅固、最雄偉的一鎮,是薊鎮總兵府所在地,乾慶二年(公元1568年)經過薊鎮總兵戚繼光重修後的青山關,更顯雄偉壯觀。

  八麵峰是唐山境內最高峰,海拔842米,此峰山勢險峻陡峭,主峰突出,還有建築獨特的監獄樓、造型獨特的七十二券樓。

  山海關為天下第一關,而青山關水門則是萬裏長城第一門,是至今長城沿線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提拉式水門。以山崖為基,基座上砌條石五層,條石上壘方磚五十五行成拱形,雖經四百年戰火洗滌,地震搖撼以及山洪奔瀉衝刷,它仍巍然屹立。

  青山關古城堡保存較為完整,南門額上刻有“青山關”三個大字並題有建於“明萬曆十二年(1574年)十月,吉旦創建立”幾個字。

  青山關由關口兩側的大青山而得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把守的道路外達塞北草原,內地直抵薊州鎮府三屯營,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軍事重地。關城兩側高山對拱,峰巒疊障,萬裏長城從南騰空而來,由此蜿蜒西去,更顯得青山關地形險要,氣勢雄偉,確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據史料記載,青山關建關後又多次重修,尤其是民族英雄戚繼光率部與蒙古朵顏部在此發生兩次戰役後,戚繼光在原有基礎上親自督修了青山關長城,形成了現有格局。

  在溝通關內外的要道上,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青山關關口遺址,由三道關牆組成,關口處建有關門和水門,以便通行和通水,關門上長城南北相連,重兵駐守。水門用青磚砌成拱型,雖經數百年霜侵風剝,山洪奔瀉,但依然不能改變它的完美造型,是萬裏長城唯一保存下來的水門。從水門淌出的清流直抵林中尚存的一座古廟,此景如畫,憚意幽然。

  由關口順長城南上,沿途城牆至今保存完好,長城垛口隨山勢高低起伏,呈鋸齒狀,形勢別致而壯觀。沿線有兩座建築獨特的敵樓,一是監獄樓,此樓無門,隻在正上方有一眼通氣孔,為古代戰時囚禁戰俘之用。通氣孔距地麵1丈8尺,四壁光滑,難以攀附,戰時擒獲的敵人,由孔投入,絕難逃脫;二是七十二券樓,建築造型在長城上獨一無二,此樓由大小七十二拱券結構而成,造型美觀堅固,組合巧妙,實屬長城建築的一大奇觀。

  由關口沿長城北行,在逶迤相望的數座敵樓間,也有奇樓兩座。一座是狐仙樓,此樓雖處於山脊之上,狐狸等小動物常在附近出現,樓側有一泉,泉水清涼甘甜,據說能治百病;另一城樓為月亮城,不但有關它的動人傳說在民間廣泛流傳,而且以其孤高的地勢,挺拔的造型,看似登樓即可抬手攬月。由此樓向下鳥瞰,古色古香的青山關古城堡似一塊古樸的玉石雕刻,玲瓏剔透。

  青山關古城堡建成於明萬曆二年十月(1574年),城牆高一丈四尺,長一百六十六丈九尺。遠望青山關古城堡,南北略扁,東西突起,呈橢圓狀,宛若元寶,故又稱元寶城。關城設南北二門,南為正門,門上方陰刻“青山關”。

  青山關古城堡北麵有冀北第一高峰——八麵峰。峰高842米,因其八角八麵稱八麵峰。

  1956年,青山關及沿線古長城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有關青山關的更多消息:
http://www.17u.com/destination/scenery_897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