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張若漁:項羽火燒阿房宮一場千年奇冤

(2007-12-12 11:18:54) 下一個
  兩千多年來,項羽“火燒阿房宮”幾乎成了盡人皆知的曆史常識。但一份田野調查證明,這極有可能是一場天大的誤會。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組成的阿房宮考古隊,經過5年艱苦、細致的工作,近日揭開了這座“天下第一宮”所包含的種種謎團——阿房宮隻是一個半拉子工程,並沒有建成。傳說中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攻入鹹陽,將阿房宮及所有附屬建築縱火焚燒也是曆史誤傳。(《華商報》12月11日)

  其實早在2003年,在阿房宮考古隊的挖掘和勘察過程中,考古工作者們就曾基於諸多發現“大膽假設”——火燒阿房宮純屬子虛烏有。經過又四年艱苦細致的發掘、調查工作,上述推斷隻不過“進一步明晰”而已。

  真相大白於天下的時刻,也是曆史的尷尬時刻。兩千年來,不管是在正史還是在野史上,西楚霸王項羽都因火燒阿房宮被塑造成千夫所指的千古罪人,甚至成為殘暴成性和暴殄天物的標本人物,每每被後世信手拈來實施“口頭鞭屍”;阿房宮本身顯然也成為秦始皇窮奢極欲、勞民傷財、自取滅亡的象征。而今,這一切被證明,我們不過是如堂吉柯德大戰風車般悲壯卻虛無——不是說項羽和秦始皇本無罪,隻是不管他們做過多少罪孽深重的事,不應算在他們頭上的曆史帳單終不能無妄加之。曆史就是曆史,真相就是真相,這是一件嚴肅得不能再嚴肅的事。

  曆史的訛誤耐人尋味。追究其來,“火燒阿房宮”從真真假假的傳說沉澱為人們頭腦中的“事實”,唐代大詩人杜牧的名篇《阿房宮賦》可謂“功不可沒”。文中言“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裏,隔離天日。”極力鋪陳阿房宮的雄偉氣勢;繼而又言“戍卒叫,函穀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又以仰天長歎般的憤懣極力渲染阿房宮被付之一炬的傷情。

  詩人的瑰麗辭賦及其暗藏洶湧的悲緒,顯然不可阻擋地深入了後世觀者的內心,引發同仇敵愾的情緒,眾聲喧嘩之時哪還管什麽事實真相如何?與之相比,司馬遷的《史記》倒是審慎的,《高祖本紀》說項羽“屠燒鹹陽秦宮室”,《秦始皇本紀》也說項羽“遂屠鹹陽,燒其宮室”,從頭至尾都沒有“火燒阿房宮”的影子。但曆史的吊詭之處就在於,人們寧願相信杜牧的辭賦也不願相信司馬遷的《史記》,謬種流傳,一至於斯!

  在曆史的強大裹脅下,人們的頭腦和思想其實如脆弱的蘆葦。或許此事件給我們的最大的“曆史教訓”正是法國哲學家雷蒙·阿隆在《知識分子的鴉片》中所一再強調的,“世間沒有真理,隻有對知識的永恒探詢。”要時刻保持一種堅不可摧的獨立性和批判精神來遍觀周遭事物,避免走火入魔以至精神錯亂而不自知。對於影響深遠的曆史界來說,這尤其重要。而對於民眾來說,哈耶克的名言不妨引為座右銘——我們的無知是如此重要,不要陷入自己編織的意識形態而不能自拔。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