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tillH2ORunDee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回來了,司徒雷登。 (圖)

(2008-11-19 19:03:01) 下一個

>



圖-11月17日,司徒雷登的骨灰葬於杭州半山安賢園,這是燕大校友向老校長獻花。


文革前上過學的人,恐怕都記得毛澤東的那篇文章<別了,司徒雷登>。據紐約時報
報導,這位在40 年代曾擔任過美國駐中國大使,及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先生的
骨灰,在本周得以按他生前的願望,在他出生的城市杭州安葬。

記得在文革剛開始時,一位好友把他母親40年代的燕京大學的畢業照片付之一炬,
因為在畢業合影照片中間的是燕京大學校長司徒雷登先生。這張照片在那時可能會
給全家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多年後,當燕京大學的校友第一次聚會時,他母親很
為失去那張有紀念意義的照片而痛感遺憾,我們也都為紅衛兵在文革中的所作所為
而痛心。

Once Denounced by Mao, Now at Rest in China
By DAVID BARBOZA,Published: November 19, 2008

上海 - 1 949年8月2日,美國在共產黨將要在北京奪取政權的前夕,召回了其駐華
大使,司徒雷登,一位受人尊敬的傳教士,教育家和外交家。

毛澤東,兩個月後上台的共產黨領導人,譴責司徒雷登為一個美帝國主義失敗的象
征。司徒雷登的離開有效地結束了美國與中國的經曆了四分之一世紀的外交關係。
 
司徒雷登先生於1962年在華盛頓去世。他在遺囑中寫下,希望他的遺體將有一天能
埋葬在中國。他於1876年在中國出生,是基督教傳教士的兒子,他幫助建立了中國
著名的大學,但他已不再受歡迎。

幾十年來,來自北京的答案似乎是否定的。

但是星期一, 在他去世46年後,經過多年的對於這種埋葬可能會帶來的政治影響的
敏感的談判,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安葬在東部城市杭州附近的公墓。

星期一,為司徒雷登先生舉行了一個小型的紀念儀式。出席的中國和美國官員包括
杭州市長和美國駐華大使Clark Randt Jr.,還有一些在北京的燕京大學校友,這所
大學是司徒雷登先生幫助創立的。

“我們多年來一直在試圖完成這項工作,”已退役的74歲的將軍John Fugh 說。他
的父親曾是司徒雷登在中國時的一名親密助手。他一直在努力實現司徒雷登的埋葬
在中國的遺願。 “現在,經過近半個世紀,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 “

Fugh先生 ,現在是一個中美倡導團體,Committee of 100,的負責人,多年來對
多名中國官員,包括習近平,一名政治局常委新成員進行呼籲。中國終於對這種長

期以來的請求給予了答複。習近平,黨務專家們期待他會成功地取代胡錦濤主席在
2012年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曾在上海和鄰近的浙江省擔任黨的負責人,杭州位於
浙江省。

之所以要經過幾十年來解決這個問題,部分原因是因為毛澤東在1949年8月18日寫的
一篇文章,名為“別了,司徒雷登! ”在文章中,毛澤東把司徒雷登稱為“徹底失
敗的美國侵略政策的象征”,指責美國支持與共產黨打內戰,1949年後逃到台灣的
國民黨及其領導人,蔣介石。

這篇文章被列入中國的教科書,所有的中國兒童到今天都還在背誦。

盡管尼克鬆總統20世紀70年代對中國開放,恢複外交關係,美國與中國之間的上萬
億美元的貿易,中國的高級共產黨官員都不會對毛澤東提出的這樣一個難忘的聲明
表示明確的立場。雖然毛澤東的許多政策長期以來已被拋棄,執政黨仍然在宣傳他
是現代中國之父。

司徒雷登先生自己的曆史是一個展示美中關係的窗口,從晚清到共產主義的崛起。
 
司徒雷登出生、長大在杭州,講一口流利的中國話。他在11歲時與他的父母移居美
國,最終獲得了聯盟神學院學位,於1904年回到中國。

在接下來的45年中,他作為一個傳教士和教育家,在杭州,北京和南京工作過。他
從富有的美國人中籌款,包括創辦時代和生活雜誌的Henry Luce,並於1919年創立
燕京大學,一個基督教機構,並擔任校長。其田園詩般的校園現在是北京大學的校
址。

