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ZT:麥迪森:2015年中國GDP超美國 甚至高出7%

(2009-09-05 06:30:54) 下一個
麥迪森:2015年中國GDP超美國 甚至高出7%
21世紀經濟報道 2009-07-31

  安格斯·麥迪森的影子無所不在。

  因為在各種國際性的會議場合,總是有人在引用麥迪森的數據。像影子一樣無所不在,被人稱為“麥迪森影子”。


  麥迪森影子也照到了中國的土地上。他用一套複雜的核算方式,得出結論說,2015年,中國的經濟總量將超過美國。“到2015年時,中國GDP將超過美國,還高出7%。”在法國貢比涅的家裏,麥迪森告訴了記者一個顛覆性的結論。

  就中國的經濟總量和經濟增長,記者跟這位82歲經濟學家做了一次精彩有趣對話。

  “1982年就已超過德國”

  《21世紀》:依據您的預測研究,中國經濟總量將在2015年超過美國。如果這一顛覆性的結論出自中國學者,人們肯定會說他瘋了。可見,絕大部分中國人難以相信和接受這一結論。

  麥迪森:哦,這其實並不奇怪,中國是用人民幣來計算GDP的,而我是采用國際比較通行的方法,即“購買力平價法 ”(Purchasing.Power.Parity,簡稱PPP)。按照這種方法計算,中國早在1982年經濟總量就已經超過了德國,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十多年之後,在1992年中國又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5年時,中國GDP將超過美國,還高出7%。在2006年時,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已經相當於美國的86%了。而這僅僅隻限於GDP方麵。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中國擁有13億人口,而美國僅僅隻有3億人口,這一巨大的人力資本優勢還沒有包括在內。

  《21世紀》:我要暈倒了。1982年中國就超過了德國?1992年就超過了日本?!到目前為止我們仍不知道這兩個重要的時刻已經成為過去!長期以來我們有些自不如人的感覺。能詳細談談您是如何做出這樣的計算的嗎?

  麥迪森:嗯。從我之前測算的數據來看,這其實是很自然的結論。1982年德國GDP為10998.19億美元,中國GDP為11864.19億美元;1992年,日本GDP為24222億美元,而中國為24839億美元。如果你去看一些中國主流媒體的報道,他們現在還在說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中國第三,正是由於采用了匯率計算的錯誤方法。在進行國際間實際GDP的比較時,使用同一PPP轉換係數是最基本的要求,使用匯率進行的國際比較是一個誤導性的指標,這將導致錯誤地理解全球地緣政治。

  《21世紀》:您談到地緣政治,數據裏麵包含著重要的國家利益。你能舉一個例子嗎?

  麥迪森:最後一位香港總督彭定康先生在1997年1月4日發表在《經濟學家》上的一篇文章中說,“目前英國的GDP幾乎是中國的兩倍,中國的 GDP大致等於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的合計”。如果他使用了我的PPP轉換係數的話,他也許會說,“目前英國的GDP大約是中國的1/3。中國的GDP相當於比利時、荷蘭和盧森堡總和的6.5倍”。

  《21世紀》:兩種計算結果差距甚大,簡直是南轅北轍!

  中國單位碳排放量“仍然低於美國”

  麥迪森:現在人們通常說,由於中國大量的廢氣排放,已經成為世界“溫室效應”加劇的原因之一。如果使用官方匯率計算,中國每千美元的碳排放量為 0.63噸。這大大超過美國每千美元碳排放量0.19噸的水平。但是如果采用PPP估計,中國每千美元的碳排放量僅為0.17噸,仍然低於美國。

  《21世紀》:中國目前正處於“排放外交”的尷尬境地,如果使用PPP會讓我們更接近於事實。看樣子我們犯了一個錯誤,如果不做國際比較使用匯率法沒有問題,但是做國際比較時,則必須要使用PPP。那麽購買力平價法難道就沒有缺陷嗎?

