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StillH2ORunDeep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登泰山(1)-“弘德澤民”匾與江澤民二登泰山的逸事 (圖)

(2008-07-20 17:16:26) 下一個

泰山碧霞祠的配殿

登過幾次泰山,數兩年前那次獲益匪淺,因朋友請了位當地有資曆的導遊講解,除
指點幾處一般遊客多未涉足的景點外,更是聽到些登泰山的典故。


弘德澤民匾


在碧霞祠,這位導遊指著一副出自清末王先覺手筆,書有“弘德澤民”的木製橫匾,
講了段關於江澤民二登泰山的逸事。說是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的江澤民於1988年登泰
山,見到此匾,向這四個大字深深鞠躬。次年,江澤民被召進京成為中共中央總書
記、國家主席。於2005年五一節,時已卸任的江澤民又登泰山。整個泰山景區
封山,找了當地政治上可靠的幹部群眾數千人扮做遊客。江澤民再次臨碧霞祠拜訪
“弘德澤民”的匾。左右退下後,與主持長老在匾前推心置腹達30多分鍾之久,
其內容自然無人知曉。

自辛亥革命以來,國家元首一級人物無登泰山的記載。蔣介石雖屢登廬山,卻從未
涉足泰山。據稱,毛澤東曾在50年代乘專列路經泰山時停車,在月台上向泰山
方向遙望數分鍾之久,然後登車離去。自後,隻有鄧穎超一人是在在職期間登過泰
山的,且是唯一一位乘直升飛機訪泰山的遊客。其它知名黨政官員,均是在退休,
離職以後,方登泰山。這裏麵有曆史的緣故。

據這位導遊稱,個中的道理在於,泰山是曆代君王稱頌自己的功德,行封禪大典,
向上天稟報功德並求保佑的地方。皇帝去泰山封禪,就意味著當時這個國家是國家
昌盛,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所以也就有了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了。如果一國之首
在自己覺得尚未功成名就時,則不便登山與曆代盛世君主齊名。蔣介石雖曾置各地
軍閥於掌握之中,但與共產黨的交鋒從未獲得徹底的勝利。而在8年抗戰勝利後,
即使有美國的軍事與經濟援助,也沒逃脫失信於民,退走台灣的命運。毛澤東雖發
動多次運動,一再清除黨內國內的各種“隱患”,但全國山河一片紅的願望終因台
灣和大陸的分裂局麵,加上香港,澳門的所屬權問題,而隻能停留在口號上。毛澤
東後麵的諸位接班人,怎麽說呢,至少是生前建樹尚未達到史上的“標準”,故無
一人有登泰山的證據可考。而國家元首級以下的官員,也不知是知道這登山的典故
還是巧合,去哪兒的都有,唯獨沒有登泰山的。山上所見為數不多的近代黨政官員
的題字,落款的時間均表明是在卸任之後,而免去任何其它可能的猜測。

回來後在網上查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封禪泰山以後,漢代武帝,唐代高宗、玄宗,
宋代真宗,清代康熙、乾隆等也相繼效仿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
像,刻石題字,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


碧霞祠正殿簷下有乾隆禦賜匾額“讚化東皇”,象誰的名字嗎?

這位王先覺先生當年落筆提匾之際是否對百年之後的政局真有先知先覺,耐人尋味。
可惜沒有時間核查泰山上所有的匾,是否其它匾上的題字能對今後的世態炎涼提示
一二也未可知。

        *********
泰山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之北,總麵積250平方公裏,古稱岱山,春秋時改稱泰
山,被尊為我國五嶽之東嶽。古以東方為萬物交替、初春發生之地,故泰山有“五
嶽之長”、“五嶽獨尊”之譽。

