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2024 (97)
馬凱碩: 再過十年中國印度超過美國
馬凱碩再度發聲: 歐洲人是膽小鬼。亞洲人就不怕美國。
»Die Europäer sind feige«
Asien hat keine Angst vor Donald Trump, sagt Ex-Diplomat Kishore Mahbubani aus Singapur. Dass das in Europa anders ist, liege an der Überheblichkeit des Kontinents und an der Schwäche seiner politischen Führung.
參考資料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1948年10月24日—),是新加坡外交官和學者,新加坡印度人,曾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他從1971年到2004年擔任新加坡常駐聯合國代表。他擔任該職期間,於2001年1月到2002年5月擔任聯合國安理會主席。
2015年,馬凱碩在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演講時表示,美國在南海主權爭議上需要做的隻是“給自己積點德留後路”、以身作則遵循國際規則,未來20年中國會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是時候了,美國要認真計劃好如何取代中國的老二位置”,否則20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軍艦將在加州海岸如入無人之境。中國曆史上沒有殖民海外的紀錄,鄭和下西洋帶去的是歡聲笑語而不是殖民剝削,如果中國做老大,會和美國做老大的方式截然不同。他在1980年去中國時,中國很少人可以出境旅遊;但2014年中國就有1億人次出境,如果中國是西方媒體口中毫無自由的人間煉獄,那1億人就不會回去了。美國知識分子的眼界落後於塞爾維亞、土耳其、希臘的知識分子,如何提升美國的世界觀是個大難題。美國媒體自說自話令人不寒而栗,西方200年的興起並非人類曆史主線,美國媒體需要打開心扉努力認識外部世界。他認為,歐洲時代世界中心是倫敦,北美時代世界中心是紐約,亞洲時代世界中心是新加坡。
2018年6月1日,馬凱碩在長風文教基金會演講時表示,法蘭西斯·福山的名著《曆史的終結及最後之人》認為西方民主製成為政治的最終形式,催眠了西方國家,讓西方國家完全沒意識到中國和印度正逐漸蘇醒。19世紀英國掌控世界,20世紀美國掌控世界,卻不代表21世紀就會成為中國的世紀,21世紀會是亞洲的世紀。民主不會因中國崛起而結束,因為中國並非隻想著推廣共產主義,中國事實上是要複興中華。歐洲國家必須獨立發展本國,不要盲目追隨美國的政策。美國現在應該要和中國互相尊重、而不是和多國發動貿易戰激怒對方,因為中國與印度成為全球霸主以後會采取什麽樣的作法完全仰賴今天各國如何對待他們,“美國今天對中國做的事,明天就輪到中國加倍奉還”。
2020年,馬凱碩新書《中國贏了嗎?:挑戰美國的強權領導》認為,美國犯了三大錯誤:美國自認是永遠的第一大國,無法想像一個不是自己領導的世界,因此缺乏因應某天自己成為第二大國的準備;美國已經變成一個決策僵化、沒有彈性的集體思維體係,也無法從失敗中學到教訓,甚至對失敗視而不見,結果是“拿昨天的戰略打明天的戰爭”;美國自認是對世界有很大貢獻的、充滿美德的、更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此即美國例外論,但這隻是美國的自我想像而已,並非事實。在天下文化出版的該書台灣中文版序中,馬凱碩提出地緣政治三條鐵律:
“沒有一個大國會容許在它周邊有敵對的勢力存在。”
“當大國必須在本國重大利益和國際關係價值觀之間作選擇時,他們總是以國家利益優先。”
“小國經常會發現,對於周邊大國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利益,必須掌握先機、有所預見、且要時時保持敏感,才是明智之舉。”
2023年1月18日,馬凱碩在新加坡銀行2023年展望論壇演講時表示,西方國家主導世界曆史的時代已步入尾聲,但西方國家仍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例如,亞洲是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但是“國際上主要的金融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最高負責人必須是歐洲人、世界銀行行長必須是美國人,而有40億人口的亞洲卻沒有當選的資格”。未來將是一個新的“CIA時代”,即中國(China)、印度(India)、東南亞國家聯盟(ASEAN)的時代。在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背景下,東南亞國家聯盟在維持和平與創造經濟增長上均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中國和美國正在展開有史以來最大的地緣政治競賽,美國已經意識到它隻有十年的時間來阻止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
