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在東瀛

思緒點點、生命閃閃!
正文

關於理論

(2008-02-28 20:25:38) 下一個
理論來源於實踐,理論必須服務於實踐。上述定論好像流傳已久,不過更多的時候,我們還是感覺書到用時方恨少。哥哥經常就稱我為“方恨少”。屢屢反思,卻總不得法,問題的根源在哪裏呢?

我的思維習慣促使我在麵對一個問題的時候,會先下個定義,然後在界定的範圍內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那麽什麽是理論呢?可否理解為一部分人所掌握的事物現象背後的規律,並就其普遍性已經獲得了社會的認可,人們通常依據這種普遍的規律性去分析特殊現象,當然,隨著事物的發展,理論也在不斷更新。

定義出來後,接下來就可以探討理論的產生過程。不可否認的是,理論多種多樣,產生的過程也形態各異。以毛主席的持久戰來論,在經曆了抗戰初期的挫折後,結合國內外的各種情況,毛主席得出了中國的抗戰將是一場持久戰爭,戰爭的最後勝利屬於中國的結論。同時,蔣委員長也提出了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爭理論。抗戰最後的結果都驗證了上述兩個理論的準確性。因此,某些理論的產生需要由實踐者在事物發展到一定階段後才可總結出來,不可憑空而出。

熟悉中國曆史的人必然知道隆中對。50幾歲的大實踐家劉先帝三顧茅廬向27歲的諸葛青年垂詢平天下的大計。27歲的青年人給出的理論為:先取荊州、經略益州、連吳抗曹、待益州平定後,兩麵出擊曹操,則漢室可興矣。隆中的英雄在鞠躬盡瘁後,未能實現興漢大計,千古之後,英雄的熱淚仍讓人唏噓不已。27歲的天才的理論應是來源於其敏銳的觀察力和對形勢的準確預測,由此證明未經實踐也可創造出偉大的理論。

曆史發展到今天,人們對於知識的掌握更多地來自於學校的教授,理論的創設也多數在實驗室、或電腦旁完成。浩如煙海的書卷裏,最能掌握正確方法的那一群人,創設理論的概率也更高。因此,正確的方法+勤奮的閱讀是我們現時提高理論水平的捷徑。

但是,無論何時,任何理論都應服務於實踐,沒有用處的理論是對人類文明的浪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