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515)
2009 (91)
2011 (89)
2015 (78)
2017 (115)
2018 (134)
2019 (117)
2020 (196)
2021 (159)
2022 (98)
2023 (111)
德國人老有所養,老無所憂
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
2017年,德國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21.4%,成為世界上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1歲,婦女總和生育率隻有1.5,每年死亡人口90多萬人,出生人口不足80萬人。一方麵老齡人口不斷增長,另一方麵依靠自然增長人口總量不斷下降。
德國人似乎並不怎麽擔心“養老”的問題。為什麽?
德國“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的理念是通過社會保險和福利製度實現的。其在社會福利建設方麵堪稱領先世界,是世界上最早實施社會安全保障製度的國家。德國人不僅用嚴謹縝密的思維模式創造了經濟與工業神話,也通過建立較為完善的養老保障體係,使自己國家的老人能夠做到老有所養。
德國的養老保險製度(Altersversicherung)始於1889年頒布的《養老金保險法》(Gesetz betreffend die Invaliditäts- und Altersversicherung)。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已成為很多國家建立養老保險體係的典範。德國的養老保險分為3個層次:法定養老保險、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個人養老保險。
Mit dem „Gesetz betreffend die Invaliditäts- und Altersversicherung“ von 1889 fiel in Deutschland der Startschuss für die gesetzliche Rentenversicherung. Schon sechs Jahre vorher wurde die gesetzliche Krankenversicherung gegründet und fünf Jahre vorher die Unfallversicherung.
Es war ein bescheidenes soziales Netz, das Reichskanzler Otto von Bismarck geknüpft hatte – aber es war vorbildlich in Europa. Und es war mehr als überfällig, denn die Industrialisierung stürzte im 19 Jahrhundert die arbeitende Bevölkerung ins Elend. Bismarck erkannte die Gefahr. Mit diesen ersten drei Sozialgesetzen versuchte er, die Arbeiterschaft wieder mehr an den Staat zu binden und ihre Radikalisierung zu verhindern.
德國養老保險
法定養老保險:德國居民的退休金大部分來自於此。覆蓋近90%的從業人員,由雇主和雇員各承擔一半,該險種屬強製性保險。該險是將在職勞動者的部分收入,轉移支付給已經退休者;作為繳納法定養老金的對價,在職勞動者在達到退休年齡時,同樣有權向政府領取退休金。退休金的數額取決於員工投保時間的長短和退休前工資的高低。
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實際上是法定養老保險的補充。該險完全由企業負擔,屬於自願性保險。這種保險通常作為業者吸引人才的“公司福利”。企業一般把這筆費用存入保險機構,職工退休後每月可領到企業養老金。養老保險金額因企業而異,通常情況下,企業養老保險相當於淨工資的4%。
個人養老保險:由個人自願投保,且自願選擇代辦機構。個人養老保險旨在為希望退休後獲得更多養老金收入者提供額外的經濟保障。德國的規定所有人均有權用自己的資金購買個人養老保險。人壽保險是一種既具有保險保障,又具有儲蓄性質的保險,對老年人來說也是一筆補充的經濟收入。
家居護理型養老
老年人依舊居住在自己原有的居所內,依托周邊的養老機構上門服務,並提供日間護理中心和短期托老服務。例如在護理機構每天早晨派人員上門為老人進行日常護理,在洗漱早點完畢後,老人可根據需要去日間照料中心。在那兒通常有針對老年人的不同活動,如剪紙、閱讀、下棋打牌、烹飪等活動。回到家後的晚飯洗漱及上床又由上門護理服務來完成。
老年住區式養老
德國老年住區式養老是德國近年興起的一種居家式養老模式,以養老居家服務監護式公寓為主。老年人搬離原有老舊住所,入住新購買或租賃的新建居家服務監護式公寓中,公寓整體采用無障礙化設計,另附加許多老人服務硬件設施,相比老舊住所更適宜老人養老。老人生活在社區內,不脫離社區的人際關係,而且可以在社區內組織老年人之間互助,真正做到晚年不孤單。
養老機構型養老
養老機構與居家養老根本的不同在於24小時的全方位服務,包含護理和起居服務等,且多分布在居民密集區,少數分布在郊區及度假區內。以首都柏林為例,在柏林養老機構查詢網站上隨機輸入一個柏林地區郵編,一般都可在5公裏範圍內找到50家左右的養老院。
目前德國共有1.24萬家養老機構,包括托老所、老年公寓、臨終關懷醫院等,其中以老年公寓為主。由於德國可以提供完善的居家養老服務和養老住區服務,所以多數德國老年人都在最後時刻才選擇入住養老機構。
德國還特有“時間儲存”養老製度,年滿18歲的德國人可以到老年公寓義務服務,免費照顧老年人,其做義工的時間將由老年公寓定期統計,交由政府當成一項數據儲存起來,將來入住老年公寓時,自己從前為老年公寓義務服務了多少時間,就可以享受相應時長的義務服務。由此形成了一個良好的互助循環。
三種保險製度相輔相成,三種養老模式三管齊下,從普通家庭到中產階級,再到富裕人士,都有可以選擇的模式,可以說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老無所憂。德國如此健全的養老製度不僅使退休人群沒有生活壓力,年輕人也無需為贍養老人而擔憂。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k5SAOQQRDA&t=42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