20世紀30年代,英國領導人為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推行綏靖政策。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1918) 給歐洲帶去了沉重的災難,造成數百萬人死亡。戰爭期間的慘痛損失導致英國在心理、經濟和軍事上都沒有為歐洲的二次戰爭做好準備。
考慮到英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其針對納粹的政策就顯得十分重要。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英國即使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也是世界列強之一。大英帝國當時統治著全球百分之二十五的人口。此外,1930 年代,全球百分之二十的地域都在英國的控製之下。
納粹對歐洲和平的威脅
作為納粹德國領導人,阿道夫·希特勒(1933年至1945年在任)奉行侵略性的外交政策,無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確立的國際邊界和協議。
納粹企圖通過推翻《凡爾賽條約》(Treaty of Versailles) 恢複德國的大國地位。該條約試圖限製德國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它要求德國為第一次世界大戰負責,強迫德國支付戰爭賠款。條約還削減了德國領土,限製了德國軍隊的規模。納粹計劃重建德國軍隊並奪回失去的領土。然而,希特勒和納粹的目標遠不止推翻《凡爾賽條約》這麽簡單。他們希望將所有德國人集結到一個納粹帝國,並通過在東歐獲得“生存空間”(Lebensraum) 來實現擴張。
到1933年,希特勒的外交思想已從他的演講和著作中清晰可見。隻是,在納粹政權的最初幾年,他試圖擺出和平領袖的姿態。
英國對納粹外交思想的認知
1933年,英國政府意識到希特勒關於外交政策和戰爭的想法。同年4月,英國駐德國大使向倫敦發回了一份電報。這封電報總結了希特勒的政治論述和自傳《我的奮鬥》(Mein Kampf)。這份報告清楚地表明了希特勒利用戰爭和軍事力量重新繪製歐洲版圖的意圖。
英國官員不確定是否要認真對待希特勒的宣言,也不知道如何回應。部分官員猜測,希特勒承擔起執政責任後,其優先考慮的問題會發生變化。值得注意的是,張伯倫認為英國政府可以真誠地與希特勒談判。張伯倫希望,通過安撫希特勒(即同意他的一些要求),納粹就不會訴諸戰爭。
其他人則警告道,按照正常的國際外交標準,希特勒是不可信任的。這些反對聲音中最著名的是溫斯頓·丘吉爾。丘吉爾是20世紀30年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國會議員。他多次公開警告希特勒和法西斯主義對英國構成的危險。
英國何以在20世紀30年代初選擇綏靖?
多種因素促使英國政府推行綏靖政策,試圖不惜一切代價避免戰爭。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包括國內問題、帝國政治和其他地緣政治考慮。
英國的國內關切
英國的綏靖政策部分反應出其國內的問題,包括經濟問題和反戰情緒。20世紀30年代,在英國被稱為“大蕭條”(Great Slump)的經濟問題導致失業率飆升,經濟困境引發了街頭集會和示威遊行。
反戰情緒和對綏靖政策的支持在英國十分普遍。英國社會最有權勢的階層支持綏靖政策,其中包括著名的商業領袖和王室成員。英國廣播公司 (BBC) 和《泰晤士報》(The Times) 公開支持該政策,大多數保守黨領袖也表示支持,但溫斯頓·丘吉爾是個顯著的例外。
英國的帝國政治
英國的帝國政治也影響了英國政府對戰爭和綏靖的態度。英國的財富、權力和身份都依賴於帝國,而大英帝國則包括了自治領和殖民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依靠帝國提供資源和軍隊。如果再次爆發世界大戰,英國依舊需要依靠帝國來贏得勝利。然而,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相比,帝國的支持在20世紀30年代並不明朗。
20世紀30年代,英國政客擔心戰爭會威脅到英國與自治領之間的關係。這些自治領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西蘭和南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這些自治領在大英帝國內部獲得了很大程度的獨立。政治家們並不確定在另一場世界大戰中是否還能得到自治領的普遍支持。
英國政治家們還擔心,戰爭可能激起當時英國殖民地的去殖民化運動。英國殖民地包括巴巴多斯、印度、牙買加和尼日利亞。在英國人看來,去殖民化將是災難性的,它將導致英國喪失殖民地及其資源和原材料。此外,英國政府擔心一旦戰敗,就會在戰後的和平協議之下失去殖民地。
其他地緣政治的考慮
英國的綏靖政策也是對20世紀30年代的外交格局做出的一種反應。當時國際上最強大的國家(即美國、意大利、蘇聯和法國)都有各自的國內和地緣政治考慮。
與此同時,麵對納粹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一度為防止戰爭而成立的國際聯盟則被證明是無效的。
麵對德國重整軍備,英國對納粹的綏靖政策,1933—1937