  早在夏、商時代,就有72個君王來泰山會諸侯、定大位,刻石記號。秦始皇統
一中國封禪泰山以後,漢代武帝、光武帝,唐代高宗、宗、玄宗,宋代真宗,清代
康熙、乾隆等也都相繼仿效來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所到之處,建廟塑像,刻石題字,
為泰山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跡。曆代著名的文人學士,也都慕名相繼來此,讚頌泰
山的詩詞、歌賦多達一千餘首。杜甫的<<望嶽>>詩:“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已成為流傳千古的名詩。泰山同時又是佛、道兩教之地,因而廟宇、名勝遍布全山。
因此泰山不僅有雄奇壯麗的山勢,而且有眾多的文物古跡,也是一座道教名山。山
頂更有四大奇觀:旭日東升、晚霞夕照、黃河金帶、雲海玉盤,實乃一處名冠世界
的文物寶庫和遊覽勝地。1987年底,世界保護自然與文化資源委員會已將泰山列入
<<世界遺產名錄>>。
http://www.srts.net/shenzhou/Shandong_taishan.html

國泰民安話泰山
http://www.rednet.cn  2007-11-6 16:29:08  紅網

今天我們將走進泰安市境內有著五嶽之首之稱的泰山,其實讚頌泰山的詩歌真的是
數不勝數,像孔子的登泰山小天下,還有杜甫的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等等。今
天我們既然講的是泰山,我們就請到了一位土生土長的泰安人。中央美術館的館員、
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歐陽中石先生。歐陽先生您好,我們好像現在一提到泰山的時
候,就會想到很多和泰山有關的成語。比如說:像什麽重如泰山,穩如泰山,泰山
北鬥等等好像聽起來都給人一種厚重感還有安全感。
  
 嘉賓:是這樣,泰山在古書上記載中說:中央之美者岱嶽也,就是泰山,它中央的
地位,處在這個位置它雄偉確實夠得上代表著中國,是中華泰山。泰山在人們心目
中的地位之重,也是由於人們可能給它賦予了一些特殊的曆史意義也好,對了,這
個山是這樣,本身古貌雄偉,
  
  在社會中曆代的皇帝好多都要來封禪,秦始皇、漢武帝都來過,來的意思是向
對天的尊重,他認為經過封禪表明什麽意思,表明天把這個權力給我了。
  
  主持人:看來一般隻要皇帝去泰山封禪,就意味著當時這個國家是國家昌盛,
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所以也就有了奉天承運的真龍天子了,所以現在咱們就一起
去看看地位與天齊高的泰山。
  
  公元前219年,千古一帝秦始皇,帶領三萬人的封禪隊伍,從長安出發,浩浩蕩
蕩,一路東行,用了三個月的時間,來到泰山腳下,秦始皇沒有聽從幾十位原魯國
儒生簡單祭祀的建議,命令士兵鑿山開道,擺開儀仗,轟轟烈烈地登上泰山山頂,
他在山頂上築壇祭天,鄭重其事地向上天報告,自己掃清六和,一統天下的豐功偉
績,讓上天保佑,秦王朝萬代千秋,江山永固,保佑自己長生不老,萬壽無疆。然
後沿北坡而下,到梁父山禪地,祭祀完畢,又命丞相李斯刻石立碑,歌功頌德,記
載秦始皇封禪泰山的石碑原本立於岱頂,如今僅剩九個半殘字,俗稱秦刻石。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翟忠義:
  
 由於秦始皇的封禪是在全國統一的大一統的情況下封禪,所以和曆代的封禪都有所
不同,所以這樣以來就慢慢地形成這樣一種情況,改朝換代的時候,或者全國大一
統的時候,天下太平的時候,國泰民安的時候,這個時候的帝王才有資格來封禪。
  
  公元前110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親率18萬大軍封禪泰山,他是一路征討匈奴,
掃平環宇後來到泰山的。漢武帝在泰山腳下舉行封禪大典後,把大隊人馬留在了山
下,隻帶著大將霍去病的兒子,君臣二人神秘地登上了泰山。這位睥睨千古,雄視
萬邦的帝王站在泰山極頂向上天虔誠地報告了自己平定邊疆的功績,祈求上天保佑
自己江山永固。麵對雄奇的泰山,漢武帝發出了這樣的感歎:“這麽高啊,這麽大
啊,這麽奇特啊,這麽壯麗啊,這麽顯赫啊,真讓人驚恐萬狀,心馳神往,泰山啊,
你是宇宙中的極致。”
  
