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時空

時光如水,瞬間流逝,刻木成文,永銘於心
正文

我們從這次申訴哈佛中學到什麽?(圖)ZT

(2015-06-03 10:20:24) 下一個

我們從這次申訴哈佛中學到什麽?
文/草茅

 
過去半個月發生了什麽?


 


最近,美國華裔社區最大的事件是什麽?毫無疑問,是64個亞裔團體集體向司法部和教育部民權司提起行政申訴,要求調查哈佛大學招生程序中是否存在違法的“種族配額”。這也是近20年來亞裔社團在追求平等教育權益方麵最大的聯合行動。

5月15日,亞裔團體在華盛頓特區舉行新聞發布會,華裔、印度裔、韓裔、巴基斯坦裔團體共同發聲,是一次罕見的跨州、跨族群、跨階層的集體維權。這次集體申訴,已經邁出了美國亞裔運動史上的一大步,亞裔社區作為一個整體,發出了有力的聲音。

時至今日,這次申訴也已經取得了第一步的成功:申訴引發了美國社會的大討論。主流媒體NBCABCCNNFoxNewsMSNBCNPR等電視廣播媒體,以及APBloomberg
News
New York TimesWSJ, Washington Post, New York
Post
The GuardianCNBC Asia等主流媒體和不可勝數的國際媒體都圍繞該話題刊發報道或專欄文章,一時洛陽紙貴。


在媒體報道之外,政界、學界、民權人士的聲援日廣,前勞工部長趙小蘭,紐約州前副州長 Dr. Besty
McCaughey, 非裔學者Jason L. Riley等多位知名人士抨擊美國名校招生中存在的畸高標準。就像這次申訴的帶頭人之一,佩斯大學的李春燕教授所說,這一事件給很多同胞們敲響了警鍾:“它讓很多人都睜開了眼睛。”

 這次申訴運動又有什麽獨特之處?為什麽一向“安靜且害羞”的亞裔群體的一次集體發聲獲得了熱烈回應?以下也許是這次以及未來維權行動的寶貴經驗。

 一、單幹不靠譜,組織力量大

人們常形容亞裔族群是一盆散沙,在很多人的生活經驗中,各掃門前雪是常態,凡是個人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是永遠的難題,不如吃暗虧,低頭刨食。因此,在過去發生的維權行動中,常常是孤軍奮戰、雞蛋碰石頭,時間、精力、能力、金錢成本一旦不濟,先行者就隻得折戟而返,不了了之。

這種尷尬的局麵,是華裔公民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參與度不足的後果。盡管亞裔已經生活在自由、民主、法治的社會,但公民權利的伸張還遠遠不夠,而組織化維權,正是當前亞裔社區經曆長久蟄伏而終於興起的一種趨勢。

這次組織化維權,聯合了全國眾多的亞裔社團,故能集思廣益,調用各方麵的精英和資源,由一個統一的組委會來製訂目標和策略,同時引起了廣大的認同和參與,因此具有空前的執行力和影響力。人們終於發現,孤立的個體行動的上限最多是自保,而組織起來的公民,才是生機勃勃的力量。

在這次維權行動中,華裔社區成了領銜主角,不同團體的帶頭人和廣大義工們自發、有序、平等地組織在一起,高效地協作,彼此鼓勵、彼此體諒,共同推動族群福祉。不覺中,未來亞裔社區表達和行動的路徑已經清晰顯現。

 二、把豆腐腦吃法都不一樣的人們團結在一起

亞裔社區的複雜,一向在於缺少共識。

且不論韓裔、日裔、印度裔、巴基斯坦裔、東南亞裔的千差萬別,僅僅華裔社區內部,利益和立場都千頭萬緒。可以說,一碗湯圓、豆腐腦都不止甜鹹兩種吃法,對於如何達到一個目標,更有千萬種思路。在以往的維權中,不等對手回應,內部常常已經爭破頭。

因而這次維權行動,亞裔團體將所有的目光聚集到一個簡單事實上:哈佛招生中到底有沒有使用種族配額?這樣一來,所有的頭緒都指向同一個是非題。這使得情緒少了,偏狹少了,所有人都在談證據、談邏輯,因而從激進到保守的不同光譜中的人們,都能夠為一個目標服務,也就少了很多不必要的口水。

