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嶽飛首倡“攘外必先安內”

(2008-01-23 23:19:25) 下一個



 


你所不知道的嶽飛


原作者:三糊塗
(作者申明:本文所有資料,來源於《嶽飛研究論文集》(第二集) ,周寶珠主編。中原文物編輯部編輯,1989年7月20日出版。另,此書於2006年11月購自湯陰嶽飛廟。)

    中國曆史不厚道,把嶽飛整成了一個“高大全”,給人的感覺,英雄根本不是個人。其實,嶽飛遠沒有那麽可惡,他有很多側麵,這些側麵,足以證明,他不但是人,而且還是河南人。

第一,嶽飛酒性不咋地,“使酒不檢”。

    “使”在這裏的意思是“放縱”、“放任”,“檢”在這裏的意思是“約束”、“收斂”。一句話,嶽飛是個酒徒,不醉不休。更要命的是,這酒徒酒性不咋地,醉了還揍人,且往死裏揍。江南兵馬鈐轄趙秉淵陪嶽飛喝酒,酒後差點被嶽飛揍死。嶽飛因此還受到了降級處分。可能是酒性太差了,所以傳到了趙構耳朵裏。趙構為此批評了嶽飛。嶽飛也算有種,從此不再飲酒。
    我估摸著,嶽飛的酒性受了地方風俗的影響。眾所周知,嶽飛出生於俺們河南湯陰,但剛出世就遭遇不幸,家鄉發了大水,而那時的趙宋王朝沒有整“最可愛的人”之類的勾當,所以隻能由母親抱著,坐在一隻大水缸裏胡漂,漂到了河南內黃並在那裏長大。直到如今,酒風數河南,河南數內黃。糊塗俺曾在內黃搞過“社會主義思想教育”,領教過他們的傳統酒風。喝酒都是用碗不說,且喜勸酒。勸酒時都是頭頂酒碗,單腿跪地,被敬者想不喝?沒門兒。所以嶽飛的酒性,除了個人特質以外,應該還有個河南習俗影響在內。

第二,嶽飛的文采是有限的,但歌詞則可能是一流的。

    有人把嶽飛稱作儒將,這種稱法,值得懷疑。眾所周知,嶽飛和母親漂到內黃,除了一口水缸,啥家產也沒有,家貧是一定的;而大宋那時候並沒有什麽“希望工程”,所以嶽飛隻能是個失學兒童。有人說嶽飛自小“拾薪為燭,自學成材”。所謂的自學,並不確切,至少其母應是他最早的啟蒙老師。能在兒子背上刻下“精忠報國”四字,想來還是識得一些字的,至少不隻這四字,所以嶽飛也就不是文盲了。
    史書載:凡密奏,皆鵬自書。也就是說,給皇帝上密折的事候,嶽飛都是親自動手,不勞幕僚秘書的。相形之下,劉光世、韓世忠兩個大老粗就不一樣。當然,嶽飛文憑到底是夜大水準還是電大水準甚或是家大水準,我就說不準了。反正他的《出師表》基本被公認為別人代作,甚至《滿江紅》也遭遇諸多質疑。
    前一陣子媒體哄傳:香港知名歌星李玫聽到《滿江紅》這首歌後,問身邊的人:歌詞是誰寫的?身邊人回答:嶽飛。李玫一聽特激動:能不能請嶽飛給我寫幾首歌詞?可惜李玟生不逢時,要是生在南宋王朝可能還有戲,保不準嶽飛就能給她寫首“親愛的你慢慢飛”或者“月朦朧鳥朦朧”呢。因為嶽飛除了《滿江紅》,據說還寫了比瓊瑤奶奶還窮搖的《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窗外月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第三,嶽飛做過佃客,還做過城管。