  麥迪森:目前最合適與最方便的就是采用以美元為標準的購買力平價了。1990年價格PPP是迄今覆蓋最大的,有154個國家,其中有70個是聯合國主持的國際比較項目(International.Comparison.Programme。簡稱ICP)參與國,另外84個國家包括在薩默斯 (Robert.Summers)和海斯頓(Hlan.Heston)所建立的《賓州世界表》(Penn.World.Tablse,簡稱PWT)中。但是中國沒有參加ICP項目。

  《21世紀》:在目前情況下談匯率問題有些敏感。鑒於對中國經濟總量問題的理解,依據你的研究,您認為美元與人民幣的比值應該是多少才與實際最接近呢?

  麥迪森:目前有幾種估計,包括“拉氏指數”、“帕氏指數”、“費氏指數”。對人民幣估值最低的是“拉氏指數”,1美元=1.5091元人民幣;相反,“帕氏指數”是對人民幣估值最高的,1美元=0.5895元人民幣;也有幾何加權平均的,1美元=0.9432元人民幣。上述這些指數隻是中/美雙邊的,而在多國比較上,最好使用滿足傳遞性(transitivity)的多邊PPP。ICP創始人克萊維斯對中國進行了ICP購買力平價估計,得出可取得多邊轉換的Geary‐Khamia係數。我在對任諾恩教授按照ICP原則估計的1986年中國/美國支出PPP法,以及“費氏指數”基礎上作了調整,推導出1美元=0.7926元人民幣的近似值(1986年),當年的官方匯率為1美元=3.45元人民幣。如果將我的估計用G‐K係數轉換成1986年美元,中國GDP在1986時為$145989.96億。再根據我對中國1986年至1990年GDP實際增長率的估計(24.66%),以及這期間美國 16.77%的價格上升(美國GDP縮減指數)進行調整,得出1990年時“國際元”計算的中國GDP為21.2萬億美元。相當於日本的92%,美國的 37%。

  《21世紀》:從以往您對中國經濟發展預測的曆史紀錄來看,可能您是預測準確的,甚至勝於一些世界銀行和IMF的預測。所以我現在也更願意相信您的預測。您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麥迪森:是啊,即使是和中國本身公布的數據也有一些出入。我做這項工作很多年了,有些數據已經具體到了月份。在研究上我是非常小心謹慎的,我認為我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還是有些過於謹慎了。我一般關注人均GDP的增長和人口增長率,這和我預測美國經濟增長其實是很相近的。

  中國可能在2030年終止對歐美的“趕超”

  《21世紀》:如果說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被認為是一次新的崛起,那麽您認為中國的這次崛起和世界上其他大國的崛起有什麽不同?比如說19世紀美國的崛起,20世紀日本的崛起?

  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騰飛是從1978年開始的,毛澤東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受到很多體製上的限製,比如說農業。毛澤東去世,鄧小平開始進行經濟體製改革,逐漸恢複了經濟發展潛力。其實中國並不是第一個加速發展的國家,比如說韓國,中國台灣地區,都曾經經曆過高速發展,但是中國高速發展持續的時間很長。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中國漸漸縮小了和發達國家的發展差距。

  《21世紀》:中國這種追趕的過程能夠持續多久?10年?未來將發展到何種程度?

  麥迪森:嗬嗬,10年後我就92歲了,不過我還是可以想象一下。中國追趕的過程,或者經濟高增長可能在未來的1/4世紀中繼續持續。但是如 1978—2006年的增長一樣快是不現實的。過去的增長是飛速的,卻是不可持續的,它來自農業上因重新配置資源而提高效率、外貿的迅速擴張、大規模的外國直接投資所吸收的技術等。隨著逐漸接近技術前沿,由創新取代模仿,或許中國增長的步伐會放慢。如果已經處在世界技術前沿,就很難向前走得更快,因為到那時中國就會像現在的美國一樣。

  中國追趕過程終止的時間可能將在2030年,也就是人均收入達到日本1990年前後的水平時。這也就是西歐和日本追趕(美國)停止的時候。當要用技術創新取代技術模仿時,技術進步的成本會更高。但是2030年世界科技前沿會擴展,這也為中國繼續趕超提供了機會。

  《21世紀》:正如您所說,中國正處在從“學習大國”轉向“創新大國”的過程之中。當前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給中國實現“趕超”目標提供了又一次機遇?

