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
我要感激我母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她就灌輸給我很強的自強意識。雖然我是家裏唯一的女孩子。但是母親從來沒有給過我撒嬌的機會。在我的記憶中,我幾乎就從來沒有在母親麵前撒過嬌。相反,如果我偶然流露出女孩子的嬌氣,她就會毫不留情的嘲笑我。甚至連我的名字,也像一個男孩子。
像所有典型的中國式母親,我的母親也是勤勉辛勤的。她是一個全職的醫務工作者,除了上班,回到家裏她還要做全職的妻子和母親。小事如買菜做飯,洗衣拖地,大事如看病吃藥,送往迎來,都是母親操持。至今在我的腦海中,還記得這樣一幅畫麵:寒冷的滴水成冰的冬季裏,母親在刺骨的冷水裏洗一大盆全家人的衣服。而我光是在旁邊看著,都冷得直打哆嗦。我至今還記得我當時唯一的想法就是,我長大了,絕不要母親這樣洗衣服。後來我參加工作後的第一年,就聯合我弟弟一起出錢,買了一台洗衣機。不幸的是,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裏母親依然自己動手洗衣服,除非她的身體有病不能用手洗衣。她不認為洗衣機洗得比她洗得幹淨。
母親不善於表達內心的感情。當她要體現對子女的關心時,她總是用的是命令或吩咐的口氣。例如“天氣冷,多穿幾件衣服。不然感冒了又來麻煩我!”在她看來,關心和體貼不在於說什麽,而是做什麽。這種強調做而輕視說的觀念,可以追溯到我外婆哪兒,也許更遠。而這觀念對我和我的幾個兄弟,都實在是影響深遠。我一直都認為說的好沒有用,關鍵是要做得好。這種觀念是我到了國外後才真正意識到其失誤所在。那就在於我們把“說” 和“做”不必要地對立起來,認為隻需要做得好,而可以忽視“說”。我現在想來,我的姨媽為什麽會嫁給那個我外婆和母親都不齒的男人,沒準就因為他特別能說會道,讓她覺得他是一個魅力非凡的人所以不惜一切要嫁給他吧。
曾經聽到過這麽一句話:“要改變一代人的行為模式,至少需要三代人的努力。”這是因為我們在所處的環境中生長,習慣和接受了其中的價值觀和行為方式,如果不是有外在的對照,我們根本不會察覺有什麽異樣。出國後的大學學習裏,有一次老師問我們:你一天擁抱幾次你的家人?在什麽時候你擁抱你的家人?當我的同學們熱烈地談論起這個話題時,我的心裏卻是萬般的感慨。因為我鮮有被擁抱的經曆,也鮮有擁抱他人的經曆。我幾乎沒有在我的孩子們麵前擁抱我的丈夫,也很少主動擁抱我那長大了的女兒。如果不是有機會來到國外,學習不同的文化,我也許永遠不會意識到我們表達愛的方式有什麽問題。我的母親施愛予我的方式,和她所接受的是基本相似的,而我在教養我的兒女的時候,使用的也是一脈相承的方式。這種方式對個人心智的成長發展是有很大的影響的。雖然知道我母親是愛我的,但我仍然遺憾自己缺少擁抱的感受和體會,特別是從童年時,心仿佛就被裹上了一層硬殼。隻知道堅強,不知道感動。我不會責怪我的母親,她不可能脫離她所成長的環境來教養我。但我會警醒我自己。知道自己的局限所在。從那時起我刻意地提醒自己,學習擁抱,從多多擁抱我的孩子做起。
母親給予我最珍貴的品質,我想,是自愛,自尊和開放。從母親那裏,我很小就學會要愛自己。因為母親教導我,那些企望靠自我犧牲來博得男性的愛的女人,是愚蠢的女人。她經常像和尚念經般教導我說,女人最重要有自己的事業自己的地位,你不自尊自愛,男人不會把你當寶的。她特別看不起那些為了愛哭哭啼啼要死要活的女人。說男人若是不愛你了,難道你就活不下去了不成?也許受她影響,我對瓊瑤一直都不感興趣。還有開放,我母親對新鮮事物總是抱持著開放的態度。我這點很像她,從不拒絕傾聽和了解自己不知道的話題。在這點上我父親就很不同,他會非常嚴厲地指責或批評所謂非正統的觀念,認為我母親的“馬列主義立場”不夠堅定,居然會傾向一些“錯誤,糊塗”的觀點和意識。
我母親傳統的女性美德,恐怕體現得最極至之處,是照顧我的外婆。雖然她教導我不可以為了某個男人放棄自己的事業,她卻不得不為了外婆放棄自己的事業。我母親還不到五十歲的時候,外婆的身體每況愈下,需要更多的照顧,而做為兒女的我們,也都陸續離家,母親麵臨著要麽退休在家照顧外婆,要麽接著工作而外婆無人照顧的選擇。她選擇了提前退休。其實現在看來,她根本就沒有選擇。要是接著上班,沒有外人會指責她,她隻是服從她的職責,她隻能留在家裏照顧外婆,因為這是她的職責所在,而不是選擇。
歡迎閱讀更多我的博客
家裏需要小修小補的活計全是自己動手。不僅給自己幹,有時也為女兒修建個戶外的小倉庫,維修地下室的暖氣係統,做個衣櫥什麽的,去兒子家幫助刷漿刷漆,樂此不彼。我發現很多白人太愛幹活,我都納悶兒!生命在於運動,這樣活的就長遠,是不是?
我現在也是快60歲的人,才理解老人需要什麽,需要親情,但怕攪擾,我們關心孩子們,他們生活好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可實際上總會有這樣那樣的麻煩,我們想知道,但有希望他們不要告訴我們,因為我們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幫不上什麽,反倒給自己添愁,其實還是願老兩口在一起,互相照顧,喜歡清清靜靜地日子。
不過人與人不一樣,有的老人就稀罕熱鬧,為兒女做飯洗衣,看孫女是他們生活的樂子....我隻能說我身邊沒有這樣的老人。
落實到具體上就是,中國人之間很少有親吻擁抱,但有那麽多人在默默的照顧父母,幾十年如一日。西方人親吻擁抱,左一聲‘我愛你’,右一聲‘謝謝你’,聽上去很受落,但有多少老人住在養老院裏,子女隻是打打電話,有空去看看。我常常聽到電台裏有人打電話去控訴政府要砍養老院的津貼,沒有足夠的津貼他/她父母就享受不到養老院的服務等等,我多麽多麽愛我的父母。。。說的聲淚俱下,但是他/她再說的愛父母都不會和父母同住的。這就是西方人的愛!子女有子女的生活,照顧父母是政府的責任。
我有一個朋友曾和我說她是最辛苦的一代,她的母親是最幸福的一代。她母親的上一代很早就死了(在她母親成人之前就沒了)所以她母親並沒有贍養過老人,無負擔。她和先生到了澳洲後她父母也移民了過來,接下來的十幾年都要照顧他們,一直到送終-她母親沒有照顧過上一代老人但受到了子女的照顧,很福氣。她的孩子在西方社會長大,不可能期望孩子長大後象她那樣和父母同住照顧父母的生活。所以她歎息她要養老的要養小的,最後自己老了沒人養了。
也說不上東西方到底哪種好,習慣就好,最好不要期望什麽,要不就會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