    嶽飛稍大些的時候,曾到鄰縣安陽(糊塗俺的家鄉)韓琦子孫家中,給韓家充當種地的佃客。史無記載,不知這佃客做得如何。就我個人的看法,河南有兩縣,民風很有意思。這兩縣是林縣和內黃。林縣人小氣,小氣到刻薄自己、虐待自己,細水長流著過日子;內黃人很大氣,大氣到上頓撐死,下頓餓死的地步。打了糧食後,堆在院裏,豬拱狗啃、雞刨鼠偷,總之是人與獸共享。糟蹋完後,人獸共餓。所以,嶽飛的大氣(嶽飛不但養將士,還養好多文客,更舍得往他們身上流水般的花錢,以致於有些官員不斷的彈劾他,說他軍中非戰鬥人員超過三分之二,花錢花得州縣們敢怒不敢言雲雲)可能也是內黃風氣的影響。所以他這佃客,我估計做得不咋地,應該是吃了上頓沒下頓的。
    嶽飛還在安陽的商市上做過冶安巡查員,名曰“遊徼”。大約略相當於現在的城管。好在那時的安陽,還不會玩世界旅遊城市、全國文明城市、全國衛生城市的花俏活兒;所以,我敢保證,嶽飛做城管的時候,應該不會砸過小商小販的攤子。至於是否訛小商小販的酒喝,就不敢保證了。
    兩種打工方式,應該都不適合嶽飛;所以從小到大,數次投軍,充當“效用士”,但一直無出頭之日。建炎元年(1127年)投奔河北路招撫使張所,受到張所賞識,這才受到重用,冉冉升起。

第四,皇帝不急太監急:趙構不生兒子,嶽飛急得直哭。

    1127年,北宋滅亡。趙宋皇室近親宗室都到金國做“訪問學者”去了,宋徽宗的庶子趙構匹馬渡江、扁舟航海,驚嚇過度,雖做了南宋的第一任皇上,但卻成了陽痿患者,遲遲生不出革命接班人。嶽飛為此憂心忡忡,並且為此常對著自己的家屬哭泣。在家犯傻也就罷了,但嶽飛麵對趙構也老犯傻。北伐前,首建高宗立皇嗣之言。有關革命接班人問題,別說武將幹預乃是犯趙宋家的大忌,就是文臣,也不敢多嘴啊。所以高宗當即對他喝斥:“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預也”。但是嶽飛以後並不為戒,還是哪壺不開提哪壺。似乎不引起趙構對自己的疑忌,他就心有不甘似的。

第五,首倡“攘外必先安內”說。

    後世的慈禧太後和蔣介石,都算是嶽飛的高足。一個說“寧給友邦勿給家賊”,一個說“攘外必先安內”。這兩高徒可能知道,“安內攘外說”乃是嶽飛首倡的,嶽飛是這樣跟自己的統治者倡議的:“內寇不除,何以攘外?近郊多壘,何以服遠?比年群盜競作,朝廷務廣德意,多命招安,故盜也玩威不畏,力強則肆暴,力屈則就招。苛不略加剿除,蜂起之眾未可遽殄”。
    除了“攘外必先安內”之外,看意思,嶽飛還不主張對義民招安,所以討伐國內農民起義,嶽飛出力最大。高宗親筆書寫“精忠嶽飛”四字,繡成一麵軍旗賜給嶽飛。但嶽飛認為此乃區區之功,戰勝金軍,那才是大功;他說:“痛念二聖遠狩沙漠,天下靡寧,誓竭忠孝。賴社稷威靈,君相賢聖,他日掃清胡虜,複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子宵旰之憂,此所誌也。顧蜂蟻之群,豈足為功”。一句話,對嶽飛來講,滅農民起義,跟滅蜂滅蟻一樣小菜、沒勁!

第六,嶽飛的崇拜偶像及人生理想。

    嶽飛喜歡關張二人,不喜歡曹操。把諸葛亮認做榜樣,希望與關張齊名。曾對部下說:“使某得進退稟命於朝廷,何功不立?一死烏足道哉!要使後世書冊中知有嶽某之名,與關、張輩功烈相仿佛耳。”
    有人據此認為,嶽飛真的沒文化,否則不會把關張當作偶像。我的感覺,除此之外,嶽飛這人是很在乎功名的。考證他的章句,他所謂的功業應該包括:掃清胡虜、收複故國、迎回二帝、置金為藩。結果這些都沒完成。當然,完成後,高宗最大的敵人就不是金國而是嶽飛本人了。
    眾所周知老趙家的江山是怎麽來的,眾所周知趙老太爺當年也是挺厚道的一個人兒。所以,嶽飛功業未完成,但功名有了—大大的民族英雄!站這個角度,他也算實現了自己的理想,比關張功名高出不隻一截吧!?

