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古代房中術揭秘:“采陰補陽”有科學依據

(2008-02-29 07:48:01) 下一個

中國古代房中術揭秘:“采陰補陽”有科學依據

--------------------------------------------------------------------------------
 
中國古代房中術百計追求的直接效果,可一言以蔽之:男子在性交過程中使自己保持不射精,卻使女方達到性高潮。曆史上最重要的房中術理論家之一孫思邈,對此有極為直截了當的論著,見《千金要方》卷二十七:

  夫房中術者,其道甚近,而人莫能行其法。一夜禦十女,閉固而已,此房中之術畢矣。

   
這是稍有誇張的說法,不過如撇開“夜禦十女”的倫理道德問題之類(古人並不認為這有倫理道德問題),孫氏之語確實直奔主題。“閉固”即保持不射精,從客觀效果而言,如能做到在性交時不射精,也即所謂“握固不泄”,就能保持連續與多個女子性交的能力。

  多交不泄何以值得汲汲追求呢?主要有三項理論觀念以支持之。其一即源出“陰陽天人感應”之說,認為多多性交是一件體天之道而利生利人的美事,典型的論述見《醫心方》卷二十八所引:

  男女相成,猶天地相生也。天地得交會之道,故無終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夭折之漸。能避漸傷之事,而得陰陽之術,則不死之道也。……宜知交接之法,法之要者,在於多禦少女而莫數瀉精,使人身輕,百病消除也。(引彭祖)

  將天地交會與男女交合類比,再引出多交利於健康之說,這種類比、聯想之法,為先民所常用,而且在先民眼中看來也很雄辯。不過其說倒也能夠與現代科學的某些結論吻合。

  其二是更為著名的所謂“采陰補陽”之說。相信男性能夠從女性性高潮時的分泌液(“女精”、“陰精”)中獲得去病延年的補益;更有進之者,相信女性的唾液、乳液等也有“補益”之效;也有較為抽象之說,相信在性交時女性的“陰氣”可以補益男子。這方麵的典型論述,可以特別選擇時間跨度長達1800年以上的兩則材料,以見這一觀念之源遠流長:

  待彼合氣,而微動其形。能動其形,以致五聲,乃入其精——虛者可使充盈,壯者可使久榮,老者可使長生。……玉閉堅精,必使玉泉毋傾,則百疾弗嬰,故能長生。(馬王堆漢墓出土簡書《十問》[29])

  凡媾合,會女情姹媚,麵赤聲顫,其關始開,氣乃泄,津乃溢。男子……受氣吸津,以益元陽,養精神,此三峰大藥也。(明鄧希賢《紫金光耀大仙修真演義》[30])

  “合氣”即指男女交媾;“乃入其精”指吸取“女精”;“玉閉堅精”指男子保持不射精;“三峰”指女子舌下、雙乳及女陰,稱為上、中、下三峰。這一學說在現代性學理論中很難得到直接證實,而在倫理道德方麵顯然大有問題——在男性中心的古代社會中,女性經常隻被視為一種工具,“采陰補陽”之說發展到後期,更將女性比做男子修煉“內丹”的“爐鼎”。

  其三是也很著名的“還精補腦”之說。這種學說相信,性交時當男子即將射精的一瞬間,用手指壓迫輸精管,就能使精液反走上行直達人腦。男性精液在房中術理論中被視為極其珍貴的生命之液。任何一次射精都是男子“精氣”的可觀損失,以至於隻有為了讓女方受孕才值得為之射精。因此“還精補腦”還被古代房中術家視為不可輕易傳人的秘技。典型的論述可見《醫心方》卷二十八引《仙經》(一本已經佚失的古籍):

  還精補腦之道:交接精大動欲出者,急以左手中央兩指卻抑陰囊後,大孔前,壯事抑之,長吐氣,並齒數十過,勿閉氣也;便施其精,精亦不得出,但從玉莖複還,上入腦中也。此法仙人口口相授,皆飲血為盟,不得妄傳,(妄傳者)身受其殃。

  這樣的所謂“還精補腦”,當然是古人的幻想。事實上,如按上法操作,在會陰處壓迫輸精管後,精液確實可能不再射出,但此時精液是進入膀胱,以後隨小便一起排出,根本不可能到腦中去“補腦”。有趣的是,在世界上不少民族中,上述“還精”之法都被作為一種避孕技術,在現代歐洲人中仍間或可見[31];國內20世紀60年代的衛生小冊子中也曾推薦此法用作避孕手段。

  多交不泄既然被認為值得努力追求,那麽通過何種手段去達到呢?卻並沒有什麽一學就會一試就靈的絕招。最主要的方法是男子自身的意念控製,再輔之以一些特殊的動作:

  禦女當如朽索禦奔馬,如臨深坑,下有刃,恐墮其中。(《醫心方》卷二十八引)

  ……精大動者,疾仰頭張目,左右上下視,縮下部,閉氣,精自止。(同上)

  欲擊不擊,退兵避敵。……深溝高壘,閉固不驚。(《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32])

  稍覺欲泄,速將腰身一提,……按定心神,存想夾脊之下、尾閭之穴,有我精氣,為至寶,不可走失。(《紫金光耀大仙修真演義》)

  這種意念控製射精之法,經過適當練習,確實可以有實效。從現代觀念來看,此法確實有助於提高男子的性交能力和技巧。此外古代房中家還有“九淺一深”、“弱入強出”(即“死往生還”)等輔助技巧,也都是著眼於多交不泄這一目的。

