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特蘭大筆會

亞特蘭大筆會是由一群居住在亞特蘭大的中文寫作愛好者組成。筆會提倡中英文寫作,互相交流提高。歡迎有興趣的人士加入。
個人資料
亞特蘭大筆會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畫家與音樂家 - 筆觸印象

(2024-06-10 18:24:29) 下一個

最近友人發來俄羅斯大畫家列賓畫的【穆索爾斯基】肖像視頻,整體和細節都畫得激情深入,除了惟妙惟肖外,透出了一種複雜的氣質和情緒,不愧為肖像畫中的精品。

1881年3月的一天,伊利亞·列賓從報紙上看到穆索爾斯基病重的消息。為了見朋友一麵,列賓急忙趕到了彼得堡的醫院看望躺在病床上的穆索爾斯基。當時穆索爾斯基才42歲,但看上去卻像一個老人。列賓的到來,使他精神為之一振,從病床上坐了起來。就在這個病房裏,列賓花了四天的時間,完成了穆索爾斯基肖像。之後沒幾天,穆索爾斯基就去世了。

這幅畫被帕·特列恰科夫購去(現今收藏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館),列賓把所得的全部報酬捐出來,在穆索爾斯基的墓前修了紀念碑。

順便說說帕·特列恰科夫(1832-1898),特列恰科夫國家畫廊的創始人,是一名經營紡織業的企業家,一生熱衷油畫收藏,去世時將所有藏品悉數捐獻給莫斯科市。 以其名字命名的畫廊擁有藏品8萬多件,是世界上收藏俄羅斯畫家作品最豐富、最具權威性的美術館。在我看來,他是俄羅斯的美迪奇家族,保障了俄國的文藝複興。

穆索爾斯基(1839年3月21日—1881年3月38日)是俄國近代音樂現實主義的奠基人,是“強力集團”中最主要的作曲家。他的創作具有揭露社會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批判現實主義的傾向,在藝術風格上具有濃鬱的俄羅斯民族特點和獨特個性,在音樂語言和藝術形式上有大膽的創新。

穆索爾斯基是普斯科夫一富有地主最小的兒子,他自幼從母親學習鋼琴。7歲的時候穆索爾斯基已能演奏李斯特的小品。1852年他進入聖彼得堡軍事學院學習,當時他非常喜歡曆史和哲學。也就是這時,穆索爾斯基開始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並開始隨安東·赫克學習鋼琴,而穆索爾斯基的第一部作品《陸軍準尉波爾卡》也是在赫克幫助下出版的。在他宗教老師Pater Krupski的鼓勵下,穆索爾斯基開始研究俄羅斯宗教音樂。

1856年穆索爾斯基離開軍校出任禁衛團少尉一職。在那裏他遇上了比他大三歲的巴拉基列夫,終於接受到正式的音樂教育-研習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的作品。1858年7月17日穆索爾斯基離開禁衛團,但一直和巴拉基列夫保持聯係。

1859年的莫斯科之行使得他立誌成為一位俄國人民的作曲家。1861年俄羅斯實行的農奴製改革使得他的家庭一落千丈,穆索爾斯基不得不回鄉,用兩年時間幫助兄弟管理家庭財務。也是出於財政上的困難,穆索爾斯基隻得違願地到沙皇底下供職。1863年他被任命為內政部工程科的聯絡員。1866年他獲得了一次升遷,但很快在1867年5月10日就被辭退。在這段時間,他和另外四位年輕人過行甚密:巴拉基列夫、鮑羅丁、李姆斯基—科薩科夫。他們討論藝術,研究哲學和評議政治。五個人自稱強力集團或五人團。

除了巴拉基列夫,其他四個都是“音樂愛好者”,並非職業作曲家。但他們反對學術壟斷,提倡俄國的音樂應建立在俄國的民族之上。可惜當時的俄國樂壇並未對此表現出理解和支持,以致這一理想未能遂終。

離職後,穆索爾斯基搬回到農村的兄弟家裏,並且開始創作管弦樂曲。名作《荒山之夜》就是出自於這時期。後來,穆索爾斯基又搬回到聖彼得堡,並開始著手改編普希金同名戲劇《鮑裏斯·戈東諾夫》。1869年1月2日他重操舊職,這次他就職於內政部林業科。生活因素穩定下來後,穆索爾斯基迅速編寫歌劇,第一稿在同年12月完成。但歌劇卻被馬林斯基劇院退回,穆索爾斯基隻得對它作大幅的修改。修改版於1872年7月完成。這一版也沒讓穆索爾斯基獲得成功。但是在一次由一些歌手發起的義演中,歌劇中的三場卻獲得了很高的評價。這一成功也使得馬林斯基的經理對歌劇另眼相待。

