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tillH2ORunDee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演漢奸的人特別激動地說:“不能讓日本鬼子踢我!”- “抗日”電視劇的幕後

(2013-03-10 00:59:43) 下一個

有相當一段時間了,每次看到“抗日”題材的文藝作品,尤其是電視劇,都會覺得無論是劇本,演員都讓人感到膩味,根本看不下去。電影界內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提出,這種“作品”實在是極其不負責任地對待曆史。南都網的這篇文章,很有意思,怨不得呐。什麽時候能擺脫這種膩味勁兒啊。


 抗日劇裏的日本演員:導演,這不太可能吧

2013-03-08

摘要:有劇本要求日本演員塚越博隆在大雪中強奸一個村婦,博隆說:“導演,這不太可能吧,天太冷了”。日本演員們感到很困惑,“許多角色別說像日本人,連人都不像”。

 矢野浩二、三浦研一、澀穀天馬、塚越博隆,也許這些名字你想不起是誰,但他們的臉一定會讓你驚呼:“那個鬼子!”

  這四個日本人站在2005年開始的抗日劇熱潮浪尖上,一部部抗日劇改變了他們的命運,讓他們從跟班、白領、待業青年變成了今天的“鬼子專業戶”。同時,他們也成了抗日劇所蘊含的仇恨投影,在中日兩國民眾的夾縫中生存著。

  “你不像鬼子”

 2005年,在中國無所事事了兩年,每天琢磨著是吃拉麵還是吃盒飯更飽的塚越博隆收拾行李回到日本。那段時間他的目標就是“每天能省一塊錢”。回到日本沒多久,導演楊陽的一個電話讓塚越博隆又趕回了中國,電話裏說:“抗戰勝利60周年到了,有很多戲要拍。”

  最先感受到這種變化的是矢野浩二。為了演好“鬼子”,矢野浩二開始大量觀看中國經典抗戰片,學習其中對日本人的表演。《鐵道遊擊隊》、《小兵張嘎》中方華的表演更是被他反複提及,都看過一遍後,矢野浩二明白了,“原來他們希望要這種凶狠的鬼子”。

  對於澀穀天馬來說,“鬼子”之路並不平坦。初到中國的那段時間,他頻繁地在劇組紮堆的太陽宮一帶的賓館奔波,接受導演麵試。“你太瘦,不凶,不像個鬼子。”得到的大多是這樣的回複。“到底鬼子是什麽樣,也沒一個導演告訴過我。”澀穀天馬說。

  從電影《鬥牛》開始,日本演員塚越博隆成了“鬼子專業戶”。他有時不明白,戲裏的鬼子別說不像日本人,“連人都不像”。他曾經拍一場雪中行軍的戲,導演要求博隆在村口看到一個女人後迅速從馬上跳下去強奸她。

  “導演,這不太可能吧,這麽冷的天,不會有人想幹這種事吧。”

  導演堅持:“你不懂,那個時候日本人就這樣。”

  正是隆冬,博隆褲子還沒脫下來,屁股就凍僵了。但為了“像一個日本鬼子”,博隆隻能硬著頭皮演下去。

  演了幾部抗日劇後,三浦研一感到很多中國導演並不需要他們演一個真正的日本人,“隻要用日語把台詞念出來就可以了”。2005年,三浦研一在電視劇《我的母親趙一曼》中飾演處死趙一曼的憲兵隊長。在日本時,三浦研一就有去旁聽庭審的愛好,尤其是對死刑犯的審判。接到憲兵隊長的角色後,三浦研一參照著自己了解的殺人犯心理,在家中默默準備了兩周。

  第一次開拍,三浦把憲兵隊長處刑前猶豫不決、內心掙紮的戲份演繹得淋漓盡致,不僅是台詞,連麵部表情都隨著行刑過程不斷變化。沒想到,導演不買賬。“三浦,不要這麽多,上去把電閘拉下來就可以了。”

  在塚越博隆出演的大多數戲中,導演的要求隻有一個——一喊開機馬上就要凶起來。“時間長了,眉毛都會一下下發抖。”塚越博隆說。

  在中國開始“鬼子”生涯的初期,幾位日本演員都極為珍惜手中的角色,導演怎麽說就怎麽演。“認認真真地演沒有人性的惡魔。”矢野浩二說。

  “中國人,無敵”

  戲演得越多,日本演員們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而導演們也一再抱怨著“你這樣演不像日本人”。

