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terPeng的博客

美麗寒冷的加國,我的家,也是自由胡想的地方。愛你直到世界末日的那天
正文

北美明珠:神奇的魁北克城

(2008-02-04 08:08:50) 下一個

北美明珠:神奇的魁北克城
(紀實散文 2007/10/11)
九月的最後一日,終於搭上了“華景假期”的旅遊大巴前往魁北克城一日遊。
來蒙特利爾七年啦,才第一次光臨這一世界名城,實在慚愧。當然並不是魁北克城不好玩,而是錢迷心竅,被生意所困。
此時恰逢加拿大的深秋,漫山遍野的楓樹開始變紅,從車窗外望去,兩邊的樹林組成了大自然奇妙的彩色拚圖:綠的、黃的、紅的、橙色的;還有那無數點綴在廣袤的鄉間如同五顏六色的積木砌成的各種形狀的農舍,它們通通靜悄悄地向車窗後退去。加拿大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寧靜”二字,這不:連高速公路上行駛的各種顏色的汽車也是如此這般無聲無息地從你車窗外飛馳而過。此種美景,使得終日陷在大都市瞎忙乎的鄙人好像服用了一劑散熱清火良藥,頓時覺得心中舒坦了不少、身體也輕鬆了許多。
三個小時後,旅遊大巴終於開始駛進魁北克城。首先印入眼簾的是橫跨在聖勞斯河上的兩座大橋:一座是深褐色的鋼結構橋,另一座是乳白色的混凝土結構橋。一眼看去,白色的橋顯得新得多。我們的旅遊大巴選擇了白大橋。車上的導遊先生開始滔滔不絕地講著兩個關於“魁北克”和這座白大橋的故事。
原來聖勞斯河是加拿大地地道道的母親河,就如同中國的長江一樣。聖勞斯河自多倫多的安大略湖起,自西向東流,最後匯入茫茫的大西洋中。奇怪的是當聖勞斯河途徑魁北克城時(準確地說應該是途經如今這兩座大橋位置時),河道突然變窄,僅僅才500米寬。“魁北克”是印弟安語“窄小的河流”的意思。當年第一批法國人從此地登陸時,就按照印弟安人發音起名為魁北克城。那整個省仍稱作魁北克省,是不是有點不對頭?也許後來法國佬才知道該詞的含義,也隻能將錯就錯。
正因為魁北克城擁有聖勞斯河最狹窄的河道,當年隻要在河兩岸裝上幾門炮,河上的船隻可謂插翅難飛,沿聖勞斯河進入加拿大的通道也就被堵死,這就是為什麽魁北克城成了兵家必爭之地的緣由吧。
而這座白大橋的來曆跟現代魁北克的政治息息相關。原來這裏隻有一座深褐色的鋼結構橋。上世紀60年代,有一個自稱 “魁北克解放陣線” 的組織主張用暴力的手段實現魁北克的獨立,在1970年10月綁架了英國商務專員並謀殺了加拿大聯邦勞工部長,這就是加拿大曆史上著名的“十月危機”。當時加拿大總理特魯多動用《戰時條例法》宣布全國進入戰爭狀態,用武力鎮壓,逮捕了400餘人。據說當時法國總理戴高樂訪問魁北克時曾公開支持分離主義,這無形中助長了魁北克的暴力活動。事後聯邦政府就在緊靠著老鐵橋旁邊修建了一座新橋,橋的顏色是乳白色,橋也是以當年被殺死的聯邦勞工部長的大名“皮埃爾﹒拉波特”來命名,用以紀念他;同時也是借以儆戒每個進出魁北克城的法裔:老實點,別亂來!
那為什麽魁北克人老是嚷嚷著要從加拿大分離出去呢?