第七,嶽飛不夠意思,嶽飛老婆也不夠意思。

    嶽飛不包養二奶。但這並不意味著他是個好男人,頂多算是個好兒子。嶽飛特孝順母親。俺們河南傳統(也叫儒家傳統吧),男人心裏隻有老娘,沒有老婆,老婆不是內人,是外人。嶽飛從軍至北京時,嶽母及兒媳劉氏留居俺們安陽。後來,嶽飛把母親接走了,卻沒有接老婆;也不知兩人咋想的,反正“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這類歌他們沒有對唱過,劉氏竟改嫁他人了。人家都是家裏紅旗不倒,外頭彩旗飄飄;嶽飛這是家裏紅旗插外頭。
    後來,韓世忠收留了劉氏,並諭令嶽飛“複取之”,嶽飛給劉氏“錢三百千”。同學們,俺數學不好,不知南宋的三百千錢是個什麽概念。但據此,嶽飛被人評價為“事母至孝,於妻有義,於子甚嚴”。如此看來,嶽飛應該是個好兒子、好丈夫、好父親了。但是在我看來,嶽飛對老婆不夠意思,戰亂期間隻接老娘不接老婆;老婆對嶽飛也不夠意思,趁戰亂期間就自己拾掇拾掇改嫁了。女人都這樣,中國還咋不可戰勝啊。可能這老婆沒文化吧,不知大宋的“八榮八恥”明確規定“女人以守活寡等老公為榮,以不守節改嫁人為恥”呢。

第八,嶽飛點兵,多多不益善。

    韓信傻,傻就傻在他麵對老大劉邦時的那句交待:韓信將將,多多益善。最後被劉邦老婆給滅了。嶽飛比上韓信,傻勁兒也不遜色。雖然嘴上不說,但行動卻很明顯,老想多撈倆兵。你說你撈兵是為了攻打金國,那當年趙家老太爺領著全國兵馬還說是為了攻遼呢。所以,往事並非如煙,誰信誰呢?
    紹興七年(1137年),劉光世由於畏敵怯戰,沉湎酒色,在大臣中引起了公憤。高宗一時糊塗,也認為兵合則雄,遂決定解除劉光世兵權,將其軍隊交給嶽飛統管。問題是高宗過後就後悔了,不知是想起了先祖的第一桶金------陳橋故事,還是身邊的文臣提醒了他(這些文臣不見得就是人家秦檜);總之,趙構不再把劉光世軍隊給嶽飛了。
    嶽飛憤然辭職,且不等高宗批準,就擅自上廬山,為亡母守孝去了。嶽飛這一舉動,在當時是明顯的“抗上”“要君”。若放在明清,差不多夠“淩遲”了。但高宗再不高興,也無可奈何,三次寫禦劄給嶽飛,命其複出治事。並命王貴與李若虛往廬山敦請嶽飛下山。說,請不出嶽飛,你倆就死啦死啦的。兩個人到廬山好說歹說,連哭帶叫,嶽飛拖了好幾天才同意下山。
    你會說,不就幾個兵嗎?是啊,不說嶽飛帶兵多少,隻說劉光世之兵,占全國兵力的五分之一呢。趙構敢給,有些大將還不敢接呢。因為對趙構來講,寶座沒坐穩時,對武將們很寬容;坐穩之後,就想削兵權。所謂的嶽家軍、韓家軍,僅聽名稱就有問題,說明南宋軍隊很私有化。軍隊私有化才有戰鬥力,問題是軍隊私有化對皇權威脅也最大;所以連當時的主戰派李綱也上疏表示憂慮。為此,高宗專門對輔臣們表態說沒事沒事兒。但他心裏是有事的,他也不傻,武將們越來越不把他當回事,他也不是看不出來。嶽飛可能沒有私心,但是一直要兵,趙構再不疑忌,那他就不適合擔任皇上這個職務了。
    問題是嶽飛既不了解趙構的心病,又昧於大宋重文輕武的傳統;剛跟趙構扛過這麽一回膀子,紹興八年二月即再次上奏請求增兵。高宗很老實的告訴他:“上流地分誠闊遠,寧與減地分,不可添兵。今日諸將之兵,已患難於分合。末大必折,尾大不掉,古人所戒。今之事勢,雖未至此。然與其添與大將,不若別置數項軍馬,庶幾緩急之際,易為分合也”。一句話,不能再給你兵了;否則不是你玩完就是我沒得玩。奈何嶽飛聽不懂或者假裝聽不懂。所以朱熹對嶽飛的評價是:有才,但也有些橫!
    嶽飛最橫的表現是最後那一手:趙構讓他不要輕舉妄動,他偏偏北上迎敵;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他都拒不班師。哪個哥們兒敢這麽跟皇上橫啊?其結果,當然是“一朝橫死”了。
    紹興十一年七月,秦檜黨羽萬俟咼彈劾嶽飛公開放棄楚州等三條罪狀,負責審計的禦史中丞何鑄審閱案件後,向秦檜表示,嶽飛是冤枉的。檜說:“此上意也”。確實是上意,因為高宗親自出麵,咬定嶽飛倡言楚州不可守,其意在“附下以要譽,……朕何賴焉”。有人說,嶽飛是“以忠義挾皇上”,跟趙構所言的“附下以要譽”應該是一個意思。最後,趙構成全了嶽飛;趙構臭遍了,嶽飛則名譽滿天下,人生理想實現,應該死也瞑目了吧!

