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137)
2006 (149)
2008 (38)
《百年孤獨》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插了10年有餘。一直猶豫著,猶豫著。原因種種,或是因為聽說小說晦澀難懂,或是因為有“書非借不能讀也”這句老話在作祟。
然而,3周前,突然似想通一般,毅然決然地打開扉頁,決心將它啃下來。
讀了沒幾頁,我就喜歡上了這本書。實在有點惱怒自己當初怎麽就真的以為這本書是天書了。
不是讀中文出身,平時也不通文學理論,嚴格說來應算是不學無術之人,可是讀故事的感覺還是有點。
即使布恩地亞一家六代的名字顛來倒去的循環著,依舊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華麗想象所吸引。夢幻與現實,曆史和神話,政治與人性被他神奇卻又輕巧地把玩著。說他是超現實也好,魔幻現實也好,加西亞的筆輕若鴻毛地描述生活,描繪欲望,刻畫人性,而力透紙背留下的卻是一種反思,反思文化、反思社會、反思道德、反思曆史、反思思想演化。
所謂的孤獨,百年孤獨,隻不過是一個表相而已。孤獨不是因為孤獨而孤獨的。個人的孤獨,家族的孤獨,城鎮的孤獨,乃至國家的孤獨,都有那麽一股子凝重在。當最後,馬貢多在大風中變成粉塵,倒是有點“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幹淨的”孤寂味。
當作者盡情揮灑他的想象時,我一路跌宕起伏在他營造的氣氛中。讀來很有回味。
覺得有那麽點對不住當初送我這本書的那個男孩,這本好書,我怎麽會讓它在塵土中蒙了十年?!
馬爾克斯的筆舉重若輕,令人佩服。您推薦的這本書,有空一定找來閱讀。謝謝你,:))
讀百年孤獨已經是十八年以前的事了,中文的,書隻讀了一遍,記憶卻是深刻的,記住的不是情節,而是讀書時聯想出的畫麵,我好像看到了那個家族代代遺傳的那雙眼睛,足以見寫書人的功力。讀了這本書後我理解了諾貝爾文學獎的一個基準,不管是寫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好或是不好,一定要讀出作者是深深愛著自己國家和民族的那顆心。
還有另一本《霍亂時期的愛情》也非常好看。
我來是要親親楚天姐姐的.楚天姐姐是世界上最最好的.
哈哈。。。小丫頭回來了。
大家好!
還記得年少時的夢嗎
像朵永遠不調零的花
陪我經過那風吹雨打
看世事無常
看滄桑變化
那些為愛所付出的代價
是永遠都難忘的啊
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
永在我心中雖然已沒有他
走吧走吧人總要學著自己長大
走吧走吧人生難免經曆苦痛掙紮
走吧走吧為自己的心找一個家
也曾傷心流淚
也曾黯然心碎
這是愛的代價
也許我偶爾還是會想他
偶爾難免會惦記著他
就當他是個老朋友啊
也讓我心疼也讓我牽掛
隻是我心中不再有火花
讓往事都隨風去吧
所有真心的癡心的話
仍在我心中
雖然已沒有他
愛是什麽,罷了兄一定比我懂得的多,就連我這個愚陋的人也為愛傷心流淚、黯然心碎,也明白你為什麽說:“最大的遺憾是我帶不走的隻有愛”。
唯有孤獨是我永遠的朋友,在孤獨中我開始認識自己,學會了和自己的心談話,學會了聆聽,聽音樂、聽歌、聽詩、聽畫、聽佛說法、聽聖人講道。。。有一天突然發現,孤獨的時候原來是自己的心最快樂的時候。也盼望有一天能有個人和我一起分享這樣的孤獨,人生得一知己足已,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楚天推薦的這本書我一定會看的,看了之後有什麽想法再告訴你們吧。
即便從蠻荒一路走來,人類的進化和發展都無法將孤獨驅走。我們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注定孤獨。
人的思維萌生、看法形成、觀念定型,一切的始和終隻有自己才能完成。沒有旁觀者,沒有提醒者,憑著每個人的感悟能力,我們一個個從那遠處的黑暗中踽踽而來。
於是,我們每個人享受孤獨,我們因為它而渴望外界的擁抱,也因為它而富足。
......................
我從沒有好好思索過人的終極歸宿。而我卻相信孤獨並不妨礙人的靈魂擁抱永恒。因為,孤獨也是永恒的。
.....................
天堂是個極美的概念。用這兩個字便讓人對那邊的世界充滿敬畏:那個我們現時無法想象的空間。於是,因為它的存在,人生的盡頭有了另一個開端。
.....................
無法不去想所謂的前世今生,所謂的Deja Vu,是孤獨的靈魂串門的反射呢。
嗬嗬,越說越玄,這個我不擅長啦。
打住。
孤獨是一種偉大的感受,隻有心靈和頭腦豐富的人才能享受孤獨的感覺。它絕對是一種陽春白雪般的感受。我想人最孤獨的時候莫過於來到和離開這個世界,離開時會更甚一點。來到世界是我們的智力不足以去了解和感受孤獨,但我們麵對死亡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們是孤獨的。我們的內心充滿了對親人們的不舍和對那個未知世界的恐懼。我想沒有人想死,即使想去天堂的人,也是希望能活著走進去。
我認為死在美國的人會少一些恐懼,也許是因為這兒大多數的人都有宗教信仰,或是因為他們與生俱來的樂觀性格。因此,死亡也變得不淒慘了,死亡也成了詩,是生命化入永恒的延續。看看那些公園般的墓地,處處樹木幽深,花草葳蕤,一座座墳墓都是優美的藝術品。死亡雖然不再使我們孤獨了,但遺憾還是有的,最大的遺憾是“我帶不走的隻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