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永生與立德、立功、立言

(2021-05-09 03:25:26) 下一個

永生與立德、立功、立言

德國的主要宗教信仰是基督教。全國大約有5500多萬人信奉兩個教派中的一個, 其中約2760萬人信福音新教(由24個基本上獨立的路德教派、聯合教派和革新教派的分會組成的聯盟),2750萬人信羅馬天主教(普世羅馬天主教會的一部分,服從羅馬教宗和教廷的指導,目前德國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天主教徒),還有一小部分人屬於其他的基督教團體。

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葬禮一般都在教堂舉行。家裏如有人去世,先要與教堂商定舉喪日期,並要用適當的方式通知親友。此外,屍體要用清水洗淨,他們認為水有著無限的神力。它能淨化人的軀體、淨化人的心靈和靈魂,並能祛邪鎮妖。人降臨塵世要洗禮,離開塵世也要洗屍,洗刷塵世間的一切罪孽。

在教堂舉行葬禮的這一天,親朋好友手持鮮花或花圈陸續來到教堂。首先由牧師或神甫主持追思禮拜,參加葬禮者按事先的安排唱聖詩讚詩、奏哀樂、禱告、宣讀由喪家提供的死者生平。 教堂葬禮隻是整個葬禮的前半部分,後半部分是在墓地舉行,隻有死者的家屬、近親和親密的朋友參加,一般好友在參加完教堂葬禮後即可離去,不必去墓地。在德國,葬禮多以土葬為主,親朋目送靈柩安葬在事先指定好的墓穴中安葬。人們圍繞在墓穴周圍,為死者禱告,願他安息、靈魂升入天堂。

基督之所以來到這個世界,唯一的目的,是希望墮落的人類能與天父重歸和好,因此死後能進入天堂享永福。換句話說,耶穌聖誕的真正目的,是希望人類能重獲已失落的「永生」。永生,就是死後「永遠生存」的意思。人類之所以死後不像其它動物化為灰燼,而尚能永遠生存下去,正因為隻有人類有一個永遠不滅的靈魂存在。也正因為人類有這種永遠不滅的靈魂,所以人類才有是非善惡的道德觀及責任感,凡按照自己的良心去行善避惡者,死後將享永福,否則將遭永罰。一切宗教都有這種永福與永罰的觀念,否則不成其為宗教。換言之,若宗教不談永生問題,則已不再是宗教,也不需要宗教,宗教的核心問題,就是這個永生觀念。

西方宗教的永生觀念,從中國人的思想方式上看完全是一種譬喻(metaphor)、象征(symbol),迷思(myth),或者是西方基督宗教神學對人的信仰與其生命關係的一種建構。中國傳統文化主張不依賴靈魂不朽而積極肯定現世人生,儒家提倡的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遂成為中國人世代傳承的“永生”信仰。

所謂立德、立功、立言必然是在一個人的生前完成,或許有人於身死之後,其德、功、言才受肯定而遺惠後人,但其所遺完全是由於在未死之前的各種努力所致,而且所遺之惠依然在人間。由此可見“三不朽”所重的是現實世界,所以錢穆說:“中國人的不朽,則在他死後依然留在這一個世界內……所謂立德、立功、立言,推其用意,隻是人死之後,他的道德、事功、言論依然留在世上,便是不朽。”[1]

既然所重在現實世界,而現實世界是由人群所組成,所立的德、功、言也是就對這一人群有所助益而言,絕非離群索居,隻求潔身自好,而對蒼生的休戚漠然無動於衷者所能達致。孔子稱“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於己立己達之外進而立人達人,則其所建樹者才可以稱為立德、立功、立言,才可以不朽。由此可見“三不朽”所重的是社會群體,亦即獲得社會群體的肯定才能不朽。

王陽明的立德:知行合一。王陽明創立“知行合一”,是一種行動的儒家思想,他強調要內聖外王,達到“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至高境界。在知與行的關係上,他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裏,相輔相成,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王陽明的立功:平亂建功。王陽明不僅是一個儒家學者,還是一個戰無不勝的將才,他不僅擁有傑出的政治才能,還能熟練發揮出卓越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1516年,由於賦稅徭役沉重,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很多農民走投無路不得已做了起義軍,占山為王與朝廷對抗。朝廷派軍征伐都屢屢失利,對此明軍實在束手無策。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朝廷起用了王陽明,任命他為巡撫。王陽明初到任上,首先推行“十家牌法”,斷絕當地居民與起義軍的聯係,正所謂“攻敵先攻心”;接著針對兵源不足采取措施,招募軍隊,選練民兵;最後分析形勢,決定先易後難,先攻打較簡單的起義軍。不到兩年時間,王陽明便擊潰起義軍,解決了這個令朝廷時刻擔憂的心腹大患。

