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兄弟 3+1

(2008-03-04 18:57:10) 下一個

兄弟 3+1
作者:阿隨
2008年3月3日

兒子Michael 在 East Ridge 小學已經三年了。

三年前,因為我的工作調動,我們從美國大西洋岸邊的新澤西州搬家到了太平洋岸邊的西雅圖地區。等到安置妥當,兒子入學時已經是學校開學一個月以後了。雖都是一年級新生,兒子的同學們很多原來都在一起上幼兒園和學前班,已經很熟悉。作為“插班生”,兒子第一天上學時特意要我請假送他去。

開學不久,小朋友們的友善和兒子的交友能力就有了結果:開始有他同學的家長往我家裏打電話,說希望能讓他們的孩子和我兒子一起玩。(在美國,同班同學雖都住在一個“學區”,但一般還都有些距離,不開車是無法到另一個同學家的。安排一個時間讓兩個或幾個孩子一起玩叫“ play date ”。)

我們初來乍到,正擔心孩子沒有朋友,同學的邀請於我們正是求之不得,當然接受,但一發不可收拾。兒子學習優秀,待人禮貌,又性格開朗,很快就成了他們班的小“核心”。想和他“ play date ”的邀請多的我們經常安排不開,有時甚至礙於情麵而隻好停掉他的遊泳隊訓練,到小朋友家或請小朋友來玩。因為兒子的朋友,我們也和幾個美國家庭成了很好的朋友。

最要先寫的就是 Lehmann 一家人了。他們家有個三胞胎兄弟,分別叫 Spencer, Matthew, 和 Reilly 。他們的父親是一個又高又大的德國後裔,叫 Tom ,在一家銀行作副總裁。他們的媽媽 Cathy 是一個小巧的愛爾蘭後裔,在家中作全職太太。在生了三胞胎兒子後,他們想再要一個女兒。這可有點“冒險”,因為從概率上講生兒子和生女兒的幾率各占一半,但 Tom 用他金融業上必備的概率和經濟學理論一算,覺得用再增加一個兒子的 25% 的機會風險,獲得一個得到女兒的 50% 的幾率是值得一搏的,於是說服了太太 Cathy 又生了一個 --- 還是兒子,取名 Colin 。這樣 Lehmann 一家總共有兄弟四個。

不知生理學上對於三胞胎受孕過程怎樣的解釋,其中,老大 Spencer 和老二 Matthew 從長相到性格都十分地相像,都是較憨厚內向,喜歡下國際象棋和讀書, Spencer 甚至得過華盛頓州國際象棋少兒組的第四名。而老三 Reilly 則各方麵都與他的同胞兄弟十分不同:他性格活躍外向,喜好各種運動,也愛在人群中出頭充當領導。三胞胎和我兒子同歲,都在 East Ridge 小學,Matthew 和我兒子在一年級同班,Spencer 和我兒子在二年級同班,他們經常和我兒子一起玩。

三胞胎在娘胎裏就要搶營養,搶蹬腿伸胳膊的空間。出生後又要搶吃奶,搶讓爸爸媽媽抱,總之已經爭搶了他們的“小一輩子”了。我兒子本是他們共有的朋友,也成了他們爭搶的對象。原來是 Matthew 在一年級和我兒子同班,才開始了我們的交往。但 Michael 隻是 Matthew 的朋友是不可以的。好在二年級時,兒子又和 Spencer 同班了,這至少使得在有 Michael 這個朋友上,Matthew 和 Spencer 拉平了。可能是性格相投,兒子最喜歡一起玩得卻是 Reilly ,這就引起了他們家許多的內部矛盾。Matthew 對我兒子最忠實,他把 Michael 視為他的兄弟,而他真正的兄弟在他眼裏是競爭對手。為了籠絡住 Michael ,他可以把他最喜歡的玩具拿來給 Michael ,並不惜用他七八歲的計謀來離間 Michael 和他那兩個兄弟。他感情內向而細膩,他可以觀察我兒子的喜好而投其所愛。他到處去找姚明的卡片送給 Michael ,甚至說動他爸 Tom ,在火箭隊來西雅圖和超音速隊比賽時,專門帶(而且隻帶)他和 Michael 去看姚明比賽。