曆史學家們說,司徒雷登先生推動中國的改革,領導抗議日本對中國北部和東部的
占領。由於他的立場, 他在珍珠港事件後被日本人關押在北京,到1945年才被釋放。
 
一年後,他被任命為美國駐中國大使,當時美國在支持國民黨,後者在發動一場與
共產黨人的激烈內戰。

司徒雷登是最後一位在共產黨人奪取政權前美國駐中國的大使。直到1973年,尼克
鬆推動重新與中國建立關係, 美國在北京開設了外交聯絡處。

司徒雷登在1949年返回華盛頓,後患中風,影響了他的活動。他的妻子在1926年去
世,被安葬在近燕京大學的地方,他的父母葬於杭州。

Fugh將軍說,司徒雷登在華盛頓度過他生命的最後十年,受到Fugh的父親Philip Fugh
的照料 。 Fugh先生是司徒雷登的長期助理;他與家人從中國移居。

爭取司徒雷登安葬在中國的努力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司徒雷登的孩子曾嚐試,
但未能說服北京讓他的遺骸埋葬在那裏。他們故去時,沒有留下繼承人。Philip Fugh
於1988年去世,爭取司徒雷登安葬在中國的努力也失敗了。

Fugh將軍說,司徒雷登的骨灰多年來被保存在他父親臥室中的一個金屬骨灰盒中。
後來,被轉移到一個閣樓。

但去年在會見了習近平後,Fugh將軍說他得知司徒雷登在杭州的埋葬已得到批準。
 
司徒雷登的骨灰通過美國外交渠道被帶到上海。星期一在杭州入土安葬。燕京的
校友們演奏了“星條旗永不落”和“奇異恩典”(The Star-Spangled Banner and
Amazing Grace)。

“這是一個經過半個世紀實現的承諾,”Fugh將軍周三表示。 “現在, 司徒雷登
大使和我的父親可以安息了。”

http://www.nytimes.com/2008/11/20/world/asia/20china.html?_r=1&ref=world

司徒雷登魂歸杭州 昨骨灰葬於半山安賢園(圖)





2008-11-18 08:30:38 來源: 浙江在線(杭州) 
  核心提示:他,中文名叫司徒雷登,曾因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在
中國家喻戶曉,他在中國的名氣比在他的祖國美國還要大。回到中國安葬,是他的
遺願,他自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於是一個美國人”。

浙江在線11月18日報道 他是燕京大學首任校長,說一口流利的杭州話。昨天,他的
骨灰葬於半山安賢園。

司徒雷登 魂歸故土

杭州耶穌堂弄是一條隱匿在市中心的小弄堂,緊貼銀泰百貨,平時來往的多是趕潮
流的年輕人。很多人都不知道,一位和中國大有淵源的美國人曾出生在這裏。弄堂
裏的銀杏和櫸樹曾見過他小時嬉戲的身影,藏在住宅樓群中的那幢兩層小樓作為他
的故居已於三年前對公眾開放。

這個美國人的名字叫司徒雷登,曾因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在中國家喻
戶曉,他在中國的名氣也因此比在他的祖國美國還要大。

昨天上午,杭州半山安賢園,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安放儀式在一片肅穆中進行。回
到中國安葬,是司徒雷登先生的遺願,他自稱“是一個中國人更甚於是一個美國人”。

生於杭州歸於杭州

低沉的音樂聲響起,在中外友好人士的注目下,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被輕輕安放在
安賢園文星園,四周青鬆蒼翠,遠處青山環抱。墓碑上隻簡單寫著:司徒雷登,1876─
1962,燕京大學首任校長。

1876年6月,司徒雷登出生在杭州耶穌堂弄。少年時期的司徒雷登,能說一口流利的
杭州話,也曾和小夥伴玩耍在西子湖畔的坊間裏巷。1887年,他回到美國接受教育。
1904年,他再次來華後的第一站仍然是杭州,這個他出生的地方又一次成為他新的
起點。之後三年半裏,他先後在杭州及周邊地區傳教、到教會學校任教。此外,司
徒雷登還參與了之江大學的籌建工作。1919年,他成為燕京大學首任校長,並主持
燕大校務工作達27年,1946年~1949年他曾任美國駐華大使。1946年,司徒雷登先生
被當時的國民政府授予杭州市榮譽市民,並拿到了象征榮譽市民的金鑰匙。如今,這
把鑰匙還靜靜地躺在耶穌堂弄司徒雷登故居。

