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多年前聽到的故事,是一個真實發生的故事,它給我的震撼直到今天還是如此深重。
故事的主角自然是一男一女,就叫他們男孩和女孩吧。
男孩和女孩都在一家工廠工作。男孩是大學畢業分去的,做車間技術員。女孩是中專畢業分去的,在廠化驗室做化驗員。
男孩除了文化水平高技術好外,更兼長相俊朗,高大挺拔,多才多藝,各項文體活動樣樣不拉且水平不低,在同齡人裏實屬出類拔萃。
難得的是性格特別好:知書識禮、不張不揚、手腳勤但話不多、待人接物適度有節不卑不亢,且特別樂於助人,因而在全廠人緣極好,上至領導下至老工人無一不喜歡他。
這樣的男孩子,當然也是基本上所有適齡女孩子的心儀對象。可從不見他對其中的任何一個女孩有特別的表示,他對每個女孩子都顯得一視同仁友好相處但保持一定距離。
女孩來自一個單親家庭。也許是因幼年喪父家中經濟條件並不好、母親又是那種要強古板傳統型的母親,所以她的家教從來都是極其傳統且嚴格的,因此造就了女孩文靜內向敏感、矜持其外自抑其中與人為善與世無爭的性格。又加之學習努力刻苦肯鑽,技術水平不錯,所以甚得領導同事喜歡。
更難得的是女孩長得不是一般的漂亮,據認識她的人說,如果不是因為她的性格不喜出風頭,她太應該是去當演員才對。
而且那樣一個文靜秀美的女孩,居然不但是特別喜歡讀書、而且是特別喜歡讀詩詞散文類的書。那由詩書熏陶出來的冰清玉潔的氣質加上那驚為天人的美貌,使得人們背地裏送她個綽號叫“林黛玉”。
這樣兩個表麵上如此登對的人,人們不可能不把他們聯想起來。但因了女孩的內向矜持和男孩的待人適度,當時竟無人敢於拿他們開開玩笑或出頭為他們牽線做媒。
廠化驗室是午飯時間年青人的集結地,所以兩人其實是經常有時間共處的。但從未見兩人有特別的交集。
終於有一日,女孩提到有本書她很想看但找不到,而男孩說他正好有此書。於是女孩向男孩借了這本書。
隔兩天,女孩將書還給了男孩。
再過了大約十來天,女孩突然服毒自殺了。沒有遺書沒有遺言沒有任何預兆跡象。
這在廠裏實在是晴天霹靂般的爆炸性事件。人們談論議論良久無解。
男孩看上去很迷惑很震驚、很悲傷但未形於言表。隻是較前沉默寡言了許多。
再過了幾個月,男孩失蹤了。
從他留給他媽媽的告別信裏,人們得到了答案。
男孩說:他對女孩心儀暗慕已久,隻是看到女孩冰清玉潔矜持高雅的樣子,就總難以啟口表達。所以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每天盡量趁午飯時間去化驗室跟大家同聚,以求哪怕是能看看女孩也好。
終於有一天聽到女孩說想看一本書,於是謊稱自己有此書下班後趕到書店買了帶給女孩,為的是能借此跟女孩建立起聯係。
但兩天後還了書大家又一切依舊,而且女孩看上去反而更加是淡淡的了。
正想著如何進一步接近,萬萬沒想到,女孩自盡了。
當全廠人都在議論猜測時,他在聽,但沒心思跟著談論,他心中的疼了是無人能知的,他心中的結更是無人能解的。
那段時間,他就是那樣天天日思夜想,百思不得其解。
就在女孩死後的一個月那天,他突然在夜裏做了一個夢。
女孩在夢裏緩緩地向他走來,幽幽地看著他,哀怨地問了他一句:我給你的信你為什麽不回?
男孩一下從夢中驚醒,方才的一切是那麽真切,不象是夢,不能是夢。
她為什麽要這麽說?什麽信?
