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妨清狂

曾是知青今未老,拏雲心事且論文
正文

《禹王治水》寫作贅言

(2008-07-15 22:33:22) 下一個

           廻望大禹

         《禹王治水》寫作贅言

  作品的構思,開始於約兩年前。當時,清羽合唱團剛剛著手排練《海外遊子吟》。團員們的熱情使我慢慢感覺到,創作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合唱作品,是件有意義、同時很有趣的事。稍感遺憾的是題材。《海外遊子吟》描述的是海外華人、特別是北美華人的生活和感受,祇能期望從這個不大的群體得到完全的共鳴。如果想讓我們的演出觸動更多的心靈,則必須放寬眼界,嘗試表現中國人的民族精神。

  華人登陸北美,迄今已有一百五十餘年。幾乎從一開始,北美華人就把保持自己獨特的文化傳統和精神傳統,視為安身立命之本。今天,華人已遍佈北美大陸,對所在之處的經濟、政治,影響日增。此時,他們傳承中國文化的要求更為強烈,努力也更為切實。這一努力,即使放在全球中國文化圈中考察,其作用也斷難忽略。僑居海外的華人,對異邦的文明有切近的體驗,當他們回頭檢視中國文化,也許便能提供新的視角。在傳播中國文化上,海外華人的作用更不可替代。我們這樣的合唱團,應該為此稍盡綿薄。

  如果說,《海外遊子吟》的寫作,多半是一時興會,《禹王治水》則是數月閱讀和思考的結果。從一開始,我便打算寫一個家喻戶曉的歷史故事。那麼,首先要決定,哪位人物能代表我們民族的精神,哪個故事能體現我們民族的傳統。對這類問題,答案紛紜,難有定論。我最後把目光投向遠古。凡遠古歷史,皆有神話的成份,所以引人入勝;凡遠古神話,皆有歷史的印記,所以耐人尋味。“源遠流長”,足可以當作“刻骨銘心”的證據。我最終選擇了“大禹治水”的故事。

  說起中國人的民族特性,人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喫苦耐勞,堅忍不拔”。要在古人中選一個喫苦耐勞、堅忍不拔的代表,許多人都會想到禹。大禹繼承他的父親鯀為之獻身的事業,挑起了父親留下的重擔,十三年中,為治理水患,走遍中原大地。他是這一偉大工程的設計者、指揮者,也是勞動者。據古籍上記載,大禹親身承擔沉重、危險的工作,櫛風沐雨,胼手胝足,腿關節因而落下嚴重的疾病。在治水期間,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更是婦孺皆知。這種公而忘私、奮不顧身的精神,成為炎黃子孫世代尊崇的典範。

  治水故事的意義遠不止此。任何現存的文明,都經過艱苦的歷程,也因而都有奮鬥的傳統,必定都曾孕育出為民眾獻身的英雄。不然,就無法解釋這種文明何以存留至今。大禹治水的故事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是因為這故事揭示了中華文明有別於其他文明的特質,值得後人思考。

  史前大洪水,是幾乎所有古老文明的共同記憶。基督教《聖經》和希臘神話中的記述,是人們熟悉的例子。印度人和美洲印地安人也有大洪水的古代傳說。在這些例子裡,洪水都是摧毀整個文明的、不可抵禦的災難。少數幸存者所能做的,隻有忍耐、等待,也許再加上對神的祈禱。靠人自己的力量,戰勝洪水,重建家園的,據我所知,隻有中華民族。

  審視中國的洪水故事,最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先民麵對自然時的理性精神。大禹接受了自己的父親鯀治水失敗的教訓,經過親身的考察,經過深入的思索,決定廢棄堙堵的成法,改用疏導。順從水的特性,製服水患,人類的智慧,在四千年前,就曾閃爍出如此耀眼的光芒!

  自古以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獨特理解,使中華文明區別於許多其他文明。我們的祖先從不以自然界的對立麵自居,更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統治者自命。他們認為,“天人合一”,人與自然是一體。人不能不順從自然的法則,但是,人可以認識自然規律,可以利用自然規律造福於人本身。大禹為後人作出第一個榜樣,我們至今還能從他治水的過程得到啟發。

  大禹平生功業,一為平水土,一為立九州。夏王朝的建立,為大禹的故事,畫上完美的句號。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閱讀中國的“正史”,史官對“正統”的堅持,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數千年的典籍,浩瀚無比,細品之後卻不難看出:正統與否的分野,不在政府組織的方式,不在施政的措施,更不在意識形態的區別,隻在“統一”二字。祇求割據,固守偏安,就失去正統的資格。以統一華夏為職誌,始可言正統;達成統一,就是正統。“大一統”的觀念,對中國人而言,幾乎與生俱來,與歐洲民族及其他民族,有極大反差。