  從2002年第一次演鬼子至今,三浦研一已經在影視中扮演超過六十次鬼子,他感受最深的是國外導演對相同題材影片的操作。2009年,三浦研一在德國導演執導的電影《拉貝日記》中扮演一個拿喇叭的日本兵。戲份很簡單,拿起喇叭喊戰俘們吃飯,把他們騙去屠殺地點。

  “導演,這個士兵知不知道戰俘們要被處死?”三浦研一問導演。

  德國導演很驚訝,認真和他討論了很久,最後得出結論,這個人是知道的。導演讓三浦在喊“吃飯了”這句話時要帶著緊張、害怕的心情,“要帶顫音的”。這讓三浦研一感到,國外導演對待角色的態度與中國導演的差別,“他們把日本兵看作人”。

 2012年,三浦研一參演了一部由美國導演執導的二戰題材電影,其中有一場戲是他飾演的日本兵去搶奪村民財產。美國導演告訴他,在殺村民的時候不要想著自己是日本兵,而要像一個強盜,就像所有的罪犯一樣。

  經驗的豐富也讓三浦研一開始向導演提出自己的意見,比如有些日語太奇怪,有些日軍高層的形象設計過於漫畫化。“像岡村寧次,不可能像小兵一樣跳起腳來吹胡子瞪眼的。”

  拍戲拍多了,博隆也會和導演交流對角色的看法。一次,他向導演建議,演八路軍的人是不是太強了,稍微弱一點大家勢均力敵會更好看吧。結果,男主角走到博隆麵前,看著他隻說了五個字:“中國人,無敵。”

  塚越博隆感覺自己發揮得最好的是一場和長官在戰壕中等待決戰的戲。當時他和另一個演員演得很賣力,兩個人想表現出生死離別之情,但作為日本人又不會選擇外露的方式。臨場發揮時,塚越博隆和另一名演員麵對麵站著,低下頭,大聲哭泣著講過去的笑話。

  一聲“CUT”後,導演告訴他“這樣的戲要少一點”。

  幾人之中運氣最好的是矢野浩二。2005年以前矢野浩二隻出演過四部抗日題材電視劇。但2005年一年便有四部他出演的抗日劇上映。“打開電視,都是浩二扮演的鬼子。”經紀人孔屹說。

 2006年,在接連出演數部抗日劇後矢野浩二感到深深的疲憊,“沒辦法一直保持仇恨的狀態”。於是他決定轉型,2008年矢野浩二開始在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天天向上》中擔任主持。“鬼子”的稱呼從此漸漸離他遠去,在日本《產經新聞》的一份調查中,矢野浩二甚至是中國人認知度最高的三個日本人之一。但讓他有些鬱悶的是,隻要演日本人,哪怕不是抗日題材,在劇中也都是以死亡終結。

  有些死亡方式被導演安排得帶有某種象征性的儀式感。有一次塚越博隆演一場剖腹自殺的戲,導演要求他一邊自殺一邊用手蘸血在身前寫下“謝罪”兩個字。後來覺得效果還不夠,就又告訴博隆“邊哭邊剖”。

  “在中國演戲的日本演員98%在戲裏都是要死的。”浩二總結。

  夾縫裏

  無論是矢野浩二這樣的“鬼子”前輩還是塚越博隆這樣的“鬼子”新星,在參演抗日劇之前都沒想過中國的抗日戰爭會和自己發生什麽關係,也未曾想自己會成為一段民族仇恨的直接載體。

  塚越博隆初到中國時因為語言不通所以生活很不方便,但他沒想到,他的中文越好痛苦反而越多。拍攝《鬥牛》時,塚越博隆第一次聽到了“鬼子”這個稱呼。他被人“鬼子、鬼子”地叫來叫去,但又不明白什麽意思。回家後他查了字典才明白過來“鬼子”的含義。

  後來有一場戲,導演讓他加一段踢身邊的漢奸的戲。沒想到,演漢奸的人特別激動地說:“不能讓日本鬼子踢我!”

  這幾年拍戲時,劇組裏的人休息時總是喜歡拉著博隆聊抗日戰爭的話題,聊著聊著大家就會吵起來。“他們總是想讓我向所有人道歉。”

  讓博隆更為不解的是,他有時會無辜成為人們發泄仇恨的對象。2009年,博隆在山西拍一場被村民俘獲的戲,他躺在地上裝昏,正等著導演喊“CUT”。一個老太太突然衝出來,死死掐住博隆的喉嚨,大吼:“小日本鬼子!”