 在共同訴求的前提下包容差異。無論文化、收入、教育、信仰背景如何,一個共同的訴求就是權利平等。這不僅是亞裔的訴求,更是美國社會的支柱之一。如組委會的一位同仁在新聞發布會上所說,希望“這些常青藤學校不要再歧視亞裔,當然也不要歧視任何人”。在全社會共識之上,再追求現實、合理的目標,才可能獲得現在的大量關注和支援。

 三、亞裔的權利早已寫在法律的案卷上

過去,亞裔社區總被詬病不能玩轉美國社會的遊戲規則。這種批評多指亞裔社區不擅長使用憲法、法律和程序來保護自己的權益。

 美國是一個價值極其多元的環境,此之蜜糖,彼之砒霜。而隻有憲法和法律是通行的規則和底線。反觀當今美國的維權運動,主要依靠法律和程序解決,即使是政治力量,也必須在法律框架下運行。而憲法和法律外的訴求很難實現,也難以服眾,相助者必寡。

現代美國最重要的維權運動就是非裔的平權運動,其勝利是以國會通過《1964年民權法案》、宣布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為非法,並賦予黑人擁有平等選舉權為標誌的。而《1964年民權法案》又以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為源流。可以說,亞裔的一切權利,早已一字不差寫在法律的案卷上。真正的維權必然是以法律為依據,伸張合法權利。

因此,這次維權行動,並不是反對《1964年民權法案》和《平權法案》。事實上,亞裔社區也曾是平權運動的受益者,在20世紀60年代,受益於以上法案,亞裔在大學中的比例開始明顯增長。而這一次,亞裔團體申訴的依據,也正是這些法案,以及相關判例。2003年,最高法院曾以頗為僵持的5-4投票結果判定,大學招生中可以將種族作為考慮因素之一,但不能作為主導因素,也不能使用“種族配額”。

這次申訴行動的議題,就是依法反對在高等教育中以種族為主導的對《平權法案》的錯誤實施。也正因訴求合理、合法,不論國內國外、不論左中右的主流媒體才爭相報道並持續關注。

加州華裔團體The Orange Club的負責人Alex Chen說,“加州SCA5法案觸發了華裔在政治領域建立自我保護機製的意識。而本次亞裔哈佛申訴則是華裔在法律領域建立自我保護機製的一個開端。”

四、      自己找出路,歡迎搭便車


從這次維權行動,可以看出成熟的社區中熱心義工和普通大眾之間的良好互動。The Orange Club的負責人Alex
Chen認為最勞苦功高的是草根義工們。這次遍布全美的大量義工在完全沒有資金支持的情況下,“不等不靠、自行組織、獨立操作,憑借自己的智慧、汗水和激情,以最小的成本,激起了美國社會各階層對亞裔入學歧視問題的強烈關注”。所有帶頭人和義工都秉持公心、能者多勞,為亞裔學生而奔走發聲,幾乎把自己工作以外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貢獻出來了。他總結這次申訴是“華裔草根義工,出奇謀、發奇兵、建奇功!”

此外,過去諸多的維權運動中,帶頭人經常害怕搭便車的人太多,最終將自己拖垮。這很大程度上正是因為組織化不夠、共識不足、法律意識不強所造成的。其實對於公民運動,多數人注定隻是搭便車的——很難想象工作日大家都不上班,一年到頭去抗議。換個視角看,所謂公共事務,本來就是為了搭便車的人發起的。就像廣場上的水龍頭和鮮花一樣,不論付的稅錢多少,都能享用、都能欣賞。 維權和政治行動的目的是公共福祉,是關於幸福的陽光事業。搭便車的人越多,就越多人受益,說明這個議題的公共程度越高,運行起來支持力量也就越大。

這次行動,喜見眾多未能加入行動的公民通過理解、信任和支持來回報義工們。從這次維權起步開始,我們看得到,配合每一步行動,家長、學生、各界菁英、普通民眾都積極地參與行動和討論,把聲音傳遍社區甚至國家的每個角落。未來的行動,也需要每個公民的參與、傳播和批評指正。一旦偏離了社區中公民的利益,行動就將失去代表性,也就沒了力量。

下一步我們做什麽?