突然,電光石火般,一個念頭閃現,他衝到書架前,找到那本曾經借給她的書,翻開一看,幾頁信紙正夾在書中。
那是一封信!準確的說,是一紙情書。
是女孩用她因愛而生的最大勇氣,突破了自己最終的心理底線,向他傾訴了對他的好感。
女孩訴說了自己的身世和內心世界,告訴了男孩是什麽樣的情使得她邁出了對她是如此難以想象的一步。
男孩頓時就明白了:這樣一個表麵上被人們視為高雅公主冰雪美人般難以接近的的女孩,實際上內心是那樣的自卑脆弱,當她以全部的勇氣邁出寫信這麽大一步後,竟然未接到任何回音(哪怕是拒絕),她的自尊頓時垮塌,生活信念的支撐和動力一下盡失,她一定甚至是痛恨自己做出了這樣一個違反自己一貫風格的舉動。
但事實上,男孩是由於粗心,拿到女孩還給他的書後,回家就放到了書架上,並沒想到需要檢查一下。
現在,男孩終於找到了答案,終於發現了自己的錯誤,但,他卻永遠無法去跟她承認和改正自己的錯了。
男孩在給母親的信中說:這些日子他無法讓自己停止思念女孩,無法讓自己停止內疚停止後悔停止自責。他後悔自己那時為什麽要那麽持重,而不是早日告訴女孩自己對她的愛慕,而是由女孩先向他說出來;自責為什麽自己是那麽粗心,沒有檢查一下她還回來的書。他相信即使是明確的拒絕都不足以讓女孩產生告別人世的決心,真正殺了女孩的是她誤以為的連no都不屑於說的冷漠。
男孩最後說,他不是一個衝動型的人。但經過了這幾個月的嚐試,他最終發現他根本無法自拔,他發現他對她的思念和懊悔和自責隨著時間的推移隻會越來越深越來越重,他知道自己是永遠都走不出來了。
所以他認為對這個為了自己而逝的女孩,他必須要做點什麽以不辜負她。
所以他對母親說,我隻能離開了。他請母親原諒他的不孝,也請母親理解他的舉動,最後希望母親忘了他,隻當沒生過這個兒子,千萬不要試圖去找他。
然後他就消失了,再也沒人知道他何去何從。
這是多年前聽到的故事,講故事的人是男女雙方的同事。當時講的人是在含著淚講,我則是在流著淚聽。而我每次將這個故事講給人聽時,都總是難抑哽咽。
今天或今後,還會再有這樣的愛情故事嗎?以如今男女的開放灑脫現實,世上還會再有這樣的癡情和深情嗎?
你說:這故是聽得讓人心疼。但願不是真的。若不幸是真的,但願不再發生。
我答:謝謝你的來訪,感謝你對逝者的同情。可惜故事是真的,是個發生在大約25年前的真實故事。跟你同願,而且我想這樣的不幸應該是不會再發生了。
怎麽說呢?二、三十年前的人,如果再持重內向些且缺乏超前思維,產生這樣的悲劇有時也是難免的。
你說的好:“人的一生,沒有什麽比生命更重要的。沒有了生命,也就真的沒有了希望。 ” 希望今天今後的每一個人都能把珍惜生命放在第一位,讓人為的悲劇不再發生。
對世間的人和事能理解到什麽程度跟人的年齡經曆閱曆文化積澱知識積累有關,願否理解能否理解就隻跟一個人的特質有關了。
謝謝你的理解和感觸心得、拓展性思維及詮釋,它們使這篇粗文得到了升華。
孤傲太敏感又自卑,能帶給別人幸福快樂嗎?她自己也很難感覺到幸福快樂吧?另
外,那個男孩有那麽好嗎?對於自己喜愛的人,他都沒有勇氣去表白去追求。男子
漢大丈夫的,總要有敢愛敢恨的勇氣吧?反正感覺上他/她們是莫名奇妙地毀了自己
的一生。
人的一生,沒有什麽比生命更重要的。沒有了生命,也就真的沒有了希望。
當然,美的東西不一定要把它攥在手裏,我們完全可以隔著時空靜靜欣賞,這樣的美或許能更長久一些。 一個人心中若是沒了念想,若是對所有的悲劇無動於衷,若是不再為點滴的溫馨而感動,那便是最大的悲劇了。 大道理誰都會說,但是當一個人覺得生不如死的時候,那“生”對於他還有什麽意義?到了那個時候,就連最寶貴的生命都可以舍棄,哪裏還聽得進這些大道理,這些做人的責任。 感情的事最冷暖自知,人說“得其誌,雖死猶生,不得其誌,雖生猶死。”這段話大該也可以拿來做“情到深處”的寫照吧。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還看到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重要性。 Never, ever assume。不清楚就要搞清楚,有想法就要交流,誤解有時候可以成為一劑毒藥,讓你冤死了都找不到上天堂或下地獄的門。 所以,千萬別讓無情的誤解紛亂了幸福的腳步;千萬不要以生命為代價打開命運的死結,因為那時一切都為時已晚。
恩來同誌說:“努力為生,還要努力為死。”這“死”到底是重於泰山還是輕於鴻毛,見仁見智;別太把自己當盆菜,因為你我說了都不算。
蒙田說:“如果容許我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重複我的生活。因為,我向來就不後悔過去,不懼怕將來。”
泰戈爾說:“沒有一個人長生不老,也沒有一件東西永久長存。兄弟,記住這一點而歡欣鼓舞吧。”
所以,不要後悔,不用懼怕,為所有短暫而不能永存的東西,歡欣鼓舞吧!
