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tillH2ORunDee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胡同的命運(1) (圖)

(2008-07-29 14:00:33) 下一個

圖,2008年7月,北京前門東大街的建築工地。曆史遺產保護和現代建築的熱潮
正在改變北京,許多有曆史性意義的胡同在變成廢墟。Photo: 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最近,見到紐約時報記者對北京胡同的拆遷,保存方麵的幾篇報導.

北京的胡同不但有其特殊的建築,如四合院兒,更重要的是其經由過去幾百年曆史
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北京人,雖都住在皇城腳下,如果沒有在胡同兒裏生活
過,或是和住在胡同兒裏的居民有密切的接觸,不但說不出地道的北京話,或京腔
兒,也未必知道北京的許多典故,習俗,禮儀。就更甭說胡同兒裏人們之間的那種
哪兒也找不到的親近勁兒。一條胡同兒裏的人,常對街坊鄰居間的家長裏短,婚喪
嫁娶,如數家珍。雖是街坊鄰居,一家有事,幫忙的熱心程度比親戚還要近。街道
上的孩子們,從小兒一塊兒玩耍,進同一所小學,甚至分在一個班裏,上學放學都
是同路,直至畢業。那份哥們兒情誼實在令不同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們眼紅。

北京城的改建,自建國初期就存有爭議。讀到過象粱思成這樣研究中國古建築專家
為保留北京城曆史特色提出的建議所受到的待遇。在過去的十多年中,北京的城市
改造遠遠超出了五六十年代的規模,對胡同的保存價值也經曆過不知多少回合的行
政,學術討論。


圖中紅線代表1990-2008圍繞故宮,天安門廣場附近地區拆除的胡同,褐黃色線代表1949-1990年拆除的胡同。圖中下方的黑色方框為前門地區。


衛星圖片顯示北京天安門廣場南麵前門地區的建築變化。下圖黃色線內的地區為2002
年劃定的保護區。

近年來,由於商業開發的規模,尤其是因奧運會的城市規劃,雖是有法律機製的介
入,為拆遷胡同所導致的爭議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也引起國外曆史文物保護專家
學者的關注。

對胡同,四合院的留與拆,似很難僅僅以建造的時代,地區,而做簡單地決斷。一
個城市的特色,和它的曆史有不可分割的聯係。每次回國,總要騎車到照顧我們度
過幼兒時代的阿姨居住的西四牌摟附近的街道,到當年在西城上小學的街道,到和
同學一起做功課,玩耍的胡同,去尋訪過去的時光。自2000年後,幾乎處處都
是麵貌全非。


一座建於清朝年間的房屋已部分被拆除,給待建的新交通部大樓騰地方。
基層的曆史遺產保護倡導團體提出警告,那些年久失修的四合院房屋在迅速地被現
代的高樓大廈取代,已很難知道它們曾經在這獨具特色地方存在過。Photo:Forrest
Anderson, via Time Life Pictures, via Getty Images


一座位於南鑼鼓巷的新近改建的房屋。中國的曆史遺產保護倡導者們在試圖保存遺
留的曆史性建築的同時麵臨的另一個問題是,改造升級(gentrification)。少數
存留下來的四合院在變成財富的象征,這將改變整個過去的生活方式。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除了胡同麵臨的命運,另一個麵臨的問題是清除五六十年代修建的社會主義式樣的
建築,這些建築的麵貌已被改得麵目全非,很難看出其原來曆史的狀況。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胡同的曆史可追溯到十三世紀,北京城棋盤式的格局建立時。這種街麵上的公共生
活與隱蔽在磚牆後麵的私人生活交融的胡同格局在1949年政權改變後的第一個
十年幾乎沒有變化。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從六十年代開始,當北京的人口急劇增加時,三四戶人常住在一間原是一家人的四
合院裏。由於缺少空間,人們在院子裏搭建簡易的廚房,棚子,把原本敞亮的四合
院變成了擁擠的住所。缺乏現代的衛生措施,即使原來富人居住的胡同也在蛻變成
貧民窟。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北京城在五六十年代擴展時,圍繞舊北京城的城牆被拆除以提供空間。工廠和住宅
區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在古老的城市中心,三四層樓的社會主義樣式的住宅樓開始
包圍北京。目前的改建熱潮始於九十年代,在北京爭辦奧運會成功的2001後更
加快了其進程。Photo:Christina Hu/Reuters


前門地區,曾是北京的茶樓,劇院集中的地方。現在,胡同被購物中心和有著醜陋
的後現代化外觀的辦公區取代。所遺留下來的隻是一座古老的城門。商業區擴展成
八條車道的街道,行人需靠過街天橋通過。
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如今,一個富裕的三口人之家可以居住在曾擠有十多戶人家的四合院。過去曾是富
有生活氣息的街道安靜得象是教會的庭院,或是平淡無奇的美國居住小區。東城區
的南鑼鼓巷過去是四合院與商店交錯存在的富有生機的地段,現在遍布麵向旅遊者
的出售T-shirt與飲料的商店。
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社會主義時代興建的住宅區曾是等級製度與隔離獨處的混合產物。在過去的若幹年
中,房主們在各自的住房外麵放置桌子,爐子,使走廊充滿了擁擠的胡同一樣的混
亂。當年這些建築物的重要性在於它的社會特征,而非建築價值。Photo:Shiho Fukada
for The New York Times


黃昏時的前門胡同。中國政府需要認真考慮新舊建築取舍的得失,
它可以製定一項全麵的城市改建策略,提供一個不僅僅是為北京城建的模式,全世
界都可以借鑒。北京所缺乏的似乎是時間。
Photo: Ruth Fremson/The New York Times

By NICOLAI OUROUSSOFF。Published: July 27, 2008
Lost in the New Beijing: The Old Neighborhood
http://www.nytimes.com/2008/07/27/arts/design/27ouro.html

關於北京胡同的曆史:
http://www.oldbj.com/bjhutong/bjhutong.htm
http://www.jsdj.com/luyou/lyzy/hutong.htm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