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JuHua の Blog (部落)

心有靈犀不言而喻人間事 肚大能容海騰雲沉天下物
個人資料
正文

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2009-06-26 08:27:12) 下一個





淮海戰役是誰指揮的?









淮海戰役(GMD 稱:徐蚌會戰)誰指揮的,世人皆知,本不當個話題, 然竟頗具爭議。

淮海戰役總前委有五人,分別是: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其中,總前委書記是鄧小平,劉伯承,陳毅與鄧小平 三人為常委,委員是粟裕和譚震林。


且聽當事人如何說吧:


鄧小平: 淮海戰役是二野、三野聯合作戰,用毛主席的話說,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隻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
數量變,質量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
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
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
渡江作戰,部隊突破江防後,我的指揮部在三野司令部,張震是參謀長。
渡江戰役也就是京滬杭戰役的實施綱要是我起草的。
鄧並未直言: “ 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劉伯承: 淮海戰役這個仗,主要是三野(華野)打的
(據劉帥長子劉太行:父親談起淮海戰役時少有勝利者的自豪,更多的是心情很沉重...)


陳  毅: “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

粟  裕: “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據 石正先采訪記。)

譚震林: “貪天之功,無恥之尤!” (扁鄧語; * yijuhua 懷疑此話的真實性。)


周恩來:(時任黨中央副主席,總參謀長)目前尚未見直接評說淮海戰役。

朱  德:(時任黨中央副主席,總司令)目前尚未見直接評說淮海戰役。

毛澤東:從未說淮海戰役是他指揮的。說過: “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據師哲回憶---- 毛主席對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
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
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



10月31日晨時,在確悉統帥部(毛朱周)和 陳鄧 最終確定中野主力將“直出徐蚌線”後,粟裕 即電軍委 (毛朱周)  及 陳、鄧,提出:“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  

同日亥時,陳鄧也電告軍委及華野饒粟譚,提出了“
與華野同時開始進入戰鬥” 的三個作戰方案,表示將力爭實現 “我以一部協同三廣兩縱,箝擊邱敵一部,其餘全部殲滅孫兵團一部或大部” 的第二方案,而 “第一、第三兩方案雖都純是大消耗仗,但我們當動員部隊用一切努力,不顧傷亡,達成箝製邱孫兩敵之任務。”    陳鄧還主動提出:“因華野作戰計劃中未派隊攻擊徐蚌段,我們擬以豫皖蘇部隊擔任”。

11月1日17時30分,軍委(毛朱周)複電陳鄧,決定“
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並同意由陳鄧臨機決定所提出的三個備選方案。次日午時,陳鄧複電軍委,報告當麵敵情並提出根據新的敵情擬定的三個備選新方案,並表示;“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麵多直接指揮”,“華野三縱與我們電台還未弄通,請粟譚轉令該縱注意溝通”。



“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 鄧小平

== 迎接淮海戰役的時候,總的形勢很好。東北戰場取得了勝利,這對全國鼓舞很大,西北也穩住腳,中原三足鼎立。淮海戰役是二野、三野聯合作戰,用毛主席的話說,二野三野聯合作戰,不隻是增加一倍兩倍的力量,數量變,質量變,這是一個質的變化。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渡江作戰,部隊突破江防後,我的指揮部在三野司令部,張震是參謀長。渡江戰役也就是京滬杭戰役的實施綱要是我起草的。==

(這是鄧小平同誌會見編寫第二野戰軍戰史的老同誌時的談話。)(一九八九年十一月二十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 * 對二野曆史的回顧】  從上麵這段話中可以看出鄧小平表示淮海戰役實際是他指揮的。


“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 粟 裕

石老憨厚地微笑著,任夫人嘮叨一陣,稍後說:“我為什麽這麽做?不是粟裕本人或他家人給了我什麽好處,而是追求恢複曆史原貌。我原來對淮海戰役根本不了解。 1978年7月27日,因受上海出版社編輯相約,我準備寫一部關於《淮海戰役》的書,因此跟幾個人一起采訪了粟裕首長,當時他隻給我們20分鍾。聽說我是江蘇人,而且來自他與夫人楚青結婚的地方後,他很高興,特意把楚青叫了出來,還叫人拿出中華煙和牛奶糖。我不會抽煙,他便遞給我一顆牛奶糖,還叫楚青也給我一顆,大概表示他們兩人請我吃喜糖的意思。當時牛奶糖很稀奇,我印象極深。我用18分鍾時間談了自己對淮海戰役的認識,其實也是公開的書本上說的那些,最後兩分鍾,我說:‘請首長指示。’粟裕首長忽然說:‘原來的時間限製作廢,我給你四個小時!中飯也在我這裏吃。’接著,他說:‘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當時秘書朱楹就坐在他身邊,還用手扯了扯他的衣服,首長卻一把打開了。這句話讓我震驚!當時就做了記錄。”

說著,石老進裏間拿出一個筆記本。我們有些興奮,伸過腦袋仔細盯著他打開的頁碼。因年代久遠,紙張有些發黃,隻見前麵幾行寫了日期、在場人員(按:有朱楹、楚青二人名字,其餘沒來得及看清。)、采訪原因等,順著他指的地方,我們果然看到石老說的那句話。同行的文老師便拿出攝象機拍攝下來。