從1933年到1937年,英國政府針對納粹德國的重整軍備采取了綏靖政策。從1933年秋季開始,納粹采取了一係列行動,表明他們不打算遵守現有條約或接受一戰後的世界秩序。1933年,納粹德國退出了國際裁軍會議和國際聯盟。1935年,納粹政權公開宣布成立德國空軍 (Luftwaffe) 並恢複征兵製度。隨後,納粹於1936年將位於德國西部與法國交界的萊茵地區重新軍事化。
國際社會的許多成員都對納粹的行動感到震驚,並對希特勒未來的意圖感到擔憂。但對於如何以最佳方式應對希特勒的外交政策,國際社會並未達成共識。
工黨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1929年至1935年在任)和保守黨首相斯坦利·鮑德溫(1935年至1937年在任)領導下的英國政府沒有選擇製裁或懲罰違反國際協定的納粹德國。相反,他們尋求與德國談判。1935年6月,英國與納粹德國簽署了《英德海軍協定》(Anglo-German Naval Agreement)。該協定允許德國維持一支規模遠大於《凡爾賽條約》規定的海軍力量。英國領導人希望該協定能夠防止英德之間的海軍軍備競賽。
內維爾·張伯倫和對納粹領土侵略的綏靖,1938年
內維爾·張伯倫於1937年5月出任英國首相。作為首相,他希望把重點放在國內而非國際問題。然而,張伯倫無法長期回避外交政策。
德國吞並奧地利
1938年3月,納粹德國吞並了奧地利,公然違反了一戰後的和平條約。對奧地利的吞並標誌納粹完全無視鄰國的主權和邊界。盡管如此,國際社會仍將其視為一錘子買賣。沒有任何外國政府加以幹預,國際社會希望德國的擴張主義就此打住。
一些人則譴責不幹預奧地利的這一決定。1938年3月,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表演講時警告說,吞並奧地利隻是納粹侵略領土的第一步。他說道:
“ [吞並奧地利]的嚴重程度絕非誇大。歐洲麵臨的是一個經過精心策劃和安排的侵略計劃,它正在逐個階段逐個階段地展開,現在隻有一個選擇……要麽像奧地利一樣屈服,要麽采取有效措施……抵抗將是艱難的……但我相信[政府將決定采取行動]……以維護歐洲和平,如果不能維護和平,則維護歐洲各國的自由。如果我們拖延,……有多少朋友會被疏遠,有多少潛在的盟友將會倒下……?”
在隨後的幾個月,丘吉爾開始倡導歐洲各國結成軍事防禦聯盟。在許多人看來,丘吉爾反對綏靖政策並一再警告提防希特勒,似乎是鷹派和偏執的。他堅持認為英國必須為戰爭做好準備,這並沒有讓支持張伯倫的保守黨同僚對他產生好感。
蘇台德地區危機
所有關於德國在吞並奧地利之後會收手的希望幾乎立刻破滅。希特勒將目光投向了蘇台德地區,這是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主要講德語的地區。1938年夏季,納粹在蘇台德地區製造了一場危機。他們謊稱該地區的德國人受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壓迫。事實上,納粹想要吞並該地區,並尋找侵占蘇台德地區的借口。希特勒威脅,如果捷克斯洛伐克拒絕割讓領土割讓給德國,就發動戰爭。
英國將德國和捷克斯洛伐克之間的衝突視為一場國際危機。納粹德國吞並奧地利時,奧地利在外交上處於孤立狀態。相比之下,捷克斯洛伐克與法國和蘇聯結成了重要同盟。因此,蘇台德地區危機有可能爆發成一場歐洲戰爭乃至世界大戰。
張伯倫與希特勒談判
1938年9月,歐洲似乎處於戰爭的邊緣。此時,張伯倫親自介入其中。1938年9月15日,張伯倫飛往希特勒在貝希特斯加登的度假別墅,就這位德國領導人提出的條件進行談判。張伯倫的目標是達成外交解決方案,以避免戰爭。
但此事仍未解決。因此,張伯倫和希特勒於9月22日和23日再次會麵。在第二次會晤中,希特勒告知張伯倫,無論是否達成國際協定,德國都會在10月1日前占領蘇台德地區。
9月27日,張伯倫發表廣播講話,解釋了他對談判和蘇台德地區命運的立場:
“最讓人覺得可怕、神奇和不可思議的是,我們之所以在這裏挖戰壕、試戴防毒麵具,竟然是因為一個遙遠國度裏我們一無所知的民眾之間發生了爭吵……無論我們多麽同情一個對抗強大鄰國的小國,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能僅僅出於它的緣故就把整個大英帝國卷入戰爭。如果我們必須戰鬥,那就必須在比這更大的問題上戰鬥。”
《慕尼黑協定》,1938年9月29日至30日
1938年9月29日至30日,一場國際會議在慕尼黑召開。與會者包括張伯倫、希特勒、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 (?douard Daladier) 和意大利獨裁者貝尼托·墨索裏尼 (Benito Mussolin)。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未參與談判。在慕尼黑會議上,張伯倫和其他人同意將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割讓給德國,自10月1日起生效。作為割讓蘇台德地區的交換條件,希特勒放棄了對捷克斯洛伐克其他領土的任何要求。戰爭暫時得以避免。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以避免戰爭為名,公然無視捷克斯洛伐克的主權。
British prime minister Neville Chamberlain (left), German chancellor Adolf Hitler (center), and French premier Edouard Daladier (right) ...
