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盛友文集

創業,閱讀,思考,寫作
個人資料
謝盛友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花大錢讀大學做大事

(2008-01-05 08:15:12) 下一個

作者 : 謝盛友


小妹上海中學的高中同學遠道從美國到德國班貝克這小鎮來看望她。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小妹這位同學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小夥子。他上海交通大學畢業後,先工作了五年,然後靠自己的儲蓄和向朋友借款,1999年赴美國世界名牌大學康奈爾大學攻讀MBA,畢業後在美國可口可樂公司總部做審計工作。
出自名校而現任大公司高職的小夥子一點也沒有架子,與他聊天後,我腦海裏至少兩個舊觀念被顛覆。小夥子是一個獨生子女,常人認為,獨生子女嬌生慣養,盡管讀書成績好,但脾氣可能是小皇帝一樣糟糕。這位小夥子不但讀書好,而且脾氣也特別好。一般來說,獨生子女因為從小到大,樣樣事情被父母或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包辦,所以長大後,獨立能力很差,但是,我跟前的這位小夥子不一樣,他一個人在美國,炒菜做飯燙衣服樣樣家務事他都會、都可以做、都願意做。
我讀過一些心理學的書,小孩性格的形成,影響最大的年齡段是十歲至十四歲的時候,這時候的教育,當然包括言傳和身教,作用最大。看到眼前這麽出類拔萃的年輕人,我並不妒嫉他,相反,我對他的父母(或是那個年齡段帶他的親人)十分崇敬和佩服。我沒見過他的父母,但是,我可以想象得出,他父母在他成長過程中,付出的勞動是如何艱辛。
在我們的麵前,小夥子毫不諱言:“中國的教育太死板,讀死書、死讀書,天天打題海戰役,有什麽用?高分低能!我讚同,中國的小孩讀完高中畢業就到美國留學,學一些有用的東西和本領。”
我不完全苟同小夥子的觀點,也反對他這種對“小留學生”狂熱的火上加油,但是,仔細想來,他的話有一定的道理。中國式教育的確呆板,往往隻是考試的較量、分數的較量,缺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西方教育鼓勵思考、開放式的討論和實際應用,中國教育則側重於鼓勵知識的記憶、理論的掌握和對付考試。
與西方學生相比,中國學生則花很多時間記憶和掌握理論知識以應付讓人膽戰心驚的閉卷考試,這種閉卷考試鍛造出了擅長考試的中國學生。許多人爭論說中國學生基礎知識比西方學生紮實,但是,如果基礎知識不能夠很好地應用到實際中來解決問題,要這些基礎知識又有何用呢?西方教育主張培養學生的多方麵的興趣並發掘學生的潛能。
德國大學生可以選擇他們所喜歡的任何課程和專業。中國的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後,往往奔波於狹窄的“基礎知識”的海洋中,就算有參與社會工作的機會,也無暇顧及。在少數“基礎知識”領域,中國學生可能確實比西方學生紮實,但論起綜合素養,可能中國學生就要比西方學生差得多。這種綜合素養的培養,不僅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潛能,而且能夠開拓思維、豐富思想、傳承文化。 但是,中國式的教育是否真的失敗,到國外留學是否越小越好,有待研究,不能現在就下結論。最近  PISA測試得出的結果,美國並非在最前麵,德國當然更差,最好的是芬蘭和東方國家,很難說,西方的教育就壓倒東方。
小夥子告訴我們,在美國前十名最好的大學裏,讀書最好的肯定是白種人,華人頂多是中等水平。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花錢讀好書,絕對是好事。花錢,進不了名校讀不到好書,那是浪費。花錢,進了名校但讀不了好書,那是破費。花錢,進了名校讀了好書,但是,高分低能,畢業後找不到好工作,那是報廢。
為什麽要花錢讀好書、讀好學校呢?與小夥子兩天的接觸後,我多少明白了其中某些道理。
美國一些權威性雜誌每年都要發布美國大學排行榜,公布美國最好的大學,以及在一些熱門專業最突出的大學學院如商學院、法學院等。評估沒有固定標準,但有幾個關鍵性因素,比如,學校的聲譽、學生的素質、學校在教育中的投入以及學生畢業後的去向等。
關於學校的聲譽。 在每年評估學校的時候,主辦者會向全國幾千所大學的校長、學術界權威以及一些大的公司企業的主管寄發大量的表格,要求他們列出他們所認為的最好的學校,然後再把這些表格的結果作為確定最好學
校排名的重要依據。良好的學術聲譽可以為學校吸引大量聯邦政府和公司企業的研究讚助,從而獲得很多資金來改善教學設施和教師待遇,並進一步吸引更多的人才。良好的學校聲譽使畢業生在未來的工作市場上占一定優勢。這種優勢對於研究生和博士生尤其明顯。由於出版、研究和開發項目等關係,名牌學校的教授往往和學術界以及企業界有千絲萬縷的關係。成為這些教授的學生並和他們建立良好的關係,可以為畢業後的出路打下很好的基礎。
從公司企業的角度來看,它們認為畢業於名校的學生不僅享受了最優良的教學設施和師資,而且還往往有更開闊的眼界。 在美國,學校聲譽越好,訪問學者越多。這些學者是來自全世界的頂尖學者,可以提供每個領域最先進
最尖端的成果。
考察大學水平的第二個重要因素是學生素質。這主要是兩個方麵。一是學生入學時的平均成績,另一個是學生在找工作時所表現出的素質, 如表達能力,自我推銷能力等。 西方公司企業在招聘人才時,越來越重視候選人的所謂“社會技巧”,如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以及解決衝突的能力等。名牌大學非常注重提供充分的機會和條件幫助學生學習這方麵的技巧。一些學校除了把“公共演說”、“商業寫作”和“人際交流”等課程作為必修課之外,還拿出專門資金鼓勵多樣性的社團活動,如辯論、演講、表演和社區服務等。另外一個關鍵性標準,那就是學校在教育上的投資和畢業生去向。
不是名牌大學畢業的人個個都有地位,但是,有地位者往往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這裏講的地位包括官吏地位、金錢地位、學術地位等等。名牌大學有名牌教授,名牌教授帶出名牌學生,名牌學生進入名牌企業或名牌機構,不論是官道、錢道,還是學道,名牌效應都在起作用。早先畢業的名牌大學畢業生,在社會上發展成名牌企業後,他往往願意回自己的母校招聘人才,母校的教授也往往喜歡推薦新的畢業生到他們的同學或他們的學生那裏去,因此,幾百年來,名牌大學在政界、商界發展成一種特殊的裙帶人際關係。
當然,擠入世界名牌大學隻是走進政界商界高層的一塊有益的敲門磚,並非唯一的敲門磚,能否維持今後的高層位置,還要靠自己今後的努力。有錢有勢的人進入世界名牌大學當然很容易,像這位小夥子這樣,老早就懂得儲蓄和借款去攻讀世界名校,我不得不敬佩他的遠見。
後生可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