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從牛虻到蒙泰尼裏

(2008-06-26 06:26:30) 下一個





從亞瑟到蒙泰尼裏


在我妹新家嶄新的書房裏,我看到裝潢精美的世界古典名著們整整齊齊地寂寞地站在她家那古香古色的書櫥裏。它們看起來一塵不染,但我確信它們無人問津。顯然它們的功用已無可奈何地轉換成了裝飾品,就像是我們女人需要首飾一樣,一個家也需要書櫥和書櫥裏的書。不是嗎?

但我的眼睛還是忍不住在那些熟悉的書名上徘徊,宛如看見舊日的老朋友,難免想敘敘舊。是啊,在那些精神生活匱乏的失學的年代,就是靠著它們,這不,高老頭,邦斯舅舅,貝姨,羊脂球,貴族之家,呼嘯的山莊,煙,她的一生,荒原,德伯家的苔絲,名利場,愛瑪,簡愛;當然還有複活,靜靜的頓河,古麗亞的道路,勇敢,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安娜·卡列尼娜,約翰·克裏斯朵夫……,靠著它們,躲開文化革命時期無法理解也無法改變的現實,編製一點點與現實完全不合拍的青春夢想。如今看見它們,每一本似乎都能喚起那些久遠的,如今早被遺忘的陳年往事。不過,人的路畢竟隻能往前走,雖然我確信如果再去讀它們,必定會有和年輕時完全不同的感受,但終究不會再去碰它們了。

突然,我的目光停在了那本薄薄的夾在青年近衛軍與羅亭之間的名字:牛虻!我的手下意識的伸了出去,不假思索地把它輕輕地抽了出來。就在這一瞬,剛才的想法發生了變化。人們常說女人善變,看來還是有道理的。

躲開一屋子的熱鬧,我悄悄地帶著書走到我小侄子那間有個藤椅秋千的小屋,如同帶著初次約會的男朋友。坐在那個並不是很舒服的晃來晃去的藤椅上,我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我曾經用手抄下大部分內容的愛爾蘭作家伏尼契的小說。讓我自己都感到吃驚的是,我竟然還是和從前一樣,感動得淚流滿麵。 不同的是,以前的眼淚為亞瑟而流,如今為蒙泰尼裏。

我第一次讀這本小說時是十四歲的樣子,一下子就被亞瑟的那股勁迷住了。當時,我和一個好朋友一起拿到的這本書,我們興奮地秘密分享著這本書帶給我們的那種完全不同的神奇。我們咀嚼著牛虻所受的大苦大難,以及之後的那種灑脫,玩世不恭;體味著他那種外表的堅強與內心極為脆弱的巨大反差;欣賞著他冷嘲熱諷背後的真誠……。用現在的語言表達就是一句話:酷!

我們像現在的年輕人一樣也追求自己的偶像,雖然我們沒有現在那麽多的選擇。自從讀了這本書以後,我的偶像就是牛虻了。不同的是,我們不能說出來,也不能與任何人分享,(除了那個唯一的朋友),如果說出來不但會給自己惹來麻煩,甚至會給老爸老媽帶來災難也說不定。我們隻能把它悄悄地埋在心裏。而恰恰就是因為這種神秘性,無端的給我們的青春增添了那麽一點浪漫,那麽一點肅穆,讓自己與眾不同起來。那個手抄本至今保留在我手中,即便飄洋過海,也沒讓它流失,那真是可謂青春的見證了。

毫不誇張地說,亞瑟,確切地說是牛虻,在一段時間裏影響著我對男人的判斷。在那時,我心中的白馬王子就是那種內心隱藏著極大痛苦卻總是把一絲嘲諷玩世的微笑掛在嘴角;目光冷峻,內心卻像火一般熱情善良的男人。說起來真的好笑,如果說給我女兒聽,定會讓她笑掉大牙。但這是真的,一點兒沒編。

而如今,四十年後,已經走過大半人生的我,再一次讀它,當年的偶像——亞瑟,也就是牛虻,他不再有打動我的力量,反而覺得他堅決地反對教會反對政府,有意要毀掉自己的一些做法很是有些幼稚,誇張。而作品中著筆不多的,以前被我幾乎忽略掉的另一個重要的角色,蒙泰尼裏,這位紅衣主教,卻意外地深深地刺痛了我。

現在回想起來,以我當時的年紀和閱曆我是不可能理解一個神父與一位有夫之婦通奸,並生下一個私生子在當時是怎樣的一種罪孽,(就是對當今的天主教來說也是不可饒恕的)更不能理解一個男人不能愛自己所愛的女人,不能愛自己至親的兒子,甚至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兒子被送上刑場而無能為力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苦。

蒙泰尼裏大人憑借著他淵博的學識,仁慈的胸懷,和他對自己信仰和上帝的忠誠獲得了教皇的信任,也贏得了教民的尊重和愛戴。他在自己的事業上一路順風,當了紅衣主教,這一僅次於教宗的幾乎是天主教中最高的神職。可是有誰知道他的罪孽,他的痛苦,他內心的暗無天日呢?!他是虛偽的嗎?