照片
張伯倫、希特勒和達拉第在慕尼黑會麵 (照片)
英國首相內維爾·張伯倫(圖左)、德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圖中)與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第(圖右)於慕尼黑會麵,以決定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攝於1938年9月30日的德國。
作者:
Yad Vashem Photo Archives
《慕尼黑協定》是英國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綏靖行為。
內維爾·張伯倫:“為了我們時代的和平”(Peace for Our Time)
張伯倫從慕尼黑會議凱旋而歸。他在倫敦發表了著名的宣言:
“我的好朋友們,這是我們曆史上第二次英國首相自德國載譽歸來,帶來了和平。我相信這是為了我們時代的和平。”
張伯倫的這句話有時被錯誤引用成“我們時代的和平”(peace in our time)。
溫斯頓·丘吉爾譴責《慕尼黑協定》
張伯倫表現出的樂觀主義並非沒有引起爭論。1938年10月5日,溫斯頓·丘吉爾在下議院發言譴責《慕尼黑協定》。他指出,這是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一次“完全的、徹底的失敗”。此外,丘吉爾還聲稱,英國的綏靖政策“嚴重損害,甚至可能致命地危及英國和法國的安全甚至獨立”。
《慕尼黑協定》的失敗和綏靖主義的終結
《慕尼黑協定》未能阻止納粹德國的領土侵略。1939年3月,納粹德國瓦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並侵占了包括布拉格在內的捷克領土。根據希特勒的說辭,納粹的下一個目標顯然是德國的東部鄰國波蘭。
納粹對捷克領土的入侵改變了英國的外交政策。英國政府慢慢開始為現在看來無法避免的戰爭做準備。1939年5月,英國議會通過《1939年軍事訓練法》(Military Training Act of 1939),這是一項有限製的征兵製度。
英國還加強了對歐洲夥伴的承諾。在納粹德國侵占布拉格後不久,英國和法國政府正式承諾幫助保護波蘭的主權。1939年8月下旬,英國和波蘭政府簽署了一分析協議,強化了這一點。英國承諾在波蘭受到外國侵略勢力的攻擊時提供援助。這份協議就簽署於在納粹德國入侵波蘭的前幾日。
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
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雖然剛剛簽署了英波協議,但英國政府仍然先嚐試采取外交途徑,為避免開戰做最後努力。納粹無視了這些外交提議。
9月3日,英國和法國政府分別向德國宣戰。宣戰將德國入侵波蘭演變成了一場更大範圍的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同一天,英國議會通過了一項全麵征兵的法律。張伯倫向英國人發表了廣播講話:
“你們可以想象,我為贏得和平而進行的長期鬥爭都失敗了,這於我而言是多麽沉重的打擊。然而,我不相信我還能做更多或更不同的事情,使結果變得更成功。
直到最後,德國和波蘭之間完全還有可能達成和平且體麵的解決方法。但希特勒不願同意。顯然,他已經下定決心,無論如何都要進攻波蘭……他的行為令人堅信,指望他放棄使用武力來實現其意誌的做法是不可能的。隻有武力能夠阻止他。”
英國政府快速在國內和整個帝國發起戰爭動員,同時對德國實行了海上封鎖。雖然德國和英國正式開戰,但兩軍之間的交戰卻十分有限。因此,這一時期也被稱為“假戰爭”或“靜坐戰”。
1940年5月,德國入侵比利時、法國和荷蘭,“假戰爭”就此結束。1939年9月,英國向法國派遣了一支名為英國遠征軍 (British Expeditionary Force, BEF) 的軍隊。1940年5月,英國遠征軍聯合比利時、法國和荷蘭軍隊一起與德軍作戰。最終,英國遠征軍撤退至敦刻爾克,隨後撤離。
由於健康問題,內維爾·張伯倫於1940年5月卸任首相一職。1940年11月,他死於癌症。張伯倫卸任後,溫斯頓·丘吉爾接任英國戰時首相。他帶領英國經曆了不列顛戰役,包括被稱作“閃電戰”的倫敦大轟炸。他製定了英國的戰時政策,並管理英國與美國和蘇聯的戰時聯盟。
在接下來五年,英國在歐洲、北非和中東與納粹及其同夥作戰。盟國(包括英國)最終於1945年5月擊敗了納粹德國。
事後視角下的綏靖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納粹大屠殺的災難塑造了世界對綏靖政策的理解。這一外交策略通常被視為實踐與道德的雙重失敗。
如今,根據檔案文件,我們知道對希特勒的綏靖幾乎注定會失敗。希特勒和納粹分子一心想發動侵略戰爭和征服領土。但重要的是記住,那些譴責張伯倫的人往往是事後諸葛亮。張伯倫於1940年去世,不可能預見納粹及其同夥在二戰期間犯下的大規模暴行。
腳注
Footnote reference1.