  於是,漢武帝在泰山頂立了一塊無字碑,因為他知道,無論是天地造化還是人
的功業,最高的境界是文字所不能表述的。
  
 漢武帝一生八次來到泰山,給泰山留下的遺跡,除了無字碑,還有這幾株他從中原
帶到齊魯大地的漢柏,有些死了,化為雕塑,有些膚剝心枯,仍然枝葉蔥鬱,以其
頑強的生命韌性感染著我們人類。
  
  泰山管委高級工程師裴敦和:
  
  作為唐朝的中興之主,唐玄宗李隆基在開元十三年冬季決意“封祀岱嶽,謝成
於天”。在祭天壇上,他召問禮官學士賀知章,問以前帝王的玉牒書為什麽都埋在
地下秘而不傳?賀知章回答:“玉牒是天子寫給天帝的私人書信,請求天帝保佑自
己長生不死。所以秘而不知。”李隆基說:“我今天隻為天下蒼生祈福,並無私求。”
說完把他的玉牒文宣之於眾。唐玄宗親筆禦書的《紀泰山銘》刻於泰山大觀峰石壁
上,高13.3米,寬5.7米,連同落款共計1000字,金光閃爍,莊重堂皇,號稱天下大
觀。
  
  明太祖四年,朱元彰去掉泰山神帝的封號,改封禪泰山為拜祭泰山,泰山封禪
的曆史似乎從此畫上了句號,但是,作為中華民族的聖山,泰山受到了元、明、清
三代帝王更為頻繁的祭祀和朝拜,為中華民族億萬民眾萬代瞻仰。
  
  這是一個刻畫在原始陶尊上的古老符號,關於這個符號的含義,曾經引起考古
界一場熱烈的討論。
  
 刻有這個符號的陶尊出土於泰山腳下,屬於大汶口文化。大汶口遺址,最初發掘於
1959年,出土了距今六千四百到四千五百年間大量的陶器和骨製品,是新石器時代
典型的文化遺存。大汶口原始人類的活動區域基本上在泰山周圍,他們在泰山腳下
耕種,粟是主要的農作物,在泰山上狩獵,並將野獸馴養成家畜,豬已成為主要的
肉食來源。泰山作為勞動對象和居住場所,與早期人類發生了最為密切的關係,成
為他們對於自然的最初印象。不僅如此,原始農業完全靠天吃飯,陽光和雨水對於
植物的生長最為重要,泰山高接雲天,每天沐浴第一縷陽光,而興雲布雨也是在泰
山上進行的,還有在黃河泛濫的時候,泰山便成為天然的避難所。因此,在整個大
汶口文化時期,乃至以後的龍山文化時期,泰山周圍都是早期人類聚集的地方,形
成了龐大的海岱文化圈。正是泰山的重要作用,使它在早期人類的心目中逐漸具有
了某種神力,並且聲名遠播,於是,原始部落的重要活動,如部落間的會盟便越來
越多地選擇在泰山上進行,傳說炎黃二帝也曾在此結盟。二帝先到泰山頂上祭天,
然後分別到婷婷和雲雲兩座小山上祭地。
  
  這種儀式到舜帝的時候得到進一步發展,《尚書》舜典中記述:“(舜)歲二
月,冬巡守,至於岱宗,柴望於山川。”舜帝在泰山頂上,迎著朝陽,燃起柴火,
向上天報告,他代天理民,替天行道,願天護佑。這就是所謂的“柴於上帝”;與
此同時,四方諸侯也各自登上境內的高山向泰山遙祭,也就是所謂的“望秩山川”,
整個儀式合起來叫“柴望”,這種儀式被以後的帝王長期沿襲,成為最為神聖的封
禪大典。《史記。封禪書》中記載:“古者登封泰山,封可見者七十有二。”如今
泰山頂上玉皇廟內懸掛的“柴望遺風”匾額說的就是這件事。
  
  神秘的符號,逐漸被人們讀懂了。上麵的圓形是太陽,中間是火焰,最下麵是
泰山。泰山之巔,衝天的火焰騰空而起,熊熊的火焰舔向初升的太陽,這是一個多
麽恢宏的意象,蘊含了古人多麽凝重的宗教情結!
  