司徒雷登的父親司徒約翰是位牧師,1869年來到杭州並開始在此傳教,直到1913年
去世。他的母親瑪麗隨丈夫來華後,熱心於教育事業,曾創辦女子學校。夫婦二人
和司徒雷登的一個弟弟都葬在杭州九裏鬆墓地。司徒一家和杭州可以說是結下了不
解之緣。

西子湖畔出發見證曆史風雲

正是從杭州出發,司徒雷登先生見證了上個世紀上半葉發生在中華大地的一係列風
雲變革。著名曆史學家林孟熹這樣評價他:“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人像他
那樣,曾長期而全麵地卷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並且產生過難以
估量的影響。”

1949年,司徒雷登先生回到美國後患上了腦血栓,導致半身不遂和失語症,於1962年
9月19日在華盛頓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夠將骨灰送到中國。時隔46年之後,這一願望
才終於得以實現。

昨天上午,司徒雷登先生骨灰安放儀式上,司徒雷登先生秘書傅涇波的後人、美籍
華人傅履仁老先生這樣說:司徒雷登先生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的教育事業,回到
中國是他最後的心願。今天,中美關係已經曆了巨大的變化,有了相互理解和尊重
的基礎,求同存異。

美國駐華大使雷德這樣說:中國是司徒雷登先生熱愛的國家,他出生在杭州,今天
又回到這裏,完成了他的人生旅途。他相信教育是加深兩國關係的重要途徑之一,
如果他能看到今天的變化,他一定會非常高興。

杭州市副市長佟桂莉這樣說:今天,中美關係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兩
國人民在文化、經貿等各方麵的交流日益加深,這是對逝者最好的慰藉。

錢江邊,西湖畔,這位杭州出生的美國名人,終於在杭州安息,在杭州曆史上留下
了富有傳奇色彩的一頁。

滿口杭州話最愛杭幫菜

參加骨灰安放儀式的中外友好人士中,幾位童顏鶴發的老人最引人注目,他們是北
京、上海、杭州等地燕京大學校友會的代表。

燕京大學校友會北京校友代表國仲元老先生把一捧潔白的百合花輕輕放在了墓碑前:
“老校長,您安息吧。”

杭州校友代表姚林傑老先生則和記者談起了流傳在校友中的“司徒軼事”:“司徒
雷登先生是個杭州通,杭州話說得比英語還要好,後來學著說上海話、寧波話、蘇
州話都帶著杭州腔。他在杭州時總要到河坊街王潤興飯莊去吃飯,看看嘛藍眼睛高
鼻子的,點起杭幫菜來有板有眼,把夥計都能聽得愣了:件兒要瘦、肥了倒胃;木郎
豆腐多放胡椒,要燒得入味;響鈴兒要熬稍……這些話不是杭州人都聽不大懂的。”
(注:“件兒”指五花肉,“木郎豆腐”指魚頭豆腐,“熬稍”是快的意思)。

“司徒雷登先生總說西湖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這裏就是他的故鄉。今天,他總
算回家了。”姚老先生感歎著。

新聞附件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n Stuart,1876-1962),美國基督教長老會傳教士、外交官。
1876年6月生於杭州,父母均為美國在華傳教士。1904年開始在中國傳教,曾參加建
立杭州育英書院(即後來的之江大學)。1906年,司徒雷登的獨生子傑克也在杭州出
生。1908年,應南京金陵神學院聘請,司徒雷登攜妻兒離杭赴任。1919年起任燕京
大學校長、校務長。1946年任美國駐華大使,1949年8月離開中國。
http://news.163.com/08/1118/08/4R14FDUF00011229.html

司徒雷登個人履曆(維基百科)

第二代美國傳教士
司徒雷登的父母都是早期到中國的美南長老會傳教士。 1876年6月24日,他出生於
杭州城北部天水橋畔耶穌堂弄天水堂旁的傳教士住宅。從血統上說,他是一位純粹
的美國人。但用司徒雷登自己的話來說,自己“是一個中國人更多於是一個美國人”。
他會講一口純正的杭州話。11歲時到美國弗吉尼亞州上學,在那裏曾被人譏笑為不
會說英語的怪物。在大學期間受“學生誌願國外傳教運動”的影響而轉到神學院,
立誌於傳教。1904年他結婚後攜妻子回到杭州,成了第二代美南長老會傳教士。
1908年開始任金陵神學院希臘文教授。1910年任南京教會事業委員會主席。辛亥革
命時兼任美國新聞界聯合通訊社駐南京特約記者。