石老說:“當時粟裕首長從豫東戰役開始,給我談了他打大殲滅戰、殲滅敵人主力於江北的戰略構想的由來,以及南線決戰的提出與淮海戰役整個發展過程。結果談了好幾個小時,最後他說,‘淮海戰役我就不寫了,交給你來寫。’ “我自那以後,想方設法翻閱了大量原始電報電文,並將那時領導人的電報進行對比,逐漸發現粟裕首長說的是客觀的事實。其實,毛主席在多個場合也肯定了這一點。1949年他說:‘淮海戰役,粟裕同誌立了第一功’,你們大概都聽說了。他還跟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過類似的話。1997年,我采訪毛主席的原秘書師哲,師哲說:‘1961年9月,毛主席接見蒙哥馬利元帥,蒙哥馬利稱讚毛主席是高明的軍事家,用兵如神,特別是淮海戰役不可思議。毛主席很謙虛,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我再次興奮了,毛澤東評價粟裕最會打仗的話,最早出現在吳躍軍先生《蒼鬆勁草——粟裕研究筆記》一書中,可惜因未核實,認為師哲回憶的,一定出現在其回憶錄《在巨人的身邊》一書裏。大家依他的說法找到《在巨人的身邊》,卻發現沒有,於是懷疑起來。可一些權威人士在重要的場合總引用這句話,比如:2000年8月,秦叔謹在人民大會堂召開的《粟裕傳》出版座談會上的書麵發言裏說:“毛澤東在上世紀60年代對來訪的英國蒙哥馬利元帥說:‘我的戰友中,數粟裕最會打仗。’毛主席這句話,是對粟裕同誌戎馬一生的高度褒獎。”昨天,也就是2007年5月27日,人民大會堂召開粟裕誕辰百周年紀念大會,原海軍上海基地副司令員、新四軍研究會一師分會顧問蘇榮發言時也指出:“一九六一年,毛澤東主席在武漢會見英國蒙哥馬利元帥時說:‘我的這些戰友中,屬這個粟裕最會打仗。’這是毛澤東同誌給予粟裕同誌戎馬一生的高度評價。粟裕同誌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建立的豐功偉績將流芳千古。”

因此,我便一直想找到其原始出處,不想卻“得來全不費工夫”,原來在石老這裏! 我問石老:“請問,您剛才采訪師哲的話,有什麽憑據嗎?”石老說當然有。說著,又從裏間找出兩張紙片,說:“這是很重要的東西,我當時就叫師哲簽了名的。他正簽名的時候,他女兒恰好進來了,問他父親在幹什麽,聽說原委後,笑著說:‘那我也可以簽名,我也可以作證。’因此,我又寫了一張,請他女兒也簽了。” 我們接過紙片,仔細看起來,一張寫道(見插圖): 師哲同誌回憶:一九六一年毛澤東主席對蒙哥馬利元帥說:“在我的戰友中,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他也是我們湖南人。” 石征先采訪記錄 一九九七,五,十二 紙頁左側靠上有“師哲”二字簽名。(如圖)


這個回憶太重要了,依時間看,正是1960年1月粟裕參加中央擴大會議,毛澤東在會上講話時特意轉過臉來,對粟裕說:“粟裕呀,你的事不能怪我呀,那是他們那個千人大會搞的”之後的1年零8個月,足見毛澤東本人對1958年別人強加給粟裕的罪名早不放在心上。

我們對這麽珍貴的資料倍感珍惜,對石老的工作表示由衷的敬意。石老隻淡淡地點點頭,答應了我們拍照的要求。

接下來,我們看了石老於2003年起,奉命拍攝的十集文獻片《共和國大將——粟裕》。裏麵許多真實的原始影象資料,令我們始終震撼著。其中一個鏡頭令我陷入深深地沉思:1949年9月30日下午六點,黨和國家領導人在天安門廣場為人民英雄紀念碑舉行奠基典禮。毛澤東主席是當然的第一上前鏟土的人,在他動身時,忽然轉身拉過朱德,又邁過許多人,拉過粟裕,三人便走上前去。為中國人民立下巨大戰功,縮短解放戰爭進程兩年的粟裕,成為第三個為紀念碑鏟土的人。

然而,因為粟裕頭上始終有國外人士無法理解的陰雲,石老嘔心瀝血拍攝的文獻片已被槍斃,不能正常播出,另由軍事科學院與江蘇省黨史辦重新拍攝,並限製為四集。他寫粟裕的書稿也在審核過程中被莫名其妙地遺失。當微風吹起石老幾咎白發時,我有一種想流淚的感覺。 麵對我們的遺憾與不解,石老爽朗地說:“《紅樓夢》遭禁三百年,但畢竟有重新評價的一天,我對自己有信心。”或許正因為如此,他出去采訪時,將自己的兒子帶在身邊做助手。如今,他兒子也成了一個精通粟裕真實曆史的人。盡管他夫人有時抱怨,也最終隻得做出巨大犧牲了。

陳丕顯說:“曆史是無情的,她會很快忘卻一些人;更會嚴肅地批評一些人。同時,曆史又是多情的,也會永遠地記住一些人,我們的粟裕同誌,是人民用金子鑄入史冊的人,是人民永遠記住的人。”

我想,曆史也會記住石老的!

