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德國教育(4):中學

(2008-06-14 12:25:23) 下一個



德國教育(4):中學

(本係列應國內教育學院聯網編寫)


作者:謝盛友


在德國,多數成績普通的小學畢業生進入學製5年的職業預校,畢業後多接受職業教育,成為熟練的技術工人、技師和繪圖員等,其中也有少數人通過努力進入大學深造。
小學成績中等的學生一般進入實科中學,6年畢業後就讀專科學校。他們畢業後主要當護士、試驗員或銀行職員等,也有的經過文化補習和通過資格考試後進入應用技術大學,畢業後成為較高級的技術人員。
小學成績優秀、能力較佳和表現良好的小學生才能進入學製9年(現在改為8年)的文理中學,這類學生比例隻占30%左右。9年後(也就是說,文理中學畢業時小孩已經19歲了),他們可通過畢業會考,獲取直接進入大學的資格。也有些文理中學的畢業生並不急於上大學,而是根據自己的誌向接受職業培訓,積累一定實踐經驗後再上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製主要是從中古世紀以後開始發展,起初,受教權隻屬於貴族以及神職人員,隨後才逐漸普及至一般人民,使全民教育體係的發展興盛起來。而義務教育的傳統則是建構在馬丁•路德思想的影響下,普魯士王國是世界上最早設立國民教育係統的國家之一。當時的Volksschule課程是一個8年的教育,並提供當時早期工業化世界的所需,同時也因為新人文主義的產生,影響到學校教育發展的方向:閱讀、寫作、算術,以及道德、責任、軍訓等。上層社會和富裕階級的小孩通常進入4年的私立學校並接受一些大學預科的課程;而一般大眾則幾乎無法進入中等學校。

拿破侖戰爭後,普魯士引進了教師需要國家認證的資格(1810年),這提升了教師的教學水準。1812年,普魯士開始設置中等學校的升學考試(這在1788年已被發明);到了1871年,整個德意誌帝國都接受了這種製度。
1871年後,德國的學校教育開始變得較係統化和國家化。更多的學校被建立,用來訓練教育良好的年輕人。

德國在學校裏是不允許進行愛國教育的,也不允許統一校服。但是,沒有愛國教育,我發現他們非常地愛國,愛人,愛鄰人。1990我驚人地發現,德國獲得世界杯冠軍後,深夜狂歡,我觀察到,幾乎每家每戶有德國國旗,每個人都會唱德國國歌。德國人盡管平時不愛說話,思維比較死板,但是,他們很樂意助人。

中學裏,到11 年級仍然采用6分製。成績比較好的小孩,到9年級之前,上課和完成作業比較容易。10年級淘汰率比較高。12和13年級是文理中學的大學預科(Kollegstufe),采用15分製。
在這個階段,授課方式采取課程製Kurssystem,也就是學生可以依據其喜好與發展方向自由選擇學習課程與重點科目,並以此作為進入大學院校的準備。學生要選擇兩門重點課程(Leistungskurs),我兒子選擇的是數學和物理。自己選定的重點課程,一般跟以後上大學想學的專業一致。

文理高中與綜合高中的高年級均具有相同的資格條件進行高中的畢業考。除此之外,因為愈來愈多文理中學畢業生選擇進入職場工作或是繼續接受職業教育,所以許多文理高中也針對新興職業或熱門工作需求的重點科目進行發展,以縮短在校學習的年限,並將原先的教學方法做更新,來因應學生意願與社會需求的新趨勢。

值得說明的是,德國的中小學教師是公務員,個別例外。關於教師,等以後寫大學師資教育時才敘述。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德國男生有服兵役義務,現在為期10個月,我們仍然是中國國籍,所以,我兒子今年秋季就可直接(不用服兵役)進入大學讀物理。


寫於2008年6月14日,德國班貝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