另文:
    《宋史》中的《嶽飛傳》,實際上是根據嶽飛的孫子嶽珂在嶽飛死後幾十年為他撰寫的私傳《鄂王行實編年》所改編,根本沒有什麽可信度;這個道理就好比前次毛澤東的孫子在媒體上宣稱是他爺爺領導世界人民取得了二戰勝利一樣荒唐。
    該傳記中記載的很多“史實”都已經被考證出是杜撰偽造的;如:紹興十年(1140)七月十四日宋金穎昌大戰,嶽飛部將王貴在《王貴穎昌捷奏》中說殺敵“五百餘人”,而嶽珂杜撰為“殺敵五千”,這實際上就是嶽家軍對金軍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而這次戰鬥中“殺其統軍、上將軍夏金吾”裏這個“夏金吾”也是嶽珂自己杜撰出來的,根本不見於其他史料記載;所謂的“兀術遺檜書”也是嶽珂自己杜撰出來的,也不見於其他史料記載,是條孤證;而且也不符合情理,因為跟秦檜訂約的是金國主和派大臣撻懶,不是兀術;兀術是死硬主戰派,正是他殺了主和的撻懶與南宋重開戰端,故不會無緣無故地遺書秦檜求和。
    而所謂“嶽飛以五百騎破金兵十萬”(其實光看這個數字對比就知道是胡編意淫)的“朱仙鎮大捷”,經考證,曆史學界認為根本不存在,純屬嶽珂杜撰出來的;所謂一天連發十二道金牌催嶽飛回師也是戲劇化的描寫(見鄧廣銘《嶽飛傳》)。
    嶽飛也不是什麽百戰百勝,如《金史.王伯龍傳》中就記載“軍渡采石,擊敗嶽飛、劉立、路尚等兵,獲芻糧數百萬計。”。《金史.完顏昂傳》也記載“宋將嶽飛以兵十萬,號稱百萬,來攻東平。東平有兵五千,倉卒出禦之。時桑柘方茂,昂使多張旗幟於林間,以為疑兵,自以精兵陣於前。飛不敢動,相持數日而退。”“昂舉兵以為聲援,飛乃退”。《金史.仆散渾坦傳》記載“天眷二年,與宋嶽飛相拒。渾坦領六十騎,深入覘伺,至鄢陵,敗宋護糧餉軍七百餘人,多所俘獲。”。《金史.完顏宗秀傳》記載“宗弼複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嶽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步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逆擊敗之。”
    而《宋史》站在宋的立場,就一味吹噓宋軍的戰績,敗仗隱而不提,這都是中國史家的通病。
    另外,史書上動不動就說嶽家軍殺敵“數千數萬”,甚至如上文提到的“以五百騎兵破金兵十萬”的胡編;除了上麵澄清了的偽造之外,其實這裏麵還有一個偷換概念的問題;實際上,嶽家軍在大部分戰鬥中所殲滅的敵人,並不是真正的女真“金兵”,而隻是“偽齊”政權的“偽軍”,以及被金兵抓壯丁來的“簽軍”;這種“簽軍”,隻是作為一次性使用的炮灰性質的部隊,用來在交戰時擋在前麵消耗對方的箭石,是從漢人老百姓中抓來的壯丁;蒙古人後來也經常使用這種手段。甚至很多都不算是軍隊,連“簽軍”的名義都沒有。所謂嶽家軍的赫赫戰功很多就是靠殺這些沒有什麽戰鬥力的本民族的“簽軍”和“偽軍”建立起來的。大家應該記得,當時“金兵”中有人稱嶽飛為“嶽爺爺”,這些人就是“金軍”中的漢人“偽軍”“簽軍”部隊;這是當時漢人的口語。從情理上來說,女真金人也根本不可能去稱呼異族敵人而且是自己手下敗將為“爺爺”。