1877年3到4月他還為阿列克賽·康·托爾斯泰的詩作創作了一係列歌曲,在這些歌曲中可看到他風格技巧的轉變,抒情的曲調和朗誦的演唱結合在一起。

1874年2月8日,歌劇《鮑裏斯·戈東諾夫》首演。但也正是此時,穆索爾斯基開始酗酒,他自己也發覺自己有癡呆的征兆。但暫時他還能夠在公職那裏保住生計。

1874年6月穆索爾斯基寫下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靈感來自於一次畫作展覽會,會上的作品是由穆索爾斯基一位已逝世的朋友維克托·阿·哈特曼所畫。同時他寫下了聲樂組曲《暗無天日》,這是根據高裏尼舍切夫-庫圖佐夫的故事創作的。

1878年他被調到檢驗科工作。在那裏他遇上了一位仁慈的上司,讓他和列昂諾娃到烏克蘭,克裏米亞和頓河還有伏爾加河那進行了三個月的音樂之旅。

1880年1月3日穆索爾斯基因酒癮被政府部門辭退,他有條件地獲得了100盧布離職金,條件就是他要完成歌劇《霍宛斯基黨人之亂》。但這部《霍宛斯基黨人之亂》和歌劇《索羅欽集市》最後都未能被完成。

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年,他與列昂諾娃一起。穆索爾斯基在列昂諾娃在聖彼得堡建立的音樂學校中教授音樂理論。1881年2月23日他再一次拜訪列昂諾娃,但是顯得神情絕望。當晚他癲癇發作,三天後,即2月26日被送到尼古拉耶夫斯基醫院。3月中病情有起色,但他還是在當月28日逝世了。穆索爾斯基被葬於聖彼得堡亞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

穆索爾斯基的晚年生活極度貧困,甚至一度成為街頭的流浪漢,此時,他對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終日與酒和麻醉劑為伴。1881年3月28日,穆索爾斯基因癲癇病複發在彼得堡逝世,終年42歲。

穆索爾斯基大部分作品都未完成,經其他作曲家的改編和配器下才得以與大眾見麵。

“音樂是用於溝通,而非自娛自樂。”這一理念體現在他穆索爾斯基的所有創造性的作品之中。他確信,人聲服從樂理,就此出發,他看到了音樂並非單是感覺的再現,而是人類語言的再現。

唏噓之餘,自然想到富有的帕·特列恰科夫支持了俄國的巡回畫派,讓俄國的油畫家不愁吃穿,可以全身心去作畫。而音樂家就沒有那麽幸運了,穆索爾斯基就是一例。

擴展開去,曆史上的傑出畫家似乎都比曆史上傑出的音樂家的收入要高,生活相對富足。看來資本和市場是一切藝術的基礎,富人可以擁有一幅畫,但沒有人想去擁有一個樂團。畫家以一己之力完成一幅作品,從開始創意到結束,100%的不受幹擾。隻要有一個人喜歡,這張畫就賣出去了,先利後名,生存後可以買顏料繼續創作。但音樂是一個藝術產業,首先作曲家,然後指揮家,再後樂團,動輒幾十人到上百人。完了還要麵對媒體和廣大的觀眾,大多數人不喜歡,剩下的再喜歡也沒用。況且穆索爾斯基生前創作甚豐,卻連一部作品都未完成。

另一例 ,1897年,拉赫瑪尼諾夫《第一交響樂》的首演招來劣評如潮,令他受到巨大打擊。經了解,由於當天的指揮、聖彼得堡音樂學院院長格拉祖諾夫並無充份練習,再加上他指揮演奏時酒醉,致整個首演一塌糊塗。拉赫瑪尼諾夫在往後的數年更因此停產,直至得到心理治療師尼可萊·達爾的醫治,才重拾自信。1900年,拉赫瑪尼諾夫完成他的《第二鋼琴協奏曲》,首演當晚大獲成功,從此奠定樂壇聲名。

我既熱愛繪畫也熱愛音樂,這兩者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來自內心的述求和迷戀。無法想象我在繪畫時沒有音樂的陪伴,如果那樣,我的激情、筆觸和色彩都會枯竭,音樂在我的呼吸和血液中流動,無時無刻。。。

繪畫是我的思想,音樂是我的靈魂。而這一切都來自於古典音樂的基因,既然是與生俱來,便是無法抗拒。讓我生命起舞的繪畫和古典音樂,使我每天的日子充滿了內涵與活力,幾十年如一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