原粟裕秘書、《粟裕傳》編寫組長朱楹介紹:

淮海戰役發動前的10月31日,粟裕向中央軍委建議:“此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陳毅當時已經調到中原野戰軍工作)
11月1日,毛澤東複電同意。
次日,陳鄧複電:“本作戰我們當負責指揮,唯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粟、譚方麵多直接指揮。”

說集體指揮,比較符合實際.鄧是書記,負總責,貫砌中央意圖.; 總前委做戰役決策; 戰役指揮,當然是軍事將領的事了.



毛澤東說“淮海戰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草民粗粗看了《毛澤東軍事文集》中的內容,在淮海戰役鏖戰正酣的過程中,從1948年9月2日到1948年11月27日(戰役尚未結束),標有“這是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軍委起草的給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治委員粟裕、…的電報。”,把粟裕放在第一位置的電文,有25封左右,在電文中,還有“整個攻城指揮,由你們擔負。全軍指揮,由粟裕擔負。”的字句,“全軍”二字,分量頗重。



誰的功勞最大 揭秘淮海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



陳老總能文能武,不乏聰明智慧,但因性情直爽,說起話來就有時候精彩,有時候惹禍。比如關於淮海戰役到底是誰指揮的、誰功勞最大的問題,目前主要分成五派:

勢力最大的一派說是粟裕功勞最大,關鍵的決策和指揮都是粟裕獨立進行的;

另有支持劉伯承和陳毅的兩派,一說劉伯承裝備最差卻殲敵最多,屢獻要計,且具有大局觀,

一說陳毅發揮組織領導能力,溝通了華野和中野,凝散手為雙拳,是真正的帥才,離了陳毅,粟裕什麽也幹不成;

第四派是擁鄧的,二帥一將去世後,鄧小平說:“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此言也並非老鄧吹牛,他被派去做總前委書記,有最終決定權,二帥一將實際上都聽命於他,而且又有老毛親口所說“鄧小平是唯一同時指揮過兩大野戰軍的”一語作為鐵證,遂成目前官方結論;

還有第五派認為,華東和中原共軍三年之中一直人數占優卻勝敗持平,直到林彪掃平東北,殲滅國軍最強主力,打亂其全局部署,蔣介石臭招連發,淮海戰役才獲得險勝,否則杜聿明白崇禧必聯手生擒劉鄧陳粟也,因此還是林彪功勞最大。這觀點未免過於偏激了,在孔老師看來,頗有“五官爭功”之味道。

還是陳老總概括得精妙:“淮海戰役的勝利,是山東人民用小車推出來的。”此言真是高屋建瓴,今人多看到60萬勝80萬,忘了那60萬解放軍的身後,還跟著500萬不知道啥叫“下崗”的民工呢!

可有時候陳毅說話又顯得愣頭愣腦,不顧身份。文革初期外交部的造反派鬥他時,毛澤東和周恩來都是暗中保他的,毛澤東在內部表示,他這輩子要保兩個人,一個是朱德,一個是陳毅。可陳毅的檢討剛通過,就在機場麵對群眾宣布:“我過去的檢討是假檢討,是江青逼著我檢討的。”這麽說話讓誰還敢保他?他還跟紅衛兵當麵叫板:“反對毛主席不一定是反革命,擁護他也不一定是革命的。我看毛主席的大字報也可以貼。毛主席也是一顆螺絲釘。他過去在湖南第一師範當一個學生,他有什麽,還不是一個普通學生。林彪也沒有什麽了不起,過去他是我的部下……我是老運動員,大風大浪千千萬萬都經過了,還會翻了船?就是北京59所大學,全國一二百所大學來揪我,我也不怕!”老毛聽到陳毅的“反動言論”,隻是笑笑,因為知道他就是這個性格,沒有陰謀和野心。可陳毅隨後又在“二月逆流”裏夥同葉徐二帥和譚老板,麵對總理和康老,大罵文革小組,拍桌子打板凳的,不知內情的還以為他們要發動兵諫呢。毛澤東聞訊火冒三丈,以特有的“毛氏修辭”說道:“江青、陳伯達槍斃,康生充軍,叫陳毅來當組長,徐向前、譚震林當副組長,力量不夠就請王明和張國燾回來,再不夠就請美國、蘇聯都來。”能把老毛氣成這樣,也就陳毅有這個本事了。但毛澤東氣頭過後,還是保了陳毅。到了1970年,二次廬山會議,身為軍委副主席的陳毅又跟著陳伯達大講毛主席是天才,讚成老毛當國家主席,稀裏糊塗地站到了林彪那邊,迅即被批判為“二陳逆流”。但結果還是有驚無險,因為陳毅從來就事論事,對毛林劉鄧都能公正看待,既不結黨營私,也不落井下石。他並不反對文革,隻是反對亂整人亂批判而已。

