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國際先驅導報:澳大利亞右派開始後悔惹中國 已著手修補對華關係

(2009-09-05 06:54:57) 下一個
澳大利亞右派開始後悔惹中國 已著手修補對華關係

  國際先驅導報日前發表文章,題為:澳大利亞反思對華關係,作者江亞平、鄧媛。全文如下:

  最近半年來的中澳關係,猶如去年年底的澳大利亞股市,一路下滑。澳大利亞報紙多次聲稱,目前兩國關係“已經降到了10年來的最低點”。不過,觸底反彈的一幕有沒有可能在兩國關係中上演?

  連日來,緊盯著澳大利亞政府對華下一步怎麽走的澳媒發現,一些微妙的變化或許正在釋放政府“調整對華政策”的信號。


澳駐華大使拜會中國大使


   猜測從澳大利亞駐華大使芮捷銳的緊急回國開始。《澳大利亞人報》8月20日的報道稱,總理陸克文在澳中關係“繼續惡化”之際召回了芮捷銳,回國參加“緊急會議”。盡管陸克文在公開場合否認芮捷銳緊急回國是與近來兩國摩擦持續發酵有關,但澳大利亞外長史密斯在接受當地電台采訪時“泄露了天機”。他說,這是芮捷銳返回堪培拉的“好時機”,因為澳中關係受到了一些“困難”的困擾,而正是“力拓案”與熱比婭訪澳引發了這些問題。

  包括美聯社在內的西方媒體也認為,近來中澳關係充滿了“火藥味”,因此陸克文會在和芮捷銳的會晤中,專門討論澳中兩國間存在的分歧。


  《悉尼先驅晨報》的分析文章認為,陸克文與他的前任霍華德不一樣,霍華德是擱置價值觀的分歧,以經濟合作為先導,使得兩國關係持續走高。陸克文卻是希望在經濟合作上附加西方價值觀,不但在公然宣稱中國在西藏事務上存在“人權問題”,而且還以言論自由為借口給熱比婭放行,結果導致中澳之間齟齬不斷,終於到了兩國關係明顯受損的地步。

  澳大利亞羅伊國際關係研究所的一位分析研究員說,陸克文上台後,以為自己深諳中國事務,於是不願製定一個清晰明確的對華關係戰略圖。他仗著自己是“中國通”,大權獨攬,尤其是對華政策,基本上由他一人說了算,結果事情越來越糟。隨後,《澳大利亞人報》在一篇評論中澳關係的文章中也承認,工黨上台後的對華政策是“混亂而且經常是不適當的”。

  陸克文以“中國通”自居,為何在對華政策上非但不能長袖善舞,反而多次判斷失誤?澳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陸克文由於與中國的淵源比其他西方領導人要深,因此他對中國事務的了解的確要比其他西方人要多。但關鍵是,他沒有把這種資源轉化成優勢,反而成了他的包袱。因為他特別忌諱被認為是“親華派”,這成了他的一塊“心病”,結果在許多問題上做得比前任更過火。部分學者指出,陸克文這半年來的表現都在扮演一個“知華派”而非“親華派”的角色,可惜他也並非真的“知華派”,對中國事務的一知半解導致他一再疏遠中國,淪落為許多人心目中的一位“反華派”。

  如今,澳媒擔心,陸克文在對華問題上一錯再錯,甚至有可能進一步激怒中國。

  澳大利亞反對黨自由黨領袖不無憂慮地稱,中國是澳大利亞最大貿易夥伴之一,兩國關係的惡化將影響到澳大利亞的國家利益,而陸克文現在是“該采取行動修複”的時候了。
  

經濟新合作釋放暖意


  澳中商會的一位商界領袖告訴《國際先驅導報》,兩國關係緊張,最擔心和憂慮的就是澳大利亞的企業界和商業界人士了,受到影響最大的也是他們。澳工商界一直對工黨政府的對華政策深表不滿。他說,美國人借著保護澳大利亞安全為由,不斷讓澳大利亞派士兵到伊拉克和阿富汗前線送死,運回的是澳軍人一具具血淋淋的屍體;中國以合作共贏為旗幟,運來的是一船船的價廉物美的日用品,運走的是一船船的鐵礦石。人們不禁要問陸克文,究竟是美國給人民生活帶來的好處多,還是中國帶來的好處多?

