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探訪塞外蔚州風光名勝者,大多會涉足古道奇峽飛狐峪。
飛狐峪屬太行八陘之一,位於東北、西南走向的巍巍太行山脈的最東北端,恰在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的交界處,又正好在太行山山脈最高峰小五台山腳下,是穿越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匯處的一條古通道。這一帶山勢高達2000米,平均海拔高度在1500到2500米之間。這道崎嶇蜿蜒的穀峪,最寬處隻有七八十米到百十來米,最窄處僅1米左右,僅可錯過一輛牛馬騾馱。在沒有汽車、火車等機動運輸工具的時代,飛狐峪一直是通往山西高原及蒙古大草原的重要孔道,曆史上提起飛狐峪一直赫赫有名。
由蔚縣縣城向南15公裏,便到了飛狐口。由此南行,便進入四十裏大峽穀。大峽穀兩旁奇峰陡起,怪崖懸空,光怪陸離的山勢望之觸目驚心。明崇禎時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的《飛狐口記》,形容飛狐口的山勢如“千夫拔劍,露立星攢”,山路“回首萬變”,如“珠曲蟻穿”,高處“有如天門”,深處“令人旋踵轉足”。清代吳蘖昌《北口峪》遊記中稱,這裏的山有似古鐵割出來的峰嶺,“疑神疑鬼,為人力當不受”,極有鬼斧神工的勢派。
初入峽穀時,穀寬澗淺,如在盛夏時節,陽光普照,滿山滴翠,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令人心曠神怡。此時此刻,不管你心中有千種煩惱、萬種憂愁,都將洗蕩一空,你的身心會不由自主地陶醉在大自然壯美溫馨的懷抱裏。可是,再往前行,隻見峰巒閉鎖,兩壁怪石交錯,明媚的陽光已不複存在,隻覺冷風習習、陰森逼人,抬頭隻見一線天,亂雲飛渡,令人目眩。順山路而進,時而陡壁迎麵,山窮水盡;時而峰回路轉,柳暗花明,別有洞天。當地百姓講,四十裏飛狐七十二道彎,彎彎有洞天美景,處處含勝景奇觀。沿峽穀一路前行,你會看到“一炷香”、“雙箭孔”、“三仙思月”、“四將守門”、“五狗望月”、“六郎樁”、“七女峰”、“八仙洞”等奇峰異石,每一處奇觀都會給人留下無限遐想。
四十裏飛狐四十裏景,迷宮奇物天作成。它以山峰怪異稱奇,以深幽凶險稱奇,自古多少兵家因此處山凶地險而爭戰駐守,多少文人墨客對奇景歎妙稱奇留下詩篇。如今,這裏公路通達,車行順暢,更成為旅遊觀光、尋覓曆史遺跡的絕好去處。
最早的記載在《後漢書·王霸傳》裏:“建武十三年?穴公元37年?雪……詔霸將弛刑徒六千人,與杜茂治飛狐道,堆石布土。築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餘裏。”這段長城起於北京居庸關下口帶,經涿鹿東靈山、孔澗、李家堡北,登西靈山長城嶺,向西南沿太行山小五台山經飛狐峪口至西莊頭達山西境內。整條長城保存較好段位於張家窯一帶,長100多米,高
飛狐峪,僅聽名字也能想像出它的險要。《遼史·地理誌》載:“相傳有狐於嶺,食五粒鬆子,遂成飛狐,故此處地名飛狐口”。這當然隻是一個傳說。我們順盤山公路蜿蜒而行,山石聳立,斧劈刀斷一般,四十裏飛狐峪幾乎步步都有看點,隨處可見喀斯特地貌造就的怪石異峰。“一炷香”孤立而出,傳說中楊六郎為爭國土箭射山峰留下的“箭眼”依稀可見。明崇禎時大學士、兵部尚書楊嗣昌在《飛狐口記》中稱“千夫拔劍,露立星攢”、“有如天門”、“回合萬變”。清人吳蘖昌在《北口峪》中稱其山峰造化神奇,“疑神疑鬼,為人力當不受”。飛狐峪最寬處隻有七八十米,最窄處僅
飛狐峪又稱北口峪,俗稱四十裏黑風洞,為“太行八陘”之一。這條被現在人稱為京西綠色大峽穀的飛狐峪,在古代卻是兩軍廝殺的戰場。據說,劉邦曾在此大敗項羽;三國時,曹操派兒子曹彰在此大戰烏桓;明朝三次北京保衛戰之一就是因飛狐口失守而導致的。近代飛狐峪仍是戰略要地,北口村的老八路李德寬,為我們講述了一場發生在飛狐口的抗日戰爭“明鋪之役”:1938年我八路軍120師359團、711團在飛狐峪伏擊日軍,炸毀敵車32輛,打死打傷日軍200多名,擊斃日軍中隊長田原,大大打擊了日寇的氣焰,致使八年抗戰期間日軍未敢再踏進飛狐峪。
曆史的煙雲漸漸淡去,這條大峽穀現已成為生態旅遊的綠色通道了。有位老作家重訪飛狐峪時發出了“龍馬精神”的感慨,是啊,飛狐峪早已把自己納入現代化發展的隊伍中來了。在飛狐峪風景開發區,我們看到了風景規劃開發圖,當地準備投資數千萬元,把這個自然形成的古代軍事關隘建設成旅遊勝地。
飛狐峪旅遊開發景區的另一個主打品牌就是有“空中百花甸”、“空中草原”之稱的西甸子梁風景區。海拔
飛狐峪山峰上的長城已了無痕跡,依稀遠去的長城和號角聲聲隻能在記憶中留存,而眼前的人歡馬叫才是老百姓夢寐以求的太平盛世。看著飛狐峪風景開發區附近老百姓的笑臉,我分明覺出那條保衛安寧與和平的長城就築在他們心中。
學到了很多呀,不出門也同行千裏路!
謝謝分享!
最近回國去了內蒙古,一路也拍了一些照片,那裏不美,是窮山惡水,可是真實,真實就是一種美,有空我會貼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