  由於“采陰補陽”不僅僅是男子交而不泄就能有效,它還要求讓女子達到性高潮——此時女方的分泌物才能“補益”男子。因此房中術理論又將相當大的注意力投向女方的性反應周期表現和相應的前戲技巧,比如馬王堆漢墓簡書《合陰陽》中的“五欲之征”、《天下至道談》中的“八觀”;《醫心方》卷二十八中的“五征”、“五欲”、“九氣”、“十動”等等,都屬此類。試舉“十動”為例:

  素女曰:十動之效:一曰兩手抱人者,欲體相薄,陰相當也。二曰伸其兩臂者,切磨其上方也。三曰張腹者,欲其淺也。四曰尻動者,快善也。五曰舉兩腳拘人者,欲其深也。六曰交其兩股者,內癢淫淫也。七曰側搖者,欲深切左右也。八曰舉身迫人,淫樂甚也。九曰身布縱者,支體快也。十曰陰液滑者,精已泄也。見其效以知女之快也。

  這些記載,以對實際情況的仔細觀察為基礎,具有性行為學的史料價值,對於增進性愛技巧也有幫助,盡管它們的最終目的——盡量設法讓女方達到性高潮以便使男子獲得補益——可能是虛幻的。

  為了促成男子交而不泄卻讓女性達到高潮,另一條途徑是求助於藥物。男方所用,主要是壯陽補腎一路,力求使性交能夠持久;施用於女方者,則以催情、興奮為主,這與大量的前戲技巧(擁抱、接吻、撫摸等等)有相類似的功能——使女方盡早進入性興奮狀態,然後男子才開始正式性交。這些房中藥物主要有內服、外敷兩大類,男用較多前者,女用較多後者(有時男方施藥於陰莖上端,目的仍是令藥刺激女方陰道)。

  在房中術理論中,與“采陰補陽”相反的觀念是“采陽補陰”——女性在性交過程中竭力促使男方射精,從而吸取“元陽”補益自身,使自己青春長駐,長生不老。這很可能是一種較後起的理論[33],主要以神話傳說故事的形式流傳。但是這類傳說卻為後來明清色情小說提供了創作思路,成為《昭陽趣史》、《株林野史》等小說大肆渲染的主題(本書第六章還將談到這類小說)。這裏僅錄較早期的兩則傳說為例:

  衝和子曰:非徒陽可養也,陰亦宜然。西王母是養陰得道之者也。一與男交而男立損病,女顏色光澤。(《醫心方》卷二十八引)

  女丸者,陳市上沽酒婦人也,作酒常美。遇仙人過其家飲酒,以素書五卷為質。丸開視其書,乃養性交接之術。丸私寫其文要,更設房室,納諸年少,飲美酒,與止宿,行文書之法。如此三十年,顏色更加二十時。仙人數歲複來過,笑謂丸曰:“盜道無私,有翅不飛。”遂棄家追仙人去,莫知所之雲。(《神仙傳·女丸》)

 

在這類故事中,男子都成為性交合中的奉獻者,女子則獲得“補益”而年華永駐。

  在“采陰補陽”與“采陽補陰”兩種理論同時的利誘與威脅之下,性交成為一種危險的遊戲,一種兩性之間的戰爭——誰先達到高潮,就意味著誰成為戰敗的一方,他(她)的“精氣”就被對方獲得,導致損己利人的結果。正是由於這種觀念,房中術著作(絕大部分都是男性中心主義的)非常喜歡使用戰爭術語,將“禦女”視為“禦敵”,有時幹脆就將女方稱為“敵人”,將女方達到性高潮稱為“投降”或“賓服”。最突出的是明代房中術著作《純陽演正孚佑帝君既濟真經》,通篇全部以軍事術語寫成,不知者初見會認定是一篇兵書。人們很自然會問:如此臨深履薄、危險萬狀的性交,還有什麽樂趣可言呢?房中術理論家早已料到會有此問,他們自有一番說辭,《醫心方》卷二十八引《玉房秘訣》雲:

  采女問曰:交接以瀉精為樂,今閉而不瀉,將何以為樂乎?彭祖答曰:夫精出則身體怠倦,耳苦嘈嘈,目苦欲眠,喉咽幹枯,骨節解墮,雖複暫快,終於不樂也。若乃動不瀉,氣力有餘,身體能便,耳目聰明,雖自抑靜,意愛更重,恒若不足,何以不樂耶?

  對於中國古代多妻的男性家主,上麵這番說辭並不是毫無說服力的。

  最後,在中國房中術理論中還有一派帶男女平等色彩的主張,稱為“男女俱仙之道”。這派主張相信,當男女性交之時,如果同時實施某些氣功、咒語之類,就能使雙方都獲益,同登長生不老之境。下麵是兩則比較重要的論述,值得注意的是它們都出於道教經典;從時間上看也屬較為後起之說,在房中術理論的最早框架中並無蹤跡;對後世的影響也不像前述幾種觀念那麽大:

  男女俱仙之道:深內勿動精,思臍中赤色大如雞子,乃徐徐出入,精動便退。一旦一夕可數十為之,令人益壽。男女各息意共存之,惟須猛念。(《養性延命錄》卷下)

  於是男女可行長生之道。其法要秘,非賢勿傳。使男女並取生氣,含養精血,此非外法專采陰益陽也。……先須忘形忘物,然後叩齒七通而咒曰:……男子守腎固精……,女子守心養神……。若久久行之,自然成真,長生佳世,不死之道也。(《雲笈七簽》卷一○五)

  這種玄虛之說,自然沒有多少科學根據。不過由於適度的性生活本是有益無害之事,即使相信了這派主張,遵而行之,對男女雙方也無損害;況且它又男女平等,使夫婦在性交時還能展開雙雙成仙的美麗幻想。 
 
(cctv.com提供)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