Spencer 自知在性格上不太合我兒子的口味,就獨辟蹊徑,一方麵在聖誕節時說服他媽 Cathy 為我兒子買了一個電子遊戲機(我們一向不主張 Michael 玩,所以也不給他買),另一方麵,竭力要培養 Michael 對於國際象棋的興趣。他還非常有城府的在恰當的時候說他兄弟的壞話:Reilly 和我兒子都喜歡籃球,他們無論在學校還是在雙方的家裏都經常打。有一次我誇 Reilly 打得好,Spencer 就悄悄對我說:“ Mr. Li, Don’t you think Reilly is more like a ball-hugger than a player? (李先生,您不覺得 Reilly 與其說是個打球的,不如說更是個抱球的?)”我差點沒忍住笑噴出來。

就像成年人之間,感情的付出也沒有絕對的公平。不管 Matthew 和 Spencer 怎樣地用心計,孩子天然的真性使得還是 Reilly 和 Michael 玩得最好。我兒子很懂事,每次當 Matthew 和 Spencer 要他確認誰是我兒子最好的朋友時, Michael 都會說:“ You both. ”。但玩起來,該和誰玩還是和誰玩。

除了 play date ,他們還經常在對方家裏過夜,叫做 sleep over 。三兄弟來時,一般是周末,我們會讓他們和我們一起吃晚餐,再放一個電影。然後就要督促他們洗漱,鋪睡袋,安排他們和兒子進兒子的臥室,再為他們熄燈。但要真的等他們入睡,那要幾個小時以後。四個八歲的男孩子的噪音,簡直可以把我的房子拆掉。當然,如果他們安靜得太早或太快,則更加可疑。

有時白天的 play date ,我們也會邀請他們的小四 Colin 一起來。他平時在家沒人玩,因為哥哥們都嫌他小,不帶他玩,來我們這裏後,他可以和我與他同歲的女兒一起玩(當然要在我的監視之下,即是他隻有五歲也要防著他的任何非分之想)。而這個時候最快樂的是他們的父母 Tom 和 Cathy 。尤其是 Cathy ,平時為四個兒子忙得團團轉,都沒見過她頭發整齊的時候。她和 Tom 把孩子交給我們後,是一種臨時的解脫,可以有一些自己的時間過一個安靜的周末。

密切的往來使得三胞胎兄弟也對中國文化產生了興趣。他們看 Michael 可以用筷子吃飯(其實也用不好,隻不過是在那根本不會用的三兄弟麵前顯示罷了),就也想學,於是我就特地從中餐館討來了教美國人用的筷子 --- 把一雙筷子用皮筋綁成了一支有彈性的鑷子似的東西,給他們用,可那東西太好用了,靠那個更本學不會。我就專門到“大華 99 ”中國超市買來筷子作為禮物送給他們全家。

再有就是食物,大華 99 買來的月餅,烤鴨(準確地說是港式燒鴨,盡管英文都叫做 roast duck )都是他們的最愛。隻是那哥兒幾個胃口都太大,比試的心理再加上新奇的食物,使得我們每次月餅都不夠吃的。我隻好專門把給女兒的那一份留出來,再給他們。如果用美國食品招待他們就好辦多了,從 Costco (另一家類似於北京山姆俱樂部的倉儲式超市)買來的半成品的 chicken nuggets 和炸魚往烤箱裏一放,十五分鍾後就可以喂飽幾條小餓狼。每每我都感慨 Tom 養活這樣一個家庭是多麽不容易。作為銀行的副總裁, Tom 的年收入應該在二十萬美金以上,但看他開的車,看他那不修邊幅的儀表,和他家裏的擺設(房子是很好的,也在最好的學區),你很難把他的樣子和他的職位聯係到一起。隻要看看他這四個兒子也就不難理解:每個兒子都參加至少兩種課外活動,遊泳,籃球,棒球,象棋,數學俱樂部,每一個每周都要一兩百美金,可他不是隻有一個,而是四個。再加上吃飯,他們家最小的 Colin 都不比我少吃。我們過意不去,每次我兒子到他們家玩的時候都要帶去一些孩子們喜歡的食品。 Cathy 很心細,她體會我們的好意後,很真誠地說 Michael 都快成“ the Fifth of Lehmann’s ( Lehmann 家的第五個兒子)了,再多養一個對他們來講不算什麽。