  對碧霞元君這位泰山女神的信仰,是從明代開始隆重起來的。自從朱元璋取消
了泰山神封禪大典,過去幾乎為帝王壟斷的泰山重新回到民間。那位在曆史上一直
若隱若現的泰山女神忽然在北方民眾信仰中複活,帶著一位女性神所能具有的全部
慈悲、善良和愛心,像久旱的晴空突然出現了一朵雲霞,君臨北中國的上空。
  
  隨著大運河南北漕運的興盛,碧霞元君成為漕河的保護神,運河沿岸各縣廣建
碧霞元君的行宮,有些縣竟達八座之多。
  
  在泰山,從山麓沿著盤道至岱頂,經常可以看到進香的老太太和年輕婦女將一
塊石子擱在碑石上,或者壓在樹枝上。許多樹枝上都拴上了紅布條。
  
 原來,“石子”諧音“拾子”,拾一個兒子;“壓枝”諧音“要子”,要一個兒子,
“拴技”諧音“拴子”,拴一個兒子。民間信仰認為,泰山就是魂魄轉生的地方,
嬰兒魂來自泰山,從泰山石子轉生的孩子命特別硬。
  
  泰山的岩石由變質岩和花崗岩構成,岩性十分堅硬,在民間的信仰中,泰山的
岩石具有靈性和神力,受到人們的崇拜。
  
  據有關資料記載,至遲從唐代開始,人們就街口、村頭、橋梁等要衝處或門前
屋牆上,立一塊自然石或石碑、石柱,上刻“泰山石敢當”五個字,鎮妖避邪,保
佑家宅平安。
  
  曆代帝王封禪泰山要拜泰山神,也就是供奉在岱廟裏的東嶽大帝。至今,中國
南方一些地區東嶽大帝的信眾仍然保留著到泰山認祖廟的風俗。因為它不僅掌管人
的生和死,還有福、祿、壽,所以人們擔心如果不能及時方便的燒香進供,就會疏
遠了同泰山神的關係。出於這樣的考慮,明清兩代,上至京城,下至小縣,全國各
地都來泰山岱廟請一尊東嶽大帝的神主,帶回家鄉供奉起來。這樣一來。東嶽廟也就
遍布全國。
  
  從明代開始,中國百姓對碧霞元君的崇信,使泰山出現了比帝王封禪更為壯觀
的萬眾朝山的宏偉場麵。口誦阿彌陀佛的香客隊伍有時連綿百裏,人人手中提著一
盞紙糊的“禮元君”燈,日夜兼程向泰山進發。全體香客和著銅鑼的節奏,一人起
呼,萬眾合應,聲震原野和山穀,問他們這是幹什麽去?齊聲回答:“求元君”。
  
  碧霞祠在清代乾隆年間重修時,乾隆皇帝親自撰寫了碑文。這位皇帝認為,碧
霞祠裏穿女服插簪纓的碧霞元君同岱廟中戴冕旒捧玉圭的東嶽大帝,其實是天地合
合,陰陽一體。他還認為,國家主持祭祀泰山之神,求的是天下的平安,國運昌盛,
億萬人民奔走奉事碧霞元君,求的是家庭和睦,安寧幸福。看起來是兩件事,實際
上是一件事,都是為了“國泰民安”。
  
  在泰山極頂迎接旭日東升,是一個可能有上萬年曆史的古老儀式。在古代先民
的眼裏,泰山是陰陽交代、萬物發育的地方,在泰山極頂迎來日出,是迎接新生和
希望。
http://china.rednet.cn/c/2007/11/06/1365731.htm


泰山碧霞祠:元君上廟    發表時間:2006-01-24

  碧霞祠是道教著名女神碧霞元君的祖庭,位於泰山極頂之南,天街東首,北依
大觀峰(即唐摩崖),東靠駐蹕亭,西連振衣崗,南臨寶藏嶺。係元君上廟,為泰山
最大的高山古建築群,宋大中祥符年間創建,金碧輝煌,儼然天上宮闕。祠為二進
院落,以照壁、金藏庫、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兩側為東西神門、
鍾鼓樓、東西禦碑亭、東西配殿。