Your final comment seem to indicate that you are sorry that such tragedy is not happening today. To be honest, this is not a love story since they have not started a relation like a Romeo and Juliet. It is a story about how personality defect can kill. Unfortunately such things are still happening today.
同意山菊花的意見:
都是那些假清高的書和孤傲的看似完美的性格害了她....
她們都不如兩千年以前的祝英台....
要一一回複實在精力不夠了,就一並作答吧。
實際上如果搬磚的人隻要能踏實細心以讀“過去”的心態來看這篇小文,或者也能稍讀一下我先前寫下的給讀者的回複,就應該不會作如此反應。
咱們不仿從這個角度來討論:
如果隻想以批評者的心態看問題,那一切曆史上的愛情錯誤/悲劇就都是不該發生的了。比如寶玉黛玉,幹嘛一個要氣死一個硬娶個不愛的人呢?為什麽就不能問一下說出來呢?就大聲宣稱俺倆非卿不娶非君不嫁不就完了嗎?
再如照現代人的觀點,那家春秋也就隻能是僅供批判了,那覺新憑啥就非得娶瑞玨而不是梅表姐呢?他就不能處理得好一點嗎?那鳴鳳丫頭為什麽非要投塘自盡,她就再沒有別的處理方式了嗎?
要再看看瓊瑤的小說,那些人為造成的誤會比比皆是,叫人如何能容忍?
如果能讓自己靜下心來,就應該能看到,這個悲劇之所以能發生,是跟那個時代的社會習俗人群意識相關、也跟女孩自己的家庭出身成長背景個人性格相關。雖然不應該,但就是有可能。
所以一個時代的人就是具有他們自己的思維行為特征,永遠不可能跟過去的人一樣,也永遠做不到以後的人所能做到的事。林黛玉的行為如果發生在今天就是荒謬,但發生在那個時代就是正常。
所以我說您可以吸取前人的教訓讓自己避免走彎路,也可以幫前人或惋惜或嗟歎或總結批評,但簡單的批判責怪就稍顯浮躁了。
最後要說的是:沒有人會“鼓勵”自殺行為。出於我已解釋過的原因和對逝者的尊重,我也絕無可能用批判貶低的語氣來說這個故事。我寫這個故事隻是為了記錄一段我所知道的曆史事實,同時紀念這個故事給我帶來的那種宿命通靈、陰差陽錯抱憾終生的震撼感。您看了有同感我很高興,您沒有同感我也理解。
但願這樣的悲劇再也不會發生,而且我知道,這樣的悲劇已經再無可能發生了。
Thanks for sharing though.
完全是對上帝侮辱(對他創造的生命的藐視),兩個主角都應下地獄!!!
