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話三千

念去去千裏煙波 暮靄沉沉楚天闊
個人資料
正文

Picasso: Love & War 1935-1945

(2006-07-05 19:31:09) 下一個



    正打算買票去看這個展覽。

    不過,昨天下午拿到了一個cocktails and private viewing的邀請,下周五下班之後可以帶一個朋友去,yippee... 
 

19351945是畢加索和多拉(Dora Maar)那段瘋狂、混亂的關係最激烈的時期,然後有了Weeping Woman.
   
不懂畫,卻多少知道畢加索和多拉的故事。
   
一個有才華的女人碰到了一個更有才華的男人。這個男人是個牛頭怪,而女人從此將自己禁錮起來,成為心囚。 
   
   
小時候讀著他們的故事,遠遠地觀望,浮光掠影般地一瞥;而如今,就在動手打這些字的時候,突然有了點領悟。等看完展覽之後,如果還有感覺的話,會寫點感想。 
   
想著畢加索,不免想到那時看過的一係列書籍和雜誌,《世界之窗》、《環球》、《藝術世界》,等等等等....藍色時期,粉紅色時期,立體主義時期,這些東西又撞回腦中來了。
   
好像是上輩子的事了。  

看著底下的這副畫,是被愛情逼瘋的女人的眼淚,成就了男人的靈感。
    藝術的美滿,人性的哀傷。
    還有我隱隱而起的思緒翩然。



 
Pablo Picasso
Spanish 1881–1973, worked in France
Weeping woman 1937
oil on canvas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楚天碧靄 回複 悄悄話 罷了兄,謝謝分享。

這次將要去看的畫展裏的重頭部分就是《格爾尼卡》,因為有了其他同時期的照片來補充,對理解這幅畫可能會有點幫助。
因為畫讓人明顯感受到晦澀絕望,所以格外有了點期待。這是種相當矛盾的感覺。

我也挺喜歡《拿煙鬥的男孩》這幅畫,很輕柔,很內斂,色調帶著恰到好處的blue,男孩的眼神沒治了。這幅畫可是天價啊,嗬嗬,:)
罷了 回複 悄悄話 沒想到楚天妹妹也喜歡西洋畫,大有相見恨晚,逢知音的感覺。喜歡就是懂,有了喜歡才會懂。我喜歡的西洋畫家中有畢加索,印象派畫家莫奈,後印象派畫家高更,表現主義畫家梵高和野獸派畫家馬蒂斯。

比較欣賞畢加索早期的作品,和喜歡那幅《拿煙鬥的小孩》,不僅喜歡它線條柔和顏色溫暖,更喜歡男孩充滿了早熟的憂鬱和敏感的神態,使我想起了少年維特。《穿披風的女人》也不錯,畫家的風格逐漸從西班牙向藍色時期轉變;喜歡它簡明的色彩,粗狂有力的線條,以及對人物情感特征的注重和傳達。也喜歡《女人和花》,喜歡它優美的色調,綠、紫、橘黃、橘紅都用得非常出色。他的經典之作《羅浮宮》更是畫得無比靚麗,浮華,嫵媚,充滿了生命氣息。他的《迷》也是我喜歡的作品之一,《迷》就像我們生命一塊塊拚圖,支離破碎重重疊疊,平麵和立體混合為一,大有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韻味。

畢加索繼承了西班牙風格,他早期的畫中充滿了鬥牛士的堅韌和鋒芒。他還是法國共產黨員,可見有著一顆熱烈充滿熱情的心。從他畫中的幽默尖銳,我們可以看出他受了不少黑人原始雕刻藝術的影響,他逐漸意識到藝術家沒有必要一定要如實反映所看到的東西,但一定要反映所感覺到的東西,所以可以讓物體變形,取消透視法,在同一畫麵上可以從許多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風格和材料來表現物體。

由於朋友的死,他的畫進入藍色時期,多以貧民為主體。說實在,不太喜歡他藍色時期的作品,他的《姐妹倆》、《擁抱》,充滿了悲傷淒涼的藍色調,表現出人物太多的失望、不幸、痛苦和災難。還有那幅《老吉他手》,過於悲觀晦澀,讓人看了心痛、絕望。最不喜歡他的作品《格爾尼卡》,畫太立體、太現實、太超現實主義、太抽象、太晦澀難懂、太怪誕離奇。

喜歡莫奈的動感和氣息,高更強烈的線條和色塊,梵高火一般的熱情和極端的個性,以及馬蒂斯誇張、簡潔、結實的風格。

不好意思,也附庸風雅(“鮮咯咯”)一下。
楚天碧靄 回複 悄悄話 嗬嗬,以前也是不喜歡這種誇張的作品,最近好像稍稍有點變化。自己也覺得有點奇怪。看畫,品音樂一直很感性,可能是心情使然。

如果一定要說喜歡哪種畫派的話(其實真正一點都不懂),還是比較喜歡兩百年前印象派的幾位大家,猶喜歡莫奈、雷諾阿和凡高。

不過能夠近距離的欣賞一下畢加索的畫也是個美事,畢竟是一位天才級別的人物。這次畫展裏還會有不少多拉當時拍的照片,挺想看看這個才女的作品。

嗬嗬,算是附庸風雅一下吧,:))
清靜蓮花 回複 悄悄話 嗬嗬,不知怎麽搞得,沒法喜歡二十世紀的所謂現代派的作品,看著不舒服。Picasso的名氣和才華無庸置疑都很高,就是喜歡不起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