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e cream and Books

mint ice cream and picture books - my favorites
正文

也讀outliers -- 頭三章讀後感

(2010-09-28 21:52:48) 下一個

咱一向做事比別人慢幾拍,別人看完山楂樹,都快忘了,我才開始看,別人都已經在讀talent overrated了,咱才開始outliers,所以這篇文章恐怕是炒冷飯,但也是切身感受,更多是反思,但願還有機會亡羊補牢。

1。 該書一開始就提了馬太效應,多得多加,少得奪走;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因而孩子小時候稍微的優勢,經過逐漸積累,會演變成他最後的成功。
我讀至此特別感慨:前兩年養老大絕對是東施效顰,隻學了西方中產階級養孩子的樣子,但沒有學到其精髓。

我住在伯克利一帶,這裏的白人學曆隻比咱們好,不比咱們差,大家都講孩子小時候要自由發展,unstructured play, 創造力, etc. etc. etc. 咱也跟風把孩子送到這種死貴又不教東西的托兒所,課後班,老大且是開開心心的玩了好幾年,但是,人家白人,做好的兩件事,我家沒做到:
a 晚上學,尤其是男孩。幾乎沒有例外。
b 閱讀。
體育和閱讀,似乎是美國小孩低年級課外課內取得地位的兩大項。體育好不好,跑得快不快,決定了孩子在教室外的地位。能不能讀章回課文,什莫時候讀章回小說,決定了孩子在教室內的地位。
可惜,老大這都是弱項。。。想來後怕,如果沒有加以糾正,他可能就進入了那個少得被奪去,弱者越弱的惡性循環。
 
現在想來,有些很傳統的老中家長,孩子養得看起來雖然和主流有點off, 但人家是狠抓了學習,至少在學業上做到了稍微的領先,by mattew effect, the small advantage in earlier year will lead to their big success later in grades. 很多牛蛙可能就是這樣產生的。

2。 財富。很多大富豪都是趕上了時代的列車。
那啥,我勞工來美國絕對是上錯了車。嗬嗬,咱就在這裏說說,回家就不告訴他了,省得他又唉聲歎氣的。

3。10000 hour rule. 大成就咱沒資格說。但意識到即使取得小的成就,也要不經意之間吃到自己“漢堡”。 (hamburg 是該書裏講甲殼蟲的典故)
我老大音樂上多少要比同齡同等家庭背景的孩子好一些,他的漢堡在哪裏呢: 
a  我多年來在音樂上有渴慕的心,但沒有天賦。所以,老大生下來,就在他身上續夢。early childhood program不間斷的上了三年,而且遇到很好的老師。四歲半的時候,很多孩子才開始,他已經畢業了。
2。他小時候喜歡看一些小孩子唱歌的DVD, 很多帶子他每天看一遍,一次一個小時。十幾盤帶子他看了三四年。老二總共沒看過兩遍。
3。更有意思的是,他一直到4歲,都在我公司旁邊上托兒所,來回路上單程45分鍾,我們都在聽歌,唱歌。多少個同齡的孩子,家裏沒有音樂背景的,能有這個量的exposure?

但是誰在什莫時候,吃到哪種屬於自己的漢堡包,可能就是命運的安排了。也就是書裏強調的Opportunity. (To me they are thhe doors opened by God)

4。現在看到Practical intelligence part, 更有趣,看完了會繼續匯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