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 03年中美在朝鮮較量:美國知道了中國底線!

(2009-09-05 06:57:53) 下一個
解密2003年中美在朝鮮的一番較量提到朝鮮問題,就要先說說中國為什麽要支持朝鮮。

現在有很多人反對中國一直以來對朝鮮的支援,甚至否定"抗美援朝"戰爭。不久前,在一個頗有人氣的在日華人論壇裏看到有人把"抗美援朝"說成是"用人民的鮮血喂狗",並大罵中國50年來對"專治的無賴國家"的援助。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但事實並非如此。
  
如果沒有那場"抗美援朝"戰爭,聽任美國占領了整個朝鮮半島,中國會怎麽樣?

第一,喪失400公裏的戰略縱深,整個東北門戶大開。美國可以以朝鮮半島為基地,常年對中國進行騷擾,派遣特務和破壞分子,東北將無寧日。

第二,遼東半島暴露敵前,渤海出海口被徹底封死。美國在朝鮮部署陸軍和戰略轟炸機、中程導彈將直接威脅東北、華北,中國將被迫遷都,或不得不部署百萬軍隊於東北和華北。我們北部的陸地戰略防線就會一下子退縮到北京、天津、煙台一線。更被動的是,一旦有事,美國可以威脅在遼東半島和膠東半島登陸,加上台灣小朝廷的牽製,京廣線以東全部在美軍的威脅之下。

第三,東亞格局撤底改變。如果美國占領了朝鮮半島,完全可以將其作為日本的屏障,那時美國就可以把日本建成西太平洋******總基地,把美國的戰略防線從珍珠港向西推進數千公裏,放到中國家門口。如果說,沒有台灣的中國將衝不出第一島鏈進不了太平洋、東南國土沒有防禦縱深的話,那麽沒有朝鮮,中國連起碼的陸地安全都沒有。

  現在有朝鮮在中間,美國的直接威脅隻能停在三八線以外,使東北這個工業和能源基地免腹背受敵(蘇聯、美國)之苦,為中國的國家安全和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在美國在南韓布署軍隊主要是為了防禦北朝鮮的百萬人民兵,根本就無力也無心在這此打中國的主意。所以,雖然中朝關係屢生波折,但在關鍵時刻雙方始終不離不棄,這不僅僅是"鮮血凝成的友誼",而是兩個國家戰略利益之所在。雖然冷戰結束十幾年了,但美國對中國的扼製和威脅卻有增無減,朝鮮對中國的國家安全仍然至關重要。也正因為這樣,雖然中國對朝鮮搞核武器也很惱怒,但在美國威脅對朝鮮動武的的問題上,從未放棄底線。曆史上,最愚弱的清政府都懂得朝鮮與中國"唇亡齒寒"的關係,今天的人難道還不如被罵了一百多年的清政府嗎?

  雖然幾十年來,美國對朝鮮一直都有武力打擊的預案,但用美國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邁克爾?歐漢倫話說"美國對朝鮮政策中的軍事選擇並不非沒有,但看起來都不燦爛"。筆者的解讀是,美國的"不燦爛"就是因為有中國的存在。但隨著朝鮮於03年1月10日退出《核不擴散條約》、加上美軍在伊拉克戰場對薩達姆軍隊摧枯拉朽般的軍事勝利,令布什及鷹派頭目拉姆斯菲爾德的頭腦熱了起來。以為在朝鮮問題上,中國也會像俄羅斯對南聯盟一樣的隻是嘴上硬,所以竟把對朝動武提上了議事日程。

  在中國的積極斡旋下,雙方於當年4月22日舉行了中朝美三方會談。本來有軟化的可能,但日本突然半路殺出,拒絕為朝鮮核武的順利解決買單,並要求把"綁架"問題捆在一起。其實"綁架"問題並不急於一時,日本之所以在這個時候提出來,是不希望在東亞諸多問題上被邊緣化,但借此擴大國際影響力,為實際"正常化"的強國夢鋪平道路,日本加大力度向美國施壓,為此還公開了航空自衛隊在90年代就有偷襲朝鮮的作戰計劃。在日本的作梗之下,三方會談無疾而終,隨後美國開始積極進行軍事準備。

  經過白宮和五角大樓智囊團的認真討論、提交給布什政府的軍事選擇方案有三個。

一是戰術性先發製人,即采取"外科手術式"打擊,轟炸朝鮮的兩個被美國認為的核設施;