很簡單的事情,由於不會處理,兩條鮮活的年輕的生命就沒有了,女孩子至少可以問一下男孩:我的信你看了嗎?如此簡單,竟然不能去完成,而用自殺來代替。。。。。。
無論什麽樣子的愛情,最好不要尋死,因為在這世界上,還有其他的親人
其實我是在講一個當代拍案驚奇式的故事。為的是紀念這個故事給我帶來的那種宿命通靈、陰差陽錯抱憾終生的震撼感。不過因為這是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所以為了不褻瀆主人公,我用了把它寫成淒美愛情故事的手法。故事裏的男孩女孩似乎已是一個時期的特征的回憶引導標記,所以用現代人的思維來解析就是如探究梁山伯和祝英台之間的愛情一樣的疏離了。
如果這個故事把大家嚇著了,俺這廂道歉了。特別是dueprocess,抱抱拍拍。
當然年青的朋友們也許可以從這個故事得到一個主意,那就是:如果愛,就要及時表達勇敢說出來;如果沒得到,有上網癮的戒網一個月,沒上網癮的讓自己不吃不睡硬掛網上半個月,就怎麽都解脫了。
對了, 她應該發email
謝菊姐來訪。你的留言比我的故事要精彩深奧得多了。每句話都能引出我太多的感想。
人生的每個故事都因太多的因素(社會背景、個人性格、處世為人、情商智商、經意和不經意、偶然和必然、緣份和宿命)的介入,才導致了各種千差百異的結局。正是這樣的不可預見和不可捉摸性,才使得生命是如此多彩。
作為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我想主要是‘書’誤了那個女孩和男孩罷~~~因為身處一個羞於談論愛情的環境,他們在書中看見的,又是一個片麵的愛情世界。更要命的是缺乏溝通渠道,悲劇的產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異性間初遇時產生的‘化學反應’,恰如兩塊火石擦出的火花。若沒有後續的交流,就如火花沒有落在火絨上~~~或者更慘,落進了水裏:)
下麵這兩段隨感是在清談天地跟一個MM的音樂小說電影評論貼的。我們聊了‘挪威的森林’、‘色戒’:
(1)
這首歌(When You Say Nothing At All)聽過,很甜美。的確把那種任何字典都無法定義的感覺演繹得很清楚又很朦朧~~~無法定義是因為這種感覺非常特別,隻有當事者知道其滋味。而且因為特別,所以沒有可比性。
還記得我以前戲作的‘曖昧新解’嗎:
曖:有愛的日子;
昧:日子裏的未知。
愛如陽光,未知的是風雨。一顆情種破土出芽,若得陽光充足,風調雨順,自然茁壯生長開花結果~~~其實在陽光照不到的角落也一樣的,無非花兒小些果實癟些罷了。然後就是柴米油鹽,居家過日子了。
永澤不是居家過日子的男人,初美則除了愛情這棵樹再看不見人生的其它風景。所以最後隻好把精致的自己掛在已經枯萎的樹上做殉葬品了~~~
“有些人,注定是要相遇的。一旦相遇,就一定會有一個開始,怎樣的結局並不重要。”
真是這樣! 你看易先生和王小姐,若不是命運的一係列安排,如此不同的兩個人,生命的軌跡怎能有機會交合到一起?在那樣的年代,那樣的背景~~~凡是能客觀看問題的人都會承認,兩人之間是動了‘不該動’的真情。這就是這首歌裏唱的罷:
Old Mr. Webster could never define
What's being said between your heart and mine
我還是覺得,人生應該是一個看風景的過程。當然我們自己也是風景的一部分,被人看著。雖然時間的路是單向的,我們不能真的走回到過去。可別忘了我們有照相機錄音機啊~~~閑遐時泡杯好茶,聽聽老歌,翻翻舊照片~~~你會覺得,花兒會凋,陽光卻永不褪色:))
這也是一種刻骨銘心啊~~~就像那首歌裏唱的:愛過,夫複何求。
(2)
偶開始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才讀了第一章第一節。其中說:
‘如果永劫回歸是最沉重的負擔,那麽我們的生活就能以其全部輝煌的輕鬆,來與之抗衡。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慘,而輕鬆便真的輝煌嗎? ’
問得好! 你對初美感興趣,我卻對那個玲子感興趣。對那些自殺的人來說,死未必悲慘,生難免沉重。
但我認為‘沉重/輕鬆’都跟‘愛/情’一樣,隻是人生的一種曆程。
我們追求幸福,但也得學會承受痛苦。道理很簡單:沒有風雨,哪來的彩虹?
讓你的心裏充滿陽光,愛便無所不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