據記載,近代首先登陸加拿大的是法國人雅克·卡蒂埃,他在1534到達了現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在其後一百多年的探險過程中,法國人建立了稱之為“新法蘭西”的北美殖民地。1661年法國曆史上有名的路易十四王登基,他很重視這塊北美殖民地,派去了軍隊和大量移民,很快“新法蘭西”到達了其巔峰期,其版圖北自大西洋東岸的新斯科舍,南至墨西哥灣的新奧爾良城,可謂幅員遼闊。
然而好景不長,法國與後來居上的英國為爭奪北美爆發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
從1686年開始,英法之間先後爆發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每一次法國人都要丟失地盤。最後一次就是著名的“七年戰爭”(1756~1763)。1759年,英軍派出近200艘艦隻9000多士兵的龐大海軍向魁北克城發起猛攻。當時英軍炮轟魁北克城三個多月,可法軍頑強堅守。眼看冬季將至,英軍將不得不撤軍了事。這時年輕的英軍司令沃爾夫將軍心生一計,於9月13日淩晨從魁北克以西一處偷偷登陸,率5000人從背後襲擊,此處法軍防守薄弱,哨兵還以為是法軍的供應船呢。結果法軍守將蒙特卡爾姆急忙率法軍倉促出城應戰,混戰中雙方的主帥雙雙陣亡,結果英軍勝利,魁北克城失落。這一仗決定了“新法蘭西”的命運。次年蒙特利爾投降。“七年戰爭”後“新法蘭西”不複存在,大部分土地歸屬英國,部分劃給了西班牙。
這就是魁北克人的民族情結,盡管後來魁北克省是加拿大聯邦成立之初的第一批加盟者,但英裔作為占領者和統治者的形象在法裔魁北克人心中是永遠抹不去的陰影。終於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爆發了魁北克民族獨立運動,直到今日還在繼續(盡管高峰已經過去)。
旅遊大巴駛進魁北克城後,城內處處可見曆史和戰爭的遺跡。其中著名的城堡大酒店,勝利大教堂,路易十四王雕像等都是為了紀念當年打的勝仗而建立的。而古炮台遺址,當然更多的是法國恥辱的象征。
想想我們中國人真是很幸運,曆史上從來沒有哪個外來民族真正征服過中國,這些入侵者不是被同化就是被擊敗,我們的語言文化延續了幾千年從沒有中斷過。而法國人在強敵麵前似乎缺少點什麽,或許是同仇敵愾、視死如歸的民族精神。二次世界大戰時法國與德國交戰法國那樣快的潰敗並投降,這與當年中國與日本浴血奮戰八年的頑強相比,法國人實在太不爭氣。當年法德同屬世界軍事強國,而中日之間的國力懸殊之大,按某些法國人的邏輯抗日戰爭根本就不用打了,直接投降又快又省事。
凝望著魁北克城這龐大的古炮台遺址,聽著導遊津津樂道的講述著當年戰火紛飛的曆史,總覺得法國佬至少在民族氣節上應該好好向中國人學學。
當然魁北克城除了戰爭之外還有別的好東西。
比如宗教。魁北克城有個非常著名的大教堂:聖安妮大教堂,以耶穌外婆的名字命名的天主教堂。
在蒙特利爾還有兩個著名的以耶穌的母親和養父命名的大教堂。
聖安妮大教堂最神奇的地方體現在它入口處掛在壁上的兩大溜各式各樣的拐杖,據說有無數拄著拐杖的殘疾人進教堂祈禱後,竟奇跡般地恢複了健康,他們就把拐杖留在了教堂,向世人展示神的無所不能。當導遊向我們吹噓聖安妮大教堂的神奇時,在場的中國遊客們(包括我在內)大都露出疑惑的眼神,說白啦就是不相信。導遊眨眨眼說:“相信它,它就是真的。”想想也有道理:信仰信仰首先要相信才能體驗真理的真諦吧。
說到西方宗教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恐怕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們知道西方人大都信天主教和基督教,但兩個教有什麽異同,在導遊的耐心解答下,才算知道了一點皮毛。原來兩千多年前還隻有猶太教,耶穌長大成人後向世人宣告他是上帝的兒子,是以色列人的國王,開始了他三年的傳教生涯。這種新的教義極大地衝擊了猶太教,那些猶太教長老們不幹了,最後他們聯合起來向羅馬帝國駐耶路撒冷的總督告發耶穌,最後把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耶穌死後他的十一位(猶大背叛了)弟子繼續秘密傳播他的教義,這樣一代一代前赴後繼,很多弟子都被殺,此後好幾百年耶穌的教義都屬於“邪教”。直到有一天,羅馬帝國伊斯坦丁國王決定把耶穌的教定為國教,這就是後來的天主教,後來羅馬帝國分裂,天主教也分裂成東部的新正教和西部的天主教。從那時候,非天主教徒受到迫害和殺戮。真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信拜耶穌的猶太教從此受到長期迫害和打擊。