二是采取戰略性先發製人,即同南韓一起發起戰爭,推翻金正日政府;

三是"科索沃"戰爭模式,利用美國的空軍優勢和駐日、駐韓基地,通過實施全麵轟炸、海上封鎖和嚴厲經濟製裁,拖跨朝鮮。

  從五月份開始,從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到安全顧問萊斯不斷的放話,隻有對朝鮮采取"外科手術式"打擊,才是最可行的解決朝鮮問題方案。向來溫和國務卿鮑威爾也向李肇星外長傳話,朝鮮如果再不聽話,"軍事打擊將很難避免"。

  美國不隻是說說而已,在關島安德森空軍基地早就放好了63枚AGM-86B/C型空射巡航導彈,2002年又將從不放在北美本土以外的B-2隱形戰略轟炸機移駐關島,而3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也呆在那裏的阿普拉海軍基地,直盯盯的虎視著東亞。在伊拉克戰爭中,美國陸軍兵力捉襟見肘,在全球各基地到處調兵譴將時,卻都沒有動用駐韓美軍第二機步師的一兵一卒。而且美國還以移防為名,將駐韓美軍從三八線一線後撤,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在對朝鮮進行第一輪空中打擊後,躲避朝鮮人民軍的反擊,第一波、也是損失最慘重的炮灰,還是要韓軍自己送上去的。

  中國在朝鮮問題上居中調停,其實也是勉強而為之,這是因為雙方"冷友好"的關係而決定的。從鄧時代開始,中國對朝政策就看美國人臉色,沒有獨立性可言,在一段時間內還把朝鮮當成"要飯的"加以,當年與韓國建交,事先都不通知朝鮮,曾背離了中國曆來主張大小國家一律平等的原則,也傷透了朝鮮人民的心,但金氏父子在對美、對日、對台關係等與中國有爭議的原則問題上卻一直沒有出賣過中國。現在中國想重打朝鮮牌,也隻能通過能源、糧食、輕工業品的援助,以求金正日給個麵子。雖然金胖子也發發小脾氣還還價,但最終這個麵子還是要給的。

  美軍在三八線南麵磨刀霍霍,中國終於從爆出的點點火星中嗅出朝鮮半島將要災難臨頭。當"非典"肆虐時,一個由中央書記處召集,有在京的政治局委員參加,軍隊、武警、公安部、安全部等主要領導列席的會議在京郊進行。要議的核心問題,就是如何通過對周邊局勢的有效控製,保證中國有一個相對安定的周邊環境,能夠集中精力做好對台灣軍事鬥爭準備,實現十六大提出本世紀三大任務之一的統一台灣問題。議決的基本策略就是亦文亦武。"文"已搞了了二十多年,就不再贅述。所謂"武"不是挑動戰爭,而是示強於敵,進行"反遏止"。這次會議將"示武"作為實現外交政策的手段,是中共十六大以來對外政策的一個重大變化。

  隨後中國邀請各國駐華武官和外國軍官到北京軍區朱日戰術訓練基地觀摩"北劍0308"縱深突擊作戰演習,對外張揚屯兵中朝邊境,陸軍出使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軍演,長城131、132潛艇聯袂巡遊日本臨近海域,長城185、186潛艇去關島、夏威夷附近海域訓練,空三師蘇30編隊沿台灣東海岸開始作例行巡航。仔細研讀這些公開半公開的動作,都是新的外交手段中"示武"的語言。隻有"戰而不戰",才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對於美國可能的對朝鮮的軍事打擊,這次會議還確定任命戴秉國為專任大使負責核武危機調停及多邊會談事務,必須掌握和平解決的主動權。在"示武"方麵,會議要求擺好軍事介入的姿態,讓美國和日本清楚我們不是隻有會談這一手,通過敲山震虎,讓美國充分認識到在朝鮮介入的巨大成本和中國的底線。

  中國在東北的軍事布防上,一直把三八線以北的朝鮮人民軍當作"邊防軍",中朝邊境隻在琿春駐紮著一個不滿員的邊防團,與中俄邊境有十多個邊防團呈鮮明對照。對朝鮮我們不是隻有付出而沒有獲得。沈陽軍區接到派部隊到中朝邊境接替武警防務的命令後,立刻派遣五十多年前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被譽為"旋風部隊"的第四十集團軍前去接替武警。由於九八年大裁軍後,四十軍已經撤消了師一級編製,全集團軍隻有五個旅,其中兩個步兵旅,兵力明顯不足。於是軍委把原來就駐紮在丹東,但編製上歸遼寧省軍區的步兵第191旅劃給了四十軍。四十軍近三萬人迅速從錦州、阜新、赤峰等駐地開進邊境一線。

