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格律之閑話3

(2008-02-12 20:20:52) 下一個

三, ‘四聲‘

要講‘平仄‘就要先講‘四聲‘。

偶們當小屁孩上小學的時候,也學過漢語拚音的四聲:一聲,二聲,三聲,四聲。不過我們學的四聲是近代拚音改革後引入的概念,同古代也即近體詩中用的四聲,略微有點不同。

中國南北朝的時候有個梁朝。 梁朝有個皇帝叫梁武帝。有一天,梁武帝吃飽了沒事幹,就和他的一個大臣叫朱異的聊天。

梁武帝問,你們這幫文人整天談“四聲“,那是什麽東東? (按:雖然上級向下級問問題有點沒麵子,但這個皇帝畢盡還是好奇心超過了羞恥心,成為了中國曆史上不恥下問的高級典型。)

朱異乘機拍了一下上司馬屁,皇上啊,‘四聲‘就是‘天子萬福‘的意思。

故事講到這裏,偶得出場解釋一下了。

古代的四聲,包括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平聲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一聲和二聲。 (所以呢,平聲又包括陰平和陽平。)

上聲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三聲。

去聲大致相當於我們今天的四聲。

於是問題出來了,入聲呢? 今天的‘四聲‘都已經被‘平,上,去‘聲相當掉了。入聲怎麽辦?

答案是,入聲在我們今天的普通話裏已經沒有啦 。就像文革時割資本主義尾巴一樣,沒啦!

尾巴雖然沒啦,但偶知道還是不免會有好事之徒要追問,這個尾巴長什麽樣啊,漂不漂亮啊,曾經起到過什麽樣的曆史作用等等。

那麽,入聲這個被閹割的尾巴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簡單地說,入聲是一種很短促的發音,同英語裏的爆破音很象。在今天的一些方言裏,如四川話,粵語,客家話裏,還保留了入聲。(四川人,廣東人,客家人注意啦!這是你們學習寫近體詩的利好消息哦。)

回到故事,馬屁精朱異用了‘天子萬福‘四個字,分別代表了平上去入四種聲調。 天是平聲,子是上聲,萬是去聲,福呢,則是入聲了。

再舉幾個入聲的例子, 數字裏的‘一‘和‘七‘的發音,還有‘國‘字,“學“字等,雖然在普通話裏都是一聲或二聲,在古代卻要歸為入聲而不是平聲。

會說粵語的同學不妨發一下這幾個音,是不是很短促,有爆破音的感覺?

方言中沒有入聲的同學也不要自暴自棄。因為一千多年前的 梁武帝同學也不懂--他又問啦,那麽為什麽‘天子壽考’不是‘四聲‘?(好沒麵子,梁武帝同學的威望值急速下降。)

拿到過小學畢業文憑的同學可以回答他了,因為‘考‘是現代拚音的第三聲,即古代漢語的上聲。‘天子壽考’這四個字中沒有入聲,所以不能代表‘四聲‘。

可見,一千多年的祖宗們就已經有很多人分不清入聲了,卻並不妨礙他們勇往直前地寫詩。 為什麽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有韻律書可查。

有象我一樣懶的同學問啦,我嫌查書麻煩怎麽辦?

沒關係,入聲本來就不多,常用的更少之又少,你多用幾次就記住啦。就像你敲鍵盤一樣,多敲幾遍你就會盲打啦。

又有比我還懶的同學問啦,我連記都不願記怎麽辦?

這個就有點像有人喝了‘七步斷腸散’以後跑去問華佗怎麽辦一樣,華佗說,能怎麽辦? 你去死吧。

寫到這裏,我不禁浮想聯翩,在沒有普通話的古代,我們的祖先們操著南腔北調進行著四聲的討論,朗誦著他們的詩歌,這是一幅怎樣奇異的盛況啊!

2005/04/22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