  “大一統”的觀念之形成,要一直追溯到大禹的時代。由地理環境所決定,自古以來,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是灌溉農業。治水是歷朝歷代的“大工”,灌溉和防洪是民族的生命線。中華文明濫觴於中國境內幾條大河的流域,而流域的綜合治理,離不開統一的政權。中國的第一個王朝,由治水英雄及其後代建立,是中國歷史的最為深刻的寓言。

  近世某些學人,發現“大一統”對思想發展的限製,遂僅僅注目於“大一統”的弊端。他們忘了,人不免悲歡離合,文明也有盛衰榮辱。“大一統” 造成眾多的人口和廣袤的國土,其對後世影響至深至巨者,莫過於此。中華民族之所以屢蹶屢起,能夠一次又一次地衰而復振,端賴我們在人口、國土上的戰略縱深。在“全球化”的今天,強大的整體國力、自成體係的經濟和巨大的國內市場,更是民族復興的決定性的條件。我們今天走的,仍舊是禹王為我們開闢的統一、富強的道路。

  禹是中國的聖人。每一種古老文明都有自己的聖賢。這些古聖先賢在事功、言語、氣質上的差異,體現了各自所屬的文明的特性,甚至暗示了文明的走向。洋有洋的優點,土有土的好處。其實,對所有的文明都一樣,守“土”有責,不能一味地望“洋”興嘆。“全球化”也許是好事,但再化,文明骨子裡的東西是化不掉的。各種文明,起碼各種主要文明,還得長期共存。

  生命的價值在於自身,文明以人類這一物種的繁衍為其終極意義。人類去日苦多,來日方艱,誰也說不清楚,前路還有甚麼樣的考驗。多保留一種文明,就為子孫後代多提供一樣選擇。堅守自己民族的文明傳統,即是對人類的貢獻。我們今天廻望四千年,重新溫習大禹的故事,目的也在於此。

  歌詞的創作初步完成後,我們榮幸地請到了當今中國最負盛名的音樂家鮑元愷先生為《禹王治水》作曲。

  元愷先生有過人的音樂天賦,初次正式發表作品時,年僅十三歲。他1967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現任中國音樂家協會創作委員會副主任、廈門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天津音樂學院教授。在他四十餘年的音樂生涯中,元愷先生對中國音樂理論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元愷先生還教出許多優秀的學生,以致有人戲稱,“鮑家軍”佔據中國作曲界的半壁江山。但這一切還遠遠比不上他在音樂創作中取得的成就。

  元愷先生精研西方音樂的各種作曲技法,基礎紮實,功力深厚。自年輕時代起,他就深入鑽研民歌,對中國傳統音樂有許多獨到的見解。從1991年起,他投入交響音樂係列《中國風》的創作。元愷先生以西方音樂形式展現中國傳統音樂的這一嘗試,獲得極大成功。其中《炎黃風情》等作品,在過去的十五年中,在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400多場,成為許多著名交響樂團的保留曲目,並由DG、EMI、PHILIPS和雨果等多家著名唱片公司錄製發行。去年,中國音協為《炎黃風情》創作十五週年舉辦了研討會等紀念活動,其會刊《中國音樂》為此出版專號。元愷先生的代表作還包括《臺灣音畫》、第一交響樂《人民的兒子》、第二交響樂《烽火》、第三交響樂《京劇》、童聲合唱組曲《四季》及《景頗童謠》、交響聲樂套曲《海之夢》和《春之聲》等。其中,《景頗童謠》曾獲文化部創作獎。去年由EMI公司錄製發行的《京劇》交響樂,大氣磅礡,是元愷先生音樂創作的又一高峰。

  元愷先生興趣廣博,舉凡戲劇、曲藝、中國古典詩詞,他都下過功夫,常能發人所未見。書法一道,更是家學淵源,元愷先生落力尤多,成就亦頗可觀。這種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澱,影響於他的音樂創作,使他的作品呈現出不同凡俗的風貌。

  由元愷先生擔綱作曲,冥冥之中,似有天意。在策劃這部組歌的創作時,我們之所以從一開始就認定元愷先生,純粹因為他的才能、功力和名氣。和元愷先生初步商談委約作曲的事項後,我們驚喜地得知,元愷先生竟然是大禹的後裔!鮑家始祖為春秋時代齊國大夫鮑叔牙。叔牙之父敬叔,為大禹裔孫。敬叔采邑於鮑(今山東濟南市歷城區鮑山一帶),自叔牙起,以封邑為氏。經常為人稱道的“管鮑之交”的故事,主角之一即是這位鮑氏先祖。這樣一段不尋常的淵源,使我們對元愷先生的這部大作,更增期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