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碰上了印度“憤青”(原創照片)

(2008-01-27 01:38:58) 下一個
在世界各地旅行還從來沒有碰到過對中國人有敵意的,至多是莫名的歧視或不屑一顧。然而兩星期前在印度出差卻讓我體味到印度社會中對中國的敵意元素。

印度是個高度等級化的社會,Caste system 至今在人們心中及社會生活中留下深刻的印跡。受過教育和未受過教育的差別遠遠大於中國人的概念範圍。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就在今天印度40%的成年人不識字。大多數印度人都沒出過自己居住的邦。印度以其多元化的民族結構和二十幾種官方語言出名,了解之後才知道,這就象秦始皇統一前的中國,各小國有自己語言,製度。印度在被英國殖民前從來沒有統一過。但是不管怎麽說,今天的印度社會給人的印象還是很和諧的,也許也是等級製度的結果。安於現狀,“法官的兒子總是法官,賊的兒子總是賊”。

與印度的同事們聊起來,不免會把中國和印度相比較。以後會慢慢整理出頭緒來與大家分享。他們中很多都來自與印度南部,吃素為主,性情溫和,不象北印的人好鬥。從他們身上自然很難看出對中國的敵意因素。Bangalore 的IT 精英還是見多識廣的。不少還是來自最高等級婆羅門的。

在上周末去Mysore參觀的路上,開始與為自己開了一星期車的司機攀談起政治。(印度租車包括一個司機)。在談到印度與其他大國的關係時,司機侃侃而談。尤其是中印關係(他以為我是新加坡人,因為我搭乘的是新加坡航班),這也讓我著實了解了為什麽不少印度人對中國沒有好感。沒想到印度憤青就在身邊。 聽他的論述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 中國幫助巴基斯坦並以此加深兩國矛盾,鉗製印度
- 中國口上說支持亞洲多極卻反對印度聯合國入常
- 中國是印度獨立以來最近一次戰爭的敵人

說白了,中國是印度強國路上可看得到的最大絆腳石之一,因為印巴衝突對於印度來說就象中國的台灣問題。細心想來,在中國大眾中還很少有人對印度有敵意或戒心,大家都不當回事兒。沒有人對同印度之戰有多少印象,談得多的是韓戰和越戰,當然還有抗日。是不是中國憤青的反日情緒也出自同樣的邏輯呢?

聽到印度憤青的一番“高論”,我倒沒任何興致反駁或爭論,等哪天更多的印度人走出國門來中國看看,聽聽中國人關心的議題就不會這麽鑽牛角尖了。如果說開放後中國人的自信心在慢慢成長,那印度大眾的自信比較起來還更有待提高,也許是因為當今的印度社會還是相當閉塞的。

出現憤青的最終因素看來還是國家不夠強大,以至隻能通過宣泄來表達不滿,而不是用經濟政治軍事手段來達到威脅就範的目的,無法通過文化的交流來達到溝通和理解。

2006-12-22
以下是06年底在印度 Bangalore 所照的幾張原創照片。

晨曦中的菜販子






汽車總站



站前市場



中心綠地



政府部門隻用老牌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