看來人隻要無私心,多說幾次錯話也不要緊。

後來陳毅逝世,毛澤東病得上不去汽車,卻破天荒地參加了他的追悼會,深深地鞠了三個躬。毛澤東有句最普通的名言:“陳毅是個好同誌”,可能好就好在陳毅是個純情癡情之人,是十大元帥裏最幽默最有文人氣質的一位儒帥吧。


++++++++++++++

毛澤東同誌說,粟裕在淮海戰役中應該立第一功。
據師哲回憶---- 毛主席對英國元帥蒙哥馬利說:在我的戰友中,
有一個最會帶兵打仗的人,這個人叫粟裕,淮海戰役就是他指揮的,
粟裕這個人也是我們湖南人。
 
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三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
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對二野曆史的回顧》
 
1980年,粟裕對來訪者傅繼俊的第一句話是:“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
 
但粟裕在戰爭回憶錄裏卻沒有寫過淮海戰役,這是個缺憾。

(1)淮海戰役是粟裕建議舉行的,發明權歸他。?
(2)他所統帥的第三野戰軍,殲滅的敵人最多,共計四十四萬餘人,
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百分之八十。
(3)他充當了淮海戰役主要指揮員的角色,戰役三個階段,他都在操心、
考慮和指揮之中,充分顯示了他的戰略思想、軍事才華、指揮藝術和駕馭戰爭的能力。
 
現在從史料看,絕大部分人認為: 淮海戰役確實是毛主席粟裕為主,劉鄧陳陳張為輔策劃設計, 粟裕陳士榘王建安擔任主要指揮,劉鄧陳擔任殲滅黃維兵團方麵指揮的華野為主,中野協同的曆史性大戰.否認粟裕對淮海戰役的指揮,南京電影製片廠原編導石征先先生認為可能有三種人:一是完全無知,對粟裕根本不了解。他們眼裏隻有官銜、職位,一個大將怎麽比元帥,甚至比當時的主席戰略眼光、軍事指揮藝術還高明?這是中國傳統的官本位造成的;二是偏見,1958年以後,粟裕遭錯誤批判,戰功被淡化、磨滅、轉移,公開的出版物忌諱談粟裕,不僅影響了當時與粟裕接觸不多的將帥們對他的看法,也使後人在各種資料前摸不著頭腦,最後認為,粟裕挨批總有挨批的理由,當時不是文革,難道也錯了?於是寧可相信原先錯誤的結論,也不願意改變錯誤看法;三是1980年以後,粟裕又遇到特殊情況,實事求是講他的作用,又牽涉到某人過去的作用及其文選第三卷一些內容真實性的問題。1989年拍攝《淮海戰役》,花了一個億,有其他兩個戰役之和這麽多。原因是重拍了一次,先是實事求是從華野濟南戰役開始,拍完送審後,剛好某文選第三卷出版,掌握審核權的高層說,不能與第三卷精神相違背,並且大將已逝,總設計師仍健在---- 結果隻得又重拍,原來好些鏡頭作廢。弄了一個與真實曆史有很大差距的東西,比如雪天洗澡一節,兩個司令員站在旁邊請示,扯淡!還有,真正起關鍵作用,多次以建議形式指揮軍委統帥部和兩個野戰軍的粟裕,也成了一個傳令兵。這種情形一直到現在,還沒得到根本改變。”鄧小平滿意地說:“拍得很好,我每年都要看一遍。”
   
80年代,人家正當紅的時候,石老給那人寫信,說:您不該將淮海戰役的功勞歸自己,應該如您所說的實事求是說明實情,您改革開放對中國有巨大貢獻,在淮海戰役這個事情上說清楚了,也不影響您的聲譽。結果人家理都不理,你們看,粟裕關他什麽事?值得這麽冒險?
 
粟裕夫人楚青說,粟裕首長多次對她講,淮海戰役的文章他不寫,淮海戰役的書他不讀,淮海戰役的電影他不看。為什麽他不寫、不讀、不看呢?。。。。。。
在社會上,有人在講話的時候,有人在作報告的時候,有人在拍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有人在寫文章的時候,把淮海戰役的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殺了,他對此有想法。
 
粟裕鑒於兩大野戰軍已由戰略配合發展為戰役配合,於10月31日向軍委建議:“此次戰役規模很大,請陳(毅)軍長、鄧(小平)政委統一指揮。”《中國國防報》刊載的陳忠龍的文章說,戰役配合,一般都是主要方向的、先打響的、兵員多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的、後打響的、兵員少的指揮員。粟裕把全局利益放在第一位,毫不考慮個人名利,主動提出由陳鄧統一指揮。第二天,11月1日,軍委電示:“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11月2日陳鄧致軍委電中表示,我們當負責指揮,惟因通訊工具太弱,故請軍委對華野方麵多直接指揮。


總前委組成後,來往電報與組成前一樣,沒有一份是總前委署名的,也沒有一份的電報是發給總前委的。中共中央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主編的《淮海戰役》和國防大學原副校長黃玉章的《淮海戰役的運籌謀劃》,收錄的電報比較全,所有電報頭尾都沒有總前委,電文中有“總前委”三字的也隻有極少數幾份。