  陸克文初上台時,曾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做中美之間的橋梁,還提出了建立亞太共同體的大膽構想。但現實是這座橋梁顯然沒能搭建成功。

  不過,雖然陸克文仍然“嘴硬”,但事實上最近幾天,工黨政府已經開始做中澳關係的“修補”工作了。

  18日,澳資源和能源部長馬丁·費格遜訪問中國,並與中國簽訂了價值500億澳元的液化天然氣合作協議,這成為澳大利亞各大報紙的頭條新聞,也讓澳商業界看到了新的希望。外長史密斯還利用這個協議諷刺反對黨,說這是對反對黨聲稱的中澳關係陷入最低潮的一個有力辯駁。

  力拓首席執行官艾博年21日表示,目前力拓在中國市場麵臨很多挑戰,正在尋求同中國建立更好的關係,並已和中鋁就可能的合作事宜展開洽談。他說,因力拓4員工涉嫌侵犯中國鋼企商業秘密和賄賂中國鋼企等事件,他對未能完成與中鋁的投資計劃感到失望,並稱希望改善與中國客戶的關係。而對這一表態,中鋁負責人也作出積極回應,稱願與力拓進一步探討雙方可能的合作。

  同日,澳大利亞貿易部長克林又向當地媒體透露了一個好消息,他表示,拖了大半年、原先進展緩慢的兩國自由貿易談判將於今年9月在北京重新開始。他還說,兩國官員的會談將顯示澳中的貿易關係並未受到近期政治關係緊張的影響,雙方都重視這種貿易合作的價值。重要的是,不要讓“害怕中國崛起”的觀點影響澳的貿易政策。


澳方需警惕“再添新傷痕”



  此前,陸克文曾用中澳關係“充滿挑戰”來否認兩國關係出現問題。他說:“中澳關係總是充滿挑戰,一直如此而且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也會如此。”澳外長史密斯也承認,中澳關係的緊張狀況“會經常性地發生”,澳政府所能做的就是“用冷靜、理智和謹慎的方式”來處理這種困難的局麵。

  據當地媒體披露,陸克文政府為了能與中國達成500億澳元的天然氣合作協議,曾下足了功夫,做了艱苦的努力,其目的不僅是希望通過改善與中國的關係以期在明年的大選中獲得亞裔選民的選票,更表明工黨政府充分意識到,中國與澳大利亞的經貿合作對澳大利亞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成為澳第一大貿易夥伴。去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596.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6.1%,其中,中國對澳出口222.4億美元,同比增長23.6%,自澳進口374.2億美元,增長44.8%,中方逆差151.8億美元。

  澳大利亞工商界人士普遍認為,中國與澳大利亞的經貿合作如此密切,已經到了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地步。一位從事中澳貿易多年的公司經理說,如果陸克文在對華關係上一錯再錯的話,那麽明年的大選他將會看到慘敗的結果。

  不過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澳關係出現當前的起伏波折,是兩國關係發展到一個緊密階段會必然出現的一個正常現象。由於中澳兩國政治製度和價值觀都不盡相同,對許多事務的認識也有差異,所以分歧、誤解甚至利益衝突都是必然的,也不可能指望這種結構性的矛盾能通過達成幾樁貿易交易就能化解。

  如今,中澳關係來說,今年的另一個考驗將是達賴問題。據悉,達賴將在12月訪問澳大利亞,“西藏流亡政府駐澳辦事處”已經表示希望陸克文能會見達賴。去年達賴竄訪時,陸克文出國訪問避免了作出“困難的決定”。不過,今年年底達賴來訪,澳大利亞政府又會作何表態呢?當地媒體給政府提醒時說,屆時不要讓對中國有偏見的人對可能回暖的中澳關係“再添傷痕”。

  與此同時,有消息人士向本報透露,芮捷銳“緊急回國”,除了向陸克文“述職”外,還閉門拜會了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章均賽。芮捷銳究竟談了些什麽?外界對此無從得知,但外界普遍關注到另外的一些“細節”。

  史密斯20日對外表示,雖然當初給予熱比婭簽證,但是並不代表澳大利亞支持她尋求“新疆自治”的立場。“我們一直尊重中國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他說,對於力拓案,澳大利亞也會尊重中國的法律程序。

  不過次日,針對澳政府給熱比婭發放簽證一事,陸克文引用了澳前總理霍華德曾說過的“我們決定誰可以踏足澳大利亞”這句選舉語言,他說:“我所領導的政府,是一個澳大利亞可以覺得給誰或者不給誰發簽證的政府。”

  此言一出,陸克文頓時引來了國內媒體、學者和反對黨人的聲討與批評。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