  導演起初以為是群眾演員在表演,後來看博隆的表情不對,連忙衝上去把老人拉走。

  誤會同樣來自日本,20032005年,矢野浩二參演的抗日劇在電視上大量播放時,日本著名網絡論壇2CH上便充斥著對他的攻擊謾罵。2007年,矢野浩二在日本和朋友吃飯,一位同桌人在得知他在中國飾演日本兵後揪著他的衣領問他:“為什麽要演這樣的東西!?”

  即便是矢野浩二也並不認可自己當年的作品,他說不會把當年拍的電視劇拿給女兒看。如果女兒問起為什麽他總是在電視劇裏“被擊敗、肮髒地死去”,他會說:“因為我喜歡悲劇”。

  塚越博隆的母親在看過他出演的數部抗日劇後,有些不高興,“因為每一部裏麵都會死”。當中日關係緊張時,母親還會在電話裏哭泣著哀求塚越博隆,一遍遍地說著“回家吧”。後來,塚越博隆出演了一部日本國內的影視劇,這次沒死,母親才高興了一點。

  有空的時候,四個“鬼子專業戶”會在北京的飯館偶爾小聚。一桌子的“鬼子”感慨著都不想再演惡魔一樣的角色。曾有日本留學生在吃飯時對三浦研一說:“三浦哥,能不能少演點這樣的角色,大家會以為日本人都是那樣的。”

老外怎麽拍“抗戰劇”

  在西方的影視工業史中,也有過無限醜化敵人的時期。但戰後,在價值回歸和政策鬆綁下,老外的“抗戰劇”走上反戰、探索人性和人類命運的道路。

  戰爭是影視劇經久不衰的題材。1929年第一屆奧斯卡最佳影片便是以一戰為背景的《翼》,其後至今獲得最佳影片的戰爭題材影片多達17部。在西方經典戰爭片中,探索人與戰爭的關係是不變的主題,這其中包含著對人性與人類命運的關切與反思。然而在幾十年前,西方國家也曾有過歪曲戰爭,宣揚對敵方仇恨的階段。但常識與人性的需求,使得戰爭片逐漸確定人性、反戰的主流。

  曾經的納粹與“鬼子兵”

  雖然在影史上留下了無數經典的戰爭題材影視劇,但無論美國或前蘇聯也都曾出現過醜化、矮化敵方,片麵描寫民族英雄酣暢淋漓的戰鬥激情的時期。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出於宣傳需要便曾拍攝大量醜化德國的宣傳片。後來成為著名導演的奧地利人斯特勞亨在這段時間便因禍得福,他自稱是奧地利貴族,專門在這類電影中擔任反麵人物,因成功塑造讓人憎恨的德軍軍官而小有名氣。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情況相似,1942年到1945年,好萊塢共生產了1700餘部影片,其中大約有500部是戰爭片。這一時期的美國由於存在著對電影進行嚴格審查的《海斯法典》,揭露現實問題的影視劇基本無法通過審查。這部1930年公布的法令中的具體內容包括:不得宣揚造酒,不得詳細描述謀殺、盜竊、搶劫的方法,不準出現男女唇間接吻,慎重對待三角戀等等。

  為了繞過審查,好萊塢拍攝了大量善惡劃分不明確、格調陰鬱的“黑色電影”,如《馬耳他之鷹》。當時大量的電影創作人員在宣傳反法西斯的需求下投身二戰題材影視劇創作,當時影劇作家沒有覺得這是任務,反而認為寫作這種題材更加寬鬆,是一種“解禁”。(《世界電影史》第十四章)

  擺脫“法典”限製的電影創作人員報複般地在戰爭片中加入了大量血腥、殺戮片段,暴力、武器、酒精這些正常影片中被禁止的元素在戰爭片中都得以出現。這些戰爭影片中的日本人邪惡、殘忍,為奪得勝利不擇手段,《橫渡太平洋》、《紫心》、《威克島》是此類影片的代表。如在《紫心》中,日軍士兵對美軍戰俘的虐待顯得異常血腥殘忍,各種手段無所不用,而8名美軍戰俘則大義凜然、不屈不撓。

  大量宣傳的後果之一便是二戰期間許多美國人認為日本人都是間諜、軍國主義者,普通的日裔美籍人在美國四處遭受的排擠、歧視,生活困苦。而對日本人的仇恨心理又使得相關影片得以熱賣,如《紫心》便在當年獲得票房大賣。