鄧小平借總前委搶奪毛主席的功勞(毛和粟裕在打黃伯濤兵團和杜聿明集團時的
來往電文很多,雙方互相交流啟發定奪),搶粟裕功勞的行為是很惡劣的.見利忘義,
為老不尊啊!卻是粟裕陳士榘華野給中野劉陳鄧打黃維幫了大忙:中野打黃維,11.23號
完成包圍,26號鄧給中央電吹牛皮,估計兩日內能解決黃維,結果打到12月7號把中野
實力消耗盡了,還是啃不動黃維.搞的粟裕又要包圍杜聿明,又要替劉陳鄧中野打援,
十分吃力.12月8日陳士榘率華野3個縱隊,支援劉陳鄧打黃維.鄧拿起總前委的架子,
要陳士榘打散分配承擔助攻.陳士榘不尿什麽總前委,認準你實力不行,要我來幫忙的道理,
你卻給我擺譜,有這樣做人的嗎,你算個球,二話不說,掉頭就走.後來,陳粟斡旋,
給了陳士榘主攻任務,陳士榘一鼓作氣12月15日拿下雙堆集.後來,劉陳鄧中野要求
參加打杜聿明,陳士榘把中野部隊放到預備隊湊數.沒讓他們挨邊.
鄧氣的夠戧,隻好對粟裕這種有大局有風格且性格軟弱的人理論,
搞的粟裕不點名批評陳士榘。

劉伯承談評粟裕是“智深勇沉、百戰百勝,
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有古名將風,有古大將風,是中國的戰略家。”
劉伯承說淮海戰役這個仗,主要是三野(華野)打的。
 
在淮海戰役中,中共兩大野戰軍共陣亡25954人,傷亡98818人,失蹤11752人,
而在陣亡者中留下名字的隻有31006位
 
劉伯承長子劉太行:“父親談起淮海戰役時少有勝利者的自豪,更多的是心情很沉重,多少白發蒼蒼的老人向我要兒子,年輕的寡婦向我要丈夫。心裏很不安!人家父母十七八歲把孩子給你,你要替人家負責啊!”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雖然劉帥後來創建了南京軍事學院,係統研究戰爭,
但有此人文情懷,比爭執“誰指揮了淮海戰役”實在高一個層次啊! 
當然,劉帥還隻是向中共方麵的陣亡士兵釋放不安,那麽國民黨方麵呢?
 
參戰的國民黨軍,均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中國抗擊日本軍隊的主力,參加了鬆滬會戰、
武漢會戰、長沙會戰等。在淮海戰役中,國民黨方麵兵敗如山倒,隻有粗放型的數字,
據一位專家推測 --- 國民黨軍陣亡近十五人萬,其餘四十萬人被俘。
這些國民黨軍隊的成員,從地域上看,以南方人為主。
 
華野4縱的一位團長秦鏡騎馬巡視戰場時,看到了這樣的情景:“遍地都是狗在那裏吃人,吃人怎麽吃呢,我在淮海戰役才懂得,狗吃人先從肚子開始吃,血淋淋地再吃其他部位。。。。打仗真不是個好玩意兒。打仗千萬能不打的是不打。我這個老兵也看戰爭也是這樣,
真是老百姓的苦,老百姓傷亡真是很大的,死人人是很多的”
 
朱學勤先生曾描述他參觀美國南北戰爭紀念館,雙方陣亡將士一律立碑祭奠。
有朝一日,國共兩黨真正“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可建一國共內戰紀念館,紀念陣亡的國共戰士,反思我們曾經為了什麽大打出手,我們後來又得到了什麽,我們何以播下龍種,卻可能收獲跳蚤?怎樣才可以避免同胞刀槍相向?   
他們可都是有父有母的七尺男兒。這才是真正有意義的壯舉。
 
當我們隆重紀念重大事件的時候,當我們進行宏大意義的追尋時,
請別忘了那些沒有名字的生命 
“在那些土堆上
人們是從來不標出死者的名字的
即使標出了
又有什麽用呢?”
 
這是艾青的《他死在第二次》

 
毛澤東主席讚揚華野和粟裕:“我華東軍在第一年作戰中,
已表現自己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軍隊。”
粟裕“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勝利”。

朱德總司令評價他“是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楷模”。

劉伯承說:“粟裕同誌智深勇沉,非常優秀,百戰百勝,有古名將之風,
是我軍最優秀的將領,是中國的戰略家。”

++++++++++++++++++

四十年前有幸見到粟司令,他破“三不”向我介紹了淮海戰役的真實情況。
粟裕說,“淮海戰役是我指揮的”,但我自己不寫,不講,不看淮海戰役。
這個任務由你來完成吧!


 粟司令問我有什麽要求?


    我說有兩個小要求:1、走訪參加淮海戰役的敵我雙方師以上將領;2、到中央、軍委兩個檔案館和南京曆史館查閱兩個最高統帥部與戰場指揮員來往電報。有這些文獻和采訪記錄就以寫出《淮海戰役》真實曆史了!