  本來2003年的二十萬裁軍計劃中,沈陽軍區要再被裁掉一個集團軍。在軍區交給軍委的名單上首選的就是的第四十集團軍。因朝鮮危機,四十軍不僅有幸逃過了這一劫,而且還增編了鄧小平領導百色起義的起家部隊步兵191旅,全集團軍上下都感到慶幸。後來替補四十軍被裁的則是駐黑龍江的第二十三集團軍,這支部隊的前身就是粟裕手下的參加過黃橋決戰的新四軍一師、六師。二十三軍雖意外被裁,但基於該軍長期以來以雪原、高寒條件訓練為主,將來朝鮮有事還用得著,所以除撤編了三四個旅、團,屬下的大部分部隊都沒有動。步兵68旅、步兵69師改歸16集團軍,其他撤編部隊的人員組建或者充實邊防團。

  為了保證對駐紮日韓的美國軍事基地有足夠的遠程精確打擊能力,二炮810導彈旅、816導彈旅已各有一個發射營換裝了2002年才定型的核常兼備的東風15H型中程戰略導彈,正在換裝的駐膠東822導彈旅被指令提前完成,二炮再調一個巡航導彈發射營進駐萊陽。空軍也把屬於濟空的航空兵第19師列入首批換裝國產最新型戰鬥機殲10的名單,這個師本已有一個團裝備了蘇27,沈空則有一個團換裝殲8II.為了協調好對日、韓、美空情海情監控,由北海艦隊技勤二所負總責,統一協調濟南、沈陽兩個戰區的偵控、監聽部門。海軍潛艇二支隊派潛艇常駐內長山要塞擔負戰備值班,監測美韓海軍在朝鮮西部海域的活動。

  第一步部署完畢後。如果美國在朝鮮動手,如何走第二步呢?在朝鮮,中國可用的類似在緬甸對付美國的"陰招"不多。以何種方式出兵朝鮮?會不會參戰?確實很難預料,因為朝鮮問題與台灣問題具有聯動效應。不過,中國決不會聽任美國將戰線推到鴨綠江邊。在中央決策下達後兩周開始,四十集團軍上到將軍、下到士兵,每個星期都有國際法課程。吉林省通化的一個邊貿公司已移交給四十軍,各個分隊以邊貿人員的身份輪流交替派人進入朝鮮熟悉情況、觀察地形。再不濟,按預案,中國也準備派四十軍直接進入朝鮮,根據日內瓦公約在中朝邊界的朝鮮一側建立難民區,有了這個緩衝區,可以把出兵轉化為解決難民問題,甚至為敗退的北朝鮮政府提供一個庇護所,用法律加上軍事手段阻擋美韓軍推進到朝中邊境。

"任何情況下不能允許美國地麵部隊推進到邊境",這就是我們的底線。
  當一切準備就緒,中國通過國內半公開途徑把一係列內容傳給香港媒體並在互聯網上散發"中國增加鴨綠江"的消息,還將一部分解放軍在??布上去,增加影響度。其實就是貫撤"示武於美國"的戰略意圖。

  此時在南線的緬甸,中國與緬甸軍政府、緬共遊擊隊共同演繹的雙簧好戲已經成功的恫阻了美國特種部隊企圖通過"反恐"來推斷親華軍政府的預謀,加上美國對五十年前朝鮮戰爭大傷亡代價依然心有餘悸。經過幾番試探,看到中國政府對國土安全堅定不穩的立場和積極斡旋下的軍事準備,對動武的意向不得不重新進行評估。中國也不失時機的派出特使戴秉國持*的親筆信於03年7月12日訪問朝鮮。其實,金正日政府表麵上對美國保持著強硬的態度,實則也緊張得夠嗆,並已經做好了平壤失守後軍事鬥爭的準備。戴秉國一到朝鮮馬上受到金正日的隆重接待和會見,隨既同意中國提出的一係列"建議",放棄摒除日本的態度並加入俄羅斯,建立了六方會談的基本框架。當戴秉國帶著中方的最後立場和朝鮮的讓退來到美國時,布什政府已經知道隻能按照中方劃定的"路線"前進了。

於是朝鮮核危機就這樣在中國軟硬兼施、示強於美的策略下重新回到了和平解決的主線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