當亞瑟被關在監獄中,麵臨死刑,蒙泰尼裏大人來到牢房,對死囚犯進行禮貌性的探訪,用現在的話說,這是一次有很強的做秀性質的探訪。亞瑟終於忍不住,揭開了自己的麵具。他用幾乎克製了一生而迸發出的巨大的熱情對自己深愛的父親說:隻有你可以幫助我,父親,丟掉你的上帝吧,它不是什麽了不起的東西,我年輕的時候用一把錘子就把它砸碎了!幫我逃出去,然後跟我們走,讓我們重新開始……

蒙泰尼裏麵色蒼白,渾身發抖,可他做不到,什麽都做不到,他隻能像個夢遊者,失魂落泊地離開了牢房。

亞瑟死了,死於一個列隊的搶手之下。

是啊,蒙泰尼裏大人是個高尚的人,是他為之終其一生為之獻身的上帝最忠誠的兒子,是廣大教民心中神聖不可動搖的信念,他如何能!如果能夠,他如何能讓自己心愛的女人在悲傷痛苦中死去,如何能夠,他如何能欺騙自己的親生兒子,如何能把自己的兒子也領入歧途!他什麽都做不到,他早就沒有了自己,他早就被他的所謂信仰所窒梏,被他所謂的高尚使命感所迷惑。如果說他還真的能做的,他唯一能夠做的恐怕就是連他自己一同毀掉了。他果然是這樣做了,在做一次莊嚴的彌撒中,他發瘋了,然後心髒破裂,轟然倒在了他戰鬥了一生的神聖的神壇下……,仍然沒有人知道他的痛,他的悔,他無邊無際的內心的暗夜。

埃塞爾·伏尼契,這位偉大的愛爾蘭作家,據說是女的,請接受我的致敬。雖然這已遲到了一百多年,但真誠的敬意任何時候都不會嫌晚。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凜子 回複 悄悄話 恢複細雨,史迷,和娓娓:
我心裏覺得特別溫暖,因為我們是同代人,不管有怎樣不同的經曆,但這共同的記憶讓我們走的很近。
巴黎細雨 回複 悄悄話 亞瑟,也就是牛氓,曾經在少女時我的心裏留下深深的印象,也就是在前不久寫巴黎聖母院時,還又回憶起這個人物,他與紅衣主教之間的那種複雜的情感,愛恨交織,也曾讓我深深的感動心碎,總之,一到教堂裏就會想起他與神父對話的情景....

凜子寫的真好!
史迷 回複 悄悄話 "第一次讀到他們父子倆初次在獄中見麵時,我的心就碎了,也猜到結局了。那一次讀和後來的很多次一樣,我的心是如此的顫栗,無法用語言形容。"

向兩位知音致敬!

現在讀到獄中的一幕,我還是掉淚,而第一次為他們哭時是1972年,18歲,父親要回幹校前.

這本書奠定了我無神信仰的基石,也為我長成中吃苦受累而從不怨悔的性格形成起了極大的作用.

謝謝好文.
娓娓 回複 悄悄話
《牛虻》是我帶出國不多的幾本小說之一,可見它也是我的最愛之一。巧了,我們都喜歡它,並將它的精神珍存。很多和我們同齡階段人的青少年時代都和牛虻分不開。

前幾年我還再讀了它,和每一次讀它時一樣,我又傷心疼痛得淚流滿麵。對於蒙泰尼裏這個人物的塑造我一直都認為埃塞爾·伏尼契給他的筆墨雖然不多,但卻筆墨很重,作者是尊重他也敬重他的。我為他一生的遺失而痛而悔(這詞不當吧?),但無論他做了什麽,也無論他如何違背了人性和他的教規,我依然認為他很偉大。

認真說,當年我讀它時也就是你說的十三四歲的年齡吧,第一次讀到他們父子倆初次在獄中見麵時,我的心就碎了,也猜到結局了。那一次讀和後來的很多次一樣,我的心是如此的顫栗,無法用語言形容。

這部書在我的心裏始終都是一部經典的作品。它對那個時代各種事物和人物的描寫堪稱一流。也許最近我會再好好讀它一遍。

問候凜子周末好!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