難得的是這幾個男孩子在一起互相比著,學習都很好。 Michael 和 Reilly 都是平衡發展,從學業到各種活動都名列前茅。Matthew 和 Spencer 則是在閱讀上特別突出。Michael 和 Spencer 在二年級同班時, Spencer 的閱讀水平一直在 Michael 之上。當我兒子讀到 Level U (從低到高按字母排列)時,他後麵的一個孩子隻讀到 Level Q ,而Spencer 在他們班的書架上已無書可讀了。有一次Spencer 到我家來玩,帶來一本《哈利 . 波特》,我拿起來翻了翻,頭一下就大了,趕緊放下。

在他們二年級時,他們一起去考了華盛頓州的 Gifted Program (類似於中國的重點班),可貴的是他們學校五個考上的,三兄弟加我兒子就占了四個。但到了決定去不去的時候兩家都犯了難:三胞胎都說看 Michael 的, Michael 要是去重點班(不在他們現在上的小學了)他們就去。但他們的媽媽 Cathy 另有打算。 Cathy 私下告訴我們,三兄弟裏, Reilly 的性格決定了他總是當頭的,另兩個老被他壓著,得不到機會,因此想借著上重點班把他們三兄弟分開,所以她想讓 Reilly 繼續留在他現在的學校,而讓 Spencer 和 Matthew 去另一學校上重點班。那末無論 Michael 的決定怎樣,她都需要我們配合她給三胞胎一個說法:為什麽有人不能和 Michael 上一個學校。我們問 Michael ,要他自己決定。他倒簡單,隻想和 Reilly 在一起。我們告訴 Cathy 後,她覺得 Michael 和 Reilly 各方麵都不相上下,性格也相投,於是一麵悄悄告訴 Reilly 他將和 Michael 一起留在原校, 一麵告訴 Spencer 和 Matthew 他們三個加上 Michael 有兄弟四個,因此一邊分兩個公平合理,而且 Michael 還會和他們有 play date 。現在四個孩子在兩個學校裏已經快一年了,他們的友誼如舊。

美國學校也就罷了,但我兒子周末上中文學校,也會帶回他的學校去一些有中國特色的小獎品,也不免顯擺一下他那僅會寫的幾個漢字,於是三胞胎兄弟就也要 Cathy 送他們去中文學校。 Cathy 和Tom 也有意讓他們接觸一些漢語,為中國時代的到來作些準備。難處是像其它事情一樣,三兄弟非要和我兒子一個班,不要去專門為美國孩子開的班。可我兒子的班是用漢語授課的,他們根本聽不懂。沒辦法, Tom 隻好答應他們每人可以再得到一個新的遊戲卡,但要去給美國孩子開的中文班,才算作罷。

三兄弟來玩的時候,也是我女兒最開心的時候。雖然男孩子們的遊戲她參與不進去,可三兄弟一來就要熱鬧得多,爸爸媽媽也比平時管束得少,偶爾哥哥們帶她玩的時候還都 play easy on her (讓著她),她得到了更多男孩的嬌寵。有一次兒子幻想說他要帶著妹妹和三兄弟去北京玩,他媽媽說不行,因為不放心。 Michael 說等他們成了 teenagers 的時候就可以了吧,我趕緊說:“那時就更不行了,那不是把我的嬌女送到狼群裏了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DUMARTINI 回複 悄悄話 最後一句終於讓我笑出聲來。。哈哈
盡管前邊一直忍著。
這文章很有看頭哦。
你對孩子們的關心不僅隻停留在個性品德的關心上(就像中國傳統家庭裏的父親)甚至深入於遊戲娛樂的片刻歡樂中,所以他們服你會同你說心理話。就就是無代溝的父子(女)關係了,很值得的努力。相信你也樂在其中!祝賀你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