  據《泰山道裏記》和《岱覽》載,唐代前泰山頂上女神早有玉女或元君的稱號。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東封泰山時雕玉女像,鑿龕供於玉女池旁。至宋元_
年間始建玉女祠,金改稱昭真觀,明洪武年間重修,號碧霞元君,成化、弘治、嘉
靖年間拓建重修,正殿施銅瓦,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鑄銅亭(當時稱金闕,現存岱
廟)。清代順治年間神門上增葺歌舞樓及石閣,乾隆年間建禦碑亭及鍾鼓樓,同治年
間建香亭。其中在康熙年間因水衝廟毀而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又重修。碧霞
祠現存建築保留了明代的規模及明代的銅鑄構件,建築風格多為清代中晚期的風格。

  南大門築於重台上,前後廊式。廊下東、西山牆上築神台,供青龍、白虎、朱
雀、玄武四方護衛神銅像。

  正殿,上覆蓋瓦、鴟吻、簷鈴,均為銅鑄,簷下有乾隆禦賜匾額“讚化東皇”。
大殿5間,麵闊24.7米,進深15.1米,通高13.7米,四柱七架梁,重梁起架,十一檁
前後廊式,九脊歇山頂,四角施角柱。正間寬5米,次間寬4.4米,稍間寬3.45米,
簷下施鬥拱柱頭科單杪雙下昂六踩,鬥拱上承托桃尖梁頭,平身科各間數 量不同,
正間6柁,次間5柁,稍間4柁,均單杪雙下昂五踩。鬥拱上承托螞蚱頭,角科單翹重
昂七踩,轉角鬥拱上承托寶瓶,簷下及後簷下亦施鬥拱,形式與前麵相同。屋麵的
筒瓦、大脊螭吻、垂脊、垂獸等構件皆銅鑄。大脊上飾雙鳳纏枝花紋,戧脊有6個獸
和1個仙人,簷上瓦釘處飾立體走龍,均為銅鑄。歇山與山牆的交角處飾人物圖案,
每麵9個。

  殿內槽柱上施四柁隔架鬥拱。柱上施井字形天花板,正間內鬥拱相圍呈八角形
藻井,中間高浮雕盤龍戲珠。正間和西次間均設石雕仰覆蓮紋須彌座神台:正間神
台裝木構雕花神龕,祀元君銅像,兩側為眼光、送生兩神銅像;東次間神台供眼光
奶奶及二侍女銅像,西次間神台供送子娘娘和二侍女銅像。正殿內懸康熙帝巨匾
“福綏海宇”。

  祠以照壁、火池、南神門、大山門、香亭、大殿為中軸線,左右分列東西神門、
 鍾鼓樓、禦碑亭、東西配殿等建築。結構嚴謹,布局緊湊,南北長76.4米,東西寬
 39米,總麵積2979.6平方米。

  照壁和火池均在南神門外,照壁下部石砌,上部砌作五脊牆頂,北麵鑲石板4
塊,大書“萬代瞻仰”。壁高3.45米,寬5.22米,厚0.65米。火池一間在照壁北,
又名金藏庫,磚石建造,麵闊5.3米,進深5.3米,通高5.7米,無梁檁橫磚發券,筒
瓦五脊歇山頂。麵北開一門,東西山牆各開一窗,是香客焚燒幣帛及香紙的地方。

  南神門外是金藏庫,俗稱火池,專供香客焚紙香。火池有照壁,大書“萬代瞻
仰”。門上有歌舞樓,門內東有東神門,西有西神門,盤道穿越其間。院中東為鍾
樓,西為鼓樓,北為重台。在火池北,石砌方形,頂部條石平鋪。門寬2.7米,進深
5.26米,高2.73米,東西各有小房一間,門相對。門有歌舞樓 3間,麵闊9.79米,
進深4.95米, 通高4.9米,兩柱六檁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頂,東西山頂各
開一拱形門,北麵無壁。簷檁墊板等施墨線小點金彩繪。