  由於大量德裔移民的存在,德國人的情況要稍好些,但銀幕形象同樣難改臉譜化的命運。如1942年出品的影片《希特勒的子孫》中把德國人描繪為邪惡、毫無人性的納粹。

  走向反戰

  二戰結束後,宣傳需要的消失並未立刻帶來影視劇創作的春天。1950年代,麥卡錫主義在美國的盛行使得好萊塢人人自危,大批導演、編劇被列入“黑名單”,而無法正常進行創作。直到1954年後,麥卡錫主義遭到唾棄,社會民眾也更渴望普遍價值觀的回歸。這一時期的好萊塢,在經受了長時間的壓抑後才開始湧現大量展現戰爭真實性的影片。

  如《最長的一天》便描繪了盟軍攻占諾曼底海灘的慘烈與艱辛。而1960年代,《海斯法典》的廢除更是讓好萊塢劇作者們擺脫束縛,可以盡情深挖人性。《決鬥太平洋》、《野戰排》、《現代啟示錄》等影片便把人們由對法西斯的反思帶向對戰爭本身的思考上。

  一直到1950年代前,前蘇聯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題材影片還立足於謳歌戰爭英雄的偉大,作為敵方的德軍很多時候顯得過分愚蠢弱小。如影片《攻克柏林》中,蘇聯紅軍對德軍的進攻顯得砍瓜切菜般容易,加之導演蒙太奇手法的運用,宛如一場蘇聯一邊倒的對德攻占。影片中斯大林的形象因為彩色膠片後期處理時的美化,顯得神采奕奕、麵目和藹,而對領袖“讓我們過上美好生活”的謳歌更是不絕於耳。

 1956年,蘇共二十大召開後,由於社會劇變和對個人崇拜的拋棄,前蘇聯戰爭題材電影開始由弘揚戰爭英雄向戰爭對生命的摧殘與折磨轉變。以《雁南飛》為例,該片講述了一對熱戀中的男女在戰火中家破人亡最終生死兩別的故事,無論是描述戰爭的殘酷性還是戰爭對個人的摧殘上,《雁南飛》都遠超前蘇聯以往的影片。此後,前蘇聯又湧現了《一個人的遭遇》、《自己去看》等經典戰爭片。

  雖然此後出於意識形態的需要,各國也都出現過片麵、醜化敵方的戰爭片,如《赤色黎明》等,但反戰已成為戰爭片的主流方向。

  影像理論家居依波德曾說,眾多的影像文本反複觀看的結果是符號勝於物體,副本勝於原本,幻象勝於現實。

  反戰影片《決鬥太平洋》中,李·馬文所扮演的美軍士兵便是一個被仇日教育洗腦的人,他將共同漂流到孤島上的日本兵視作惡魔,但兩人後來還是一度相濡以沫。這部影片的結尾被很多影評人稱道,孤島上的兩個美國人和日本人再次爆發了由戰爭引起的爭吵並準備廝鬥,這時一顆炸彈落下,一切化為灰燼。

  在走向反思的過程中,也曾幾次出現過反複的情況。如朝鮮戰爭電影《豬排山》中,敵人的形象均陷入了臉譜化的窠臼。但這樣的題材再未成為主流,其原因之一便是審查機製的鬆綁使得影視劇創作人員可以多角度嚐試創作。而更重要的是民眾對於戰爭的清醒認識又使得這類影片在市場上無法討好,如越戰期間美國民眾濃厚的反戰思潮使得《獵鹿人》雖然獲得奧斯卡獎但仍飽受批評。

  反思的新層麵

  正如著名編劇羅伯特·麥基在《故事》中所寫,動機固定於具體原因會使角色形象顯得單薄。優秀影片會探索正反雙方人物的人性,這點《辛德勒的名單》中的德軍軍官阿蒙·戈特是個經典案例。

  影片從人的角度使角色更具矛盾性,對於阿蒙的刻畫讓觀眾深刻感到納粹對人性的扭曲,而非幾十年前那樣對德國人的仇恨。

  影片《鋼琴師》描述了集中營裏納粹德國的種種暴行,但主角在饑寒交迫時卻被一名喜愛音樂的納粹軍官救助,因而得以幸存。

  除了濃墨刻畫人性外,國外影視劇在對戰爭的殘酷性刻畫上也毫不避諱。傷亡慘重、領導不力、士氣低落、厭戰情緒,這都是經常出現的場景。以電視劇《兄弟連》為例,在這部電視劇中,新兵誤殺長官,遍布鮮血的野戰醫院,指揮不當導致的行動失敗等場景讓人感受到的是勝利的艱難與和平的珍貴。