  麥迪森: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確實很嚴重,尤其是在美國、英國以及一些北歐國家,例如冰島。相對來說,中國和印度由於自身較為獨立保守的銀行體係,幾乎沒有受到損失。所以當美國的人均GDP出現負增長(-4%)的時候,中國卻依然保持著正的高增長。中國將越來越重視“知識經濟”的發展,人們更加懂得如何利用知識去投資。另外中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可以使他們去國外完成一些重點的項目,這對中國來說很容易,比如說拿兩三百億美元去建設一個項目,這對其他一些國家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2030年中國GDP“仍然是印度2.08倍”

  《21世紀》:目前國際上有許多學者都在講印度將超越中國,但是依據你的研究,2006年中國GDP仍是印度的2.75倍,2015年是 2.63倍,即便到了2030年仍然將保持2.08倍。實際差距還很大,但是仍認為印度會超過中國。他們的主要理由是印度是一個所謂的世界最大的“民主” 國家。不知道您是怎麽看這個爭論的?在您的研究中,“民主”是作為長期預測的關鍵變量嗎?

  麥迪森:我並不這麽認為。印度與中國的差距就各種資本層麵(人力,物力),都有一定的差距。中國的經濟政策能夠保持一定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在經濟建設上不用就民主問題花很長時間去爭論。另外,雖然中國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但是少數民族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印度卻大大不同。所以,印度所遇到的阻礙因素要比中國多得多。

  《21世紀》:可是您曾經預測過印度未來的GDP增長率要高於中國,預測中國為5%,印度為5.7%,這是為什麽呢?

  麥迪森:這是由於人口數量,我做了中印的人口增長比較。對世界經濟發展的預測包括了兩個重要的因素:總人口增長和人均GDP增長,我對一個國家 GDP總量的預測是在此基礎上推導出來的,而不是計量經濟學分析的結果。基於對世界經濟不同部分增長動力變化的分析,以及我對這種變化是否可持續的評價。我對兩國人均GDP增長率的預測都是一樣的(平均為4.5%)但是兩國的人口增長率則不同。中國近些年來一直嚴格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一對夫婦隻能有一個小孩兒,超過一個則要受到懲罰。不過我認為一個家庭有兩個小孩兒應該是最好的政策選擇。

  《21世紀》:中國將在2015年超越美國,但是如何能夠保持住這種領先並且真正取代美國的地位呢?會不會像曆史上那些曇花一現的國家?

  麥迪森:日本(人均GDP)曾經接近過美國的水平,不過馬上就衰退了。如1990年達到81%,2008年降到72%。這是有它國家內部特殊原因的,包括政府的一些原因。同樣,一些歐洲國家也有過相似的經曆。不過我相信中國會有辦法的。雖然我的估計比較保守,中國將會在2015年趕超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但人均GDP還是會低於美國、日本和西歐,但會高於世界平均水平。

  《21世紀》:你認為中國在未來世界事務中應當注意哪些方麵的問題?

  麥迪森:首先,中國從來沒有發動過任何戰爭,而美國則經常會挑起一些不必要的戰爭。比如說伊拉克戰爭,真的是沒有道理。中國已經成功的解決了香港問題和澳門問題,下一個就是台灣了。不過在這一問題上,中國要非常謹慎地與美國周旋。

  《21世紀》:我真的希望您的預測再次準確。當中國在2015年超越美國GDP總量的時候,我們真誠地邀請您和您的夫人再次到中國看一看。

  麥迪森:我當然很願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