眼下,亞裔團體已經成功地提起了行政申訴,並空前地喚起了整個亞裔社區的維權意識。可以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正在創造曆史。然而,這僅僅是第一步。亞裔發聲的目的,已不僅僅是融入主流社會,更要以亞裔文化的優勢,主動出擊,影響美國主流社會。


亞裔哈佛申訴組委會已經發布了最新簡報,據悉,亞裔團體近日即將發起個人請願 (petition),從而讓不同族裔能以個人的名義也加入行動,支持向教育部司法部申訴的活動請讀者關注

與此同時,眾院外交委員會主席, 國會眾議員Ed RoyceDana Rohrabacher正在起草一份聯合聲明信函以聲援亞裔維權, 敦促教育部及司法部嚴肅對待這次申訴並立即展開調查。

下一步,哈佛申訴組委會繼續歡迎更多亞裔團體的加入,會將他們的署名補充添加到正式申訴中。

此外,組委會正在考慮正式成立一個代表所有聯合維權團體的非營利組織,繼續為亞裔爭取平等權利。


身後的長長的腳印告訴我們,隻要亞裔社區的公民團結起來,就有機會為我們的孩子們帶來公平的教育機會。現在車子已經發動起來了,大家什麽時候上車呢?

[ 打印 ]
閱讀 ()評論 (6)
評論
漢堡先生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CHLQLZ100' 的評論 : 名牌大學就職前景和一般大學相比,前景大不一樣。不是說沒有例外。
soullessbody 回複 悄悄話 easycity,很讚同你的觀點和辯論。不過想提醒你,和沒有邏輯思維的人講邏輯來辯論似乎行不通啊。
惜福666 回複 悄悄話 正是因為很多亞裔學生本身優秀但卻沒被哈佛和其它常青藤的學校錄取 才有今天的訴訟。當華裔的領導者們為我們平權利益往前衝的時候, 我們不應該在後麵拖後腿, 說風涼話。 聽過他們的新聞發布會, 他們都是非常優秀的人才,為了亞裔的平等權利,為了培養我們的第二代,他們都在無私地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 做著不懈的努力, 我們應該感謝他們, 支持他們。
CCHLQLZ100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easycity' 的評論 :
一個有理想,追求,又有能力的年輕人不需要一定要去哈佛才能成功。大學隻是人生的起點。不是人生的終點。大學校名隻是一道光環。一個人的成功在於他大學畢業以後如何走。
此外,如今最時髦的是不念完大學就綴學,自己創業。然後把公司上市或賣掉。所以,大學牌子就更不重要了
隻有中國的傳統思想會堅守:“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從而把校名看得這麽重。既然來了美國,何不入鄉隨俗呢? 請看周邊的美國人,有誰死活要進哈佛的?
easycity 回複 悄悄話 "如果學生本身很優秀,我相信哈佛會錄取他/她"
一廂情願,有沒有證據支持?“哈佛錄取的人都很優秀” 不等於“申請人中最優秀的都被哈佛錄取”

“優秀的學生不管到哪裏上了大學都能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上有成績。”
這就是以成敗論英雄了。如下的推理成立嗎? “工作上有成績的就是優秀的, 工作上有成績的來自各個大學,所以以某種神秘標準認定的優秀的學生,上什麽大學都行,都能以後幹好工作。“

”此外,上大學受教育是為了學會如何工作。“
這種把大學教育當成職業學校的觀點,哈佛有多少教授和工作人員會同意?

”這也正是目前Google 招人的基準.“
某個公司怎麽招人,跟中學生要上什麽樣的大學,大學要招什麽樣的人有多大的關係?
有多少人會說我受教育就是要成為某一個大公司或者某一類大公司的員工?有多少優秀的大學敢說他們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成為大公司的合格員工?

認為念書隻是為了進大公司的人,真的是上上州立大學就夠了。這樣的人即使上了名校,將來出來也隻是個跟屁蟲,所在公司大小不同,自身職位高低不同的跟屁蟲而已。

這次華人的申訴行動其實已經落後了,一年前就有組織狀告哈佛。很多白人支持這種行動,認為明顯地壓製某個族群或團體,受損的不隻是這個族群或團體,整個社會的道德根基都在受蠶食。公開壓製亞裔學生的美國,不但不是華裔移民當初向往的美國,也不是絕大多數土生土長的美國人向往的美國。
CCHLQLZ100 回複 悄悄話 如果學生本身很優秀,我相信哈佛會錄取他/她。在美國,學校要看到的是學生自己的理想,目標和實際努力,而不是家長的努力與意願。
此外,上大學受教育是為了學會如何工作。 上大學隻是人生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如果念書隻為了上名校,將來出來也隻是個書蟲。
優秀的學生不管到哪裏上了大學都能在以後的工作崗位上有成績。正如Google 的CEO 所講:“州立大學的優秀生和藤校出來的沒差別。”這也正是目前Google 招人的基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