  為了體現戰爭的真實性,有時國外影視劇還會展現己方的愚蠢。如以偷襲珍珠港為背景的影片《虎!虎!虎!》中,與日軍高層運籌帷幄、步步為營相對的,是美軍的鬆散懈怠、玩忽職守。

  近年來西方影視劇對於戰爭的反思更上升到了另一個層麵——與現實社會的對照。《浪潮》講述了一群少年如何在一場政治實驗教學中逐漸喪失自由意誌的過程,各國影評人對其最多的評價為“我們離法西斯到底有多遠”。

http://ndnews.oeeee.com/html/201303/08/3082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8)
評論
julienmum 回複 悄悄話 公式化、臉譜化地反映日軍的沒人性,是藝術水平的問題。如果要深刻地、有藝術性地反映一下,恐怕效果更是某些人不願意看到的吧。
Deeper 回複 悄悄話 嗬嗬,看過007和蘭博糸列嗎?
也許,醜化日本鬼子傷人某些人的心?
或是配合日本政府抗義中國拍攝的抗日片太多翩動中國人民的反日情緒?
為什麽中國的右派們不能象"晉世"國家的右派一樣成為民族利益的堅定捍衛者,反而是外國利益和價值觀的代言人? 好一個"偽"字了得!
neshershahor 回複 悄悄話 路橋:
西夏哪兒來到立國600年?明明1038年到1227年,200年不到!
精神科醫師 回複 悄悄話 其實中國人啊,況且說是漢族吧,99%都是做漢奸的料,他們是骨子裏都瞧不起自己的同類啊,誰也別說誰,喊得作響的100%關鍵時刻是漢奸。
土撥鼠撥土 回複 悄悄話 那個時候,殺人都殺麻了,幹的都不是人幹的事,怎麽能有人的感覺?
從釣魚島的事件就可以看出來日本人是多無恥,那個戰爭年代中國又比較弱,日本人是啥德行可想而知.
簡單的說,故意殺人犯會有人性嗎?有人性的話,中國會殘死那麽多人?
不要再為日本鬼子抹粉了.
路橋 回複 悄悄話 儒將為什麽不得好死

述而不做是孔聖人的教導。幹實事的那是小人!

宋以前儒家影響還小,對社會威害相對小一些。

而那些帶兵的儒將,在不帶兵的儒臣眼裏,已經有資格作脫離主人的狗,是威險分子,下場非常淒慘。是中華民族治國曆史中地主階級的傳統智慧,文化和道德陷阱。

當然,優秀的將領其實和儒是沒有關係的,

但是生活在儒教的環境下,

不要被洗腦來保護自己的安全,也會被自己保護的封建朝廷的儒生們給兔死狗烹。

這就是經典的中華民族的愛國故事和悲劇根源。


儒家的賣國保身藝術

儒教一貫這樣,打孔丘周遊列國就是給官就拜的主兒,隻要人間的老大給指出條共治天下的路來,儒教保準第一個服帖

王揖唐,在淪陷區大搞封建複古,偽幣上印的人頭像是孔子的畫像。每年都要進行祭孔活動。學校中把原來的“公民”課改為“修身”課,其內容全是宣揚舊禮教的。

雖然賣國賊哪家都有,但儒家出的賣國賊比例太高了。不然為何有【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盡是讀書人】這句老話?

儒家確實很高明,懂得一麵利用他們視作眼中釘、肉中刺的對頭當作他們愚民教義的祭祀品,粉飾他們的偽忠偽孝、假仁假義;另一方麵借統治者之刀戕害他們的性命以假公濟私。到最後明明當了叛徒,還恬不知恥的大秀【浩然正氣】;明明是屠殺忠良的儈子手,卻在事後惺惺作態的修建什麽英烈祠、壯士碑......儒家的大偽欺世果真是舉世無雙,全球無人可望其項背也

儒家的另一個殺手鐧就是:儒家思想就是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而所有的關於儒家思想的缺點、錯誤那全是“偽”儒學的事,與儒學一點事都無關。

當然永遠偉大光榮正確的儒家思想,在列強入侵,抗日救國這種小事上是不屑於插手的。


國學大師喜歡把傳統文化的罪惡導致的社會問題,推給人種原因

來維護地主階級的特權和利益!