    後來,在粟裕、譚震林、張震、李達、楊勇、汪冰石、何賦碩、胡宏、周澤等人支持下,拿到葉劍英、鄧小平兩個中央副主席的手令……我訪問了數百人,包括杜聿明、黃維、楊伯濤和郭汝瑰、張克俠、何基灃……。查閱了大量的電報資料,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淮海戰役》和《淮海戰役史》。


    但是,許多真實的文獻和故事至今仍未公開。從2000年開始,我開始籌劃和拍攝粟裕大將的十集文獻專題片,曆時七年。有些話,有些文獻,有些采訪在文獻專題片中仍不能實話實說。


    我想在博客裏實話石說,講述一個真實的粟裕。


    因為我年過花甲,古希(稀)在即,正逢粟裕百年誕辰,建軍80周年,建國60周年,是宣傳粟裕極好時機。


    作為一名戰土、黨員,我對自己發表的覌點、采訪、文獻負責,歡迎朋友們點評和討論。我會知無不言,言必由心,言必有據。


    然而,一個真實的粟裕卻僅有一個大氣的開場白,卻匆匆煞了尾,而且永遠地定格了。石老的寶貴資料,也隨著他的辭世,或許將永遠湮沒在曆史的深處。


    他曾當麵給我轉述采訪華東野戰軍副政委譚震林時,譚老對某人的一句評價:“貪天之功,無恥之尤!”如此驚世駭俗的真實,也就永遠隨石老而去。

+++++++++++++++++++++

盡管曆史、文學及影視作品對淮海戰役多有書寫,但以訛傳訛之處也不少。囿於多種原因,粟裕在淮海戰役中的巨大曆史功績,長時間裏基本上被貶低、轉移、磨滅、淡化。孤立地看待、評價粟裕1948年9月24日提出的淮海戰役建議並割裂開來稱之為“小淮海”便是一個例子。
其中一個原因是粟裕本人的一貫謙虛、低調,正如他早於1945年8月在蘇浙軍區一次領導幹部會上所說的:“有成績有功勞的同誌,則不應因此而自滿與驕傲,而應該一切都歸功於黨,歸功於全體同誌,因為革命工作做出成績,這並不足以自誇,而正是我們應有的責任。”

淮海戰役結束後的1949年1月20日,粟裕在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說:
“淮海戰役確實是一次偉大的戰役。我們取得了勝利,這是因為有黨中央、毛主席、朱總司令和總前委的正確領導,後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
1949年11月,華東軍區副參謀長王德專程到北京請示粟裕,與奉斯大林命令到南京了解淮海戰役勝利原因的蘇聯大使尤金說些什麽,

粟裕告訴王德要有四個突出:

突出黨中央毛主席的英明領導;
突出總前委常委首長的正確指揮;
突出廣大指戰員英勇頑強;
突出華東人民,特別是山東人民全力支前。


1977年10月21日,粟裕與南京軍區(原華東軍區)文化部創作《淮海大戰》劇本的作者交談時,指出:《淮海大戰》應突出“大”,應寫老一輩革命家。到20世紀80年代,粟裕談到淮海戰役時又說:“淮海戰役的大題目,要請小平同誌來談”。麵對淮海戰役的巨大功績與榮譽,謙遜的粟裕從來不提及自己的作用。 建國以後,為永久性紀念淮海戰役,當年的戰場上相繼建起了多處紀念場所。

1959年4月4日,國務院批準在徐州興建淮海戰役紀念館和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並於1965年11月6日建成開放。毛澤東早在1964年即題寫了烈士紀念塔塔名。

此前,在江蘇邳縣碾莊興建了“淮海戰役碾莊圩戰鬥革命烈士紀念塔”,
劉少奇題寫了塔名。

1975年9月27日,在河南永城縣陳官莊,建成了“淮海戰役陳官莊地區殲滅戰烈士紀念碑”,周恩來為紀念碑正麵題寫了“淮海英雄永垂千古”的大字。

這三處紀念場所均是當年粟裕代司令員直接指揮的華東野戰軍戰鬥過的戰場。 而在當年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直接指揮的中原野戰軍圍殲黃維兵團的戰場雙堆集,則沒有相關紀念建築。為此,粟裕於1978年6月19日與安徽省委副秘書長談話時指出:“淮海戰役在雙堆集好像沒有紀念館,是否要搞個紀念館,請省裏考慮。南京軍區曾編寫了《淮海大戰》的話劇,沒有提二野(中野),我批評了他們,不寫二野是不對的,也未看他們的戲。雙堆集是二野打的,打得很艱苦,三野(華野)派了一個特縱、4個步兵縱隊去支援,但主要是二野消滅的黃維集團。”粟裕作為“履行了淮海戰役主要指揮之責”的戰役指揮員,沒有在淮海戰役紀念場所的顯赫處留下任何“墨寶”,又因1958年遭錯誤批判,一直未能正式平反,一般人對其在淮海戰役中的作用是不夠了解的。但他卻為雙堆集沒有紀念場所而提出特別的建議,顯示了他一貫隱功謙遜、與人為善的高風亮節。

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安徽濉溪縣雙堆集,聳立起了一座嶄新的“淮海戰役革命烈士紀念塔”。當年的中原野戰軍政委鄧小平,不僅莊重地題寫了塔名,而且特別為紀念塔題詞:“為奪取這一勝利而英勇獻身的烈士們,將永垂不朽!