王陽明的立言:心即是理。他青年時,遍讀朱熹的著作,對“物有表裏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甚感興趣。他曾為了追尋真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然而一無所獲,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陽明對“格物致知”的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為他後來悟道埋下了伏筆。在一次被貶中,經曆過生死之後,王陽明豁然開朗,他認識到:“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究其一生,王陽明受到道家的影響要明顯多於佛家,但終究不離儒學本質。他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的思想,反對理學中通過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提倡“心即理”,堅持從心出發尋找“理”,認為“理”在人心,影響了一代哲學思想的形成。

[1]錢穆.靈魂與心[M].錢賓四全集編委會,整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8.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1)
評論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咲媱' 的評論 :

感謝評論。近日忙,改天回應。

平安!

盛友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雨弦' 的評論 :
感謝評論,近日忙。改天回應。

平安!

盛友
咲媱 回複 悄悄話 三不朽,說到底是用外在的行為的遺跡來代替人的生命本身。
人死了,但是三不朽留下了,就算永生,但是這個是個概念抽象的永生,不是生命本身的永生。

而基督教的永生,是生命本身的永生,不是‘個人行為結果’這個死物的永生。
所以基督教在乎生命的本身,因信稱義,不在乎行為。而在乎耶穌的救贖。

對於那個用水洗罪,從來都隻是儀式,是象征耶穌流血為罪人洗罪這個過程,
但是儀式有時候不可以少。就像婚禮不是結婚本身,沒有婚禮也能結婚,
但是對於一般人卻不可以少一樣。


雨弦 回複 悄悄話 請問你不是基督徒吧?基督信仰是承認耶穌基督是神的兒子,是上帝為罪人預備的代罪羔羊,相信基督的血能洗淨人的罪,因為生命在血裏。所以人死後用水洗淨,相信水有洗罪的功能,不是基督信仰的教義,也許融進了一些當地的習俗吧。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保存如下: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918/201805/28951.html

freemanli01 著作:


三不朽,中國文化的陷阱 (2018-05-23 16:25:32)
下一個

中國的宗教問題

人都有追求永生的深層渴望或驅動。
中國沒有那個基督教的上帝,無法從上帝解決永生問題。
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永生都不靠事工而達成,不需要關心世間的排名。

但是,中國不管是老毛還是其他知識份子,三不朽是獲得永生的唯一出路。
所謂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而該說的已經說了,
後麵要通過三不朽達到永生,唯一的做法就是搞事兒。
而且,在搞事時要排名靠前。

這或許就是中國從大到小都搞排名的心理原因、驅動力。
大頭跟大頭排名,小民跟小民排名。 老毛跟秦皇漢武排名。
林彪就說出普遍的大家沒有說出的看法,讓彭德懷不要搶第一、大英雄。
曆史上也用這個“爾曹身與名俱滅”,威脅別人你滅我不滅,你朽我不朽。

按說,唯物主義就是人死燈滅,死後再也沒有。
但是毛澤東又想死後見馬克思,這就產生內在矛盾和思維紊亂了。
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靠外部不朽,寄生。
毛澤東要抓住不朽,就一定不要讓別人搶走那個名號。江澤民也想曆史排名。
這種迷信的衝動,足以摧毀人的理性。

而且,進一步,為了維護這個不朽,還有一個條件,就是這個文化一定不能斷,
因為文化斷了,那麽記錄就消失了,想不朽也不可能,
所以中華文化的維護傳承,也是跟三不朽的思路密切相關的。
類似墓碑,如果人們相信墓碑的存在與否跟一個人朽不朽是相同的,
那麽看護這個墓碑就是要命的事情了。
這跟基督教那個“不朽是在上帝那裏的”不是一個概念。

個人以為,通過三不朽的努力來實現永生的方案雖然很有誘惑力,但是它是迷信。
曆史上看上去長久的東西,過兩萬年也就沒有印象了,即使過兩萬年還有記載,
過兩億年也就沒人記得了。
人為、人造的東西本性上說就是有時間限製的。
這是從可行性上來講,三不朽不可行,不能因此而不朽。

從結果上看,三不朽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很多人為了追求三不朽---就是名利,不惜製
造戰爭和政治衝突,以便自己在曆史上留下不朽的名聲。

人可以不為五鬥米折腰,不為股票折腰,但是無數“英雄”會為曆史的不朽名聲而競折
腰,就像飛蛾撲火,前赴後繼。

害怕啊,害怕了無痕跡地死去,無論如何也要折騰出一些浪花來,好壞不論的。

因為這種對“不朽”的虛假認識,把假不朽當作追求對象,
所以人們才會用木乃伊,水晶宮等等方式來試圖不朽,
不知道真正的宗教早已經認識到這種偶像崇拜是迷信,不是真不朽。