來維護剝削階級對人民的欺壓和剝削!

以此來掩護傳統文化的罪惡!

傳統文化在他們眼裏才是神聖不可侵犯的。

而人民在他們眼裏隻是草芥。

儒文化的精髓就是禮,類似於印度教的種姓製度。

儒家奴化洗腦的套餐,慢慢就讓人失去理性了。

儒生把儒家捧為公理,不許非議儒家的學說。

把儒家思想帶給國家的無窮危害,都推脫為自己國民的人種低劣,來維護儒家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
路橋 回複 悄悄話 儒學-亡國與漢奸之道
warge 中國曆史

中國曆史王朝眾多,這些王朝的更替應征了儒學的危害,從兩晉南北朝開始,每個胡人建立的國家都是在儒化之後開始滅亡的,之後的五代十國也是如此。最明顯的是宋代,西夏立國600年,在河西百戰之地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國度,但後來,西夏的國主不知道腦袋裏那跟筋搭錯了弦,竟然要求全國學習儒禮、研讀儒學著作,結果儒化才完成便亡國了。

西夏之後是遼,遼之後是金。據說成吉思汗在攻打金國前,曾擔心金國已完成了儒化,文明程度太高不可輕敵,但他觀察完金國的腐化後,立刻決定滅金。這才有了後來成吉思汗對孔廟射了一箭的行為。不過,成吉思汗身死之後,他的後人們還是沒能擺脫身邊降儒的攛掇,雖然元朝儒人的地位很低,可國家的官製還是儒學體製,管理方法也一脈相承,於是,曾經縱橫歐亞的大帝國,在這種亡國之術的指引下,輝煌不到百年就轟然倒地。

如此一個龐大的帝國,崩潰的如此迅速,也算是舉世無雙。

曆史就是明證,儒學最極端的擁護者也否認不了這個曆史事實:胡人一學儒,滅亡在眼前。

這種學問除可讓當局便於統治和盤剝百姓外,對於國家對於民族都是絕滅之術。不過,國家民族絕滅了,對儒士們來說毫無影響,因為他們還有另一套理論:恰好他們已搜刮的盆滿缽滿。四書五經中沒有“漢奸”與“國家”這些詞,隻有順應五德循環與“天時”的“識時務”之“俊傑”。 敵寇來了,他們正可以慷慨激昂地出賣他們曾經的同胞、曾經的同事,並義無反顧地叛變投敵。他們把這叫做“順應天時”,“識時務者為君子”。

這種行為還有一整套被稱為“五德循環”的理論為他們作道義支持——一個政權的道德衰敗了,自然有另一種道德替換。“氣運已盡”,這話聽得很耳熟。

以前,大明滅亡時,許多儒生——包括著名的“清流”派別東林黨人,便紛紛嚷嚷著這句話,爭先恐後地投降滿清做下等民族。

再後來,日本侵華時,北京城內那些博學大儒也紛紛嚷嚷著這句話投奔鬼子,而後才有了南京大屠殺。

中國曆史上,這樣的事少嗎?

比如明朝氣數已盡,則女真族入侵也是代表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滿清氣數已盡,則日本人侵華,也是一種王朝更替。所以在儒士的字典裏,漢奸就是君子,識時務的君子

靠賣友求榮,叛國投敵之功,在新王朝裏,他們至不濟也可用搜刮、盤剝來的財產繼續做大富翁——隻要今世作威作福,哪管黎民是生是死,哪管身後洪水滔天!

所以儒術隻能是批量培養愚民與漢奸,靠出賣國家與民族以求容的“開國元勳”的加工廠。

它不僅是愚民之術,也是亡國之術與漢奸之術。

============================================================================

儒學帶來了獨裁,導致國家的腐敗和衰落,並且製造了大量的奴才;於是新侵略者就變成了統治階級;奴才就當了漢奸,又成了新主子奴才。這就是儒學長盛不衰的原因。
megchen 回複 悄悄話
嗬嗬,笑死了,是很有意思,謝謝分享!

想象力貧乏才會人物類型化,臉譜化。不過日本兵在二戰中的殘暴凶惡不人道也是現代人類社會罕見的。很多盟軍戰俘一提起他們所受的日本兵的虐待,都說是揮不去的惡夢。可見中國人對他們的壞印象不是憑空而來的。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