天主教過去長期都是政教合一的,在黑暗的中世紀後期,由於部分人不滿天主教的腐敗和專斷嚐試進行改革,這就是“新教”。“新教”在歐洲受到迫害,教徒們飄揚過海來到北美,後來就成了北美的國教:基督教。所以基督教和東正教都是從天主教分離出來的。
基督教、東正教、天主教都有一個共同點:信奉耶穌,把他看成是上帝的兒子。殺害耶穌反對耶穌的猶太教就成了他們的仇敵。這就是為什麽曆史上有那麽多的國家迫害猶太人的根本原因。
原來如此!我一直以為猶太人是因為太富有受到嫉妒,原來宗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當年希特勒就是利用宗教的世仇來煽動人們瘋狂的迫害猶太人。
哎,如果上帝看到人類打著他的旗號發動戰爭和互相殺戮,不知有何感想。
基督教相對來說比較平等和開明,它的牧師可以是專職也可以兼職,並且允許結婚組建家庭。牧師沒有等級,並且隻信拜耶穌和上帝。
而天主教的神父則是嚴格的等級製,紅衣主教級別最高,全世界的紅衣主教聚在一起就可以選出教皇,從理論上說,全世界所有的主教都由教皇任命的。此外,教皇和主教都是終身專職的,不能結婚,有點像佛教的和尚。天主教還敬拜耶穌的母親、養父和外婆,這也是與基督教最大的不同點。
天主教堂可是典型的多功能建築。它既是人們朝聖的地方,還是許願討吉祥的場所,聖母瑪麗婭有點像中國的觀音菩薩,人們有何心願往往都要在聖母的殿堂前禱告。此外教堂還是心理治療的場所,教堂裏有很多密閉的小房子,人們可以選擇自己信任的神父,在小房子裏進行懺悔,實際上就是心理治療。教堂既是新人舉行婚禮的場所,也是封聖的人死後安葬的地方。天主教神父的最高榮譽就是封聖。
魁北克城另一個著名的宗教項目就是參觀世界最大的宗教壁畫“耶穌遇難日”。據說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環形油畫,於上世紀初由德、法、英三國藝術家聯合繪製成。此油畫有強烈的立體效果,加上燈光效應,可稱得上是藝術的傑作。在現場還有望遠鏡出租,可以觀察到栩栩如生的細微的結構,身臨其境有點像在看立體電影;意想不到是還有全套中文現場講解,是不是想要我們中國人多學點宗教知識?
魁北克城分為新城和舊城,新城大都是現代化的工商業,並沒有多少旅遊價值;而舊城就成了遊客必遊之地。
舊城裏到處都是十七世紀法式建築。
導遊要我們留意那些屋頂有何特色,嗯,看起來好像顏色各不相同,新舊也不一樣。導遊又開始向我們賣弄:原來每次戰爭後很多建築都遭到炮火的破壞,但當時炮彈的威力有限,一般僅摧毀了屋頂,人們事後就隻把屋頂修複一新,於是就出現了現在看到的五顏六色的屋頂。哎,又跟戰爭有關。
不過逛逛舊城的商業一條街,聽著街頭藝人們精彩的小提琴、大提琴聲,肯定可以忘記過去討厭的戰爭陰影。很有意思的是,許多商店門前有歪歪扭扭的中文招牌:“你好,我懂一點中文,歡迎光臨”。看來他們很重視中國遊客的生意,也許魁北克人琢磨,中國遊客很有錢嘛。
遺憾的是,這些商店裏的東西價格貴得離譜,一幅小油畫要價500~700加元;一個小瓷碗至少20加元;手工藝品更是天價。哎,咱們中國人大都講究價廉物美實用,在這種場合恐怕隻有少數大款們才不怕放血。法國佬打仗不行,這生意經看來也不咋樣。
魁北克城人似乎特別鍾愛那藍白相間的魁北克省旗,因為放眼四周幾乎所有大型建築物上都懸掛著省旗,也許這象征著魁北克人的驕傲。當然也有不少地方也同時懸掛著紅白相間的加拿大國旗,這大概表示著統一的力量。這時候我突然發現有一棟乳白色的圓頂建築卻隻飄揚著加拿大國旗,問導遊,他笑笑回答:那是軍事博物館。哦,明白啦!那僅僅是英國人的驕傲,加拿大的驕傲,論戰爭,武力,沒有法裔的份。
又想起駛入魁北克城時那座橫跨聖勞斯河的乳白色大鐵橋,這裏又是乳白色的圓頂建築,怎麽英國人就那麽鍾愛乳白色呢?
哎,戰爭和武力畢竟是灰飛煙滅的往事,加拿大人是愛好和平的,最重要的當然是英裔和法裔間的和平相處。共同走向未來才是現實的最好的選擇。
旅遊大巴駛出了美麗的魁北克城,在夜色下踏上了回程。魁北克城真不愧為北美明珠,因為它是加拿大曆史文化的起源地,下次有機會我也許會再來魁北克城,去細細品位她的神韻,她的神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