美國采取了孤立主義的外交策略。意大利法西斯與納粹德國是親密聯盟。蘇聯當時是共產主義國家,它與國際社會相對隔絕,且與英國關係緊張。此外,英國擔心共產主義的傳播。法國雖然希望抵禦軍事上強大的德國,但英國不同意法國的做法,因為法國希望對德國采取強硬立場,而英國擔心這會引發戰爭。
當年,歐洲主要國家達成的《慕尼黑協定》允許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這被視為鼓勵納粹德國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鍵一步。
法新社撰文指出,如今,美國總統特朗普突然繞過基輔及其歐洲盟友,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啟動談判,這引發了人們對曆史可能重演的擔憂。
“我不禁要問:我們是否又回到了193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歐盟外交政策負責人卡拉斯(Kaja Kallas)說。
“我們正麵對一個侵略者,他試圖奪取本不屬於他的土地,而談判代表——並非我們自己——在談判開始前就已經放棄了他們的籌碼。”卡拉斯說,這是“一種災難性的策略,我們正全速駛向災難。”
不過她堅定地認為,當前局勢與1938年有所不同,因為烏克蘭不會“默默投降”,而且歐洲也堅定地站在烏克蘭一邊。
“慕尼黑精神”的某種重演?
捷克總統彼得?帕維爾(Petr Pavel)是眾多領導人之一,他表示,美國不應在歐洲和烏克蘭未參與的情況下私自達成協議。“我們必須在談判桌前,否則這將是對‘慕尼黑精神’的某種重演,而捷克斯洛伐克對此深有體會。” 他警告道。
歐洲國家擔心,如果烏克蘭被迫與華盛頓達成一項糟糕的協議,那麽普京就能夠宣稱勝利,歐洲大陸就會任由膽大妄為的莫斯科擺布。
如今俄羅斯的經濟已經進入戰爭狀態,該國生產武器的速度遠遠超過西方國家。有警告稱,如果在烏克蘭問題上達成協議,那麽莫斯科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內準備好攻擊北約國家。
“不相信綏靖主義”
丹麥總理佛瑞德裏克森(Mette Frederiksen)表示:“烏克蘭戰爭事關俄羅斯的帝國夢想,事關他們決定歐洲問題的願望和意誌,我們不能允許他們這樣做。”
她補充:“當然,我夢想和平,我會盡一切努力支持和平——但我不相信綏靖主義,1938年慕尼黑的綏靖主義是錯誤的,我認為今天也將是錯誤的。”
為了確保其意見被傾聽,歐洲各國正爭先恐後地想辦法,以確保特朗普達成的任何協議都不會讓普京能進一步發動新的敵對行動。
歐洲領導人將於周一在巴黎舉行一場臨時安排的峰會,會上將討論派遣維和人員到烏克蘭巡邏以實現停火等建議。
等待他們的還有另一個問題,在一直依賴美國支撐歐洲安全長達數十年之後,他們必須回應特朗普要求北約國家在自身防務上投入更多資金的呼籲。
華盛頓也警告道,它未來將不再主要關注歐洲大陸安全,而是可能不得不把力量轉移到其他地方,重點關注中國。
(法新社)
綏靖主義(Appeasement),又譯為姑息主義、綏靖政策,指對侵略勢力作出政治或物質讓步的短視現實主義、孤立主義及和平主義政策來暫時避免軍事衝突的外交政策,常被用以指稱英國首相拉姆齊?麥克唐納、斯坦利?鮑德溫和內維爾?張伯倫在1935年至1939年間對德國和意大利實施的外交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