    還有,嶽飛的軍隊也劫掠百姓,見諸於很多史料。如陳亮的《中興遺傳》就有記載。《三朝北盟匯編》也記載:嶽飛部將韓順夫攻討曹成時“輒紮營解甲,以所擄婦人佐酒”,結果大意之下吃了敗仗,嶽飛大怒之下“盡誅其親隨兵”。
    還有嶽飛所謂的《滿江紅》一詞,也是明代人偽作,寫作年代不早於明代中葉,此事史學界早有定論。該詞從未出現於宋元人的任何著述中,即使是嶽飛子孫收錄的家集裏,也沒有收錄,連相關記載也沒有。一直到了明代才突然出現在徐階所編的《嶽武穆遺文》,是根據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嶽墳詞碑收入的,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嶽飛另一首詩《送紫岩張先生北伐》經明人考證也是偽作。詞中“踏破賀蘭山闕”就是一個破綻。賀蘭山不同於前人泛稱邊塞的“玉門”、“天山”之類,其入於史書,始於北宋。唐宋人以賀蘭山入詩,都是實指,賀蘭山在今內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時屬西夏,並非金國土地;而金國黃龍府,在今吉林省境內。嶽飛不可能以在西夏境內的“賀蘭山”來比喻攻打金國黃龍府的誌願,這是牛頭不對馬嘴。實際上,明代北方韃靼族常取道賀蘭山入侵甘、涼一帶;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將王越曾在賀蘭山抗擊韃靼,打了一個勝仗。因此,有學者推測“踏破賀蘭山闕”是王越或者王越手下文人所作歌頌勝利的詩詞。
    還有,嶽飛的性格也不是象大家想象的那樣和藹可親;他的舅舅就是被他親手殺掉的,而且是親手挖出心髒。雖說是他舅舅作亂在前,但是這手段也太狠了一點。另據《三朝北盟匯編》記載“先是飛在洪州,與江南兵馬鈐轄趙秉淵飲,大醉,擊秉淵幾死”;和別人喝酒,喝醉了就打人,差點打死,可見脾氣很暴躁。
    嶽飛對下屬也很苛刻刑峻。他的一個幕僚出於好心為他向上表功,他為了刻意顯示自己“無私”,就找借口把別人打了五百鞭子。他手下的士兵僅僅因為買東西粗心地多找回了幾文錢,就被他小題大做斬了首。這種借別人腦袋來樹立自己權威的作法跟曹操的借糧官的人頭來穩定人心和割發代首的陰謀手段是完全一樣的性質。嶽飛手下部將傅慶,想去投奔南宋另一支軍隊的首領劉光世,嶽飛知道後就殺了傅慶。
    嶽飛跟同為抗金力量的友軍也經常火並。如劉涇,與嶽飛同為統製,有人向嶽飛告發,說劉涇陰謀吞並嶽飛的軍隊;嶽飛先下手為強,殺了劉涇,吞並了他的軍隊。其實從這些事情可以看出,嶽飛為了擴充實力是有點不擇手段的,嶽飛以及他的“嶽家軍”是很帶有點軍閥性質的;他的“嶽家軍”相當於是一隻私家軍隊,如果任由他的勢力坐大,很難說他不會演變成唐代的藩鎮割據,這也是他受到趙構猜忌,導致被殺的重要原因。
    崇拜嶽飛的人都是葉公好龍,所謂距離產生美;如果你真的跟他生活在一起,你也許就不一定還會喜歡他了。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