真正的不朽,是“本來就不朽”,
按佛教的說法,不是靠“做”而得,而是本來如此,人們不認識而已。
佛教說“有為法”不同於“無為法”。“本來無生,所以不滅”。
按基督教的說法,不朽本是上帝所造,本來就有,不是靠人的事功而獲得。
所以說“因信稱義”,不是靠做善事而“獲得”永生。

當人們認識到自己本來不朽,就可以安心了,愛人愛己,
然後做事的動力就不是為了攫取永恒的名聲了。

或許,三不朽就是中國的邪教、不斷折騰的根源。

因為,如果你必須通過做事來達到不朽,那麽這個事就是要命的事了。
不像別的宗教,做事(地上的事工)跟不朽沒有直接聯係,
那麽做事才可能成為一項愉悅身心的遊戲。

要命的事情,事關朽還是不朽,是沒辦法fair play的,
隻有Game,才能談得上fair play.
Game 而已。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謝盛友' 的評論 :
謝謝!
老兄大量,又感悟了一些東西,再說幾句,:)
看了孔子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覺得又有了新的理解,因為對這句話,以前的理解還多少有點功利主義色彩。就是多少有點感情投資,建立關係網的意思。
但是現在看來,也可以有更單純的含義,就是推己及人的同理心。類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你要別人怎麽待你,你就怎麽待別人。大家人同此心,坦坦蕩蕩,倒也並不是非要作為投資的概念。

如果把這句話所說做為三不朽的手段來看待,反而有利用人的嫌疑了。一旦這麽想把人做為手段來利用,那發展到什麽程度都有可能了。

如果跟朽不朽沒關係,都是自然這麽做,可能是正解。?
。。。

謝謝,對話中學習!

謝盛友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freemanli01' 的評論 :
你的分析,深刻。讀後受益。
謝謝!

盛友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按這個故事,我到更傾向於範宣子問的就是一個宗教問題,結果被叔孫豹給曲解一番,搞了一個虛假的“強烈依賴外部事功的三不朽”。
三不朽的根本是一種寄生思想,要通過在外部的寄生中獲得不朽。進一步演化,才有後來的在紀念碑上刻“永垂不朽”等等假宗教行為。然後就叫罵,你們一天天腐朽下去,我們從此“永垂不朽”。到底朽還是不朽,一輩子也都惴惴不安。某種程度上說,刻紀念碑證明自己不朽,有點像慕容複請人歌頌自己讓自己安心。

懷念一個人是可以的,但這和不朽是兩個概念。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到導航跳到搜索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國人文思想領域的一個價值命題,對於中國人的思想和人生追求有著重要的影響。

來源
前549年,魯國的叔孫豹出使晉國,晉國正卿中軍將範宣子出麵迎接,他問叔孫豹:“古人有句話叫‘死而不朽’,這是說的什麽?”叔孫豹沒有回答。範宣子接著說:“從前我士匄的祖先,虞舜以上是陶唐氏,在夏朝是禦龍氏,在商朝為豕韋氏,在周朝為唐杜氏,晉國主持中原盟會的時候是範氏,恐怕古人所說的不朽就是這個吧?”叔孫豹說:“以我叔孫豹所聽說的,這叫做世世代代有祿位,而不是不朽。魯國的大夫臧文仲死後,他所說的話世代流傳,所謂不朽,說的就是這個吧!我聽說:‘最高的是樹立德行,其次是樹立功業,再其次是樹立言論。’能做到這樣,雖然死了也久久不會廢棄,這才叫不朽。如果是保存姓、接受氏,守護宗廟,世代不斷絕祭祀,任何一個國家都有這樣的家族,官祿大的並不能叫作不朽。”[1][2]
freemanli01 回複 悄悄話 我以前寫過一篇關於這個題目的文,互相參考一下:)
《三不朽,中國文化的陷阱》
https://blog.wenxuecity.com/myblog/56918/201805/28951.html

三不朽,不一定是孔子的核心概念。也可能是有些人附會,說這是儒家的概念。
按老子也有《死而不亡者壽》,我到更傾向於認為老子說的和基督教說的是一回事,就是死後沒有真正的消失,也同於佛教說的,“悟無生”,所有的宗教,都是指明真實的不死。
他們都強調“不朽”不是通過事功來獲得(比如路德宗也是如此),這樣人們才不至於在地上拚命折騰來試圖獲取不朽。
。。。
像這個三不朽,其實是一種扭曲,而且這種功能扭曲的解釋,會讓人“拚命做點什麽,以便不朽”。這是“大躍進、拔苗助長”各種瘋狂舉動的心理根源。

趙登禹路 回複 悄悄話 此中允有深意,欲辯當已忘言。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