創辦燕京大學
1919年1月,他被聘請為燕京大學校長,此後,他作為燕大的長期領導人為該校的發
展壯大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司徒雷登四處募捐,為燕京大學在北京西郊建造了
一所宮殿式的美侖美奐的新校園,不惜出重金延請中外著名學者如吳雷川、許地山、
鄧之誠、郭少虞、顧頡剛、趙紫宸、容庚、錢穆、吳文藻等人來燕大任教,提升燕
大知名度和學術地位。1927年,燕大與哈佛大學合作組成了著名的哈佛燕京學社,
促進中美文化交流。到1930年代,燕大已發展成為中國學術水平最高的教會大學。

司徒雷登提倡學術自由,要求燕大的學生既中國化,又國際化,司徒雷登還注意與
學生、員工互動交流,對待學生和藹可親,對待教職員工熱情溫暖,給許多學生和
員工留下了深刻印象。

司徒雷登同情學生運動,九一八事變後,他甚至親自帶領學生上街遊行,高呼抗日
口號。

1930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授予他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33年受美國總統羅斯福召見,
聽取他對中國時局的意見。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和華北地區英美人士一同被日軍關押在山東濰縣集中營
(長老會樂道院),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後獲釋。這期間燕大也被迫遷往成都,借
用華西協和大學的校園。1945年,獲釋後的司徒雷登繼任燕大校長(後為校務長),
直到離開中國。

關鍵時期的美國駐華大使
1946年7月11日出任美國駐華大使,任期恰好是整個國共內戰時期(1946年-1949年)。
同時仍擔任燕大校務長之職。當時有人這樣評論:他“既是政客又是學者,既是狡
猾的對手又是溫馨的朋友”。不過,作為一名外交界的新手,卻要應付當時複雜的
國內外局勢,一廂情願地希望能將二戰結束後的中國引向和平建設的方向,當然,
他的努力既不可能被國共雙方所真正接受,也未得到美國政府的信任。[1]一些評論
認為,司徒雷登在政治方麵過於天真,是一個失敗的外交家。

1949年4月,共產黨軍隊攻占南京,他沒有像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大使一樣隨國民政
府南下廣州,而是堅持要留在南京美國大使館。直到8月2日,司徒雷登才被迫離開
中國返美,隨即退休。據說在他離開中國前夕,曾經和中國共產黨高層秘密接觸,
也打算前往北京磋商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事宜,但是被提前召回,未能成
行。8月8日,新華社播發了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將他作為美國的象征而
極盡諷刺,說他是“美國侵略政策徹底失敗的象征”。這篇文章還曾經被收入中學
語文教材,“司徒雷登”這個名字在中國成了聲名狼藉和失敗的代名詞。因此在1949年
後成長起來的中國大陸人中,普遍知道司徒雷登這個名字。

回到美國後,他先被國務院下了“禁言令”,後來又被麥卡錫主義者騷擾。患了腦
血栓,導致半身不遂和失語症。於1962年9月19日在華盛頓病故。他一直希望能夠將
骨灰送到中國,埋在燕京大學校園內。不過他在杭州的出生地已經作為文物得到了
保護。

曆史評價
在中國,由於毛澤東的《別了,司徒雷登》一文,他長期被公眾認為是美國侵略中
國失敗的代表人物。曆史學家林孟熹這樣評論他:“整個20世紀大概沒有一個美國
人像司徒雷登博士那樣,曾長期而全麵地卷入到中國的政治、文化、教育各個領域,
並且產生過難以估量的影響。”

著作
《新約希漢英辭典》(Greek-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
1918年).
《在華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

參考文獻
 邵玉銘:《傳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哈佛大學東亞研
究學會
參考書目
邵玉銘:《傳教士、教育家、大使------司徒雷登與中美關係》(An American Missionary
in China: John Leighton Stuart and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哈佛大學
東亞研究學會,哈佛大學出版社, 1992
Philip West:燕京大學與中國-西方關係(Yenching University and Sino-Western
Relations, 1916-1952) (美國麻省劍橋:哈佛大學出版社, 1976年)
司徒雷登:The Forgotten Ambassador, The Reports of 司徒雷登, 1946-1949 (Westview
Press 1981), ISBN 0-86531-157-9.
司徒雷登:《在華五十年》(Fifty years in China),在華傳教士和大使生涯的
回憶錄
司徒雷登:《新約希漢英辭典》(Greek-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New
Testament,Presbyterian Mission Press,1918年)
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毛澤東選集第4冊,北京,1969, p. 433-440.
http://zh.wikipedia.org/wiki/司徒雷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