第二個原因是粟裕在淮海戰役總前委委員中,所居職務以及後來的軍銜不是最高的。
1955年9月,粟裕僅被授銜大將。在官本位思想十分濃厚的中國社會,客觀上存在誰職銜顯赫則作用更大的觀念,考究淮海戰役的來龍去脈時,很少有人認真去追索粟裕真實的曆史。即便是最簡單的辦法:對比翻閱與淮海戰役有關人等公開出版的軍事文集,也很少有人去做。

第三個原因是粟裕建國不久即遭到錯誤的批判,並長期未能平反。1958年5月,粟裕被扣上“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帽子並被限製接觸軍隊,在他所有戰功遭貶低、轉移、磨滅、淡化的時候,淮海戰役也幾乎與他沒有關係了。 第四個原因是粟裕“文革”以後遇到了新的阻力。為了總結戰爭指揮的經驗,粟裕晚年堅持撰寫戰爭回憶錄的工作。1976年10月,“四人幫”被粉碎以後,粟裕認為有了良好的撰寫環境和條件,可以將一生的重大戰役籌劃、指揮過程寫下來供後人借鑒了,他還欣慰地說:“寫回憶錄的事,現在不急了”,但很快又遇到新的極大阻力。麵對粟裕必然寫到淮海戰役的現實,有位高級別領導人曾說:“有人寫回憶錄,我從來不寫。”(鄧); 因此,1981年春,有的人幹脆說粟裕不必再搞回憶錄的事。軍事科學院指派來幫助整理回憶錄的同誌也陸續被抽了回去。但粟裕以頑強的毅力堅持寫了下去,終於完成了近40萬字的《粟裕戰爭回憶錄》。基於某種曆史與現實的考慮,粟裕在回顧了自己籌劃、指揮黃橋戰役、蘇中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等重大戰役後,還是將自己在解放戰爭的戰役指揮中三個最緊張的戰役之一——淮海戰役一章空缺,給後人留下巨大的遺憾和深深的思考。隻是在粟裕辭世5周年後的1989年,他的夫人楚青才將粟裕曾經即席回答別人有關淮海戰役的一些提問,整理為《粟裕談淮海戰役》,發表在《黨的文獻》第6期上。

但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正如陳丕顯所說:“曆史是無情的,她會很快忘卻一些人;更會嚴肅地批評一些人。同時,曆史又是多情的,也會永遠地記住一些人,我們的粟裕同誌,是人民用金子鑄入史冊的人,是人民永遠記住的人。

+++++++++++++++++

《粟裕傳》裏麵提到,粟裕正在寫回憶錄時,上級把幫助粟裕整理材料的人調走了!為什麽?中央高層對於粟裕寫回憶錄的真實態度由此可見一般。為什麽《粟裕戰爭回憶錄》中沒有淮海戰役,而後來楚青根據粟裕的零散言論,整理出一份《粟裕談淮海戰役》,卻又不錄入回憶錄中?因為鄧小平曾對粟裕說,有的人寫回憶錄,我從來不寫。而且一向維護粟裕的葉劍英也說,淮海戰役是元帥指揮的。因此,粟裕幹脆沒寫這一章。 針對於此,鄧小平說過:“我多次拒絕外國要我寫自傳。如果自傳隻講功不講過,本身就變成了歌功頌德,吹噓自己,那有什麽必要?至於一些同誌回憶自己的曆史,寫一些東西,即很有益處。聶榮臻同誌寫的那一段親自經曆的事,很真實。有人也寫了自己的錯誤,比如李維漢同誌,但有些自傳還是宣揚自己的多,這種事情值不得讚揚。” 鄧小平89年11月21日曾對寫戰史的人說(對二野曆史的回顧) “淮海戰役成立了總前委,由五個人組成,其中叁個人是常委,我當書記。毛主席對我說:“我把指揮交給你。”這是毛主席親自交代給我的。淮海戰役的部署決策是我根據中央軍委和毛主席的指示主持決定的。渡江作戰,部隊突破江防後,我的指揮部在叁野司令部,張震是參謀長。渡江戰役也就是京滬杭戰役的實施綱要是我起草的。…”

想想粟裕怎麽看待淮海戰役,鄧認為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的總指揮,百萬雄師過大江也是他指揮的,而且叁野的張震居然成了“他的參謀長”,粟裕會認同這個看法嘛?就是那個《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也是張震草擬之後鄧小平修改審定而已。

在鄧小平的晚年,在提到淮海戰役時,極少提到三野的事情,更是罕有提到粟裕的戰功。 淮海戰役名義上為中野和華野兩大方麵軍參戰,劉鄧為總指揮,事實上中野實力較弱,隻殲滅了一個黃維兵團,而且是華野支援了4個縱隊之後才搞定的,而粟裕指揮的華野殲敵占總數80%,傷亡確隻占67%,淮海戰役解放軍60萬對國民黨80萬,在三大戰役中是唯一兵力不占優勢的,在兵力、武器都處於劣勢的情況下,如果打成擊潰戰已經相當不錯了,但是淮海戰役確打成了對國民黨軍隊的殲滅戰,粟裕的指揮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這才是曆史的真麵目。