  西神門與天街相連,東神門與通玉皇頂的盤道相接,兩門形式相同,均石砌拱
形門洞,高3.4米,寬3.25米,進深5.4米。上築閣樓各3間,麵闊8.8米,進深3.5
米,通高4.9米,二柱六檁六架梁,重梁起架,卷棚歇山頂,施墨線小點金彩繪。三
神門間各有北向小房,頂部鋪條石,將東西閣樓和歌舞樓連在一起,有石階相通。

  鍾鼓樓位於大山門前東西閣樓北,麵闊、進深均5.4米,通高7.38米,方形重
簷五脊歇山頂,灰色筒瓦,樓身施四通柱,上下層間施四楞木鋪釘木板。上屋施角
 梁、扶角梁、金枋等起架。金枋上橫置一圓梁懸掛獸鈕蓮口銅鍾。施墨線小點金彩
繪。

  大山門,5間,麵闊19.8米,進深11.2米,通高12.15米,五柱九檁七架梁,中
 柱前後廊式,重梁起架,九脊歇山頂,筒瓦板瓦、大脊垂脊、勾頭、滴水、螭吻、
走獸等均鐵鑄。

  正次間中柱下裝3門,稍間簷下砌牆開圓拱窗,內置青龍、白虎、文曲、武曲星
君4銅像。簷下施鬥拱,柱頭科為單杪雙下昂七踩鬥拱;平身科每間4柁,也為單 杪雙
下昂七踩鬥拱。鬥拱簷檁普柏枋、闌額、墊板、由額及雀替施墨線大點金彩繪。

  東西禦碑亭,位於大山門後兩側,方形,麵闊進深均6.2米,通高7.9米,施四
通柱,九脊重簷歇山頂,黃琉璃瓦蓋頂。簷下施鬥拱,一鬥二升交麻葉頭。下層四
 周砌牆。兩碑亭均開一南向門及向院內的門。鬥拱檁枋上施墨線大點金彩繪。亭內
 置乾隆登岱詩漢白玉碑。

  東西配殿各3間,麵闊13米,進深7.7米,通高8.4米,四柱五架梁,七檁前後廊
式,重梁起架,五脊硬山頂。簷下施鬥拱,柱頭科單下昂三踩。鬥拱上承托抱頭梁
(螞蚱頭狀),平身科,單下昂三踩。鬥拱上托六分頭,檁枋鬥拱上飾墨線大點金彩
繪。東配殿供眼光奶奶和二侍童銅像,西配殿供送生娘娘及二侍童銅像。瓦麵的板
瓦、筒瓦、大脊、螭吻、勾頭、滴水、走獸等皆鐵鑄。

  院中為香亭,即明萬曆年間所鑄金闕處,金闕後移山下。今亭重簷八角,內祀
元君銅像。亭兩側有銅碑對峙:東為明萬曆年間《敕建泰山天仙金闕碑記》;西為
天啟年間《敕建泰山靈佑宮碑記》。亭前有明嘉靖和萬曆年間銅鑄千斤鼎和萬歲樓。
香亭,在正殿前院中,方形,麵闊進深均5.8米,通高8.3米。亭身四通柱,周 列角
柱和輔角柱,共12根,形成下層環廊。柱上施鬥拱、柱頭科一鬥二升交麻葉頭,平
身科每麵8個,一鬥二升螞蚱頭。上層柱頭科鬥拱單昂一鬥二升三踩,平身科每麵6個,
影作一鬥三升。黃琉璃瓦九脊重簷歇山頂。亭內設神龕,供碧霞元君銅像。

  院東南、西南偶是禦碑亭,內有乾隆登岱詩碑。

  祠東為道院,明代置東公署,香稅總巡官駐此。清代改為駐蹕亭。碧霞祠今有
道士、道姑30餘人。

  院南為寶藏嶺,上有巨石類獅,俗稱獅子峰。
http://taian.yiyou.com/html/19/610.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