+++++++++++++++++++++++

關於粟裕為什麽不寫淮海戰役文章的問題   
粟裕戰爭回憶錄出版後,好多同誌看到了,他們肯定戰爭回憶錄寫得好,寫得實事求是,寫得全麵,寫得深刻,是一部粟裕兵書,充滿了軍事辯證法。也有一些同誌看到書中沒有寫淮海戰役的問題,認為是一種缺陷和遺憾。這裏幫助粟裕首長說幾句話。   

粟裕首長在世的時候,不少同誌建議他寫一篇紀念淮海戰役的文章,粟裕老首長是淮海戰役的主要指揮員,淮海戰役是他向毛主席建議舉行的,是他從頭至尾參加指揮的,他掌握了淮海戰役的全部情況,他對淮海戰役有切身的體會,他完全夠資格和有條件寫淮海戰役的文章,但,我聽他夫人楚青同誌對我說,粟裕首長多次對她講,淮海戰役的文章他不寫,淮海戰役的書他不讀,淮海戰役的電影他不看。為什麽他不寫、不讀、不看呢?我的理解,一方麵,是由於他的謙虛,不願意宣傳自己。另一方麵,在社會上,有人在講話的時候,有人在作報告的時候,有人在拍電影和電視劇的時候,有人在寫文章的時候,把淮海戰役的曆史真相歪曲了,或者是抹殺了,他對此有想法。

事隔二十八年,楚青同誌在整理他的遺物時,從他的小本子裏發現他親筆寫的《沁園春·淮海戰役》。根據分析,這首詞可能是一九七七年寫的。因為,一九七六年粉碎了“四人幫”,同這首詞放在一起的就有粉碎“四人幫”的詩。他的這首詞的發現,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淮海戰役,他還是有話要說的,他把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濃縮到這首詞裏麵去了。楚青同誌整理出他的這首詞後,打電話叫我去,把這首詞交給我。楚青同誌同我說,首長寫這首詞,是動了一番腦筋的。初稿寫出後,他可能嫌潦草,又正正規規地抄寫了一遍。   

《沁園春·淮海戰役》詞,內容如下:

“作戰方針,攻城打援,首占開封。又俘區壽年,再創敵援;戰局過坳,敵轉防禦。兗濟解放,徐海動搖,橫掃江淮在今朝。十月節,我大軍南揮,分割包抄。

首殲碾莊伯韜,看徐雙甕鱉哪裏逃。笑緯國東援,損兵徒勞;雙堆黃維,稱蔣嫡係,覆滅於後。杜氏將軍,傾巢突圍也難逃。時迫矣,滅蔣家王朝,就在今宵。”


我拿到粟裕首長的這首遺作時,激動得手都發抖了。   

大家對粟裕戰爭回憶錄裏麵沒有寫淮海戰役的文章,感到是個缺憾,為了彌補這個缺憾,去年粟裕戰爭回憶錄再版的時候,應廣大讀者的要求,並經過楚青同誌同意,將楚青同誌整理的《粟裕談淮海戰役》作為附錄放進去了,大家看後反映很好。加上粟裕老首長的遺作《沁園春·淮海戰役》問世,更是彌補了他沒有寫淮海戰役文章的遺憾。   

粟裕一生中打了很多漂亮的勝仗,有一仗殲滅九萬多敵人的豫東戰役,有一仗殲滅十萬多敵人的濟南戰役,還有一仗殲滅幾十萬敵人的淮海戰役。這是他指揮的前無古人的一次偉大戰役,這也是他一生中最偉大的一次傑作。   

在這裏我還要說幾句公道話,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二野、三野協同作戰的結果,功勞兩個野戰軍都有份,三野有一份,二野也有一份。三野的部隊多,消滅的敵人多一些,二野的部隊少,消滅的敵人少一些,這是一個客觀事實。例如:三野打黃百韜,沒有二野的配合,行嗎?是不行的。粟裕老首長說,沒有二野參戰,淮海戰役是打不成的,可見二野在淮海戰役中所起的作用。   (作者 鞠 幵 為粟裕之秘書)

  
++++++++++++++++++


其實直接指揮過兩個野戰軍的隻有兩個人:

林彪出任遼沈戰役總前委書記,鄧小平出任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的總前委書記。
黨中央於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決定
由林彪、羅榮桓、聶榮臻三人組成總前委,林彪為書記。

1948年11月16日,中央軍委決定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  

由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五人組成,其中,
總前委書記是鄧小平,常委是劉伯承,陳毅 和鄧小平,委員是粟裕和譚震林。

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親擬的命令電文真跡:
http://www.huaxia.com/thjq/zzhg/zzhgwz/2009/02/1328305.html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yijuhua 回複 悄悄話 謝 子英,本文 收集 綜合 分析 結論 : 以 正史 正名~!
子英 回複 悄悄話 多謝,
今天看才明白了一二分,多謝前輩 !:)

問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